分享

哪些电影让你迅速了解德国|品鉴

 真友书屋 2014-07-14

德国,作为世界上极为重要的电影大国之一,其电影受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有着一种特殊的厚重情怀。有人说“德国电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了这个国家的悲与喜,也映射出了这个民族的爱与恨。”


柏林苍穹下

《柏林苍穹下》(Der Himmel uber Berlin,1987)


柏林墙被拆除18周年的第二天(2007年11月10日),柏林迎来了2007年年底的第一场雪。当时我正在柏林电影节办公室对面的楼里,出门看到街道上湿漉漉的,有些车顶和车窗上残留着积雪,但地面没有一点痕迹。心想,这车难道是从俄罗斯开来的?


波茨坦广场在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Der Himmeluber Berlin,1987)里占有显著地位。影片中,这里仍是无人地带,只有天使能自由游荡。如今,这里高楼林立,其中的索尼中心有一家电影博物馆,我便是冲着这里而来的。


这是一家设计极有创意的博物馆,不仅归纳了德国电影百年的风风雨雨,光是欣赏陈列的方式,就值得花上两小时。纳粹时期,希特勒清除了犹太艺术家,剩下的电影人唇亡齿寒,只能拍纯娱乐片。当然,宣传部长戈贝尔博士强调,宣传第三帝国必须润物细无声,才能潜移默化,足见他是一个注重效果的实用派。这个展厅既像一个档案室,又似一间停尸房,参观者必须打开一个个抽屉,才能看到实物和影像播映。


我自以为看过不少德国影片,到了这儿才知道那只是皮毛。该展览有一个“十大电影明星”展厅,包括前东德的明星。我数了数,除了罗密·施耐德(Romy Schneider)和汉娜·许古拉(Hanna Schygulla),其他都是新面孔。当然,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没有归于此列,她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际巨星”,享受单间展厅的待遇。


黛德丽的电影生涯始于魏玛时期(1918—1933),那是德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娱乐繁荣期,当时的文化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估计被普通百姓骂成世风日下。我并没有看过太多黛德丽在当时拍的影片,但老早就见过她男装打扮的艳照,既潇洒又美丽,那叫一个“帅”。黛德丽独创的中性美,征服了全球的男性和女性,巩俐曾在《中国盒子》里都一个劲地比划着,模仿着。


我还特喜爱魏玛时期的德国歌曲,虽然能听懂的歌词有限,但那种慵懒颓废的风格,渗透到了骨子里。黛德丽的嗓音条件不好,但近年有一个名叫乌蒂兰波(Ute Lemper)的德国歌手,专门翻唱当年老歌,把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精神唱到出神入化。1972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歌厅》(Cabaret)讲的便是那时的故事,三位主角都偏中性,歌厅主持人超级娘娘腔,男主角是“柜中同志”,女主角一袭短发。在我的印象中,柏林时尚女郎都爱剪短发,很先锋与前卫,这大概是电影和歌曲的跨时空功能在起作用。


影片中,这些生活糜烂的艺术青年逐渐感到末日将至。有一个场景是一群穿着正派、神情严肃的青年站在一起唱爱国歌曲,曲子叫作《明天属于我》,歌词挺抒情的:“阳光洒在草地,将夏日暖透;雄鹿森林奔跑,自由快乐;大家聚在一起,迎接风暴;明天属于我。”不久,这群一身正气、丝毫不颓废的青年加入了希特勒的队伍,成了他的炮灰。80年后,留下来的依然是黛德丽勾魂的眼神。


大都会


电影博物馆给予面积最大的单部影片,是弗里茨·朗的《大都会》(Metropolis,1927)。碰巧,这也是我最喜爱的德国影片之一,曾被我归入心目中的十大科幻片甚至十大影片之列。影片中有宏大的2026年城市场面,高耸云霄的摩天大楼,洋溢着哥特式与新艺术运动及表现主义的风格,这些当然都是模型做的,但按照今天的拍摄成本来计算,耗资达2亿美元。

《大都会》(Metropolis,1927)


这一定是当年电影人想象的未来柏林,导演灵感来源于纽约曼哈顿,然而按目前的趋势,全球只有中国某些城市会接近影片中的未来。80年过去了,柏林几乎没有高楼。我曾爬到议会大厦的透明圆顶,放眼眺望,只有教堂的尖顶插入天空,除此之外,只有亚历山大广场的电视塔。法斯宾德曾经拍过一部13集的电视剧——《柏林亚历山大广场》(BerlinAlexanderplatz,1980),讲的是“一战”后的故事,当时这个广场是柏林的繁华地带,“二战”时被夷为平地。《纽约时报》影评人对法斯宾德搭建的广场景嗤之以鼻,认为根本无法体现魏玛时代的喧嚣和繁荣。


我住在离亚历山大广场只有两站路的一家小旅馆,每天路过这个前东柏林的市中心。这里的建筑颇具社会主义特色,空间 很开阔,楼虽高,但墙壁略显单薄,跟国内的某些商品房相似。柏林最漂亮的建筑基本上都是100年前建的,很气派,又有格调,多数位于东柏林,因为比资本主 义的西柏林贫穷,所以没有及时推倒建新楼,歪打正着保护了下来。虽然东德西德统一时这些建筑已破旧不堪,但经修缮,如今焕然一新。当地人告诉我,柏林一直 在建设中,“二战”毁了不知多少房子,所幸仍有不少免于战火。为什么“二战”后的楼宇不如“一战”前的好看?我想这不仅是审美的蜕化,还有客观因素。以前住宫殿式样建筑的是贵族,如今中产阶级如此庞大,只能建千万间鸟笼似的广厦。


冲着瑞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Olympia,1938),我专程去了一趟奥运体育场。门口的两根巨柱以及柱子中间高挂的五环,是依稀可辨之物。建筑并没有想象中宏大,但也没有某些人说的那样充斥着纳粹味道。说实话,纳粹时期的建筑跟其他专制体制的相比,算是挺有品位的。当然,专制体制通常走极端,建造的建筑要么极有气势,要么毫无特色。


《帝国的毁灭》(Der Untergang,2004)显然不是在原址拍摄的。第三帝国的政府所在地早被盟军炸平,如今这一带全是后建的。大概是为了防止纳粹复兴,这里没有一丝当年的痕迹,只有希特勒最后藏身的防空洞,所在位置的地面上有一块小小的说明牌矗立在街角,隔壁是一家中餐馆。我在此吃了离开柏林前的最后一顿午饭,心想,如果人死后灵魂在原地晃荡的话,希特勒就已经闻了几十年的中餐香味了,如果能复活,估计能当大厨了。别笑话,当年他若顺利成为一名画家,有多少人可以避免遭殃?在这个世界上,不该从政的人去从政,带来的不幸能扩散到百万亿万人身上。


《帝国的毁灭》(Der Untergang,2004)


德国人


去柏林之前,我对德国人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这个希特勒炫耀的优等民族究竟如何优等?我脑海里浮现出《奥林匹亚》中的一个个健美身影。


事实令我失望。柏林街头的人们形形色色,除了大胖子比美国少些,其他无甚明显差别:美的、丑的、高的、矮的,还有不少操西班牙语的外国人。那些模特儿似的姑娘和小伙呢?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寻找,但踪迹难觅。想来也是,希特勒老强调人种的优劣,可他自己就长得活像电影中的坏蛋,难道他手下没有化妆师帮他美化一下?


如果光从形象来评定人种优劣,估计洛杉矶海滩上的年轻人能名列前茅,还有那些健身房里的肌肉男。他们也许是无数次混血的成果,但形体的完美使他们足以跃入瑞芬斯塔尔的镜头。可是在美国,他们常常被视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一旦攻克好莱坞失败,只能去拍毛片了,也只有毛片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所长。


德国人给我的最深印象是,能讲很不错的英语,但不到迫不得已不愿讲。我参加的国际短片电影节,最热闹的厕所门上居然既没英文也没标识,弄得不少人串错门。虽然开幕式和闭幕式安排了英语翻译,但翻译很快被冷落成龙套,我只得讪讪撤退。公交系统和道路标识也没有英文, 逼得我一周内学会了两三百个德语词。德国人干嘛不爱说英语呢?其实德语跟英语同宗,念起来也是同一个调调,也许德语就像英语的繁体字,有老大的优越感,看 着小弟弟雄霸天下,心里不是滋味。按我一个同事的说法,当初美国移民来自欧洲众多国家,其中德国和荷兰特别多,德语和荷兰语都差点成了美国标准语言。如果 当时德国移民人数再多一点,势力再大一点,说不定现在全球流行的就是德语了。其实,在我曾居住的美国休斯敦,到处都是德语地名,显然最初都是德国移民的社区。


从上世纪20年代起,德国电影人才辈出,从刘别谦(Ernst Lubitsch)、茂瑙(F.W. Murnau),到怀德(Billy Wilder),均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叱咤全球。为什么严谨到拘谨的德国人,拍起电影来大刀阔斧、挥洒自如?想必是补偿心理。设计宝马、奔驰无法天马行空,设计电影布景总可以换换头脑吧?博物馆的解说词说,最初“发明”表现主义,是因为拍《卡里加里博士》(DasCabinet des Dr.Caligari.,1920)的钱不够,才把布景做成怪诞的样子。可见,约束有时能刺激创新。


电影博物馆展出的电影史只到《罗拉快跑》(Lola rennt,1998)为止,而我心目中“最德国”的电影则是《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2006),冷峻、不动声色,内心却激情燃烧。不过话说回来,所谓的国民性都是相对的。哪个地方不是既有狂放,又有内敛?甚至具体到单个人,都会有两面性。有些人能今天当工程师,明天当音乐家,而且两样都挺出色的。但音乐家的故事比较适合做成影像,更吸引人。目前我还没见过反映西门子、拜耳、汉莎创业故事的电影。

《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2006)


临走时,我去柏林大教堂驻足停留了一阵。门前的大柱子上,弹孔累累。教堂里,一群儿童正在唱圣诗,天使般的声音绕梁盘旋。在同一个空间,过去和现在如阴阳相隔,暴力和纯真只在一念之差。人类创造了那么多,也毁灭了那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