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九大仙草

 老年头 2014-07-14

 NO.1 铁皮石斛

铁皮石斛属气生兰科石斛属植物,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生长于参天大树树干之上,或生长

于悬崖峭壁之阴处。生长成熟期为8--10年。 铁皮石斛因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卓著的滋补功效而

名列“中华九大仙草”之首,为千百年来历代帝皇梦寐以来的宝物。

“九大仙草”名出唐开元年间的道家经典《道藏》。道家经典《道藏》将铁皮石斛、天山雪莲、

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丛、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等列为中华九大“仙

草”。 铁皮石斛生长于云、贵、川、缅等地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阴面崖缝间,根不入土,

常年饱云雾雨露滋润,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生物习性神秘莫测。

铁皮石斛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古今学者在许多中医中药著作中对铁皮石斛的药用价值均给予肯

定,其中《神农本草》载铁皮石斛“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赢瘦、强阴、久服厚肠

胃”。《本草纲目》称铁皮石斛有“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轻身延年”之功效。 石

斛及铁皮石斛的药用成分有:石斛碱、石斛酮碱、石斛胺、金钗碱、4—羟基金钗碱6—羟基金钗

碱、石斛高碱、豆甾醇类、3—羟荃—2—氧—石斛碱、多糖、石斛宁定、石斛等。

 NO.2 天山雪莲

  天山雪莲,又名“雪荷花”,当地维吾尔语称其为“塔格依力斯”。属菊科凤毛菊属多年生

草本植物。它是新疆特有的珍奇名贵中草药;生长于天山山脉海拔4000米左右的悬崖陡壁之上、

冰渍岩缝之中;那里气候奇寒、终年积雪不化,一般植物根本无法生存,而雪莲却能在零下几十

度的严寒中和空气稀薄的缺氧环境中傲霜斗雪、顽强生长。这种独有的生存习性和独特的生长环

境使其天然而稀有,并造就了它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神奇的药用价值,人们奉雪莲为“百草之王”

、“药中极品”。

  雪莲花从种子萌发到抽苔开花生长期需6-8年;最后一年七月到八月开花,其花形越大,品

质越佳。雪莲根、茎、叶富含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内脂、留体类、多糖及还原性物质,其

花蕾更富含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具有活血通络、散寒除湿、滋阴壮阳等功效,可治一切寒症。

关于其药理,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晋《穆天子传》云,天子向王母求长生不老药,王母取天山

雪莲赠之;《柑园小识》云其除冷痰;《四川中药志》云其除寒、补血、温暖子宫,治女子月经

不调及崩漏带下;《本草纲目》、《楚辞》、《史记》、《山海经》以及《维吾尔药志》、《新

疆中药手册》中均有对雪莲功用的记载:天山有雪莲,生崇山之中,功能除寒壮阳、强筋舒络,

治腰膝酸软,为延年益寿之极品。古往今来,天山雪莲一直是人们梦寝以求的滋补佳品。

  在新疆民间,雪莲更是家喻户晓,习用已久。维吾尔族用其全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小腹冷

痛,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等症。蒙古族用其地上部分治疗结核气喘,风湿性腰痛,妇女月经不

调,痛经,筋骨损伤等。哈萨克族用其治疗产后胎衣不下,肺寒咳嗽,麻疹不透,外伤出血等病

症。

  -------------------------------------------------------------------------------

------

  营养成分: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天山雪莲含有多种对人体机能的有益成份,它能对人体起到极好

  的调理和保健作用:

  一、性大热。对风湿类风湿及肾虚引起的腰膝酸痛,性功能衰退,妇女月经不调,痛

  经,崩漏均有很好的疗效。

  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可有交地调节人体酸碱度,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抗疲

  劳,抗衰老作用。

  雪莲:强筋壮阳、通经活血、暖经祛瘀、散寒除湿,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男性阳痿诸

  症、女性宫寒腹痛、月经不调等疾病。

  三、含有天然雪莲黄硐类芦5,雪莲内脂、雪莲多糖等。其防晒系数高达22DSE。因

  此,可有效地保护皮肤受紫外线侵害,改善皮肤色素沉着,延缓人体衰老,使人常葆青春

  雪莲花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其中伞形花内酯具有明显的抗菌、降压镇静、解痉作用;

东莨菪素具有祛风、抗炎、止痛、祛痰和抗肿瘤作用,临床上治疗喘急性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为

96.6%;芹菜素具有平滑肌解痉和抗胃溃疡作用;对羚基苯配有明显的利胆作用。特别饶有兴

趣的是雪莲花中所含的秋水仙碱,该成分是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典型代表,能抑制癌细胞的增长

,临床用 以治疗癌症,特别对乳腺癌有一定疗效,对皮肤癌、白血病和何金 氏病等亦有一定作

用。对痛风急性发作有特异功效,12-24小时 内减轻炎症并迅速止痛,长期使用可减少发作次

数。此外还具有雌 激素样作用活性,能延长大鼠动情期和动情后期,而缩短间情期和 动请前期

。但秋水仙碱的毒性较大,能引起恶心、食欲减退、腹胀, 严重者会出现肠麻痹和便秘、四肢

酸痛等副作用。由于雪莲花中含有疗效好而毒性较大的秋水仙碱,所以民间在用雪莲花泡酒主治

风湿性关节炎和妇科病时切不可多服。

  ————————————————————————————————————————

  现今由于需求量大而天山上的野生雪莲数量少,在天山之下有当地人采取人工养殖的办法培

育。

  人工培育的雪莲花同野生的药用价值基本一样,只是药效不近相同,如果有入药,一定要分

清是用野生的还是人工养殖的,以防止药效达不到预期效果。

  野生与人工培育雪莲的不同之处是在与花叶的色彩。

  注: 新鲜的雪莲 野生的由于长期生长地处于寒冷的高山之上叶子是白亮的有淡淡的光泽

;而人工养殖的雪莲以为培育期一般只需2-3年就可以用药叶子小而无光泽。

  新鲜的雪莲最好的储存方法是冰放,将其与放入有冰水的箱子里盛放,不要过度光晒。

  每年7月至8月是新疆天山野生雪莲花盛开的时节,然而每到这个时候,3000米以上雪线附近

都会有大批不法分子前来疯狂采挖。野生雪莲是靠种子繁育的,盗挖者将它们连根拔起,使其连

开花结籽的机会都没有,导致天山雪莲数量锐减。当地有关专家已一再表示,如果这种现象得不

到遏止,用不了几年,雪莲这种珍贵的物种就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为了保护天山雪莲,新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雪莲保护分会在天山牧区和旅游者中间展开了

保护雪莲公益宣传活动,制止滥采行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也利用克隆组培技术,

于2004年起在天山天池人工种植雪莲,目前已经有部分雪莲开花,有望开辟取代野生雪莲供给药

品市场需求的新渠道。

  藏族老百姓将雪莲花分为雄、雌两种,据说雌的可以生吃,具有甜味,雄的带苦味。而植物

分类学上将雪莲分为雪莲亚属和雪兔子亚属两大类。西藏产雪莲亚属13种,雪兔子亚属17种

,共计30种。

  雪莲花除产西藏外,在我国的新疆、青海、四川、云南也有分布。各地民间将雪莲花全草入

药,主治雪肓、牙痛、风湿性关节炎、阳痿、月经不调、红崩、白带等症。印度民间还雪莲花来

治疗许多慢性病患者。如胃溃疡、痔疮、支气管炎、心脏病、鼻出血和蛇咬伤等症。在藏医藏药

上雪莲花作为药物已有悠久的历史。藏医学文献《月王药珍》和《四部医典》上都有记载。

  雪莲花具有生理活性有效成分。其中伞形花内酯具有明显的抗菌、降压镇静、解痉作用;东

莨菪素具有祛风、抗炎、止痛、祛痰和抗肿瘤作用,临床上汉疗喘急性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为9

6.6%芹菜素具有平滑肌解痉和抗胃溃疡作用;对羚基苯酮有明显的利胆作用。特别饶有兴趣

的是雪莲花中所含的秋水仙碱,该成分是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典型代表,能抑制癌细胞的增长,

临床用以治疗癌症,特别以乳腺癌有一定疗效,对皮肤癌、白血病和何金氏病等亦有一定作用。

对痛风急性发作特异功效,12—24小时内减轻炎症并迅速止痛,长期使用可减少发作次数。

  此外还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活性,能延长大鼠动情期和动情后期,而缩短间情期和动情前期。

但秋水仙碱的毒性较大,能引起恶心、食欲减退、腹胀,严重者会出现肠麻痹和便秘、四肢酸痛

等副作用。由于雪莲花中含有疗效好而毒性较大的秋水仙碱,所以民间在用雪莲花泡酒主治风湿

性关节炎和妇科病时切不可多服。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一千多年前,

唐代边塞诗人曾经这样吟唱雪莲。雪莲,又称雪荷花,有通经活血的效果,主要分布在新疆、青

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一带。横贯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冰峰雪岭逶迤连绵,海拔4000米以上是终年

积雪地带,被称为雪线,雪莲花就生长在雪线以下海拔3000至4000米的悬崖峭壁上。由于生长环

境特殊,雪莲三到五年才能开花结果,以往一直是一种难以人工栽培的名贵中药材。为了拯救这

种罕见的名中药材,2001年有商家在天山深处的一个谷地建立了良好的人工种植雪莲的环境,于

是我们才可以吃到如此大众化的补品。

  虽然只是雪莲花的干制品,但它依然保留着雪莲花的香味和一定功效,烹制的时候需要浸泡

一段时间,再连花带水入菜,让雪莲花味尽现。

  药品名称:雪莲花

  英文名:Herba Saussureae Involucratae

  药物别名: 新疆雪莲花、天山雪莲花。

  来源: 为菊科植物雪莲花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et Kir.的带花全株。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茎粗壮,基部有许多棕褐色丝状残存叶片。叶密集

,无柄,叶片倒披针形,长10~13cm,宽2.5~4.5cm,先端渐尖,基部抱茎,边缘有锯齿。头状

花序顶生,密集;总苞片叶状,卵形,多层,近似膜质,白色或淡绿黄色;花棕紫色,全为管状

花。瘦果,冠毛白色,刺毛状。花期7月。生于高山石缝、砾石和沙质河滩中。分布于新疆、青

海、甘肃。

  采制: 6~7月开花时采收,拔起全株,除去泥沙,晾干。

  化学成分: 含芸香甙、雪莲内酯、生物碱、挥发油、多糖。

  功能主治: 除寒,壮阳,调经,止血。用于阳痿、腰膝软弱、妇女崩带、月经不调、风湿

性关节炎、外伤出血。

 NO.3 三两重人参

  中文名:人参

  中文科名:五加科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雾灵山、都山)

  人参RadixGinseng(英)Ginseng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掌状复叶轮生

茎端,一年生为l片三出复叶。二年生有1片五出复叶,以后每年递增1片。4~6年生有3~5片五

出复叶。

  现状: 濒危种。人参为第三纪孑遗植物,也是珍贵的中药材,以“东北三宝”之首驰名中

外,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由于过度采挖,资源枯竭,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

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古代的山西上党参早已绝灭,目前东北参也处于濒临绝灭的边缘。

  产地:野生人参主要产于我国吉林的长白山等地区。野生人参采挖时间一般在7月下旬至9月

间,因为这时果实成熟呈红色,比较容易被人发现。野山人参多数用生晒的方法,把人参洗刷洁

净后,先用硫磺熏,再在阳光下曝晒,反复四五次,最后以炭火缓缓烘干。功效:滋补效果很好

  人参主要分三大类

  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在我国,食用人参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

里就将它列为上品。唐朝时人们就开始从朝鲜购入野生人参。广州市药材公司质管部副主任陈学

鹏中药师向记者介绍说,中药材行业在经营中是按人参的品质情况及产地和生长环境不同,把人

参分为野山人参、园参和高丽参3个品种。各种参里面按照加工方法还可以细分为生晒参、红参

和糖参等。现在最好的人参为正官庄人参。

  园参

  人工种植的人参一般称为“园参”。

  产地:它是人工种植的人参,多在我国吉林一带栽种,因此又叫“吉林参”。据考在距今大

约250年的清朝,我国东北地区开始将小枝野生人参移植栽种,逐渐发展为采其种子种植,并将

人工种植的人参称为“园参”。它的采挖时间在9月间,一般挖掘的园参都有5~7年,因为过早

挖取的话,人参浆水不足品质不佳。按制法的不同,园参又可分为红参、糖参等多种。

  红参:把鲜参洗净,剪去小枝根,蒸2~2.5个小时,取出烘干或晒干,制成红参。红参又分

为两个种类。其中形态较好,芦长、身长、侧根长的是“边条红参”。其他的是“普通红参”。

功效:温补。

  糖参:将洗净的鲜参放在沸水中浸煮至六成熟左右,捞出用竹针在参身周围刺孔,放在盆中

,倒入糖浆,浸糖24小时后冲去表皮糖浆,再晒干或用火缓缓焙干。功效:性平和,可以直接吃

,功效不如红参。

  高丽参

  产地:和国产的人参为同一品种,只是因为产于朝鲜和韩国,故而得名。现在市场上的大多

是韩国参。采挖时通常要选择6年以上、浆水足、身长的参条。高丽参也按制法不同分为红参和

白参两种。

  红参:用高温蒸汽蒸2小时直至全熟为止,干燥后除去参须,再压成不规则方柱状。功效:

温补。

  白参:多选用身短、质较次的高丽参,用沸水烫煮片刻,然后晒干。功效:性温和。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质,圆柱形或纺锤形,须根细长;根状茎(芦头)短,上有茎痕(芦碗

)和芽苞;茎单生,直立,高40~60厘米。叶为掌状复叶,2~6枚轮生茎顶,依年龄而异:l年

生有3小叶,2年生有5小叶12枚,3年生23枚,4年生3~枚,5年生以上4~5枚,最多的6枚;小叶

3~5,中部的1片最大,卵形或椭圆形,长3~12厘米,宽1~4厘米,基部楔形,先端渐尖,边缘

有细尖锯齿,上面沿中脉疏被刚毛。伞形花序顶生,花小;花菩钟形,具5齿;花瓣5,淡黄绿色

;.雄蕊5,花丝短,花药球形;于房下位,2室,花柱1,柱头2裂。浆果状核果扁球形或肾形,

成熟时鲜红色;种子2,扁圆形,黄白色。

  特性

  人参喜阴湿冷凉气候,1月平均温-23---5℃,7月平均温20--26℃,耐寒性强,可耐-40℃低

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要求昼夜温差小的森林环境,积温2000--3000℃,无霜期125--

150天,积雪20--44厘米,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土壤为排水良好、疏松、肥沃、腐殖质层深

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pH值5.5--6.2。多生于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

阔叶林下,郁闭度0.7--0.8。主要树种有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地锦槭Acer

mono Maxim.、糠椴Tiliamandschurica Rupr. et Maxim.、裂叶榆Ulmus laciniata (Trautv.)

Mayr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辽东葱木Aralia elata (Miq.) Seem.等。人参通常3

年开花,5~6年结果,花期6~7月,果期7--月。

  保护价值

  人参是名贵补药,久服健身延年,有很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我国药用历史约四千年

。但是,由于长期过度采挖,天然分布区缩小,以“上党参”为代表的中原产区即山西南部、河

北南部、河南、山东西部)早已绝灭。目前,东北的野生人参也极罕见,因此,保护本种的自然

资源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人参已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区已进行保护。其它分布区也应加强

保护,严禁采挖,使人参资源逐渐恢复和增加。东北三省已广泛栽培,近来河北、山西、陕西、

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均有引种。

  栽培要点

  栽培人参要注意环境特殊、种胚休眠、生长缓慢和娇弱等特点。

  1)人参栽植要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微酸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2)播种:掌握种子发芽特性的认识及发芽前的低温层积处理,是人参栽培的重要关键之一

。经催芽的种子可以春播,有裂口的种子可以秋播。

  3)移栽:播种2--3年后才能移栽。秋栽时注意防寒,春栽时注意抗旱。

  4)播种或移栽的人参出苗后必须注意遮荫、除草和防病。

  人参的寿命

  史书记载,人参寿命为400年左右,但在采收中,参龄达200岁的就很罕见了,能生长百年左

右也不容易。

  人参的鉴别

  区别一支人参的质量标准是:芦(头)圆长,皮老黄,纹细密,体形美,鞭条须、珍珠节多

等;完全具备这些条件的,是罕见的珍品。

 NO.4 百二十年首乌

  首乌补益肝肾、益精血、壮筋骨。其性微温,味苦、甘、涩。著名的抗衰老方剂“首乌延寿

丸”、“七宝美髯丸”就是以首乌为主药制成。用首乌可改善老年人的衰老征象,如白发、齿落

、老年斑等,能促进人体免疫力的提高,抑制能让人衰老的“脂褐素”在身体器官内的沉积。首

乌还能扩张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降血脂,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所以对冠心病、高血脂症、老年

贫血、大脑衰退、早老征象等,都有预防效果。 首乌的单用量为每天10~15克。

  中药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直接切片入药为生首乌,用黑豆煮汁拌蒸后晒干入药为

制首乌。二者的功用有所不同:生首乌功能解毒、消痈、润肠通便,常用于治疗瘰疬疮痈、风疹

瘙痒、肠燥便秘;制首乌功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

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疟体虚等。

  [编辑本段]首乌验方与食疗方

  首乌片:是通过精先新采集的首乌鲜品,经清洗、去皮、切片,低温干澡、灭菌精制而成,

较发地保存了首乌的功效成份。

  食用方法:每次用首乌片10-20克开水冲泡后饮服。

  每次用首乌20-30克与银耳、红枣等煮食。

  每次用首乌片20-30克加入糯米200克煮食

  亦可在煲汤时,加入4片左右,可除油腻,使汤的口味更佳

  白发:制首乌、熟地各30克,当归15克,浸于1000毫升的粮食酒中,10~15天后开始饮用,

每天约15~30毫升,连续饮至见效

  女性乌发食疗方-首乌羊肉生发汤

  〖 原 料 〗: 何首乌50克,杜仲15克,粟米200克,核桃4个,羊肉300克,红枣(去核)4

枚,生姜2片,食盐适量。

  〖 制 作 〗: 核桃去壳,取仁,保留红棕色核桃衣。杜仲、何首乌、粟米、羊肉、生姜片

和红枣用清水洗净。沙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至水沸后,放入以上全部原料,用中火煲3小时左

右,加入食盐即可。

  〖 用 法 〗: 佐餐食用,每日1~3次,每次150毫升~200毫升。

  〖 功 效 〗: 补肾益精,生发乌发。对血气不足引起的毛发脱落、小便频数、女子月经不

调均有疗效。

 NO.5 花甲之茯苓

  茯苓

  (云苓、松苓、茯灵)

  [概述]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

中医入药,有利尿、镇静作用。

  [药物]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

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秋春间采挖,栽培品一般在接种后三年采挖。洗净,热草,逐层铺叠,最上盖以厚麻袋,使

其发汗,析出水分,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

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处晾至半干,分部切制,阴干,生用。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药化] 含B-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及甾醇等。

  [药性] 甘、淡、平、归肺、胃、肾经。

  [药效] 败毒抗癌、利水化饮、健脾宁心。

  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药用]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肺癌 茯苓、麦冬、川贝各15克,紫河车、熟地、

生地、泽泻、猪苓、紫贝齿、首乌、龙骨各12克,当归、白芍、女贞子、白术、丁香、神曲、麦

芽、山楂、鸡内金、阿胶(烊兑)、玳瑁末、芦荟各9克,砂仁、人参各6克,朱砂、琥珀、甘草

各3克,牡蛎、禹余粮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接服下方:半枝莲、忽木各30克 水

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又换服上方。如此交流换服,至痰喘、胸痛等基本症状缓解,X线复

查阴影消失。胃癌 茯苓、龙葵、半枝莲各15克,红参、白术、黄芪各9克,诃子肉6克,干姜、

丁香、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日1剂。能使面浮足肿、腹胀便溏等症状逐渐改善,饮食好转。食

管癌 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

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

癌灶明显缩小。肝癌 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 水

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淋

巴肉瘤 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

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

结缩小。宫颈癌 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

牡丹皮6克,红枣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带减少,尿频,腰竣等症状好转,局中病灶消失。子宫肌

瘤 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

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

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白血病 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

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 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

性各型。

  (2)利水化饮,用于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 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

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脾虚不化、茯苓

、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

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心神失养 茯苓9克,酸枣

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药量] 煎剂:3~45克。丸散:3.18~9克

  【临床应用】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

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

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

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

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

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

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

、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按语】

  凡用茯苓,其目的在于补不在于泄,茯苓之作用,在于泄不在于补。盖气之所至,水亦无所

不至,气之所止,水亦无所不止,利其水所以行其气也。茯苓能宁心益脾补肾,以其行有形之水

,布无形之气也。

  利水行气,起阴以从阳,布阳以化阴,俾清生浊降,外达下行,而心脾肾三脏得以补益也。

  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两得其宜之药也。利水湿以治水肿小便不利,化痰饮

以治咳咳嗽、痰湿入络之症,健脾胃而能止泻止带,宁心神治惊悸失眠。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

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世补斋医书有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动,湿也,

茯苓有可行湿。」以为其化痰之功实与利水渗湿攸关,不无道理。然则利水渗湿之品,并非均能

化痰,则茯苓之用,亦有所特殊者。

  茯苓夹饼

  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且此饼当推稻香村最佳。制作系以

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拦匀的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

如纸,白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

  关于茯苓饼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

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不过这种蜡煎的饼并不好吃。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

,饼利于薄”的主张,于是,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

  乾隆时山东孔繁台家制的饼“薄若蝉翼,柔腻绝伦”。还有“秦人制小锡罐装饼30张,叫做

‘西饼’”也是很薄的。继而,人们又不满足于其淡而无味,随后便加了用多种果仁、桂花和蜂

蜜调制的甜馅,即用两张饼合起来,中间夹馅的茯苓饼。这种茯苓既桂香浓郁,又营养丰富,且

有安神益脾等滋补之功。

  相传,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厨师们绞尽脑汁,选来几味健脾开胃的中药,发

现其中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于是,以松仁、桃仁

、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

。慈禧吃后,很满意。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因此,茯苓饼更加身价百倍,成了当时宫廷中

的名点。后来这种饼传入民间,成为京华风味小吃。

  现今北京的茯苓饼,就是继承了由清宫御膳房流传下来的传统制法,并经在用料和加工上不

断改进而制作出来的。那每张极薄的饼皮,宛如馅料的包装纸,且饼皮外表的模印图案清晰,精

美别致,更富有艺术性。因而,以其质佳味美,驰名全国。

  龟苓膏

  龟苓膏是历史悠久的梧州传统药膳,相传最初是清宫中专供皇帝食用的名贵药物。它主要以

名贵的鹰嘴龟和土茯苓为原料,再配生地等药物精制而成。其性温和,不凉不燥,老少皆宜,

具有清热去湿, 旺血生肌,止瘙痒,去暗疮,润肠通便,滋阴补肾,养颜提神等功效,因而倍

受人们喜爱,并畅销中外。

  【英文名】 PORIA

  【拉丁名】Poria cocos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

  【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

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

、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

“茯苓皮”及“茯苓块”。

  【制法】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性状】

  茯苓个:呈类球形 、椭圆形 、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

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

,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质

较松软,略具弹性。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赤茯苓:将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块状或片状。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鉴别】

  (1) 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及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菌丝

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3~8μm,少数至16μm。

  (2) 取本品粉末1g,加丙酮10ml,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1 滴,显淡红色,后变为淡褐色。

  (3) 取茯苓片或粉末少量,加碘化钾碘试液1 滴,显深红色。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

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 9~15g。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备注】

  (1)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

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对于脾虚运化

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可用为补肺脾

,治气虚之辅佐药。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

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

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摘录】《中国药典》

  茯苓

  (《本经》)

  【异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

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

、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

  2. 陶弘景:茯苓今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

兽龟鳖者良。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

  3.《本草图经》:茯苓,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搓卉,枝叶不复

上生者,谓之茯苓拨,见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于

是掘土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

  4.《纲目》: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

  5.《本经逢原》:茯苓,一种栽莳而成者,曰莳苓,出浙中,但白不坚,入药少力。

  6.《滇海虞衡志》: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先入林,不知何处有茯苓也。用铁条

斸之,斸之而得,乃掘而出。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异,惟以轻重为准。已变尽者

为茯苓,变而有木心存者为茯神。往时林密茯苓多,常得大茯苓,近来林稀茯苓少,间或得大者

,不过重三、四斤至七、八斤,未有重至二、三十斤者。自安庆茯苓行,而云苓愈少,贵不可言

。李时珍、汪讱庵之书,尚不言云苓。云苓之重,当在康熙时。

  7.《伪药条辨》:茯苓当取整个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洁白为上。

  8.《医学衷中参西录》: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

为末,方能煎透。

  【植物形态】茯苓

  常见者为其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

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

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直径0.5~2毫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

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

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

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本菌核的外皮部(茯苓皮)、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赤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即"茯神木

")的白色部分(茯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

下特征:一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二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

粉白灰状);三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四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

地方。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

产量。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

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然后取出,

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

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

浸润后切制。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

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

即为茯神。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

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

  【药材】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表面

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

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

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气味无,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

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

腻而有粉滑感。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

  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

。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药材商品种类】

  1、茯苓个 野生品于7月-次年3月在松林中采挖;人工栽培者于接种的次年7-8月间采挖。将

鲜茯苓堆放“发汗”,使水分析出,置于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发汗”。反复至现皱纹,内

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

  ◆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

  ◆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隆起的皱纹。

  ◆体重,质坚实。

  ◆断面颗粒状,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有松根。断面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

中间抱松根。

  ◆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片 鲜茯苓去皮后切片。内部显淡红色者为“赤茯苓”;白色部分为“白茯苓”。

  3、茯苓块 鲜茯苓去皮后,切成方形或长方形块;

  ◆白(赤)苓块 为扁平方块,白色或微带红色,厚4~6mm,长宽4~5cm。

  ◆平片:为1~2mm厚的薄片,长、宽5~8cm。白色或微带红色。

  ◆骰方:各边均约1cm的立方体。生切品色白易碎;蒸后米白色,质坚实不碎

  ◆苓肉 不规则团块,直径1.5-4cm,为质松易碎的次货加工。灰白色带微红。

  ◆碎苓 不规则边料碎片,色白或微带红

  4、茯苓皮 削下的茯苓皮,干燥。长条形或不规则块片。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

淡棕色,体软质松,略具弹性。

  5、茯神 中间有松根的茯苓。

  6、朱茯苓 取茯苓片,加一定量朱砂细末拌匀,为“朱茯苓”(每100kg茯苓用朱砂2kg)

  【商品规格等级】

  按加工方法和部位分为个苓、白苓片(平片)、白苓块、赤苓块、茯神块、骰方、白碎苓、

赤碎苓、茯神木等规格,多为统货。

  1、个苓

  一等:不规则圆球形或块状,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体坚实,皮细。断面白色。大小不分,

无霉变。

  二等:体轻泡,皮粗,质松。断面白色至黄棕色。间有皮沙、水锈、破块、破伤。

  2、白苓片

  一等: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质细,毛边(不修边)。厚度每cm 7片,片面宽长不小于3cm

,无霉变。

  二等:厚度每cm 5片,余同一等。

  3、白苓块 扁平方块,白色,厚4~6mm,长宽4~5cm。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无霉变。

  4、赤苓块 赤色或浅红色,余同白苓块。统货。

  5、茯神块 扁平方块,色泽不分,每块含有松木心。厚4~6mm,长宽4~5cm,木心直径不超过

1.5cm,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无霉变。

  6、骰方 立方形块,白色,质坚实,直径1cm以内,均匀整齐,不规则碎块不超过10%。无粉

末,无霉变。

  7、白碎苓 碎块或碎屑,白色或灰白色。无粉末,无霉变。

  8、赤碎苓 赤黄色,余同白碎苓。

  9、茯神木 茯苓中间的松根,弯曲不直,似朽木状。色泽不分,质松体轻。每根周围必须带

有2/3的茯苓肉。松根直径不超过2.5cm。无霉变。

  【化学成分】菌核含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93%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β-羟

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

组氨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1.1.将茯苓生药用70%酒精冷浸,使用时将浸得液的酒精蒸发,加蒸馏水稀释,至一定浓度

,然后选择健康兔按体重注射给药,慢性实验结果表明,用药后尿量有明显增加。

  1.2.给犬静脉注射茯苓煎剂(0.048g/kg),结果尿量并未增加,对大白鼠亦无效或功效很弱

;以尿排量和氯排泄量为观察指标,用茯苓煎剂给大白鼠(禁食12小时)灌胃,结果在此实验条件

下,茯苓也不能表现其利尿排氯作用。

  1.3.茯苓不具有抗去氧皮质酮的作用。

  2.抗菌作用:

  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茯

苓对用试管法的抑菌试验结果是无抑菌作用。茯苓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杀死钩端螺旋体,但水

煎液无效。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

酸。另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

  4.抗肿瘤作用:

  茯苓中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很高。茯苓聚糖本身无抗肿瘤活性,若切断

其所含的β-(1→6)吡喃葡萄糖支链,成为单纯的β-(1→3)葡萄糖聚糖[称为茯苓次聚糖

(Pachymaran)],则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可达96.88%。

  茯苓多糖体在动物试验中呈现了强烈的抗肿瘤作用,把肉瘤180细胞接种在ICR/JCL小鼠皮下

,24小时以后腹腔注射各种茯苓多糖体,5mg/kg剂量每日1次,连用10天,5周后处死小鼠,剖取

肿瘤称重,计算抑瘤率。结果表明,茯苓聚糖未能呈现抗肿瘤作用,而茯苓多糖抑瘤率为95%;

羧甲基茯苓多糖抑瘤率为73%;羟乙基茯苓多糖-1抑瘤率为9%;羟乙基茯苓多糖-2抑瘤率为61%;

羟乙基茯苓多糖-3抑瘤率为99%;羟乙基茯苓多糖-4抑瘤率为100%。新型竣甲基茯苓多糖注射液

在ICR/JCL小鼠上试验,发现100mg/kg剂量连续给药10天,对肿瘤U一14抑制率92.7%。新型羧甲

基茯苓多糖与艾氏腹水癌培养液混合均匀后温育4小时,用台盼兰染色观察艾氏腹水癌细胞的死

亡率(>50%时表示有效)。当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浓度为0.25%及0.50%时,死亡率分别为54.7%和

61.7%。给接种艾氏腹水癌小鼠连续腹腔注射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100mg/kg/天)10天,生存期较

对照组延长23.49%,腹水量减少71.53%,癌细胞总数减少139.20%。给小鼠腹腔注射茯苓多糖5-

200mg/kg.天,连续10天,10mg/kg以上组均对S180有明显抑制作用。茯苓多糖体腹膜内给药,明

显抑制小鼠S180和ED移植性皮下肿瘤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皮下荷IMC癌瘤和S180小鼠的生

长期。给小鼠灌胃羧甲基茯苓多糖(250mg/kg /天)25天,对子宫颈癌U一14肺转移有明显抑制作

用。在进行茯苓多糖体抗肿瘤的试验中,发现茯苓多糖体同其它多糖体一样,对生长迟缓型的移

植性肿瘤才能达到强烈的抑制作用,并具有下列几种特点:

  4.1.最佳剂量:茯苓多糖体的抑瘤作用与剂量有关,剂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抑癌效

果,在摸索最佳剂量的试验中,各学者得到的结果有所差别。如Hamuro等(1971)做羧甲基茯苓多

糖抑瘤试验,采用100mg/kg、50mg/kg、5mg/kg三种不同剂量,结果抑瘤率分别为 92.3%、96.1%

、53.4%,其中以50mg/kg剂量最佳。赵大明(1982)做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抑瘤试验,采用

500mg/kg、100mg/kg、50mg/kg、25mg/kg剂量进行试验,结果抑瘤率分别为75.5%、92.7%、

78.8%、79.4%,其中以100mg/kg剂量最佳。吕苏成等(1989)采取灌胃法将茯苓多糖配成

250mg/kg/天,500mg/kg/天、1000mg/kg/天三种浓度进行试验,连续用药7天、第8天检测以

250mg/kg/天剂量最佳。

  4.2.不同给药途径:茯苓多糖体系用各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抑瘤效果也不尽相同。用羧甲

基茯苓多糖对肉瘤180的抑瘤试验,给瑞士小鼠5mg/kg剂量连用10天,腹腔注射抑瘤率为99.1%;

肌肉注射抑瘤率为96.5%;静脉注射抑瘤率为99.6%;皮下注射抑瘤率为86.3%;口服抑瘤率为

8.8%。

  4.3.不同品系的小鼠:真菌多糖体用不同品系的小鼠或杂种鼠做试验,其抑瘤效果差别很

大。如香菰多糖(Lentinan)用ICR/TCL、ddys、SWM/MS、C57BL/6品系的小鼠做试验,则出现强烈

的抑瘤作用,其抑瘤为85-99%;用C3H/He品系的小鼠做实验,其抑瘤率则为37-48%,而用BALB/C

及DBA/2品系的小鼠做试验,方法按1978年全国统一的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规程(草案)进行,结

果对肉瘤180曾出现过大于30%的抑瘤率,也出现过29.6%、18.9%的抑瘤率及无抑瘤现象;对小鼠

肿瘤U一14的抑制作用也不明显。而用同样的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注射液,用500mg/kg、

100mg/kg、50mg/kg、25mg/kg剂量进行试验,结果ICR/JCL小鼠肿瘤U一14均有抑瘤作用,其抑瘤

率为75.5-92.7%。

  5.茯苓多糖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1.增加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茯苓多糖、羟乙基茯苓多糖-3、羟乙基茯苓多糖-4、

腹腔注射可以明显增强小鼠腹膜渗出细胞(PEC)的细胞毒性作用;茯苓聚糖、羟乙基茯苓多糖-1

、羟乙基茯苓多糖-2也有一定的作用。用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能增强PEC细

胞毒性作用,使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明显增加。皮下连续注射5天,50mg/kg剂量使腹腔

巨噬细胞吞噬率增加35.5%,吞噬指数增加58.O%;皮下连续注射10天,50mg/kg剂量使吞噬率增

加66.1%,吞噬指数增加121%。新型甲基茯苓多糖还能拮抗免疫抑制剂醋酸可的松对巨噬细胞功

能的抑制。给小鼠连续皮下注射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10天(50mg/kg.天),自第8天起可的松对照

组及羧甲基茯苓多糖加可的松试验组均皮下注射醋酸可的松(100mg/kg/天)3天,可的松对照组的

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为18.86±3.40%和0.41±0.09;试验组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34.81±1.75%和

0.86±0.07。新型羟甲基茯苓多糖能使Lewis肺癌C57纯系小鼠及荷肉瘤180瑞士小鼠的巨噬细胞

吞噬功能低下恢复正常。C57纯系小鼠皮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24分钟后,连续皮下注射新型羧甲

基茯苓多糖(50mg/kg/天)10天,结果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分别为:(1)正常小鼠组:39.60±4.86%

和0.99±0.20;(2)带Lewis肺癌组:24.44±3.38%和0.55±0.10;带Lewis肺癌加新型羧甲基茯

苓多糖组:59.26±6.50%和1.30±0.21。瑞士小鼠皮下接种肉瘤180细胞24小时后,皮下连续注

射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50mg/kg/天)10天,结果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分别为:(1)荷瘤组:26.88±

4.57%和0.74±0.11;(2)荷瘤加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组:45.92±4.13%和1.57±0.12。另有药理

实验表明,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给小鼠腹腔

注射 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300mg/kg/天)7天,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为38±2.46%,吞噬指数为

0.67±0.04;对照组的吞噬率为19.4±1.27%,吞噬指数为0.32±0.02。

  5.2.羟甲基茯苓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脾抗体分泌细胞数(PFC)以及特异的抗原结合细胞数

(SRFC)。羟甲基茯苓多糖对PFC及SPFC的增强作用以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能明显增强小鼠对BSA

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羟甲基茯苓多糖100mg/kg/天经腹腔注射4天后,小鼠 BSA诱导的DTH

反应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P<0.01差别显著;羟甲基茯苓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脾T细胞生长因

子(TCGF)的生长。羟甲基茯苓多糖100mg/kg.天经腹腔连续用药4天后,小鼠脾细胞受ConA刺激生

成的TCGF量明显较对照组高,用药组小鼠TCGF的生成量较正常小鼠增加3.5倍。

  5.3.增加酸性非特异酯酶(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采取灌胃法将茯苓多糖配成250mg/kg/天

、500mg/kg/天、1000mg/kg/天三种浓度进行试验,连续用药7天,第8天检测酸性非特异酯酶

(ANAD)阳性淋巴细胞数、溶血空斑(PFC)、巨噬细胞吞噬等,同时进行了胸腺,脾脏和肿瘤重量

的测定,结果证明茯苓多糖能增强M吞噬功能(P<0.01),增加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P<0.05)。还

能使小鼠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并具有抗胸腺萎缩及抗脾脏增大和抑制肿瘤生

长的功能。

  5.4.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茯苓多糖体能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即增强细

胞免疫反应,并因此而激活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督系统,这与其抗肿瘤活性密切相关。

  5.4.1.管内试验:用51Cr标记靶细胞,将培养5天的淋巴细胞与标记靶细胞以1:1混合,用

51Cr释放数做为靶细胞损伤的指标。

  据此来观察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试验时加入不同剂量的多糖体,观察对淋巴细胞的细

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茯苓多糖和羟乙基茯苓多糖在管内可使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增强

20-28倍,茯苓聚糖和羧甲基茯苓多糖可增强4-7倍。

  5.4.2.体内试验:用CBA小鼠做试验,开始用P815瘤细胞作为淋巴细胞激活剂,使之致敏,

并于不同天数腹腔注射各种茯苓多糖体。第10天将小鼠处死,取出脾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细胞

(MLNC)。用51Cr标记的P815瘤细胞作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的靶细胞,与已配好的脾细胞及

MLNC以一定比例混合(l :100),培养3小时,观察51Cr释放率。结果证明各种茯苓多糖体在体内

均能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此外,100μg/ml的羟甲基茯苓多糖对NK细胞活性有促进作

用。

  6.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6.1.能使环磷酰胺所致大白鼠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

  6.2.含水溶性小分子多糖的茯苓水提液能使离体健康人红细胞2,3一DPG水平上升约25%,

并能有效地延缓温育过程中2,3一DPG的耗竭;静脉给药小鼠整体2,3一DPG水平显著上升。

  6.3.茯苓水煎剂皮下注射给药和灌胃给药均可使小鼠血浆皮质酮明显升高。

  7.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茯苓煎剂按5-10g/kg 腹腔注射,对预先给与咖啡因或未给与咖啡因的小鼠,均有镇静作用

。茯苓与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茯苓煎剂(10g/kg)未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用

40g/kg的剂量则使麻醉时间较对照组更显著延长,随着剂量的加大,镇静指数也随之增加。这种

协同作用,可能是由于它们的中枢抑制作用所致,也可能是妨碍了戊巴比妥的分解与排泄而致麻

醉时间延长。

  8.其它作用

  8.1.乙醇提取物有使兔血糖先升高后下降的作用。

  8.2.茯苓的水,乙醇及乙醚提取物对离体蛙心都有增强心脏收缩以及加速心率的作用。

  8.3. 茯苓体内外均明显抑制MAO-B活性。

  8.4.羧甲基茯苓多糖(100mg/kg/天)腹腔注射、12天,可对抗60Co r 射线对小鼠末稍白细

胞的抑制作用,使肝匀浆细胞色素P一450含量减少,硫喷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加强。

  【炮制】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捞出,闷透后,切片,晒干。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

,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100

斤,用朱砂粉30两)

  【性味】甘淡,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温,味淡。"

  【归经】入心、脾、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大阴,足大阳、少阳经。"

  ②《本草蒙筌》:"入膀胱、肾、肺。"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小肠三经。"

  ④《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

  【功用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

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

  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

,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

,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宜忌】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②《药性论》:"忌米醋。"

  ③张元素:"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④《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⑤《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选方】①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者: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五苓散)

  ②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

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儒门事亲》)

  ③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不知医必要》

茯苓汤)

  ④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

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

  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

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⑥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

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⑦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两,南木香半两(纸裹炮)。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下

二钱匕。(《百一选方》)

  ⑧治湿泻: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上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原病式》获苓汤

)

  ⑨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

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

茯苓泽泻汤)

  ⑩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

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

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

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局方》威喜丸)

  ⑾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仁斋直指方》)

  ⑿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

茯苓末服之。(《证治要诀》)

  ⒀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证:白茯苓一斤,黄连一

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德生堂经验方》)

  ⒁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纲目》茯苓酒)

  ⒂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补缺肘后方》)

  【名家论述】①陶弘景:"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

  ②《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③《用药心法》:"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

津导气。"

  ④《汤液本草》:"茯苓,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

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

  ⑤《本草衍义补遗》:"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

宜。"

  ⑥《纲目》:"茯苓,《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肾邪,至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

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用,义似相反,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

性上行,生津液,开胺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

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素问》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

素问》云,肺气盛则便数而欠,虚则欠咳小便遗数,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移热于

膀胱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

壮脉强,宜用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

皆虚热也,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

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症,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

二证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所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宜用也。""陶弘景始言茯苓赤泻、白补,李杲复

分赤入丙丁,白入壬癸,此其发前入之秘者;时珍则谓茯苓、茯神,只当云赤入血分,白入气分

,各从其类,如牡丹、芍药之义,不当以丙丁、壬癸分也,若以丙丁,壬癸分,则白茯神不能治

心病,赤茯苓不能入膀胱矣。张元素不分赤白之说,于理欠通。"

  ⑦《本草经疏》:"茯苓,其味甘平,性则无毒,入手足少阴,手大阳,足太阴、阳明经,阳

中之阴也。胸胁逆气,邪在手少阴也;忧恚惊邪,皆心气不足也;恐悸者,肾志不足也;心下结

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亦手少阴受邪也。甘能补中,淡而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

则邪热解,心脾实则忧恚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中焦

受湿热,则口发渴,湿在脾,脾气弱则好睡,大腹者,脾土虚不能利水,故腹胀大也。淋沥者,

脾受湿邪,则水道不利也。膈中痰水水肿,皆缘脾虚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

故见斯病,利水实脾,则其证自退矣。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湿,解热散结

之功也。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

  ⑧《本草正》:"茯苓,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

胃;祛惊痫,厚肠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故多服最

能损目,久弱极不相宜。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妙。"

  ⑨《药品化义》:"白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生

金,兼益肺气。主治脾胃不和,泄泻腹胀,胸胁逆气,忧思烦满,胎气少安,魂魄惊跳,膈间痰

气。盖甘补则脾脏受益,中气既和,则津液自生,口焦舌于烦渴亦解。又治下部湿热,淋沥水肿

。便溺黄赤,腰脐不利,停蓄邪水。盖淡渗则膀胱得养,肾气既旺,则腰脐间血自利,津道流行

,益肺于上源,补脾于中部,令脾肺之气从上顺下,通调水道,以输膀胱,故小便多而能止,涩

而能利。"

  ⑩《本草求真》:"茯苓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

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且水既去,则小便自开,安有癃闭

之虑乎,水去则内湿已消,安有小便多见之谓乎。故水去则胸膈自宽而结痛烦满不作,水去则津

液自生而口苦舌干悉去。"

  ⑾《本经疏证》:"夫气以润而行,水以气而运,水停即气阻,气阻则水淤。茯苓者,纯以气

为用,故其治咸以水为事,观于仲景书,其显然可识者,如随气之阻而宣水(茯苓甘草汤);随水

之淤而化气(五苓散);气以水而逆,则冠以导水而下气随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

术甘草汤);水以气而涌,则首以下气而导水为佐(桂枝五味甘草及诸加减汤);水与气并壅于上

,则从旁泄而虑伤无过(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戎盐汤、茯苓泽泻汤);气与水偕溢于外,则从内

挽而防脱其阳(防己茯苓汤);气外耗则水内迫,故为君于启阳之剂(茯苓四逆汤);气下阻则水中

停,故见功于妊娠之疴(桂枝茯苓丸、葵子茯苓散)。凡此皆起阴以从阳,布阳以化阴,使请者条

鬯,浊者自然退听,或从下行,或从外达,是用茯苓之旨,在补不在泄,茯苓之用,在泄不在补

矣也。"

  (12)<<医学衷中参西录>>:友人竹芷熙曰:"嵊县地固多山,有葛溪口,嵊东山名也.本层峦迭嶂

,峰回水绕之所,吴氏聚族而居,约四五十家,以种苓为业,其种苓之法,秘而不宣,虽亲戚不告焉.新

嵊药肆间,茯苓皆出于是.春间吴氏之媳病,盖产后月余,壮热口渴不引饮,汗出不止,心悸不寐,延

余往治.病人面现红色,脉有滑象,急用甘草、麦冬、竹叶、柏子仁、浮小麦、大枣煎饮不效;继用

酸枣仁汤,减川芎加浮小麦大枣,亦不效;又用归脾汤加龙骨、牡蛎、萸肉则仍然如故.当此之时,

余束手无策,忽一人进而言曰:′何不用补药以缓之’,余思此无稽之谈,所云补药者,心无见识也,

姑漫应之.时已届晚寝之时,至次日早起,其翁奔告曰:′予媳之病昨夜用补药医痊矣.’余将信将

疑,不识补药究系何物.乃翁持渣来见,钵中有茯苓四五两.噫,茯苓焉,胡为云补药哉?余半晌不能

言.危坐思之,凡病有一线生机,皆可医治.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药,亦治汗出之主药.仲景治伤寒汗出

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可知心悸者汗出

过多,心液内涸,肾水上救入心则悸,余药不能治水,故用茯苓以镇之.是证心悸不寐,其不寐由心悸

而来,即心悸亦从汗出而来,其壮热口渴不引饮,脉滑,皆有水气之象,今幸遇种苓家,否则汗出不止

,终当亡阳,水气凌心,必当灭火,是谁之过欤?余引咎而退."

  茯苓采收加工

  (1)采收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届

时可以控;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

。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宜成熟一批收获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窑15-20千克

段木约收鲜茯苓2.5~15千克,高产可达25~40千克。

  (2)加工 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

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

长、宽、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

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一般折干率为50%左右。

  产品质量:成品以足干,去净外皮,成正方形块,厚薄均匀,白色者为优质。

[编辑本段]补遗

  药代动力学

  茯苓聚糖的氚离子束标记及其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1.3H-茯苓聚糖的氚离子束标记

:用冷冻干燥法将样品涂在不锈钢靶盘表面上形成固体薄膜,然后置入有氚离子束标记装置的反

应室内,抽真空并用灌氮冷却后充入氚气启动离子源。氚离子在弱电场作用下缓慢进入加速场。

氚化反应2小时。回收未反应完的氚气。排除残余气体解冻冷阱,反应室回逄到室温。取出氚气

样品,用100mg尿素/1ml二甲亚砜溶液溶解并稀释到一定容量,取样测量总放射性强度。经比色

法测得3H-茯苓聚糖的化学量,求得透析后3H-茯苓聚糖的比活性为2.37-2.747BQ/mMol(64-

74ci/mMol)。2.3H-茯苓聚糖药用过程动力学实验

  1.实验动物:选取7只体重16-22g小白鼠,雌雄兼用,按1uci/g剂量口服灌喂茯苓聚糖液。

  2.生物样品的采集及制备3H-茯苓聚糖液经口服灌喂进入机体后,按规定时间分别从小白鼠

尾静脉取全血10μl,放入玻璃的烁瓶内,加入0.05ml30%过氧化氢,使之充分接触,再加0.1ml

高氯酸,置80℃水浴中消化1小时,使之无色透明。冷至室温,加入5ml乙二醇乙醚和4ml闪烁液

、摇匀后用Beck一manLS9800液闪谱仪测量。

  3.实验结果:测量结果列于表1及表2。药一时曲线示于图,属动力学双室模型。结论,氚离

子束标记方法对不溶于水的茯聚糖氚化反应在固相、低温进行,不破坏茯苓聚糖的结构和生物活

性,且得到的比活性较高。

  小白鼠对3H-茯苓聚糖尿素口服吸收半衰期为11分钟,说明吸收甚快,而茯苓聚糖的对照组

实验证明无此吸收作用,其原因在于茯苓聚糖不溶于水和体液,以至口服后难于吸收。由于尿素

液的助溶作用,改变了茯苓聚糖在体内的吸收,从而发挥出应有作用。

  茯苓霜

  茯苓霜这个名字,可能大家听起来比较陌生,但如果说起它的主要成分茯苓,白茯苓100克

,鲜牛奶50克,蜂蜜适量即可。

  所谓茯苓霜,其实是把新鲜茯苓打成粉,脱水风干之后留下的霜状结晶物质。别看它看起来

并不起眼,那可是茯苓的全部精华所在!而《红楼梦》里的茯苓霜,则是来自广东,是当时广东

的官员送给贾府女眷的礼物,而且根据书中描述,这些茯苓霜总共也不过区区几篓,这么珍贵,

它到底好在哪呢?

  首先,找一个大盆,盛些凉水,将药店买回来的白茯苓掰成小块,放进盆里,浸泡2个小时

,2个小时之后,给笼屉上铺上一块干净的纱布,然后再将泡好的白茯苓放在纱布上,用中火蒸

40分钟,40分钟之后,把蒸好的茯苓取出来,放进搅拌机,这时候再把牛奶也倒进去,盖上盖子

,开始搅拌,一直搅拌到看不到明显的颗粒的时候,就算搅拌好了。然后再把它们倒进沙锅,用

大火烧开,锅一开就算好了,稍微冷却以后,再加入适量的蜂蜜。这样,这道茯苓霜就做好了。

据《经验后方》记载就说,如果吃茯苓至百日的话,可以肌肤润泽、延年耐老。实际上说茯苓本

身大家都知道是一个滋补佳品,但是它本身的美容作用也非常强的。据《本草品要经会》是这样

记载的,就是说茯苓可以很好地去除人脸上长的疮、斑,以及妇女产后那种产生的黑斑,因此也

经常拿蜜和茯苓末去做面膜。

  NO.6 深山灵芝

  灵芝,根据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灵芝有紫、赤、青、黄、白、黑六种

,但现代文献及所见标本,多为多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全株。性味甘平。紫芝主要含麦角甾醇

、有机酸、氨基葡萄糖、多糖类、树脂、甘露醇和多糖醇等麦角甾醇、树脂、脂肪酸、甘露醇和

多糖类,又含生物碱、内酯、香豆精、水溶性蛋白质和多种酶类。

  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瑞草”之称,中

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长

生不老之功效。

  灵芝,是祖国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素有"仙草"之誉。古今药理与临床研究均证明,灵芝确

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

纲目》,都对灵芝的功效有详细的极为肯定的记载。现代药理学与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灵芝的

药理作用,并证实灵芝多糖是灵芝扶正固本、滋补强壮、延年益寿的主要成分。现在,灵芝作为

药物已正式被国家药典收载,同时它又是国家批准的新资源食品,无毒副作用,可以药食两用。

  科学研究表明,灵芝的药理成分非常丰富,其中有效成份可分为十大类,包括灵芝多糖、灵

芝多肽、三萜类、16种氨基酸(其中含有七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甾类、甘露醇、香豆精

苷、生物碱、有机酸(主含延胡索酸),以及微量元素Ge、P、Fe、Ca、Mn、Zn、等。灵芝对人

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治病种,涉及心脑血管、消化、神经、内分泌、呼吸、运动等各个系统

,尤其对肿瘤、肝脏病变、失眠以及衰老的防治作用十分显著。

  灵芝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就中医辩证看,由于本品入五脏肾补益全身五脏之气,所以无论

心、肺、肝、脾、肾脏虚弱,均可服之。灵芝所治病种涉及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及

运动等各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灵芝扶正固本,增

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的巨大作用。它不同于一般药物对某种疾病而起治疗作用,亦不同

于一般营养保健食品只对某一方面营养素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强化,而是在整体上双向调节人体机

能平衡,调动机体内部活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机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促使全部的内脏或器

官机能正常化。

 NO.7 海底珍珠

   珍珠和合浦生态珍珠是一种有机宝石,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做奇珍,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

研究证明,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我国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

四千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河蚌能产珠的记载,《诗经》、《山海经》、《尔雅》、《周

易》中也都记载了有关珍珠的内容。珍珠按照成因分为天然珍珠和人工养殖珍珠两种,天然珍珠

主要是指在贝、蚌的体内自然形成的珍珠;习惯上人们把珍珠又分为海水珠、淡水珠、人造珠三

种类型,淡水珍珠是指江、河中产出的珍珠。我国的天然淡水珍珠主要产于华南各省的湖泊,浙

江诸暨是有名的珍珠之乡。珍珠有白色系、红色系、黄色系、深色系和杂色系五种,多数不透明

。珍珠的形态以正圆形为最好,古时候人们把天然正圆形的珍珠称为走盘珠。珍珠与玛瑙、水晶

、玉石一起并称我国古代传统“四宝”。现在,以渭塘的珍珠最有名。

  佩带珍珠所制的项链、耳环等,能使佩带者显得更有气质,穿上一定颜色的衣裳,还能使人看

上去清新脱俗.

【来 源】

  珍珠的英文名称为Pearl,是由拉丁文Pernulo演化而来的。它的另一个名字Margarite,则

由古代波斯梵语衍生而来,意为“大海之子”。

  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在海边觅食时,就发现了具有彩色晕光的洁白珍珠,并被它的晶莹

瑰丽所吸引,从那时起珍珠就成了人们喜爱的饰物,并流传至今。

  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

成的 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珍珠的化学组成为

: CaCO391.6%、H2O和有机质各4%、其0.4%。

  珍珠形成的原理:

   1.外围

  蚌的外套膜受到异物(砂粒、寄生虫)侵入的刺激,受刺激处的表皮细胞以异物为核,陷入外

套膜的结缔组织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细胞分泌珍珠质,

层复一层把核包被起来即成珍珠。以异物为核称为“有核珍珠”。

  2.内因

  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后,一部分进行细胞分裂,发生分离,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

机物质,同时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形成珍珠。由于没有异物为核,称为“

无核珍珠”。

  现在人工养殖的珍珠,就是根据上述原理,用人工的方法,从育珠蚌外套膜剪下活的上皮细

胞小片(简称细胞小片),与蚌壳制备的人工核、一起植入蚌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植入的细胞小

片,依靠给缔组织提供的营养,围绕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从而生成人工

有核珍珠。人工无核珍珠,是对外套膜施术时,仅植入细胞小片,经细胞增殖形成珍珠囊,并向

囊内分泌珍珠质,生成的珍珠。

  主要产珠的贝类:

  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 (Dunker)、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皱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等双壳类动物。

  1. 珠贝母

  别名:真珠贝。

  暖海底栖贝类,壳左右大小不等,常左壳比右壳大,壳之长宽略相等。前耳突大而短,后耳

突长

  Erosari(Ravitrona) caputserpentis (L.)-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

,假瓣腮目Pseudolamellibranchia,真珠贝科Pteriidae

  为暖海底栖贝类,具二枚介壳,左右不等,左壳比右壳略大,且凹陷较右壳为深。壳之长度

与高度差不多相等,通常长高为6~7厘米左右,大者可大于10厘米。前耳突大而短,后耳突长。

壳面黄褐色,具黑色放射条纹。生长级明显。具有密生鳞片,易碎断,近壳顶处较为平滑。壳内

白色或带淡黄色,富有珍珠光泽。壳缘较薄,呈黄褐色,铰合处平直有1~2个主齿。韧带细长,

褐色。闭壳肌痕大,略呈耳形,几乎位于壳之中央。壳顶位于前端,距离近。足小,能生足丝线

,于右壳前面之小孔伸出。附着于岩礁砂 。当珍珠母贝和蚌贝在水中生长时,若偶然遇有细微

的砂粒或较硬质的生物窜入壳中外套膜内,外套膜受到刺激后,殊感不适,遂分泌真珠质逐渐包

围由外窜入之砂粒或生物,并日益增大成为珍珠。

  养珠亦系利用此原理,一般选用3龄左右个体,施行插核手术,有意识地放入砂粒,让外套

膜感觉不适而分泌许多真珠质来包被这些进入的砂粒,因而形成了人工珍珠,甚至人为地将投入

物作成各种形状,结果所得的养珠也是各式各样的。产于暖海1~10米深处。幼体栖息地区较浅

,长大后渐向深海区移动。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及广东其他沿海地区。

  2. 褶纹冠蚌

  淡水底栖贝类。壳近三角形。前部短而低,前背缘冠状突不明显,后背缘向上斜伸出...为

大形的冠。壳顶有数条肋脉

  Cristaria plicata Leach--蚌科Unionidae

  淡水底栖贝类。壳厚大,外形略似不等边三角形。前部短而低,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后部长

高,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为大形的冠。壳的后背部自壳顶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渐粗大的纵肋。

后缘圆。腹缘长近直线。壳顶位于距前端壳长约1/6处,壳顶有数条肋脉。成体的冠常仅留残痕

,幼体的贝壳一般完整。壳表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壳顶常受侵蚀而失去表层颜色。铰合部强大

,韧带粗壮,位于冠的基部。左右两壳各具有一高大的后侧齿。前侧齿细弱,后侧齿下方与外面

相应有纵突和凹沟数个。前闭壳肌痕大呈楔状,伸足肌痕圆形,前缩足肌痕小而深,后闭壳肌痕

大而浅,外套肌痕宽,真珠层有光泽。生活在江河、湖沼的泥底,行动缓慢。

  分布于全国各地,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和松花江,安徽省的宁国,江苏省的武进,北京等地,

都有发现。此种蚌可用来产生真珠,贝壳为制造纽扣的原料。

  注:

  构成珍珠和贝壳的物质,大部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随结晶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方解石、霰石

等,珍珠是由霰石构成的,而贝壳是由方解石构成的棱柱层。因此,它们虽然同是碳酸钙结晶,

但由于结晶系的不同,所以就形成不同的物质-珍珠和贝壳。

【历史沿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珍珠的国家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合浦珍珠就是我国宫廷中的珍品

。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把珍珠列为治疗疾病的重要药材,并阐明了珍珠的药效。在《日华子

本草》载,珍珠“安心、明目。”《本草衍义》曰:“除小儿惊热。”《本草汇言》曰:“镇心

、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刘安《淮南子》中记载:

“明月之珠,螺蚌之病而我之利也。”说明我国此时已认识到珍珠的成因。十三世纪,我国以铅

制核,植入乌贝,成功地育成了有核珍珠。

【生态环境】

  马氏珍珠贝生活在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多、水质肥沃的海水中。一般栖息在低潮线附近

至水深20多米的地方区域,以水深10米为多。

  蚌为底栖类软体动物,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沼泽、小溪或水田等淡水环境中。

【生物学特性】

  马氏珍珠贝一般为雌雄异体,但有转性现象,所以有时可见雌雄同体的现象。马氏珍珠贝适

宜生活的温度为范围为15~30℃,要求栖息海区海水的比重较高,为1.0150~1.0280。第一年出

生的马氏珍珠贝到第二年的繁殖期已具有繁殖的能力。繁殖期集中在每年5~10月份。

  ①动物

【珍珠其它名称】

  真朱,真珠,蚌珠,珠子,濂珠

【采制】

  全年皆产,通常以十二月较多,潜到海底,自水草或石头上取下海蚌,从其中取出珍珠。肉

可食用。

【炮制】

  用布包好,放入豆腐浆中,煮约3小时,取出洗净,研成极细粉即成。

  一、净制 洗净(《药典77》)。

  二、切制 制粉

   1.取净珍珠,加水适量共研细,再加多量水,搅拌,倾出混悬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

复操作数次,除去杂质,合并混是液,静置后,分取沉淀,干燥,制成最细粉(《药典85》)。

  2.取珍珠,洗净泥垢,用布包好,加豆腐与水共煮约2小时,取出,用水洗净,捣碎,加水

少许研成极细粉,干燥即得(《药典63》)。3.取净珍珠粉,置乳钵内,加入运量水研细,再

加多星的水,搅拌,倾出混悬液,干燥,研散。或取净珍珠,捣碎,研成极细粉(《规范》)。

  三、炮炙

  1.豆腐制

  (1)净取品,装入布袋或纱布包裹,与豆腐或豆浆同煮2-3小时,取出,洗净,捣碎,水

飞成极细粉。每珍珠1kg,用豆腐2kg或豆浆5kg(《宁夏》)。

  (2)取珍珠用布包好,挟入豆腐块内,蒸约3小时,取出,洗净,晾干,研成极细粉(《内

蒙》)。

  2.煅制 取净珍珠,大小分开,置铁锅内,上面扣一碗,用中火煅至爆炸声尽,取出,晾凉

,水飞或研成极细粉,干燥(《山东》)。

【药材及产销】

  本品为蚌类中得到的颗粒状珍珠。

【产地及销售习惯】

  主产于广西合浦(海水珍珠),浙江诸暨(淡水珍珠)、江苏渭塘、黑龙江庆安、安徽宣城

、南陵、当涂,台湾等地,销全国各地。

  根据凤凰卫视的珍珠专刊,世界上98%的淡水珍珠产自中国,而中国80%以上的淡水珍珠来

自浙江诸暨。

【化学成份】

  主含碳酸钙。并含有多种氨基酸:亮氨酸(Leucine),蛋氨酸(Methionine),丙氨酸

(Alanine),甘氨酸(Glyc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等。另外

,还含有30多种微量元素、牛磺酸、丰富的维生素、肽类。

【性状鉴别】

  天然珍珠呈圆球形、椭圆形、不规则的球形或长圆形,直径1~6毫米。表面类白色、黄白色

、浅粉红色、浅蓝色等,具美丽的彩色光泽,平滑。作过装饰品的珍珠,中央多数有穿孔。质坚

硬,难破碎,断面呈层状。用火烧之有爆裂声。气无,味微咸。

  养珠形状与天然珍珠相似,但表面光泽较弱,断面中央有圆形的砂粒或石决明碎粒,表面有

一簿的真珠层。入药仅用真珠层。气无,味微咸。不过现在合浦生态珍珠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养珠

的质量!

  以颗粒圆整、光泽透明、有宝光、质地坚硬者为佳。

【性味】

  甘咸,寒。

【历史上的功用】

  珍珠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三国时的医书《名医别录》、梁代的《本草经集》、唐

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雷公药性赋》等19种

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中说,珍珠“有治目肤翳,止泄”等作用。唐代的《海药本草》

认为,珍珠可以明目、除晕、止泄。在元朝,商人们常在水中加蜜糖和珍珠粉饮用,认为它既可

以滋补,又可以防暑。元好问在《续夷坚志》中记载:“洮水冬日结小冰……圆洁如珠……盛夏

以蜜水调之,加珍珠粉。”

  明代李时珍更加重视珍珠的药理作用,认为珍珠的药效在美肤,因而在《本草纲目》中特别

写道:“珍珠味咸甘寒无毒,镇心点目;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坠

痰,除面斑,止泻;除小儿惊热,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令光泽洁白”等。同时

,它还记载了珍珠药用的多种方法。

  明代陈继儒转引《独异志》说,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宰相李德裕以珠宝粉、雄黄、朱砂煎汁

为羹,每食一杯约耗钱三万,过三煎则弃其渣。当时流行炼丹术,人们认为,珍珠粉、雄黄等物

,经过提炼后服用可长生不老,鹤发童颜。

【现代功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大辞典》均指明: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

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

有独特的作用。

  安神定惊,清热滋阴,明目,解毒。

  1.镇心定惊,适用于惊悸怔忡、癫痫惊风。

  2.清肝除翳明目,用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等眼科疾病,多外用。

  3.收敛生肌,适用于咽喉腐烂、口舌生疮、溃疡久不收口,宜外用。

【主治】

  热病惊痫、烦热不眠、咽喉肿痛腐烂、口疮、溃疡不收口、目赤翳障、并能润泽肌肤。

【禁忌】

  无实热者慎用。

  ②(首见《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贾母的丫头。鸳鸯上吊,是她首先发现的。又袭人在贾母

处当奴婢时,亦曾取名珍珠。

  珍珠的形状多种多样, 有圆形、梨形、蛋形、泪滴形、纽扣形和任意形,其中以圆形为佳

。非均质体。颜色有白色、 粉红色、淡黄色、淡绿色、淡蓝色、褐色、淡紫色、黑色等,以白

色为主。白色条痕。具典型的 珍珠光泽,光泽柔和且带有虹晕色彩。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

1.530-1.686,双折射率0.156。 无色散现象。硬度2.5-4.5。天然淡水珍珠的密度一般为2.66

-2.78g/cm3,因产地不同而有差异。 无解理。韧性较好。在短波紫外光下珍珠显白色、淡黄色

、淡绿色、蓝色荧光,黑色珍珠发淡红 色荧光;X射线下有淡黄白色的荧光。遇盐酸起泡。

【关于珍珠的西方传说】

  在西方的传说中,说法是美神维纳斯出生于贝壳中,当贝壳打开的时候,从她身上滴下来的

露水就变成了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波堤切利在《维纳斯的诞生》一

画中,将女神置于一扇巨大的贝叶之上,从水底缓缓而出,女神抖落的水珠形成粒粒珍珠,洁白

无瑕,晶莹夺目。丹麦人将珍珠与美人鱼扯在一起,美人鱼思念王子而不得,泪洒相思地,被守

护在身边的贝母蚌珍藏起来,时间长了,眼泪就变成颗颗珍珠。

  在古印度,人们相信珍珠是由诸神用晨曦中的露水幻化而成;波斯的神话则认为象征光明和

希望的珍珠,更是由诸神的眼泪变成;而罗马人干脆将珍珠的形成与爱神维纳斯拉上关系,传说

当爱神从充满泡沫的蚝壳沐浴完毕,走出来时,其身上滴下的水珠被爱神散发出的动人光彩凝结

成了闪光的珍珠。中国民间亦有“千年蚌精,感月生珠”、“露滴成珠”等说法。从神话到传说

,珍珠一直被认为是诸神送给大地的礼物,事实上,除了以上天恩赐作解释外,也真难让人相信

,一只平凡如斯的蚝竟可孕育完美如斯的宝物。不过,现代科学表明,珍珠产于某些软体动物如

白蝶贝、蛛母贝等珠蚌类(pearloyster),贝壳因异物渗入壳内成为“珠胚”而形成珠状颗粒

。这种珠状颗粒随着岁月流逝,就会因蚌分泌物的包裹而成为越来越大的珍珠。因此,一般而言

,珠蚌越老,珍珠也越大,所以历来有“老蚌生珠”之说。

  珍珠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约占总量的82-93%。此外,珍珠还含有4-14%的角蛋白质和2-4%

的水份,以及十几种氨基酸和28种微量元素,其中包括硒、锗等抗衰物质。珍珠的硬度为3,比

重为2.71,折射率为1.53-1.68,珍珠用谷令计量,1谷令约为0.0648克。珍珠晶体呈珠状或矛头

状垂直排列,形成放射状的珍珠层,在光线的作用下,这些放射状的珍珠层会产生虹彩光泽,即

珠光。珍珠的价值取决于珍珠的大小、圆度、光泽和形状,等等。

  一块未经雕琢的宝石,并不是贵重的宝石,而从珠蚌中取出的优良珍珠,不需琢磨,就是一

件漂亮的饰品。因此,一些宝石专家认为,珍珠可能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装饰品。珍珠究竟何时被

人们发现,已无据可查,因为珍珠容易受损,所以古代珍珠很难流传下来。地球上最早的珍珠,

出土于距今2亿年前的匈牙利三叠纪地层中,直径仅为0.1mm;在德国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2000多

万年前的一枚珍珠,其直径则为4mm。这些藏匿于远古贝壳体内的珍珠化石,在漫长的岁月里,

历经剧烈的地质运动,不仅完整地保持了珍珠闪光的品质,同时也保守了珍珠形成的秘密。

  大约5000年前,古印度人开始把珍珠作为宝物,与宗教一起并称佛教七宝,在恒河文化中开

始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印度一样,中华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珍珠并利用珍珠的民族之一。《

海药本草》称珍珠为真珠,意指珍珠至纯至真的药效功用。《尔雅》把珠与玉并誉为“西方之美

者”。秦昭王则把珠与玉并列为“器饰宝藏”之首。儒家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有“淮夷嫔

珠”,说明最迟在公元前2200年的夏禹时代,淮水夷水等地就已经出现了淡水珍珠,并被列为当

时必须交纳的贡品。

  珍珠晶莹凝重,圆润多彩,高雅纯洁,被誉为“宝石皇后”。国际宝石界还将珍珠列为六月

生辰的幸运石,结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纪念石。具有瑰丽色彩和高雅气质的珍珠,象征着健

康、纯洁、富有和幸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珍珠的日常养护】

  珍珠以它的温馨,雅洁,瑰丽,一向为人们钟爱,被誉为珠宝皇后。珍珠的成分是含 有机

制的碳酸钙, 化学稳定性差,可溶于酸,碱中,日常生活中不适宜接触香水, 油,盐,酒精,

发乳,醋和脏物; 更不能接触香蕉水等有机溶剂;夏天人体流汗多,也不宜戴珍珠项链,不用时

要用高级中性肥皂或洗洁 精轻轻洗涤清洁,然后晾干,不可在太阳下暴晒或烘烤;收藏时不能

与樟脑丸放在一起,也不要长期 放在银行的保险 库内。珍珠的硬度较低。佩戴久了的白色珍珠

会泛黄,使光泽变差,可用1%-1.5%双 氧水漂白,要注意不可漂过了头,否则会失去光泽。

【珍珠褪色的原因】

  淡水珍珠的色泽虽然很美观,但却经不起长时间的考验。一般经过十几年,珍珠就会变成普

通的黄色,同时失去美丽的淡水珍珠光泽,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人老珠黄"。

  淡水珍珠饰品用久了为何会发黄呢?这主要是组成珍珠的文石矿物的物理性质不稳定,时间

一长,它就会变成普通的方解石。文石合方解石,虽然化学成分一样,而它们的结晶形态和光泽

却不大一样。这就是珍珠变色的原因。

【珍珠的形状分类】

  ⑴圆珠:

  指形态为圆形的珍珠,按圆度分为三种,即正圆珠、圆珠和近圆珠。

  正圆珠是指圆度最好的,商业上也俗称为走盘珠,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之差与平均直 径之

比小于百分之一;圆珠是之形态很圆的珍珠,其直径差的百分比在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五之间;近

圆珠三之形态上比较接近圆珠的珍珠,其直径差的百分比在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十之间。

  ⑵椭圆珠:

  指形态为椭圆形状的珍珠,长短直径比大于百分之十。可进一步按长短直径差百分比为短椭

圆和长椭圆,短椭圆长短直径差的百分比为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长椭圆直径差的百分比大于

百分之二十。

  ⑶扁形珠:

  指形态为扁平面形,有一面或两面的近似平面状,如扁圆形、扁椭圆形、饼形、菱形、方形

等。

  ⑷玛比珠:

  是一种半边珍珠,也称Mabe珠、馒头珠和半圆珠。一般在采集完已养殖好的珍珠后,将预制

的半边形的珠核插入贝壳的内壁,使凸面朝向珠母贝的套膜,平面贴紧珠母的壳壁,插好后再放

入水中喂养,日积月累,珍珠层将外珠核一层一层地包起来形成半圆形,采集时将其同部分珠母

贝壳壁一起提取出来抛磨成一件饰品,故其个体硕大。玛比珠实质上是一种再生珍珠,在此之前

,每个珍珠贝可先生产两粒圆形珍珠,而后可再养殖3-7粒玛比珠,尤以澳洲玛比珠的产量和质

量都很高,其特点是颗粒大、具极出色的光泽、纯净的银白色以及光滑的表面。最小的也有10mm

,大的可至17mm或更大,并以圆形、水滴形、椭圆形及心形等各种形状。目前世界珠宝市场十分

流行玛比珠首饰,不仅是淑女贵妇们的佩饰宠物,而且用玛比珠创作的独特而优雅的珠宝饰物也

受到了绅士们的特别青睐。

  ⑸异性珠:(也叫异型珠)

  除圆珠、椭圆珠、玛比珠以外的其他形态各异的珍珠也为数不少,梨形、水滴形、米形、土

豆形、豆形及其他形状的珍珠商业上统称为异性珍珠。

  【珠分九品 】

  就珠的品质与价值来说,中国古人也形成了自己的评判体系。

  《南越志》认为,珍珠有九品,直径五分至一寸左右的为“大品”;一边扁平,一边如倒置

铁锅(覆釜)状的为“珰殊”,也是珍品;走珠、滑珠则是等外品。

  《天工开物》认为,直径五分至一寸又五分的为“大品”,有光泽略呈镀金状的为“珰珠”

,价值一粒千金。

  《广东新语》则说,珰珠“大而稍扁”的“南珠之明珰”,等级仅次于径寸大珠,珠形圆满

、色泽银白、光莹无丝络的为精珠。其档次以重量来分,每颗“重一分者银六倒,二分者四十倒

”。光泽不佳的肉珠,“二分重者值银仅四倒”,八百颗重一两的称为“八百子”,值银十倒;

一千颗重一两的称为“正千”,值银仅八倒。

  【鉴别真假珍珠 】

  1、 磨擦:两颗珍珠互相轻轻磨擦,会有粗糙的感觉,而假珍珠则产生滑动感觉。

  2、 钻孔:观察钻孔是否鲜明清晰,假珠的钻孔有颜料积聚。

  3、 颜色:每一颗珍珠的颜色都略有不同,除了本身色彩之外还带有伴色,但假珠每一颗的

颜色都相同,而且只有本色,没有伴色。 主要是白色、黄色和1960年在法国开始养殖的黑珍珠

  4、 冰凉感:珍珠放在手上有冰凉的感觉,假珠则没有。

  珍珠的肉眼识别有以下五点:

  5.形状 圆形。

  结合线 在珠母和外附珍珠层间有一条褐色的结合线。从珍珠钻孔的地方向内观察清晰可见

  内核条纹 有核养殖珍珠中的珠母上,有透明度不同的条纹,所以将有核养殖珍珠放在暗处

,用强光透射,可以看到明暗不同的条纹。而天然珍珠和无核养殖珍珠则无此现象。

  表面丘疹 有核养殖珍珠和天然珍珠一样,可以见到隆起的小疤或两粒小珠摩擦时有砂粒感

。这些特点是和仿制珍珠的区别。

  辨别珍珠粉的真假方法

  珍珠粉能起到保健养颜的作用,而假冒伪劣珍珠粉不但不能保健养颜,反而会因大肠杆菌总

数超标等原因,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那么,如何来识别其真伪呢?现介绍如如下:

  优质纯真珍珠粉:原料为优质淡水珍珠,经过挑选清洗,按药品质量标准生产,并检验合格

  质地:看粉末色泽洁白均匀,不含杂质。

  手感:摸时手感细腻柔滑,易吸附于肌肤上。

  气味:闻似有淡淡腥味,而绝无其它的异味。

  假珍珠粉:假珍珠粉一般是用碱水和石灰将蚌壳加温,然后除去表层的黑衣,通过粉碎、筛

、包装而成。

  质地:用手指沾取少量粉末,展开在阳光或灯光下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有明显闪光,这是云

母。

  色泽:明显白于纯珍珠粉。

  这种假珍珠粉内兑有水解动物蛋白粉,长期服用,云母会在胃中粘结。

  劣质珍珠粉:

  质地:此粉主要原料是加工珍珠首饰时钻孔钻下来的粉末,掺入滑石粉而成。

  色泽:偏黄,这主要是钻孔时高温发热所引起的。

  气味:服用时口感有焦味或臭味。

  【珍珠鉴赏 】

  一、看光泽

  所谓“珠光宝气”,光泽是珍珠的灵魂。无光、少光的珍珠就缺少了灵气。看光,应该将珍

珠平放在洁白的软布上,能看到珍珠流溢出的温润的光泽;而迎着光线看,好的珍珠可以看到发

出七彩的虹光,层次丰富变幻,还可以看到如金属质感的球面,甚至可以映照出人的瞳孔,特别

明亮的可列入A级,稍次之为B级。

  光泽级别 质量要求

  极强 A 反射光特别明亮、锐利、均匀、表面像镜子,映像很清晰

  强 B 反射光明亮、锐利、均匀、映像很清晰

  中 C 反射光明亮,表面能见物体影像

  弱 D 反射光较弱,表面能照见物体,但影像较模糊

  二、看圆度

  “一分圆一分钱”,“珠圆玉润”,珍珠越圆越美,这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大颗粒、

精圆的珍珠,显现出如圆月的美感。配合光泽,则营造出朦胧的意境美。以珍珠最长直径和最短

直径差的百分比≤1%为正圆标准,1%≤直径差比≤5%为圆的标准,在5%和10%之间的为近圆。不

过大多时候,用自己的眼睛就可以看出圆度来了。

  形状规则

  质量要求(直径差百分比%)

  正圆 A1≤1

  圆 A2 ≤5

  近圆 A3 ≤10

  椭圆 B >10 可以有水滴形、梨形

  扁平 C 具有对称性,有一面或两面成近乎平面状

  异形 D 形状极不规则,通常表面不平坦,没有明显对称性,可能是某一物体形态的相似性

  三、看瑕疵

  表面痘、斑、印、坑、点越少越好,一般在0.5米远外看不到瑕疵为可以接受的标准。A级的

标准为100%表面光滑,肉眼近看看不出瑕疵。当然了,用放大镜都难看出瑕疵的那是万里挑一的

极品中的极品

  海水养殖珍珠光洁度级别

  光洁度级别 质量要求

  无暇 A 肉眼观察表面光滑细腻,极难观察到表面有瑕疵

  微暇 B 表面有非常少的瑕疵,似针点状,肉眼较难观察到

  小暇 C 有较小的瑕疵,肉眼易观察到

  瑕疵 D 瑕疵明显,占表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下

  重疵 E 瑕疵很明显,严重的占据表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

  四、看大小

  所谓“七分为珠,八分为宝”,一般6毫米以下的珍珠不被列入珠宝级珍珠的范畴,7-9毫米

为消费者所普遍喜爱,10毫米的珍珠已经难得,11毫米以上的则只有南洋珍珠和黑珍珠有了。越

往上,数量就越稀少,而价格则往往成倍的增长。这个标准看的难度不大。

  五、看颜色

  这个要依个人喜好、肤色、服装、场合等的搭配,不一而足。一般白色最受欢迎,纯洁优雅

,黑色神秘高贵,粉色纯洁浪漫,金色华贵雍容。

  六、看搭配

  无论是串成珍珠项链,还是与金、银、钻石等宝石搭配镶嵌,讲求色泽、形状、意境等的和

谐美,好的设计师会将情感、文化通过产品展示出来,而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挑珠技术人员会

很好地将珍珠挑选、组合,这些是外行很难注意到的细节。作为珍珠达人,只要有一定的审美眼

光和文化素养,以赏心悦目为标准,就可以看出搭配的优劣。

 NO.8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 又称冬虫草、虫草,它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Cordycrps sinensis(Berk.)

Sacc.寄生在幼虫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冬虫夏草主要生弛高海拔的森林

草甸或草坪上;由于土质的缘故,生弛森林草甸的上冬虫夏草颜色以暗黄棕色为主,生弛草原上

的冬虫夏草则以黄棕色为主;前者以四川、云南、甘肃产为多,后者以西藏、青海产为多。

  冬虫夏草是一种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与天然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滋补品。它药性温和

,一年四季均可食用,老、少、病、弱、虚者皆宜,比其他种类的滋补品有更广泛的药用价值。

[编辑本段]基本情况

  夏草冬虫(《黔囊》),虫草(《本草问答》)。为麦角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

蝠蛾科昆虫虫草蝙蝠蛾等的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冬虫夏草菌子囊菌之子座出自寄主幼虫的头部,

单生,细长如棒球棍状,长3~11厘米;不育柄部长3~8厘米,直径1.5~4毫米;上部为子座头

部,稍膨大,呈圆柱形,长1.5~4厘米,褐色,除先端小部外,密生多数子囊壳;子囊壳大部陷

入子座中,先端凸出于子座之外,卵形或椭圆形,长250~500微米,直径80~200微米,每一子

囊壳内有多数长条状线形的子囊;每一子囊内有8个具有隔膜的子囊孢子。寄主为鳞翅目、鞘翅

目等昆虫的幼虫,冬季菌丝侵入蛰居于土中的幼虫体内,使虫体充满菌丝而死亡。夏季长出子座

。分布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夏至前后,当积雪尚未溶化时入山采集,此

时子座多露于雪面,过迟则积雪溶化,杂草生长,不易找寻,且土中的虫体枯萎,不合药用。挖

起后,在虫体潮湿未干时,除去外层的泥土及膜皮,晒干。或再用黄酒喷之使软,整理平直,每

7~8条用红线扎成小把;用微火烘干。冬虫夏草为虫体与菌座相连而成,全长9~12厘米。虫体

如三眠老蚕,长约3~6厘米,粗约0.4~0.7厘米。外表呈深黄色,粗糙,背部有多数横皱纹,腹

面有足8对,位于虫体中部的4对明显易见。断面内心充实,白色,略发黄,周边显深黄色。菌座

自虫体头部生出,呈棒状,弯曲,上部略膨大。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长可达4~8厘米,径约

0.3厘米。折断时内心空虚,粉白色。臭微,味淡。以虫体色泽黄亮、丰满肥大、断面黄白色、

菌座短小者为佳。主产青海、西藏、四川、甘肃、云南、贵州,以青海产量最大。此外,西藏、

四川等地亦产。

[编辑本段]植物形态

  子座单生,稀2~4个,从寄主头部生出,长4~11cm,基部直径1.5~4mm,向上渐狭细,头

部膨大成近圆柱状,褐色,长1~4.5cm,直径2.5~6mm。子囊壳近表面生,基部稍陷于子座内,

椭圆形至卵形。生于海拔3000~4000m高山草甸土层中。主产四川、云南。6~7月子座出土,子

囊孢子未发散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3~8mm;头部红棕色,长有

子座;胸腹部深黄色至黄棕色,胸节3,胸足3对,腹节10,腹足5对,中部4对明显;表面有环节

20~30个;质脆,断面淡黄色。子座细长圆柱形,稍扭曲,长3~7(11)cm,直径1.5~4mm,表

面灰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头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似纤维状。气微腥,味微

苦。含粗蛋白、多种氨基酸、D-甘露醇即“虫草酸”、虫草菌素(3’-

deoxyadenosin,cordycepin)、麦角甾醇、半乳甘露聚糖、尿嘧啶、腺嘌呤等。甘,平。归肺、

肾经。 补虚损,益精气,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咳化痰。治疗痰饮喘嗽,虚喘、痨嗽、咯血

、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不复 。 1.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有补肾助

阳益精之效。可单用浸酒服,或配伍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等同用。 2.用于肺虚或肺肾两虚

之久咳虚喘,劳嗽痰血。能补益肺肾,平定喘嗽,止血化痰。治劳嗽痰血,常配北沙参、川贝母

、阿胶等;治喘咳短气,常与人参、胡桃肉、蛤蚧等同用。 此外,病后体虚不复,自汗畏寒等

,可以同鸭、鸡、猪肉等炖服,有补虚扶弱之效。

[编辑本段]大致的分类

  正宗的冬虫夏草从其生长环境来分有两种,高原草甸的草原虫草和高海拔阴山峡谷的高山虫

草,由于生长环境和土质的差异,它们在色泽和形态方面有些许区别,草原虫草为土黄色,虫体

肥大,肉质松软;高山虫草为黑褐色,虫体饱满结实。因草原地域辽阔,是主产地,市面流行多

为此品种。而高山虫草源稀少,但古医书记载的多是这种。从营养成分说,两者差不多,但无论

哪种都是以天然本质为贵,一旦染色或受污染,就失去价值。

[编辑本段]生长

  关于虫草的生长,一般人对其感到神秘莫测,前人曾有诗云:“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

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难穷。”其实,虫草是一种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虫是虫

草蝙蝠蛾的幼虫,菌是虫草真菌,每当盛夏,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上,冰雪消融,体

小身花的蝙蝠蛾便将千千万万个虫卵留在花叶上。继而蛾卵变成小虫,钻进潮湿疏松的土壤里,

吸收植物根茎的营养,逐渐将身体养得洁白肥胖。这时,球形的子囊孢子遇到虫草蝙幅蛾幼虫,

便钻进虫体内部,吸引其营养,萌发菌丝。当虫草蝙蝠蛾的幼虫食到有虫草真菌的叶子时也会成

为虫草。

  受真菌感染的幼虫,逐渐蠕动到距地表二至三厘米的地方,头上尾下而死。这就是“冬虫”

。幼虫虽死,体内的真菌却日渐生长,直至充满整个虫体。来年春末夏初,虫子的头部长出一根

紫红色的小草, 高约二至五厘米,顶端有菠萝状的囊壳, 这就是“夏草”。虫草这时发育得最

饱满,体内有效成份最高,是采集的最好季节。青海,云南省迪庆、怒江州是我国虫草的主要产

地之一。

[编辑本段]采收贮藏

  每年的农历四至五月间,积雪溶化的时候,便是冬虫夏草采收的季节,此时冬虫夏草出苗未

超过一寸,如果过了这个时节,则会苗枯死,其它杂草也会生长极快,冬虫夏草则踪影全无;冬

虫草采收时要除去附在虫体上的黄色腊衣和其它杂质,凉干或晒干;传统的包装方法是以6~8条

,用小红绳扎成一小捆(小子)。 

  冬虫夏草的贮藏要求不高,一般来说,只要在产区,通过正常的干燥方法处理后,放在通风

的环境下,是不会变质发霉的,如果太潮湿,可以考虑用密封袋包装后保存在冰箱内便可以了。

[编辑本段]性状鉴别

  冬虫夏草是由子座和虫体二部分相连组成,虫体长4~6 Cm,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云南、四

川产的颜色偏暗褐色,背面有多条横向皱纹,腹部有足8对,近头部3对,腹部4对,尾部1对,其

中腹部的4对较为明显,虫体轻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微有弹性;子座从虫体的头部长出,

呈4~7Cm,基部将虫体的头部包被,呈长棒状,上粗下细,灰褐色或黑褐色,质柔韧,断面多

为中空。嗅之具草菇香气,味甘。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子座单

生,细长圆柱形,长4至7厘米,直径约3毫米;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

,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以虫体色泽黄亮,丰满肥大,断面黄白色,子座短小

者为佳。

[编辑本段]真假鉴别

  伪品主要有地蚕,其状如螺,又叫螺丝菜。还有亚香棒虫草等一些低海拔地区的虫草,虽外

形较相似,主要区别是其子座短,有的是双子座,菇类气味淡。更为恶劣的是用石膏粉或面粉掺

胶用模型压成,其子座则是黄花菜插上,只要把它泡浸水中,用手捏则原形毕露了。有的虽为正

品,故意把加工时的虫体插上的铁线不拔去,结果铁线也搭配上去了,这些都要充分注意和防备

,常见的仿冒虫草有如下几种。

  地蚕:“虫体”呈梭形。略弯曲,环纹较少,仅3~15条。外表淡黄色。

  凉山虫草:“虫体”较长。有3—6厘米,表面棕褐色,“虫足”不明显。“草部”细长,有

10—30厘米,直径较细,呈黄棕色至黄褐色。少数“草部”顶端有分支。

  霍克斯虫草:又称亚香棒虫草。虫体表面灰黄色,足明显可见。“草部”呈淡灰色至灰黑色

,少数上部分叉,膨大部分可见多数小黑色,质脆易折断,气微香,味淡。

  白僵蚕:“虫体”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表面呈灰黄色,覆有白色粉霜状物(气生菌丝

和分子孢子),头部较圆。8对足呈突起状。没有“草部”。气微腥,味微咸。 

  压模“虫草”:用面粉、玉米粉、石膏粉等经加工模压而成,“虫体”光滑.呈黄白色,环

纹特别明显,质重。折断面呈淡白色,滴加少量碘试验会显蓝色。久嚼粘牙,久煮会松散。草体

部分往往用红薯的干燥叶柄伪装而成,中空而不易折断。

[编辑本段]有效成分

  药理学现代研究结果中,青海冬虫夏草含有虫草酸约7%,碳水化合物28.9%,脂肪约8.4%,

蛋白质约25%,脂肪中82.2%为不饱和脂肪酸,此外,尚含有维生素B12、麦角脂醇、六碳糖醇、

生物碱等。据医学科学分析,虫草体内含虫划酸。维生素B12、脂肪、蛋白等。虫草性甘、温平

、无毒,是著名的滋补强壮药,常用肉类炖食,有补虚健体之效。适用于治疗肺气虚和肺肾两虚

、肺结核等所致的咯血或痰中带血、咳嗽。气短、盗汗等,对肾虚阳痿、腰膝酸疼等亦有良好的

疗效,也是老年体弱者的滋补佳品。 

  冬虫夏草首次记载使用是清代《本草丛新》,书中认为冬虫夏草性味甘,温。功能补

肺益肾,化痰止咳。可用之于久咳虚喘,产后虚弱、阳痿阴冷等“虚”的病症。据研究:冬虫夏

草主要含有冬虫夏草素、虫草酸、腺苷和多糖、等成分;冬虫夏草素能抑制链球菌、鼻疽杆菌炭

疽杆菌等病菌的生长,又是抗癌的活性物质,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有好的调节作用;

虫草酸能改变人体微循环,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和镇咳祛痰作用;虫草多糖是免疫调节剂,可增强

机体对病毒及寄生虫的抵抗力。 相关考证冬虫夏草始载于《本草从新》,曰:“四川嘉定府所

产者最佳。云南、贵州所出者次之。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

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则复化为虫。”《本草纲目拾遗》对其记载尤详:“夏草冬虫,出四川

江油县化林坪,夏为草,冬为虫,长三寸许,下跌六足,屉以上绝类蚕,羌俗采为上药。”并引

《七椿园西域闻见录》云:“夏草冬虫生雪山中,夏则叶歧出类韭.根如朽木,凌冬叶干,则根

蠕动化为虫。”又引《柳崖外编》云:“冬虫夏草,一物也。冬则为虫,夏则为草,虫形似蚕,

色微黄,草形似韭,叶较细。”综合上述文献对其形态的描述和产地、生境的记述,并参照《植

物名实图考》之附图,可以确定,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冬虫夏草菌及其寄生的复合体是传统的药

用冬虫夏草。然《本草纲目拾遗》又载:“《四川通志》云:冬虫夏草出里塘拨浪工山,性温暖

,补精益髓。”据《新华本草纲要》考证,此处所说的冬虫夏草,是凉山虫草Cordyceps

liangshanensis Zang,Hu et Liu,为川西以及滇东北一带所用的冬虫夏草代用品,说明古代所

用冬虫夏草,存在异物同名问题。 冬虫夏草(《本草从新》)

[编辑本段]冬虫夏草养生十大功效

  冬虫夏草是我国的一种名贵中药材,与人参、鹿茸一起列为中国三大补药。早在一七五七年

《本草从新》中就有“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咳,治膈症皆良”的

记载。中医认为,虫草入肺肾二经,既能补肺阴,又能补肾阳,主治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痛

,病后虚弱,久咳虚弱,劳咳痰血,自汗盗汗等,是唯一的一种能同时平衡、调节阴阳的中药。

  冬虫夏草并非冬为“虫”夏为“草”,其实质是一种真菌--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现代科学

发现了冬虫夏草越来越多的神奇功效。总体而言,冬虫夏草不但对人体各种脏器的功能具有调节

作用,还存在某些直接抗病功能。

  一、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免疫系统相当于人体中的军队,对内抵御肿瘤,清除老化、坏死的细胞组织,对外抗击病毒

、细菌等微生物感染。人体每天都可能出现突变的肿瘤细胞。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人体可以逃脱

肿瘤的厄运,免疫系统功能出现问题的人,却可能发展成肿瘤。冬虫夏草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像是

在调整音量,使其处于最佳状态。它既能增加免疫系统细胞、组织数量,促进抗体产生,增加吞

噬、杀伤细胞数量、增强其功能,又可以调低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

  二、直接抗肿瘤作用

  冬虫夏草提取物在体外具有明确的抑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冬虫夏草中含有虫草素,是

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成分。

  三、提高细胞能量、抗疲劳

  冬虫夏草能提高人体能量工厂--线粒体的能量,提高机体耐寒能力,减轻疲劳。

  四、调节心脏功能

  冬虫夏草可提高心脏耐缺氧能力,降低心脏对氧的消耗,抗心律失常。

  五、调节肝脏功能

  冬虫夏草可减轻有毒物质对肝脏的损伤,对抗肝纤维化的发生。此外,通过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抗病毒能力,对病毒性肝炎发挥有利作用。

  六、调节呼吸系统功能

  冬虫夏草具有扩张支气管、平喘、祛痰、防止肺气肿的作用。

  七、调节肾脏功能

  冬虫夏草能减轻慢性病的肾脏病变,改善肾功能,减轻毒性物质对肾脏的损害。

  八、调节造血功能

  冬虫夏草能增强骨髓生成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能力。

  九、调节血脂

  冬虫夏草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提高对人体有利的高密度脂蛋白,减轻动脉

粥样硬化。

  十、其他

  冬虫夏草还具有直接抗病毒、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调节性功能等作用。冬虫夏草能对人

体起到如此全面的保健作用,可谓神奇之极,也无愧自古以来“仙草”的美称。在现代社会,服

用冬虫夏草已不仅仅是本身身体健康的保证,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极致健康生活品质。

  摘自青藏冬虫夏草驻北京直销店

  冬虫夏草使用方法

  服用冬虫夏草补虚,要因人因病而异,或单药服用,或配合他药同用。可以煎水、炖汤、做

成药膳服食,也可泡酒、泡茶等。例如有腰痛虚弱、梦遗滑精、阳痿早泄、耳鸣健忘及神思恍惚

诸症,可单用冬虫夏草每次2克,研末,空腹送服,每日早晚各一次;也可用冬虫夏草5克,配杜

仲、川断等,煎汤饮服。属病后体虚,或平素体虚容易感冒、畏寒自汗者,可常用虫草与鸡、鸭

、牛、猪、羊肉等炖服。如用冬虫夏草5~10枚,老公鸭一只,去除肚杂,加少许黄酒,煮烂食

用,可增强体质。或每天用虫草4枚,煎汤后空腹服用。虫草对中枢神经系统能起镇静、抗惊厥

、降温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降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呼吸

系统能扩张支气管、祛痰平喘,另外对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都有显著疗效。近代医学研究权威

还发现:虫草确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中药材,其用途和

价值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应用。

  虫草因有阴阳双补,起萎固精,益阴补肺之功而价格昂贵,又因其仅产于高海拔空山野地,

产地产量极其有限而更显名贵。目前国内仅产于西藏、青海等省区,以青海和西藏虫草为上乘。

  [ 虫草主要成份 ]:虫草酸、虫草素、氨基酸、甾醇、甘露醇、生物碱、维生素 B1 、 B2

、多糖及矿物质等。

 NO.9 苁蓉

  苁蓉,又名大芸,主产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中医称其为地精或金笋,是极其名贵的

中药材,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

  苁蓉入药,由来已久。它甘而性温,咸而质润,具有补阳不燥,温通肾阳补肾虚;补阴不腻

,润肠通腹治便秘的特点。正因为它补性和缓,才有苁蓉(从容)之称。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不仅详细地记载了历代医药学家有关苁蓉的论述,并

且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苁蓉的性质和功能。其中写道:“大芸与羊肉煮食,可治‘五为七伤’,

腹中寒热病,强阴益精髓”,‘以其温而能润、滑而不泻、常补不峻、峻而精血、兴阳助人”;

本经谓其“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大明》称其治“男子绝阳不兴,女子绝阴不产”。近年

来,医药界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对苁蓉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表明,苁蓉含有微量生物碱及结晶性中

性物质,确有治疗腰膝冷痛、妇女不孕、神经衰弱、听力减退的功效,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并可作为膀胱炎、膀胱出血、肾脏出血的止血药用。

  草苁蓉,一种寄生植物,叶茎黄褐色,花淡紫色。

  肉苁蓉,一种寄生植物,叶茎黄褐色,花紫褐色,茎可入药。

  【中药名】 苁蓉

  【蒙药名】 呼吉日色格一查干高要

  【别名】 肉苁蓉

  【学名】 Cistanche salsa(C.A.Mey.)G.Beck (列当科)

  【形态特征】 多年生寄生草本。茎内质,圆柱状,黄色。鳞片状叶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

在茎下部排列紧密,上部较疏松而渐长,黄色或淡褐黄色。穗状花序圆柱形,长5—20厘米;苞

片卵形或矩圆状披针形;小苞片披针状矩圆形,边缘多少被绵毛或无毛,与萼近等长;花萼钟状

,淡黄色或白色,长度约为花冠管的三分之一,5浅裂,裂片卵形或近圆形;花冠管状钟形,管

部白色,裂片半圆形,淡紫色,管内面离轴方向具2条凸起的黄色纵纹,干后常保持原色不变;

雄蕊4,二强,近内藏,花药与花丝基部具皱曲长柔毛,花药顶端具聚尖头;子房上位,具4条呈

“丁”字形的侧膜胎座。蒴果椭圆形,2瓣开裂;种子近球形,直径0.4一0.5毫米。花期5—6

月,果期6—7月。

  【生境】 生于荒漠草原带及荒漠区的湖盆低地、盐化低地。根寄生植物,寄主有盐爪爪

Kalidium foliatum(Pall.)Moq.及细枝盐爪爪K.gracile Fenzel,或凸尖盐爪爪

K.cuspidatum(Ung.一Sterub.)Grub.及红沙Reaumuria soongarica(Pall.)Maxim.与珍珠柴

Salsola passerina Bunge,也可为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与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Trin.)Nevski。

  【分布】 呼一锡高原、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东阿拉善、西阿拉善。我国甘肃、青海、新

疆;苏联、蒙古、伊朗。

  【产地产量】 产锡林郭勒盟西北部、乌兰察布盟北部、伊克昭盟西部、巴彦淖尔盟、阿拉

善盟。产量较多。

  【入药部分】 肉质茎入药。

  【采集加工】 春季采挖,除去华序,洗净泥土,晒干,切片备用。

  【药材鉴别】 性状呈扁圆柱形,平直或弯曲,长4—15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红棕

褐色至棕褐色,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叶,其先端多残缺。体重,质稍硬而微韧,易折断。断

面不平坦,深棕色,灰白色维管束强烈弯曲成环状波纹。气微,味甜、成而微苦。

  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外被角质层。皮层稍宽厚,外侧有数10层不规则色素

细胞,内含黄棕色物,内侧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内皮不明显。中柱维管束强烈波状排列成环,每

束呈菱形,髓部常裂隙状或成空洞。

  粉末棕褐色。(1)孔纹细胞长圆形、类圆形,壁稍厚,微木化,孔沟明显,具裂隙状单纹孔

。(2)导管多破碎,以螺纹、网纹为主,完整者长130一300微米,直径10一20微米;梯纹和孔纹

导管可见,长60一130微米,直径l0一30微米。(3)纤维散在,长梭形,长40一200微米,直径6—

20微米,壁较薄,孔沟明显,胞腔较大,单纹孔裂隙状。(4)淀粉粒少见,单粒类球形,直径3—

20一48微米,脐点多在中间或小端,裂隙状,点状或十字状,层纹明显。(5)鳞叶碎片可见,断

面等面型。

  【性味功能】 中药味甘、咸,性温。补肾壮阳,益精,润肠。

  蒙药味甘、咸,性温。平息“协日”,消食,益精。

  【主治】 中药治虚劳内伤,腰膝冷痛,阳痿,滑精,不孕,体虚便秘。

  蒙药治泛酸,胃胀,“协日”头痛,阳痿,遗精,早泄,赤白带下,腰腿痛。

  【用量用法】 中药6—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蒙药多入丸散剂。

  出处

  《神农本草经》卷一“肉松容:味甘微温,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藏,强

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久服轻身” 三国 魏 吴普 注:“肉苁蓉,一名肉松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