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原理与人体发病关系(《易理学》医学应用)

 鲨鱼湾 2014-07-15

人之不适谓之病。
病者,天地之道失衡也。
《易经》·泰云:大来小往,天地相交而泰。丕云:小来大往,天地相离,物之败亡。
楚墓竹简《大一生水篇》云: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是以成岁,......................。
《内径》云:阳密乃固、有阴乃行。

由此得知:人,乃至世界万物都是由天地相交之气化酝而成,天地相离,其气则衰,万物则枯败。天地相交之气,化形和无形之间的鉴别功能,则是在阴阳。天地之气相交初期,其气无形,属于气流体,气流体流动演变过程,称之为神明之道;天地之气为中气时,属于液流体,其流动演变过程称之为阴阳之道,天地化合之气较强,属与固实体,由此演变过程具有了寒热;天地化合之气成熟,则体现为湿燥,湿气腾升天道,此乃飞龙在天。
进而,天地之道,乃万物之本,其动静交替,分分合合,合之造就万物,分则万物衰亡。
神明之道,乃天地化合之气为初期动变,即动力之源,可称之为“使”或“统摄”。
阴阳之道,乃天地化合之气升降之道,即具有方向性,可称之为“罢极”。罢,所到之处,或升或降的归宿点;极,顶之意。罢极,具有方向性,并且创造了力向极点。
寒热之道,乃天地之气化合衰减之势,即运动趋向衰减,万物有形和无形之间转化。
湿燥之道,乃天地化合之气成矣,具有繁荣和萧条功能。湿之道,其体分裂巨变,产生多层次、多物种的功能,即“易”;燥之道,其体聚焦,化繁为简,合并功能产生,即“简”。

五道流行,天地合气,由弱到强,由强到衰,由衰到无。

天地,是有形和 无形之名。
天,是阳密乃固,即有形之名;
地,是有阴乃行,即无形之名。
天向地转化,是有形向无形转变;地向天转变,是无形向有形转变。
天成,是有形之极点;地成,是无形之极点。
有形的极点,是静止的固实体;无形的极点,是静止的虚无体。

天地复相辅也,是指天地相交合一产生新的统一体物质,其初始状态,是气体,即神明。
明,是指天地之气无形时期的合一状态;
神,是指天地之气无形时期合一衰落状态。
合一状态的明,是动力之源;合一状态衰败的神,是动力趋缓而向静止转变状态。
因此:作用于人体时,明是指清醒的动力状态;神是指安静休眠的静止状态。

神明,都是以气流体运动形式存在,其物质形式极为微小,即刚弱柔强或实弱虚强的物质体,即使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也难以捕捉。神明,是产生磁场的动力之源。
因此,神明,其最大特点是统摄运动,简称为“使”。

阴阳,是神明特性物质进一步发展结果。是由气流体向液流体转变。这一转变标志着:气体与液体之间互相转化,即明向阳转变,是气流体聚合为液流体;神向阴转变,是液流体向气流体转变。因此:气流体驱动液流体运动,形成一个运动方向的极点;阳上,形成的极点就是顶端;液流体转向气流体,是聚集的热态转向散开的气态,即趋冷方向转变。
总之:神明和阴阳的关系是相生的关系,是气流体和液流体互相转变的关系。作用于人体的气血之间的关系是液流体向气体转变,也是气流体向液流体转变。因此气血之间共存,就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行的称名。总之,气促进液流体运行,但液流体也是促进气流体运行,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气流体统摄液流体,是聚合推力作用;液流体向气流体转变,是逆“使”的关系,是膨胀推力作用。

寒热,是阴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阳进一步聚合,形成固实体,即阳密乃固。是天生之始,即热是天有的象征;同理,寒是地有的象征。寒与热的物质形态区别:热以实固体为载体;寒以虚气体为载体。或者说:热,是“结”特性;寒是“散”。所谓结散,不是指聚合和膨胀属性,而是指:结为质硬而不软,散为干燥而不润。一句话:寒强则“脆”,热强则“焦”。
热,是物质运动逐渐衰减;寒,是物质运动逐渐活跃。(气体活跃、固体静止)。

湿燥,是寒热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湿,是热发展结果,是固密物质开始分裂,即繁荣发展,其最大特征就是弥散外出。燥,是寒发展结果,是物质开始脆折。或者说:湿创造生机盎然;燥,萧杀万物。有湿,则有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有燥,则多姿多彩的世界归一。

世界这一演变原理为:

一、大周期 大一(动的气体)--水(动的液体)---天(逐渐趋缓而静的固体)-----地(静止的虚无体,生成大一)
二、小周期 1. 天------地
|------|
2. 明-----神
|-------|
3. 阳------阴
|-------|
4. 热------寒
|-------|
5. 湿------燥
|
岁 成
————————————————————————
万物演变原理反映出了两个周期,即大周期和局部周期。

1.大周期
“大一生水,水反复大一,是以成天,天反复大一是以成地。”
这是世界万物生成总规律,并且是一个封闭式、循环性永不停止的周期运动。

大一是气流体,水是液体,天是固体,地是静止的虚无体。
宇宙的产生必须遵循:气体生液体,液体生固体,固体反过来产生液体,液体发展为气体,最终归原为虚无体。

2.小周期
大周期形成后,大周期每完成一个封闭式的发展过程,就是一次更新,即完成一个阶段周期,我们把这一阶段周期称之为小周期。
即“天地复相辅也,神明复相辅也,阴阳复相辅也,寒热复相辅也,湿燥复相辅也。”

这五对小周期中,每一对都是对立统一发展,是逐渐依次更新下一个小周期。当五个小周期结束后,就完成了一个大周期,进而重复下一个大周期。
如:“天”和“地”对立,“天”是生成发展,“地”是衰退发展。“地”的衰退结尾是为了下一个小周期“明”的开始,依此类推,即:天——地——明——神——阳——阴——热——寒——湿——燥。
在时令上:天为春分点、地为秋分点;明为立夏点、神为立冬点;阳为夏至点、阴为冬至点;热为大暑点、寒为大寒点;湿与地同点,即秋分点,燥与天同点,即春分点。
在空间上:天地对立,明神对立,阳阴对立,热寒对立,湿燥对立。同时,空间分布遵循“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依序分布:天和燥居东、明居东南、阳居南、热居西南、湿和地居西、神居西北、阴居北、寒居东北。

时间和空间反映了:小周期的变化空间和时间特性都在大周期的周期范围内。

天、明、阳、热、湿,是一刚之道,即实体发展;
地、神、阴、寒、燥,是一柔之道,即空体发展。

人,是天地合气发展的产物,具备天地这个父母的基因遗传。
因此:

肾、脾、肝、心、肺为一刚发展之道,为实体;
膀胱、胃、胆、肠、焦为一柔发展之道,为空体。

肾,精之源,为大一,大一藏于地,为地之形,即为地;
脾,为气体之源,即为明,精气聚合成气流体,为运动的统摄,即“使”;
肝,为液流体(血液)之源,即为阳,气流体聚合为液流体,为藏血,具有升之功能,是以为“罢极”;
心,为固实体之源,即热力之源,液流体进一步聚合发展;
肺,为天成之地,即为湿之源,是以为天,由肺疏布湿至周身,为飞龙在天。

每一个实体器官有一个空体器官与其对立统一存在。即复相辅也。

五个实体器官与空体器官分别“复相辅也”初步考虑:
焦、膀胱、胆、肠、胃,为五个实体器官的辅助器官。
焦,是广义含义,包含所有毛细血管;
肠,是广义含义,包含大小肠、直肠、盲肠等直线管道体。

焦,为地和燥;肺为天和湿;肺为输布,焦为聚返;焦肺复相辅也。
膀胱,为大一返;肾,为大一;肾为聚精生气,膀胱为气化而泄。肾与膀胱复相辅也。
膀胱与肺同道而异位;肾与焦同道而异位。

脾,为明;胃为神;脾为气统摄液,胃为液统摄气;脾胃复相辅也。
肝为阳,胆为阴;肝统升,胆统降;肝胆复相辅也。
心为热,肠为寒;心,天之形也,肠,地之形也。心肠复相辅也。

由此,人体生成发展原理为:

大一藏于地,大一生水,水反复大一成天、天反复大一成地,是以总周期大成。
即焦肾同功,主宰气流体,进而生血和液,再而转化为实体(由精形聚为肉、骨等组织)的天。这一过程是生成发展。
当实体的天反过来发展,即实体生血和液,再生成气体,还原至焦时,是“天反复大一成地”的过程。

这个大周期发展,进而包含了五个小周期。从时间和空间的流程上遵循:焦——肾——脾——肝——心——肺——膀胱——胃——胆——肠——焦。

 

 

由此,人体生成发展原理为:

大一藏于地,大一生水,水反复大一成天、天反复大一成地,是以总周期大成。
即焦肾同功,主宰气流体,进而生血和液,再而转化为实体(由精形聚为肉、骨等组织)的天。这一过程是生成发展。
当实体的天反过来发展,即实体生血和液,再生成气体,还原至焦时,是“天反复大一成地”的过程。

这个大周期发展,进而包含了五个小周期。从时间和空间的流程上遵循:焦——肾——脾——肝——心——肺——膀胱——胃——胆——肠——焦。

《易经》原理与人体发病关系(《易理学》医学应用)

图描述了天地、神明、阴阳、寒热、湿燥五道的生成和衰败规律。

大一生水(中,即水形成下顶),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返中形成上顶,返终则成地)。
应用人体则是,精为天,卵为地,天地合一形成新的结合体大一,在外来母体营养补足下,大一生水(血和液),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肉乃至逐渐的骨),天反辅大一返,天变易(肉细胞分裂),气生,即天行气(气穿肉组织),大一返终,则形成出口,血毛细管、七窍和二便口。由此:大一来,生成实体器官,大一返,生成空体器官,人之一呼一吸或新陈代谢系统大成。
人体脱离母体,自身创造大一之源泉。

大一在生成实体器官时,每一个实体器官胜极则变衰,即产生对立的空体器官。如大一肾胜极则衰,这个衰就是膀胱。膀胱胜极,则开始辅助大一生成第二阶段的脾“明”,脾胜极则衰,生成胃,胃胜极辅助大一生成肝,依次类推。当器官造就完毕时,大一来的路径必须经过肾——脾——肝——心——肺,往的路径必须经过膀胱——胃——胆——肠——焦,焦与肺互为里外关系,即焦主由外入里,肺主由里入外。肺与天为一,焦与地为一,天地合一导致了焦和肺相连通,互为转变。

因此,焦和肺之间构成了呼吸系统,即焦为吸,肺为呼,始终一呼一吸构成天地相交之态。
或者说:肺和焦之功能遍布全体。

图中说明了:大一生成水、天和地时,是没有气候时令和方位的。

当大一生成肾的初期时,其气候特征为秋分时令,其对应的方位就是西方。当肾成熟时,其居住在东方,这一时期的时令是春分。也就是说:生成肾时期的大一,是具有运动轨迹的,其运动至不同的方位就会产生不同的气候特征。
又如:当大一生成脾时,其初期气候是立冬,其出生始点是西北,当脾成熟时,居住在东南,气候特征是立夏。等等,依次类推。

由此归纳得知:气体和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固体具有稳定性。
当器官成熟时,就是以固体状态存在,其存在的位置与气候统一一致。但其为气体和液体状态时,是不稳定的,具有流动性。

认识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今后的药性以及用药时间、制药方式、药的存在形式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意实体器官所构成的物质,必须是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态再转化为固态,最终以固态的形式定居。

任意器官,其蕴含的所谓的气,都是指其由固态的物质转化为液态、再由液态转化为气体,从而促进下一个周期的物质生成。

————————————————————————————————————————

作为医者,必须明白这一规律性。

器官的气,就是来自于自身器官演变。
器官的成型,是来自于大一和上一周期物质的结合作用。

如:胃,有胃体和胃气两个属性含义。
作为胃体物质,是由脾物质胜极而衰辅助大一往返形成的,是由流动的气态到液态,再到胃这个位置定居,形成胃体。胃体,因为是肾实体衰和大一返结合体,所以构成空体器官。
胃气,则是胃体物质胜极衰败,配合大一而逐渐发展的物质体,即胃体物质开始变易为液体,再变易为气体,形成了胃气。胃气的作用是与来的大一促进生成肝物质。

其他同样依次类推。

《易经》原理与人体发病关系(《易理学》医学应用)

10#
《易经》原理与人体发病关系(《易理学》医学应用)寒心冰血 发表于 2012-9-30 08:48 AM | 只看该作者
《易经》原理与人体发病关系(《易理学》医学应用)精气运行轨迹图.JPG
下载 (32.44 KB)


图中:人体大一(精气)是由肾生成,通过液流体运行,分别移动到不同的位置进行自我成熟发展和衰败发展。
每一个器官的精气,其成熟度是不同的。

精气始生于肾,成型于肝,成属于肺,衰败始于膀胱,衰败而无形于胆,完全消失于焦位置。
图中:人体大一(精气)是由肾生成,通过液流体运行,分别移动到不同的位置进行自我成熟发展和衰败发展。
每一个器官的精气,其成熟度是不同的。

精气始生于肾,成型于肝,成属于肺,衰败始于膀胱,衰败而无形于胆,完全消失于焦位置。

《易经》原理与人体发病关系(《易理学》医学应用)

脾生气流体物质,膀胱为旺盛极点,胃开始衰,肠部则是气流体物质衰败迅速点,焦时气流体衰败末期,到肾则是无。

因此:肠、焦、肾三器官,特别是肾最怕有气,长期胀气,导致器官以及功能受损。

《易经》原理与人体发病关系(《易理学》医学应用)

液流体,包含血和其他液体。

液流体始于肝,成型于肺,成熟于胃,这一过程是升的过程,称之为阳来。
始衰于胆,液快速衰亡于焦、终于脾,这一过程是降的过程,称之为阴来。

焦、肾、脾三器官,尤其是脾惧怕积液,长期如此导致器官及其功能受损。

《易经》原理与人体发病关系(《易理学》医学应用)

热,始生于心,成型于膀胱,旺盛于胆,始衰于肠,衰迅速于肾,终于肝。

肾、脾、肝三器官,尤其是肝最怕热。
长期热会导致器官和其功能发生变异。

《易经》原理与人体发病关系(《易理学》医学应用)

湿,始生于肺,成型于胃,旺盛于肠,始衰于焦,迅速衰于脾,终于心。



脾、肝、心三器官,尤其是心最怕湿来,长期有湿,则器官及其功能变异。

湿往则为燥。

精气来往之图,是天地推移来往图。大一来,则成天;大一往则成地。
气流体来往之图,是神明推移来往之图。气来则明,气往则神。
液流体来往之图,是阴阳推移来往之图。液来则阳,液往则阴。
寒热体图是实体物质缓移运动,是动态趋缓发展。来则为热,往则为寒。来,是指实体物质生成发展,凝聚成实体;往则是指实体物质衰变为气体。
湿燥图,是实体物质发展成型与衰败无形的变化图。湿,是物质区域稳定而逐渐静止,并向相反属性转变。燥,是物质衰败为气体,并逐渐区域稳定状态,也是即将向相反方向发展。

————————————————————————————

上五图运动轨迹足以反映了人体生成机制以及疾病发生原理。

每一个器官都有不同属性的物质体流动,并在流动中交合产生新的物质以及环境。
如:肾,气流体物质存在是微弱的,而液流体存在稍强一点,等等。换一句话说:天地、神明、阴阳、寒热、湿燥这五道存在的物质形式都在同一个器官出现,只是存在的量多少和成熟度的不同而已。

由此,仔细观察和分析五道发展图,不难得之:一些器官喜好某些物质存在,而忌讳另外几种物质存在。如肝,喜欢精气物质来,而忌讳热物质来。其他依次类推。

明白了上述人体变化机制,再来分析药性,那些药性可以驱逐某一器官所忌讳的物质,那些器官可以补助某一器官所喜好的物质,由此人之病,可以准确治矣!!

《易经》原理与人体发病关系(《易理学》医学应用)

喜忌,其等级各有5。

正数5为最喜欢,负数5为最忌讳。

 

肾,最喜神来(气往而绝),最忌明来(气来而胜)。膀胱与其相反,是以互相辅也。
脾,最喜阴来(液降而亡),最忌阳来(液来而胜)。胃与其相反,是以互相辅也。
肝,最喜寒来(固衰而败),最忌热来(固来而胜)。胆与其相反,是以互相辅也。
心,最喜燥来,最忌湿来。肠与其相反,是以互相辅也。
肺,最喜精来,最忌精往。焦与其相反,是以互相辅也。

——————————————————————————————————————————————
实体器官最喜夜来昼往;
空体器官最喜昼来夜往。

实体器官喜休息,空体器官喜运动。

《易经》原理与人体发病关系(《易理学》医学应用)

天地五道来往时间表中,反映了人体物质的变化情况。

肾,在戌时(下午7——9点),精来与肾器官(肾物质变液再变气,即肾气)合造成膀胱物质,膀胱物质成熟于肺,定居于膀胱位置。
膀胱,在辰时(上午7——9点),大一返与膀胱器官(膀胱物质变液再变气,即膀胱气,以下同理)和造成脾物质,脾物质成熟于下午戌时,居于脾位置。
脾,在亥时(下午9——11点),明来生胃物质,胃物质成熟(旺)于辰时,定居于胃位置。
胃,在巳时(上午9——11点),神来生肝物质,肝物质成熟于亥时,定居于肝位置。
肝,在子时(晚上11——半夜1点),阳来生胆物质,但物质成熟于巳时,定居于胆位置。
胆,在午时(上午11——中午1点),阴来生心物质,心物质成熟于丑时,定居于心位置。
心,在丑时(半夜1点至3点),热来生肠物质,肠物质成熟于午时,定居于肠位置。
肠,在未时(中午1点——3点),寒来生肺物质,肺物质成熟于寅时,定居于肺位置。
肺,在寅时(早上3点——5点),湿来生焦物质,焦物质成熟于下午申时,定居于焦位置。
焦,在申时(下午3点——5点),燥来生肾物质,肾物质成熟于下酉时,定居于肾位置。

下午酉时(5点——7点),是焦自我调节时期,即地道突破,或者说龙战于郊时期。酉时,是阴入阳匿必争点。
早晨卯时(5点——7点),是肺自我调节时期,即天道突破,或者说龙战于野时期。卯时,是阳起阴藏必争点。

阴入,则聚积成地,地动而成肾大一。
阳起,则聚积成天,天动而大一返。

通过上述所有楼的内涵,我们不难得知人体病疾根源。

一、天肺地焦而不交是导致所有疾病暴发的根源

肺,是天道;
焦,是地道。
天道居于下位(里),地道居于上位(外),地道下行而包天,天道上行而成地。这就构成了地天泰,天地交合,万物始成。

肺居于人体里部,焦居于人体皮以及器官外表(人体所有的毛细血管)。肺的智能职责,就是要把湿物质输送分布到所有焦的位置;焦的职能职责,是把天地交合的物质再返还到里部,一句话:焦任务是把交换物质从外由里输入,肺的职责是把交合的物质从里向外输出。

焦功能与肺功能的关系是:天生地,地生大一,大一成天。即:肺输出的物质产生了焦,焦就是地,焦返还物质产生肾物质,肾物质再产生膀胱,进而依次产生肺物质。

由此,造成天地不交的原因大致如下:
1.肺器官弱。
肺器官自身发展而成的物质成就了焦。也就是说:肺器官强弱与焦成正比。肺器官越强,则生成的焦物质越丰富,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遵循“物极必返”或“否极泰来”定律。若肺器官弱,则不能形成“极”,从而不能“返”,即不能生成焦物质。由此天地转化关系断裂,天地不交而丕,其他器官物质进而逐渐萎缩败亡。
2.焦功能受损。
焦,是居于人体皮以及器官的外表。人体表面很容易受到寒热和外力受损的侵袭。
当人体遇到寒气或热气时,首先感应的就是人之皮表——焦。寒气聚集焦位置,使焦物质凝固,导致返还时增加了阻力,进而削弱了肺焦的相交合功能,从而产生逐渐丕的状态。寒气越重以及逐渐侵入内部器官的外表时,人体天地相交越是受到遏制。

同理,当人体以某一固定姿势或外力受损时,某一部位的焦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肺焦交替的均衡性,病疾随之而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天地相生周期和小周期的某一环节有问题导致其他器官相应受损

各楼论述了各器官的生成关系和喜忌强弱。
当人吃进的食物属性或者环境变化导致人体内部物质属性发生偏颇时,必然会造成一种器官及其功能太过(太强),另一种器官及其功能受制而太弱。由此造成天地逐渐失去物质之源,进而分离。

比如:当人体长期吃的食物是气体较强的物质,那么肾会受到伤害,进而影响其功能,导致气不能充分产生膀胱物质,膀胱器官及其功能进而受损。同时,脾胃喜欢气体物质,促使脾胃器官变大,其功能也就强,脾胃功能强,则过度消耗膀胱肾物质。因此,膀胱肾更是深受其害。从而器官循环转化环节脱离。人体病变。

三、病症理源

当完全理解了前述人体发展原理,也就明白了病症产生的根源。

1.能量。
人体精气或能量之源,其本在肾,其“中”在肝,其旺在肺和膀胱。
肝,与目、爪等有关。眼睛视力下降、爪枯等反映了能量(精或大一)不足。
心,与血管、舌等有关。血管粗糙、扭曲等症状,舌薄、变型等症状反映了能量不足。
肺,与皮毛有关,是肺输布能量到达皮毛。皮毛枯萎,能量不足。
这三个器官所对应的部位容易观察能量足与不足,并不是指其他器官不可以反应能量程度。
2.气量。
人体之气,其本在脾,其“中”在心,其旺在膀胱、胃。

当人胸闷气不顺,难消化,排二便困难等症状,就可知脾气不足,当补脾,甚至肾气不足,气源大虚。

3.液量。
人之液,其本在肝,其“中”在肺,其旺在胃、胆。
当出现进食难以分解即可知胆汁不足,胃液不足,导致消化不良、舌苔变色甚至渐淡而无等症状。胆液、胃液不足,足可以证明血液也补足。

液不足,可导致淤症。

4.热病或毒。
热之热,其本在心,其“中”在胃,其旺在胆肠。
胆结石,足以证明胆寒,进而反映出心弱。
肠燥,则知心弱。

心弱,要么是心器官不足,要么是肝源不足。
心弱,则热弱,热弱则肠弱。
热弱,则胆、肠、焦寒来。

5.湿。
湿,其本在肺,其“中”在胆,其旺在肠、焦。

肺弱,则肠不湿而燥,焦更弱。焦弱,返还受阻,湿停滞。

所有病症,其象可反映在多器官对应的部位和组织机构,但终究是和其根本有关。
病重,先治表后治本。
此原理与术数奇门遁甲“急则从神缓从门”一致。

四、人体器官循环性及其治理方向

这里的人体器官,着重是指腹腔内的脏腑器官以及毛细血管。

从上述人体器官循环性不难得知:
当人体的焦(毛细血管,称之为人体的地)弱(指虚或受损的病疾状态),则其不能正常的生成肾器官,这犹如一个虚弱而疾病缠身的女人要想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是极为不易的道理一致。
进而,肾器官不健康,导致膀胱不健康(虚弱),膀胱不健康,液体排出畸形,相关毒性无法清理,导致脾弱,脾弱则胃弱,胃弱则肝弱,肝弱则胆弱,胆弱则心弱,心弱则肠弱,肠弱则肺弱,肺弱,则人体的天道弱,天道弱,则地道弱。由此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周期恶性循环图。

肺为天,焦为地。
天生地,就是指肺功能产生毛细血管功能。
毛细血管功能,使外出的天道返还地道。如:在血液循环体系中,毛细血管使外出的动脉转换为静脉。动脉是天道,静脉是地道。再如:在气体交替循环体系中,肺使之呼出,毛细血管位置的细胞使之吸收,一呼一吸构成了天地交替。等等....

由此可知:肺和焦的关系决定了人体的天和地的关系。肺生成焦,焦生成肾,进而循环相生。
在循环发展过程中,一旦某一环节弱或受损,必然导致天地失衡而逐渐不交,进而天地相离,人体衰亡。

从脏(实体器官)与腑(空体器官)以及下一个阶段周期的关系看:
1.“具有复相辅助也”的对立关系周期的脏腑,是本和象的关系,或者说是器(工具)与功能的关系。比如弓箭是工具,是一个器具,而能够射出箭则是其功能,射出箭的距离远近以及目标的准确度,则取决于弓箭自身的器,即材质和规范程度。

人的脏腑关系也是如此:

肺为天,为器,其动变就是外出而生焦;焦是其功能。肺生焦,焦的功能就是萧杀(返还)功能。
肾为器(使精气来),膀胱为功能(使精气返);
脾为理气之器,胃为行气之功能;
肝为气生液之器,胆为液生气之功能;
心为热生之器,肠为寒生之功能;
肺为湿生之器,焦为燥之功能。

总之,器有多强,则功能有多强,器弱,则功能弱。

2.上一个周期的功能是下一个阶段器的根本。

天和地,是一个原始周期,或第一周期。
肾和膀胱是第二个发展周期。
第一个周期中,天是器,地是功能;第二个周期中,肾是器,膀胱是功能。我们说:地功能是肾器官的根本,或者说,地生肾。
同理:膀胱生脾,胃生肝,胆生心,肠生肺。
注意:这里的生,不是指直接的由胃生肝,而是指胃这个功能反辅大一(大一,是指水谷精微来的养分),即胃功能结合水谷精微合造生成了肝器官。其余以此类推。

而同一周期的器生功能则是直接生成的。
如肝生胆,则是指肝物质自身变为液体乃至气体挥发状态。并不需要与水谷精微合造。

3.实体器官和空体器官(脏与腑)的生成来源(即物质来源)有了本质的区别。
空体器官物质,是由本周期的器物质自身转化而来。
实体器官物质,是由上一个空体器官物质与水谷精微物质合造构成的。


综上所述,当某一器官病变,在治理时就有了两个方向:
1.利用药性功能代替本器官功能,使器官减少消耗以达到静养的目的。
如:肝器官弱,则选择补血药物代替肝造血功能。肝,主宰气转化液,最终使液体上升,进而形成胆汁。由此,选择补血药性代替了肝功能,使其静养而不被消耗。
2.利用药性功能生成病变器官,使器官自身一边发挥自身功能一边自我修复。
再比如肝弱,肝是由上一个器官胃功能辅助水谷精微合造而成的。这就需要增强胃功能和加大补充水谷精微的摄取量,使肝物质来源更加丰富,既不影响肝造液功能,又是肝自我恢复调节。
3.上述两种治疗方向同时结合,则起到最佳治疗效果。
本理不再赘述。

 

脏腑排列遵循了:
1.“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原则;
以乾坤正中为地平线,脏器官分布于北半球,腑器官分布于南半球。

2.“象也者,像此者也”原则;
卦象图描述:虚线为空,实线为实体。

脾,为震象,生成气体,是虚无体动变聚合生气体,下实线代表聚合的实体是收缩凝聚力向;
肝,为坎象,生成液体,是气体聚合成液体,形成底部后返还,即震力向由下行发展为坎,变成力向反转,产生一阳始生。换一句话说:气体变成了有形的液体(阳密乃固,即阳生则有形)。脾具有扁平之象,肝象为杠杆之象。

心,为艮象,是热生,即液体聚合为有形的实体,是二阳始生(阳进一步密集)。
艮,外表为实体,中部和里部为空体,具有山象,即外高高堆积,里部为中空。
由于心是液体转化为实体场所,是以心包犹如山之外表,心则是液体聚积变化场所。

肺,为乾象,是湿生,即有形的实体进一步聚合,里中外都是实体,表现形式为实体状。

乾动生坤,即坤成熟于在乾对立方。
坤为焦,即毛细管细胞。
坤动生精。
肾,为坤象兼具震象,但坤是乾的柔象,即肾小球等属于乾之柔象的聚合动变体。

膀胱为乾象兼具兑象,膀胱与心相通(山泽相通)。

胃为兑象兼离象,是以具有入口和中空体。

胆具中,为离象。

肠为巽象,具有出口。
焦为坤象。

3.“乾大坤广”原则;
肺为乾象,焦为坤象。乾大坤广。即肺大(疏布全身)焦广(遍布全身)。且乾生坤(天生地),是以肺焦互通相连。


4.“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原则;
肾为天一、脾为天三、肝为天五、心为天七、肺为天九。
肾天为象,膀胱成形;
脾天为象,胃成形;
肝为象,胆成形;
心为象,肠成形;
肺为象,焦成形。
5.“一刚一柔之道”原则;
肾、脾、肝、心、肺为一刚之道(心的一刚之道,即心包);
膀胱、胃、胆、肠、焦为一柔之道。

6.“依序生成、逆数衰退”发展原则;
依序生成为新陈系统,即(肾——膀胱)——(脾——胃)——(肝——胆)——(心——肠)——(肺——焦)——(焦——肾)为新陈路径。
逆数发展为代谢系统,即(焦——肺)——(肠——心)——(胆——肝)——(胃——脾)——(膀胱——肾)——(肾——焦)为代谢路径。

7.“对立统一”原则。

肾和膀胱,脾和胃,胆和肝,心和肠,肺和焦为对立统一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