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腐草化萤”

 娟子2021313 2014-07-15

“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腐草化萤”

  种萝卜时“腐草化萤”

  7月23日至27日是“腐草化萤”候应,也是农历的六月十二日至十六日。是大暑的开始的日期。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个节气,是指炎热到极点的意思。小暑尚未到达最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阳历每年7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中,解见小暑。”《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记载:“小暑后15日斗柄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夏历)。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为小,望后为大也。”

  大暑正逢中伏前后,在中伏到末伏,温度尤高,因此,有“热在中伏”的说法。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常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在北方,这个节气也是最热的时候,平均气温在22至26度,最高气温可达44度左右。

  但今年大暑却是从初伏开始,并且今年中伏也只有10天。

  谚曰: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小暑前后10天之内,若吹东风,则有台风袭来。大暑前后早晚泛出红霞,表示将有台风)。

  《逸周书》曰:“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曰:“腐草不化为萤,谷实鲜落”。

  荧是一种尾能发光的昆虫。此时在夜空中闪烁矣。

  大暑第一候「腐草为萤」,因为萤火虫产卵在落叶与枯草之间,经幼虫,蛹而至成虫,在盛夏孵化而出。古人的生物知识缺乏,所以以为萤火虫在此时由腐草所变化而生。

  元崇仁吳澄伯清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腐草為螢,曰丹良,曰丹鳥,曰夜光,曰宵燭,皆螢之別名,離明之極則幽陰至微之物亦化而為明也,毛詩曰熠燿宵行另一種也,形如米蟲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復原形。

  别看这么小的一个生物,它和人类相伴的历程却极长了,在我们中国和这萤火有关的词语有囊萤映雪,说的是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在洛阳农村有俗语“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也就是说这时正是种萝卜的时节,但却不是大萝卜,而是胡萝卜。在“授时指掌活法图”中,还说此时耕麦地、锄桑竹,其实在今人有些不太理解,其实古人说的是农村说的大调茬的那种麦田,也就是秋地只种秋作物,而麦田只种麦子的耕种法在此时耕田,耕出来后让伏天的太阳热晒,增强土地的修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