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路上”的成长与妥协:读《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

 昵称535749 2014-07-15

2012年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第10部作品《偷影子的人》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相对来说这种“成人童话”般的畅销文学总是讨喜的,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柔软的需要被触碰的地方。近日我读到他的新书《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反倒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马克李维显然是个不断精进的作家,在小说中他开始摆脱原本写作主题的桎梏,将自己熟悉的成长题材融入阴谋历史之中并在故事中加以培养延伸。 相对于《伊斯坦比尔假期》中小清新的爱情,《偷影子的人》中童年成长的回忆,《比恐惧更强烈的感情》中显然放入了更多的悬疑元素。马克李维聪明的规避了引用真实历史事件可能要赘述的庞大内容,转而以一种更具体的方式将历史呈现在主角苏茜探究真相的过程之中。

如果我们选择了熟悉的城市作为背景,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将视角伸进某一栋写字楼中去关注他们具体的故事,这样才能确保情节的可看性。《比恐惧更强烈的感情》的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女人苏茜,她为挽回外祖母“叛国”的名声而搜集证据,并开始着手调查1966年空难背后掩藏的真相。为了推进调查,她忍受着丧夫之痛,计划认识了《纽约时报》的记者安德鲁,并和他一起找寻外祖母留下的线索,庞大的阴谋也在这时开始笼罩在两人之间... ...

安德鲁这个名字熟悉作者的人一定不会陌生——他正与马克李维《如果一切重来》的主人公同名,而《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则延续了《如过一切重来》中夹杂着冒险、阴谋与人情关系的写作模式。劳拉·穆尔维曾认为经典好莱坞的叙事里男性都是推动叙事的主动者,而女性则是叙事外的被动者——以这个角度去看小说的读者就会发现,苏茜诚然是一切阴谋的汇集点,但真正推动调查发展、运用资源将局面打开的人却是安德鲁。苏茜对外婆的情感,由最初坚定不移的相信,到中间对真相的犹豫怀疑,再到最后决定的权衡,使她成为小说中情感跳跃最大的角色,安德鲁则始终坚定地推进调查的继续,这也使得马克李维可以在故事的情感和节奏间做出平衡,确保他将悬念留到了最后。

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成长,作者同时也不断地推进小说内容的更迭,以求运用严肃的社会因素与一般畅销小说区分开来。通篇来看,《比恐惧更强烈的感情》的高潮是在对“雪姑娘”的身份揭露上展开的,它成功的把每一个阴谋,甚至是政权斗争的矛盾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即利益驱动。

“当权者一直担心巴拿马运河的通航问题,这是唯一不用经过“咆哮西风带”又可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路。巴拿马运河里每年要通行三十亿吨货物,这抵得上一个中美洲小国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开辟北方航路就有了非常大的战略意义。但是北冰洋上的浮冰就成了最大障碍。炸碎这些冰盖,将让无数大财团收获丰厚利润。”本书中,马克李维借由安德鲁的口告诉读者,开采北极资源的计划在五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而各国均对开发虎视眈眈。无论是莉莉安还是苏茜亦或是安德鲁都是这场利益阴谋的见证者。他们发现了这一切却没有能力阻止阴谋。最终只能妥协,回到现实并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这里不得不提到所谓“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小说中意为勇气,其实不仅是追求真相的勇气,而是面对可能的抉择时正确选择的勇气——当与国家甚至世界的齿轮相抗衡时,人的脆弱可想而知。那么选择妥协就不是懦夫,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顺势而为。

这就是马克李维找到的个人平衡点。在小说的结尾他把平静的生活又还给了安德鲁和苏茜。他写得最好的就是人,而在他眼中所有的人都会在生命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王安忆曾说最好的作家是不具备特点的,将他们与那些平庸作家区分开的是高度。马克李维笔下的人物总是马不停蹄的探索——为了身世、为了家族荣耀或者仅仅为了寻找一个真相,而他试图总在寻求高度的同时为主人公找到一个归属。无论试图将自己的小说格局塑造的多么庞大,人最终的落脚点依旧是关于生命的成长上。这一点是很统一的,成为马克李维所有故事的基点,也带领着主人公走向他们各自的未来。(《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书评/唐书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