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中成药中草药说明

 天地虚怀xia 2014-07-15

常见中成药中草药说明

 

祛湿剂

  1芳香化湿剂 藿香正气散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9克、苏叶6克、白芷3克、大腹皮9克、茯苓9克、白术或苍术6克、陈皮6克、半夏9克、厚朴6克、桔梗6克、甘草6克

  【功用】解表和中,芳香化浊: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湿滞或感受暑湿,外见寒热头痛等表证,内有胸腹满闷、纳呆呕恶、腹痛泄泻,口淡苔腻,脉濡缓等湿阻之证。本方常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或消化不良等具有上述证候者。

  

    平胃散

  【组成】苍术9克、厚朴6克、陈皮6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功用】燥湿健脾:用于湿困脾胃之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中无味、肢倦便溏,舌苔白腻而厚者。本方可用于慢性胃炎、胃下垂所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等症。

  

  2清热祛湿剂

  八正散

  【组成】车前子12克、木通6克、瞿麦15克、扁蓄15克、滑石12克、甘草3克、栀子6克、熟大黄6克、灯芯3克。

  【功用】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膀胱而见少腹急满、小便浑赤、尿痛、尿流不畅者。本方常用于急性肾炎及急性泌尿系感染而属湿热证者。

  

  菌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30克、栀子15克、大黄10克。

  【功用】清湿热,退黄疸:用于湿热郁蒸引起的黄疸,证见面目周身发黄如橘色(阳黄)、尿赤、大便秘、口渴、腹胀、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者。单用本方或以本方加减,可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但必须是湿热阳黄之证。

   

  连翘

  【性味】苦、微寒。

  【功用】(1)清热解毒:用于外感热病初起以及上焦诸热。

  (2)消肿散结:用于疮痈,配金银花、赤芍;用于咽喉肿痛,常配牛蒡子、元参;用于瘰疠、乳腺炎,常配瓜蒌、贝母、青皮。

  【用法】6~15克。

  

  三仁汤

  【组成】杏仁15克、生苡仁18克、白蔻仁6 克、厚朴6克、半夏15克、竹叶6克、滑石18克、通草6克。

  【功用】宣化畅中,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互结,湿重热轻之头痛身重、胸闷欲呕、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濡者。也可用于伤寒病初期、夏日重症感冒或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而具有前述证候者。

  

  3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

  【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白术9克、泽泻15克、桂枝6克。

  【功用】化气利水:用于外有表寒,内停水湿,证见头痛发热、烦渴饮水或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或吐泻频作,舌苔白腻,脉浮者。可用本方加减或与其他方剂配伍,治疗各种原因之水肿、水泻、黄疸等。

  

  五皮饮

  【组成】陈皮9克、茯苓皮24克、生姜皮6克、桑白皮9克、大腹皮9克。

  【功用】行气化湿,利水消肿:用于全身水肿,胸腹胀满,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本方也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但以急性肾炎水肿、妊娠水肿、经期水肿以及腹水等较为多用。

  

  4温化水湿剂

  实脾饮

  【组成】白术12克、厚朴6克、木瓜6克、木香3克、草果3克、大腹子(即槟榔)6克、茯苓15克、干姜6克、制附子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用于脾阳不足,水湿内停,而见尿少浮肿下半身尤著、腹泻便溏、胸腹胀满,或身重肢冷。舌苔白腻而润,脉沉迟者。本方与五苓散合用也可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心脏病水肿或肝硬变腹水之轻症而属于脾阳虚者。

  

  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功用】健脾祛湿,温阳化饮: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胸闷气促、咳嗽痰多、脘痞便溏、心悸目眩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心脏病水肿、肾炎水肿或心力衰竭之心悸等而属脾虚湿盛之证者。

  

  5祛风除湿剂

  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9克、秦艽9克、防风9克、川芎6克,细辛3克,桑寄生18克,牛膝9克、杜仲9克、当归12克、白芍9克、熟地15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肉桂1.5克、甘草6克。

  【功用】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止痹痛:用于肝肾两亏,风寒湿痹,证见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挛痛麻木、腰膝冷痛等。目前多用本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神经炎、腰肌劳损等属于肝肾、气血亏虚者。

  

  蠲痹汤

  【组成】羌活9克、防风9克、片姜黄6克、当归9克、赤芍9克、黄芪9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功用】祛风除湿,益气和营:用于肢体疼痛、项背拘急、肩臂掣痛、手足麻木者。尤以上肢风湿痹证最为适宜。

  

补虚剂

  补气剂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生脉散

  补血剂 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 炙甘草汤

  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 一贯煎

  补阳剂 全匮肾气丸 二仙汤

  

  四君子汤

  【组成】党参(或人参)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

  【功用】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纳少便溏、身疲乏力,苔白,脉缓弱之证。

  

  参苓白术散

  【组成】党参9克、茯苓9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炒扁豆12克、山药12克、薏苡仁12克、莲肉9克、陈皮6克、砂仁3克、桔梗3克、大枣5枚。

  【功用】补气健脾,和胃渗湿:用于脾肺气虚,湿痰不化之食少乏力、便溏或泻,或咳嗽痰多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慢性肠炎久泻,结核病之身疲乏力、痰多食少以及慢性肾炎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

  【功用】益气升阳:用于脾虚气弱重症,如身倦自汗,及中气下陷之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久泻、小便频急(如慢性泌尿系感染);气虚不能摄血之便血、崩漏等证。也用于低血压头痛眩晕、或气虚嗜睡、气虚发热等证。

  

  生脉散

  【组成】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

  【功用】益气养阴,敛汗生脉:用于气阴衰微之汗多欲脱,脉微细欲绝,以及口渴、舌红无津、久咳肺虚、气短自汗等。本方可用于各种热性病之神倦、口干,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气阴两虚之证者。近已制成针剂,用于休克之急救。

  

补血剂

  四物汤

  【组成】熟地15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

  【功用】补血活血调经:用于血虚或血虚兼瘀的病证及妇女月经不调。

  

  当归补血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

  【功用】补气生血:用于失血后,气虚血少之证,如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脉虚无力。

  

  归脾汤

  【组成】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10克、黄芪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酸枣仁10克、龙眼肉10克、远志10克、木香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功用】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身疲食少,以及由于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及月经过多等症。

  

  炙甘草汤

  【组成】炙甘草12克、党参6克、大枣10枚、生姜10克、桂枝10克、生地30克、阿胶6克、麦冬10克、麻仁20克。

  【功用】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用于气虚血少之心悸气短、脉律不整(脉结代),舌光少苔。临床上,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冠心病或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不齐,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肺结核、神经衰弱之心悸而属于气阴两虚者。

  

  六味地黄丸(汤)

  

  【组成】熟地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

  

  【功用】滋补肝肾:用于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如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咽干、喉痛、潮热、遗精等。以本方加减,可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病、神经衰弱、慢性泌尿系感染以及月经过多等见有肝肾阴虚证候者。

  

  【附方】

  

  知柏地黄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本方滋阴泻火之力较强,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汁咽痛者。本方配清热解毒药,可用于慢性泌尿系感染;配凉血止血药可用于隐匿性血尿等。

  

  杞菊地黄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本方重在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视物昏花、两目干涩等,或高血压病属于阴虚阳亢者。

  

  明目地黄丸 即杞菊地黄丸加当归、白芍、白蒺藜、石决明,更能加强养肝明目的作用。

  

  麦味地黄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用于肺肾两虚之咳嗽咯血者。

  

  七味都气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用于肾不纳气之虚喘。

  

  一贯煎

  【组成】生地30克、枸杞子12克,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5克。

  【功用】滋养肝肾,疏肝理气:用于阴虚气滞之胸胁胀痛、胃脘疼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

  

   金匮肾气丸(即肾气丸)

  【组成】熟地240克、山药120克、山萸肉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附子30克、肉桂30克。以上为丸剂用量。也可按比例煎服。

  【功用】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或下半身发凉,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失禁,或夜间尿频,以及痰饮咳喘,消渴,水肿,久泻等。

  

  二仙汤

  【组成】仙茅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功用】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用于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病、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病见有肾阴阳两虚、虚火上扰者。

  

  温里剂

  温中散寒 理中汤 小建中汤 大建中汤 吴茱萸汤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参附汤 真武汤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阳和汤

  

  温里药

  干姜 花椒 胡椒 小茴香 肉桂 吴茱萸 荜茇 丁香 高良姜 

  

   干姜

  【性味】大辛、大热。

  【功用】(1)温中暖脾:用于脾胃虚寒之恶心、呕吐、腹痛、泄泻。

  (2)温肺化饮:用于寒饮伏肺之咳嗽痰稀兼有泡沫者,常配细辛、五味子。

  (3)回阳救逆:常配附子治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用法】1.5~5克。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 

1.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阳证。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3.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本品辛热,善能温肺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花椒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肾经。 

  【功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应用】 

1.用于中寒腹痛,寒湿吐泻。本品辛散温燥,长于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止呕止泻。治外寒内侵,胃寒腹痛、呕吐,可与生姜、白豆蔻等同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不思饮食,常与干姜、人参等同用,如大建中汤。治寒湿困中,腹痛吐泻,多与苍术、砂仁,草豆蔻等同用。 

2.用于虫积腹痛。本品有驱蛔杀虫之功。治虫积腹痛,手足厥逆,烦闷吐蛔,可与乌梅、干姜、黄柏等同用,如乌梅丸。虫积腹痛较轻者,可与乌梅、榧子、使君子等同用。若治小儿蛲虫病,可用本品煎液作保留灌肠。 

3.用于湿疹瘙痒,妇人阴痒,本品有杀虫燥湿止痒之功。可单用热水外洗。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功效应用 

  1,温中止痛:主要用于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吐逆腹泻等症;也可治疗寒湿泄泻。每与温中补虚止痛药同用。

  2,杀虫:善治蛔虫腹痛,吐蛔虫,便蛔,常配乌梅,干姜,黄连等。

  

  胡椒

  本品为胡椒科常绿藤本植物胡椒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的果实。

  功效应用 

  1,温中止痛:用于肠胃有寒,脘腹疼痛,呕吐泄泻。

  2,作为常用的调味品,少量使用,能增进食欲。

  【性味归经】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能】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主治】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

  【用法用量】2-4g。研末吞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无 

  

  肉桂

  【性味归经】 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 

  【功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应用】 

1.用于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等。本品甘热助阳补火,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常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多与附子、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肾气丸、右归饮。若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者,可用本品以引火归源,常与山茱萸、五昧子、人参、牡蛎等同用。 

2.用于心腹冷痈,寒疝作痛等。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治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可单用研末,酒煎服,或与干姜、高良姜、荜茇等同用。治脾肾阳虚的腹痈呕吐、四肢厥冷、大便塘泄,常与附子、人参、干姜等同用,如桂附理中丸。治寒疝腹痛,多与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 

3.用于寒痹腰痛,胸痹,阴疽。本辛散温通,能通行气血经脉、散寒止痛。治风寒湿痹,尤以治寒痹腰痛,本品颇为常用,多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治胸阳不振,寒邪内侵的胸痹心痛,可与附子、干姜、川椒等同用。治阳虚寒凝之阴疽,亦取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通脉,可与鹿角胶、炮姜、麻黄等同用,如阳和汤。 

4.用于闭经,痛经。本品辛行温通力强,温经通脉功胜,故可用治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闭经、痛经等证,可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如少腹逐瘀汤。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适加肉桂,能鼓舞气血生长。 

【用法用量】 煎服,2~5g,宜后下或局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 畏赤石脂。  

  

  吴茱萸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 

   1.用于寒滞肝脉诸痛证。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治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如《医方简义》导气汤。治厥阴头痛,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可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如温经汤。若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常与木瓜、苏叶、槟榔等同用,如鸡鸣散。 

   2.用于胃寒呕吐证。本品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泛酸,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可与半夏、生姜等同用。 

   3.用于虚寒泄泻证。本品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此外,以本品为末醋调敷足心(涌泉穴),可治口疮,现代临床并用以治疗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 煎服,1.5~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

  

  艾叶

  【性味】苦、辛、温。

  【功用】(1)温经止血:用于虚寒证子宫出血。为加强止血常炒炭(艾炭)用。

  (2)暖宫散寒:用于子宫虚寒不孕、虚寒痛经。

  【用法】3~10。捣绒可作艾灸。

  

  芳香化湿药

  苍术 厚朴 藿香 佩兰 砂仁 白豆蔻 草豆蔻 草果 

  

  藿香

  【性味】辛、微温。

  【功用】(1)解暑祛湿:用于外感暑湿引起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常配佩兰、苏叶、厚朴等。鲜藿香解暑力较强。

  (2)和胃止呕:用于湿浊过盛引起的恶心呕吐。配半夏、生姜治胃寒呕吐。

  (3)芳香化浊:用于脾湿胃浊引起的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腹泻等症,常配砂仁、木香。

  【用法】5~10克。鲜品加倍,后下。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能】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

  【主治】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成分】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是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另含鞣质、苦味酸。

  【药理】1、止呕 2、止泻 3、健胃 4、解热,发散风寒。

  【用法用量】5-10g。鲜品加倍。

  【注意事项】无。

   

  

  利水渗湿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通草 金钱草 海金沙 石韦 萆薢 

  茵陈蒿 地肤子 冬瓜皮 葫芦 泽漆 萹蓄 瞿麦 灯心草 冬葵子 

  

  茯苓

  来源 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的菌核。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用】(1)渗湿利尿:用于水湿停滞之水肿尿少,常配猪苓、泽泻。

  (2)健脾安神:用于脾虚湿困引起的食少脘闷、腹泻及心悸、失眠。治食少脘闷常配白术、陈皮。治腹泻常配白术、薏苡仁、莲肉。治失眠常配远志、炒枣仁。

  【用法】9~15克。

  功效应用 

  1,利水渗湿:主治脾虚湿停,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及痰饮眩悸等证。

  2,健脾:可治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症见食少健忘等证。常配养心安神药。

  用量用法 6~10g。安神用朱砂拌。 

  附:茯苓皮

  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味同茯苓。功能利水消肿。多用于皮肤水肿。用量10~15g。 

  

    

  薏苡仁《本经》 

  来源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仁的成熟种仁。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成分 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少量VB1、氨基酸、薏苡素、薏苡酯、三萜化合物。

  功效应用 

  1,利湿健脾:主治脾虚湿困诸症。

  1)脾虚湿盛,纳少便溏,水肿小便不利等。

  2)脚气肿痛,湿性肿满。

  3)湿热下注,小便淋痛,或湿热痹证。

  2,清热排脓:可用于肺痈吐脓,及肠痈腹痛,每与清热解毒药同用。

  此外,还可用治湿温初起,湿邪偏胜者。

  主治 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量用法 10~30g,本品力缓,用量宜大,宜久服。健脾炒用,其余生用。除入汤剂外、丸散外,也可与粳米煮粥、饭食用,为食疗佳品。 

  用注意 注意,津液不足及孕妇忌用。 

  

  赤小豆

  本品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甘酸,平。归心、小肠经。 

  【功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疮痈。

  【主治】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 

  【成分】不详。 

  【药理】无 

  【用法用量】10-30g。 

  【注意事项】无。 

  

  补 虚 药

  补气药 

  人参 西洋参 党参 太子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扁豆 甘草 大枣 饴糖 蜂蜜 

  

  黄芪

  【性味】甘、微温。

  【功用】(1)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生用能固表止汗,治虚证自汗、盗汗。炙用能补脾益肺,治疗清气下陷及气虚出血等证。配当归(名当归补血汤)治气血俱虚。配白术、防风(名玉屏风散)治卫气虚弱之自汗不止。配升麻、柴胡,治中气下陷。

  (2)托毒排脓,利水消肿:用于痈疮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及脾虚水肿,常配白术、防己、茯苓。

  【用法】10~15克。大剂是可用至30~120克。补益气血宜炙用;固表、托脓、生肌宜生用。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 

  1,补气升阳,适于气虚及气陷之证。

  a.肺气不足,久咳虚喘,自汗脉虚,易感风寒。常配补肺止咳平喘药。

  b.脾胃虚弱,食少纳呆,消瘦便溏,倦怠乏力,舌淡脉缓。

  c.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

  2,益卫固表止汗:用治体虚自汗,如气虚自汗;配滋阴降火药也治阴虚盗汗。

  3,利水消肿:主治脾虚失运,水湿停留,水肿,小便不利,每与利尿药同用。

  4,托毒生肌:善治疮痈日久,气血亏虚,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多配补气养血药。

  此外,还可用治血虚,血瘀,失血等证,均取气旺生血,行血,统血之义。

  

  用量用法 10-15g,大剂量可用30-60g。补气升阳宜炙用,其余生用。

  

  使用注意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热毒疮肿等均不宜使用。

  

  大枣(红枣)

  

  【性味】甘、平。

  

  【功用】(1)补脾和胃:本品补而不腻,为调补脾胃之常用药。

  

  (2)缓和药性:与葶苈子、甘遂、芫花等峻烈药配用时,可缓解其副作用。

  

  【用法】3~12枚,或10~30克。

  性味归经 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 

  1,养血安神:适于血虚面色萎黄及心失所养,血虚脏燥者。

  2,补中益气:用治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所致诸证。

  3,缓和药性:与祛邪药配伍,可缓其毒烈之性,以护正气。

  用量用法 3-12枚,或10-30g。为丸服当去皮核捣烂。

  

  补血药 

  当归 熟地黄 何首乌 白芍 阿胶 龙眼肉 

  

  当归

  性味归经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应用 

  

  1,补血调经:适于血虚证及月经病。

  a.血虚:面色萎黄,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舌淡脉细。

  b.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论寒热虚实,配伍得当,均为常用。

  2,活血止痛:善治血瘀诸痛。

  a.跌打损伤,瘀肿作痛,配散瘀止痛药。

  b.风寒痹证,肢节疼痛,配祛风湿药。

  c.气血虚寒,腹中冷痛,配温中散寒药。

  d.瘀血诸痛:如头痛,胁痛,胸痹,疮肿,配活血止痛药。

  3,润肠通便:主治血虚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 5-15g。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和血(即补血活血)用全当归。酒制能增强活血之功。

  

  使用注意 湿盛肿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阿 胶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应用 

  1,补血止血:可用治血虚萎黄,头晕,心悸;或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

  2,滋阴润燥:善治肺肾阴虚燥热。

  a.肺阴不足,肺燥干咳,少痰咳血,及虚劳咳嗽,配伍养阴润肺药。

  b.热病伤阴,虚火上炎,心烦不眠。常配养阴清热药。

  c.热病后期,热灼真阴,虚风内动,手足抽搐,多和养阴息风药同用。

  

  用量用法 5-10g。用开水或黄酒化服;入汤剂应烊化冲服。止血宜用蒲黄炒,润肺宜用蛤粉炒。

  

  使用注意 本品性质粘腻,有碍消化。如脾胃薄弱,不思饮食或纳食不消,呕吐泄泻者忌服。

  

  

  补阴药 

  沙参 麦门冬 天门冬 石斛 玉竹 黄精 百合 枸杞子 桑椹 

  墨旱莲 女贞子 龟板 鳖甲 黑芝麻 

  

  枸杞子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 

  1,滋补肝肾,明目:滋补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等证;尤其善治阴虚目暗,视物不清;还可用于肾气虚衰,生机不旺,未老先衰者,每伍补肾药。

  2,兼可润肺:可治阴虚劳嗽。

  此外,本品还常用治消渴。

  

  用量用法 5~10g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

  

  黑芝麻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 

  1,补肝肾,益精血: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所致的头晕眼花,须发早白。

  2,润燥滑肠:用于血虚津亏之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 10~30g。宜炒熟用。

  

  使用注意 因能润肠,大便溏泻者忌服。

  

  

  补阳药 

  鹿茸 巴戟天 肉苁蓉 仙茅 淫羊藿 葫芦巴 杜仲 续断 狗脊 

  骨碎补 补骨脂 益智仁 冬虫夏草 蛤蚧 胡桃肉 紫河车 菟丝子 沙苑子 

  锁阳 黄狗肾 韭菜子 阳起石 

  

  胡桃仁,核桃仁。

  性味归经 甘,温,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应用 

  

  1,补肾助阳:善治肾虚腰疼,筋骨无力。

  2,补肺温肺止咳:用于肺虚或肺肾两虚之久咳气喘及虚寒喘咳。

  3,润肠通便:可治津枯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 10~30g,定喘止咳宜连皮用,润肠通便宜去皮用。

  

  鹿茸

  性味归经 甘,咸,温。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 

  

  1,补肾阳,益精血:主治肾阳不足,症见腰膝冷痛,遗精滑泄,阳痿早泄,小便频数;或妇女下焦虚寒,冲任不固,崩漏带下,宫冷不孕。又常用于精血大亏,头晕耳鸣,失眠健忘。

  2,强筋骨:适于精血不足,筋骨萎软,小儿发育迟缓,骨软行迟。

  此外,用治阴疽疮肿,又有温补内托之功。

  

  用量用法 1-3g,研细末,1日3次分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或伤阴动血。热证及阴虚阳亢者忌服。

  

  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

  1,鹿角:为梅花鹿和各种雄鹿已经成长骨化的角。性味咸温,归肝肾经。补肾助阳之功与鹿茸相似而药力较弱,可作鹿茸的代用品。兼能活血散瘀消肿,用于疮痈肿毒,乳痈,瘀血作痛以及腰背筋骨疼痛等证,内服外用均可。用量5-10g。外用适量。

  2,鹿角胶:为鹿角煎熬浓缩而成的胶状物。性味甘,咸,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益精血,止血。适用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虚劳羸瘦,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等偏于虚寒,以及阴疽。用量5-10g,烊化服。

  3,鹿角霜:为鹿角熬膏后所剩的残渣。功能补肾助阳,补力虽弱,但不滋腻,且有收敛作用。用于肾阳不足,脾胃虚寒,呕吐食少便溏,妇女白带过多,崩漏。外用能收敛止血敛疮,用于创伤出血,疮疡多黄水或久不愈合。用量10-15g。外用适量。 

  

  韭菜子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肝,肾经 。

  

  功效应用 

  1,补肾壮阳,固精止遗,缩尿止带: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所致的阳痿遗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等证。

  2,温补肝肾,强壮筋骨:用于肝肾不足,命门火衰,筋骨不健之腰膝酸软冷痛,步履艰难。

  

  用量用法 3~10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巴戟天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肾,肝经。

  

  功效应用 

  

  1,补肾助阳益精:主治肾虚阳痿;女子宫冷不孕;下焦虚冷小便频数及少腹冷痛,月经不调。

  2,祛风除湿:适用于肾虚兼风湿痹证,腰膝疼痛,筋骨痿软无力。

  

  用量用法 10-15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或有湿热者不宜使用。

  

  

  狗 脊

  性味归经 苦,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 

  

  1,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用于肝肾亏虚兼有风寒湿邪所致的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足膝软弱。

  2,温补固摄:用于肾气不固之小便不禁,妇女白带过多。

  此外,根上的绒毛贴金疮跌损,有止血生肌之功。

  

  用量用法 10-15g

  

使用注意 肾虚有热者忌服。

 

【来自】 

常见中成药中草药说明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052144&PostID=17265748&idWriter=0&Key=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