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帖】《沐云斋文虎类稿·谜作卷》序

 临泉书屋 2014-07-15

“开卷古人都在眼”

——序《沐云斋文虎类稿·谜作卷》

 

郭少敏

 

  

【转帖】《沐云斋文虎类稿·谜作卷》序


2004年,合肥第二届“庐州谜会”上,我第一次和赵首成先生有了语言交流。

在之前的谜会上,并非不是没见过赵老师。然而,或许是因为赛事繁忙,找不到沟通的时间;或许是因为那时年轻的我,在面对从谜之初大名就如雷贯耳的前辈,以及面对每每为其美妙谜作所折服的崇拜偶像时,总有点矜持,以至于老是找不到开口的契机。

谁能想到,我们的首次“思想碰撞”,是赵老师先找我。我依然记得那时的情景。他身材不高,眼睛不大,然而眼中温和的笑意和浑身散发的徽派文化所特有的儒雅,一下子感染了我。他跟我谈起《百年谜品》的组稿情况,并将评点拙作的那个篇章专门打印出来,让我看后谈谈修改意见,指出不妥之处。一个名家,为后学沙里淘金,已经难能可贵,竟然还俯身求教,毫无架子,令我受宠若惊而又肃然起敬。当时赵老师极力夸奖我的创作能力,说因为有我,《百年谜品》的后部显得更为沉实饱满。他鼓励我好好读书,以我的资质和悟性,在灯谜艺术这个领域里,必将有一番大作为。这些话,至今仍是对我的鞭策。

其后,和赵老师甚少接触,直至2009年,他开始上网。

赵首成上网这个事,看似平常,好像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实际上,对先生本人的艺术创作,乃至整个谜坛的风气转换,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网,可以看作先生几十年艺术生涯的分水岭。

上网之前,先生的主要精力放在灯谜鉴赏这一块,在他与邵滨军合著的《百年谜品》这本心血之作中,他用他独到而敏锐的审美眼光,挖掘古今谜人作品的美,加以剖析,加以点评,加以文化价值上的归结,加以美学意义上的探讨,其整体艺术风格上的典雅追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谜人。而这本巨著不收入他自己一则谜作,先生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上网之后,先生自言“如鱼得水”。借助网络的博大强悍,加上本身博览群书的积淀,以及寻觅他人佳构时自然地博采众长,他的灯谜创作明显放量,品质也逐步升华,并形成以典雅灯谜为主流的艺术风格。丰富的学识、老到的功力、浓淡皆宜的谜味、吐故纳新的气息,让他的谜作大放异彩。同时,在典雅灯谜的鉴赏和理论研究上,先生不遗余力,屡有扛鼎大作。他的谜作、谜文被网上网下广泛认可、赏识和模仿,以至于带来一股典故谜创作、欣赏与研究的热潮。

可以说,2009年至今,赵首成由一个高雅灯谜的资深鉴赏家,成长为“典雅派”灯谜实力雄厚的代表人物,成长为典故谜创作的集大成者。

今天,当先生准备总结自己,将多年的谜艺成果结集出版,并嘱我为《谜作卷》作序,一开始,我不敢答应。原因是近段忙于一个重要的网络谜赛,序文恐难很快出炉,怕耽误了先生的出书时间。然而,此刻我想起了04年的那一幕:笑眯眯的小眼睛、温文尔雅的风度、平和关爱的语调、寄予厚望的勉励……我忽然意识到,这是老天安排给我回报赵老师的绝好机会,这是我能第一个欣赏本书谜作的全貌,并向读者朋友们推介精品的荣幸。

作这个序,我义不容辞!

于是,我打开了先生传来的《沐云斋文虎类稿·谜作卷》电子稿,计有133页之多。果然不出我所料,这些总计近三千则的谜作,谜面大都采用天然成句,扣合基本取法南宗一脉。作者还拉来古文入伙,“尽量注引谜面出处,甚至源流所渐,不厌其详”(摘自《谜作卷·凡例》),并自言目的有二:“一是俾便读者览其情节始末,探其‘意内言外’,省却些许检索之功;二是中国文史著述精深博大,借此或可温故知新,启发、融通谜路构思”(同上)。

通读一遍,但觉古朴雅致的文化气息充盈整篇、贯穿始终,正如袁子才所谓“开卷古人都在眼”。而这些谜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先生上网后和我一起举办网络谜赛所使用的赛题,还有一些是我从谜早期就颇为心仪的经典。今日重读,仿佛是与新朋旧雨不期邂逅,倍觉亲切!

仔细品读,就会发现:这些谜作拟面长短有致,类别繁多,或诗或词,或曲或联,或古文或警句……纷至沓来,目不暇接。其成谜手法,则是在追求南宗韵味的大前提下,传统与时潮并举,平正与出奇交融,端庄与俏皮同在,大气与纤巧共存。其浓厚者如酒,其淡雅者似茶,总归是沁人心脾、怡人性情。读先生一卷谜集,便如进入了浩瀚无穷的天空,真似先生斋名所言“沐云”。眼前所见,尽是一片洁白云霞,然其形状,却千姿百态,因风流转,充满着莫测变幻和随机灵动。

再仔细分析,便可察觉到先生典雅灯谜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艺术探索轨迹。南宗“典雅谜”发轫于清中叶,到清末民初由谜圣张起南等人发扬光大,达到一个艺术高峰。其艺术特征是成句布面,运法以“大拢意”为窍要,不讲究面底字字对应,但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注重扣合传神空灵,如大写意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先生卷中,南宗风格作品俯拾皆是。“太尉道:你来节堂有何事务?现今手里拿着利刃,如何不是来杀下官?(4字教育用语)高考冲刺”,熟知水浒故事才能联想到谜底隐含的两位主角高俅和林冲。“安能辨我是雄雌(明·高启五言诗句)看花还看花”,前一“看花”,借指看望花木兰,面文并未明言,须从出处《木兰辞》中领会而出;后一个“看花”,别解为看花了眼,则照应面句前文提到的“扑朔迷离”。“惊破霓裳羽衣曲(中国县名二)来安、乐亭”,“来安”的扣出,与面文前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息息相关。“故山猿鹤应怜我(5字常言·卷帘格)寒门出才子”,则需知晓引文作者乃袁子才,其下一句诗为“如此严寒不在家”,方可顿悟面底扣合的机关。“何前倨而后恭也(成语)因势利导”,“导”字难得,属于以因应果。“金猴奋起千钧棒(娱乐用品二)魔方、扑克”,“方”字绝妙,乃是以果应因。“四摘抱蔓归(国名)厄瓜多尔”,这一条,更是要了解《黄台瓜辞》全文“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同时还要领悟作者李贤以此暗暗发泄对武后灭亲的不满,才能明白“瓜”字现于谜底之瓜葛,才能体会到“厄”字下字之准,整底演绎谜面寓意之切。 

以上所举,不过是沧海一粟,其设面解底虚实交替、明暗相间,技艺已经炉火纯青,极好地传承了南宗灯谜的文化精髓。然而,先生并不止步于此,在承绪的基础上,时刻不忘创新。尤其是上网之后,在取材上钻出“故纸堆”,将目光投向包罗万象的新生活、新事物;在运法上,大胆借鉴网络流行手法,使自己的作品谜路拓宽,因而笔力雄健、新意迭出,可谓“生香不断树交花”!

先生上网之后的标志佳构,当属这一则:

“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4字打黑报道语)悉数落马

以短底消纳长面,将南宗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以古说今的现实意义、趣味浓厚的“顿读词”手法,让此作备受赞赏,无疑是先生的名作之一,必将成为永恒的经典。

此谜乃先生上网后首次主擂之赛题,此后,先生此类用典杰作络绎不绝。诸如“观察能以百口保鼠辈乎(5字门卫执行任务语)请亮工作证”(观察指周亮工)、“居官廉静宽厚,不求赫赫之名,而身际艰危,维持大局,毅然担当,从不推诿,其忠定明决,能断大事,有古名臣风(4字娱记报道语)陈坤一行”(赞刘坤一)、“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5字劝人冷静语)不要太冲动”(左太冲自叹受阻)、“将军应有五湖心”(4字广东某地成人中专名)信宜师范”(韩信宜学范蠡)、“俨骖騑于上路(4字男性体检用语)勃起程度”(勃谓王勃)等等,均取材新颖,将网络时尚做法和传统正宗技巧完美结合,让古典在现代重生,令诸多谜友心摹手追,在谜坛掀起了一股“典谜热”。

我尤其注意到,先生虽然年逾花甲,但却有一颗“与时俱进”的年轻的心,其作品底材尽显时代印迹、人生百态。我们来看这一组谜作:

“霜皮溜雨四十围(上世纪五十年代流行语)干部大老粗”

“千载犹称女校书(流行歌曲名)涛声依旧”(女校书指薛涛)

“军士有灾皆在劫(现代散文集)文化苦旅”(邬文化劫周营故事)

“懊恨归寝,犹意深夜无人,遗落当犹在途也(2009年国际新闻称谓)丢鞋记者

“匹夫受戮或不避,所重壮气吞黄河(医学新词)尊严死”(赞严颜)

“翼侯良谋,料世兴衰(2013年新词语)正能量”(赞法正)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广为流行的谐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百年不遇的神歌和以独特的“身姿”横空出世的散文名作,以至于最近的新闻八卦、热词焦点,无所不有、无谜不及。先生用其取之不竭的腹笥、卓尔不群的巧思和眼观天下的人文情怀,验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理。

我们深入剖析这些创新之作,其关合的本质机理、推崇的审美情趣,依然与传统一脉相承,正所谓“花事已随浮世改,苔根犹是旧时栽”(陈寅恪)。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在于能够守常处变、推陈出新,就在于能够开一代风气。

有一种论调认为,成句谜、古典谜不适合普及,原因是初学者很难看懂。我的看法则不尽然。大家都知道,灯谜普及面对的人群是各种各样的,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平头百姓与饱学鸿儒,都有可能接触灯谜。这些人的学养、性格,千差万别。对人类而言,一眼看懂,可能是吸引,一眼看不懂,更可能是吸引。因此,赵首成先生的这些谜作,不仅是灯谜提高的标杆、典范,更可以以其特有的“神秘感”激发人们猎奇探幽的本能欲望,从而在普及阵营上发挥一己之力。

当然,我们在谜作卷里读到的作品,肯定不会全是“典雅谜”,正如先生在“凡例”中开宗明义所言,自我艺术追求乃是“崇尚典雅,不废通俗”。我们还可以在卷中找到散发在各个角落的通俗之作、弄巧之作、另类之作,它们彷佛是配合“典雅”这道大菜的精美小点,同样是爽口开胃,甚至会带来惊喜。

“只缘古镇连月雨,大泽起义辨狐音(12画字)湖”,自拟典故铺面,底字“形音义”全面诠释;“ L(《孔雀东南飞》句)念与世间辞”,以字母设面,别出心裁;“针灸治愈瘫痪人(歌剧《白毛女》唱词)扎呀扎起来”、“设立意见箱(唐诗目)征人怨”,通俗可爱;“竹放新梢凭旧根(7画字)伯”,底字暗藏“竹梢”、“旧根”,形象逼真,视觉独到;“由曰(姜夔词句)田田多少”、“恩准(文学名词)形象思维”,在字形差异上做文章,匪夷所思……

纵观先生这卷谜作,可谓主题突出而不失多样,个性鲜明而不乏包容。读者诸君,自可从书中细细体味。

行文至此,已深深陶醉在赵首成先生为我们营造的谜学美感之中,再有语言,似已多余,那就搁笔吧。但愿此序,能引起有幸获得此书的谜友们的阅读兴趣,开启一段沐浴谜道、感受古典、愉悦身心的历程。

 

            2013年9月于厦门

 

  (作者系老鹰灯谜俱乐部主席,中华灯谜文化网创立人)





“开卷古人都在眼”

——序《沐云斋文虎类稿·谜作卷》

 

郭少敏

 

  

【转帖】《沐云斋文虎类稿·谜作卷》序


2004年,合肥第二届“庐州谜会”上,我第一次和赵首成先生有了语言交流。

在之前的谜会上,并非不是没见过赵老师。然而,或许是因为赛事繁忙,找不到沟通的时间;或许是因为那时年轻的我,在面对从谜之初大名就如雷贯耳的前辈,以及面对每每为其美妙谜作所折服的崇拜偶像时,总有点矜持,以至于老是找不到开口的契机。

谁能想到,我们的首次“思想碰撞”,是赵老师先找我。我依然记得那时的情景。他身材不高,眼睛不大,然而眼中温和的笑意和浑身散发的徽派文化所特有的儒雅,一下子感染了我。他跟我谈起《百年谜品》的组稿情况,并将评点拙作的那个篇章专门打印出来,让我看后谈谈修改意见,指出不妥之处。一个名家,为后学沙里淘金,已经难能可贵,竟然还俯身求教,毫无架子,令我受宠若惊而又肃然起敬。当时赵老师极力夸奖我的创作能力,说因为有我,《百年谜品》的后部显得更为沉实饱满。他鼓励我好好读书,以我的资质和悟性,在灯谜艺术这个领域里,必将有一番大作为。这些话,至今仍是对我的鞭策。

其后,和赵老师甚少接触,直至2009年,他开始上网。

赵首成上网这个事,看似平常,好像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实际上,对先生本人的艺术创作,乃至整个谜坛的风气转换,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网,可以看作先生几十年艺术生涯的分水岭。

上网之前,先生的主要精力放在灯谜鉴赏这一块,在他与邵滨军合著的《百年谜品》这本心血之作中,他用他独到而敏锐的审美眼光,挖掘古今谜人作品的美,加以剖析,加以点评,加以文化价值上的归结,加以美学意义上的探讨,其整体艺术风格上的典雅追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谜人。而这本巨著不收入他自己一则谜作,先生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上网之后,先生自言“如鱼得水”。借助网络的博大强悍,加上本身博览群书的积淀,以及寻觅他人佳构时自然地博采众长,他的灯谜创作明显放量,品质也逐步升华,并形成以典雅灯谜为主流的艺术风格。丰富的学识、老到的功力、浓淡皆宜的谜味、吐故纳新的气息,让他的谜作大放异彩。同时,在典雅灯谜的鉴赏和理论研究上,先生不遗余力,屡有扛鼎大作。他的谜作、谜文被网上网下广泛认可、赏识和模仿,以至于带来一股典故谜创作、欣赏与研究的热潮。

可以说,2009年至今,赵首成由一个高雅灯谜的资深鉴赏家,成长为“典雅派”灯谜实力雄厚的代表人物,成长为典故谜创作的集大成者。

今天,当先生准备总结自己,将多年的谜艺成果结集出版,并嘱我为《谜作卷》作序,一开始,我不敢答应。原因是近段忙于一个重要的网络谜赛,序文恐难很快出炉,怕耽误了先生的出书时间。然而,此刻我想起了04年的那一幕:笑眯眯的小眼睛、温文尔雅的风度、平和关爱的语调、寄予厚望的勉励……我忽然意识到,这是老天安排给我回报赵老师的绝好机会,这是我能第一个欣赏本书谜作的全貌,并向读者朋友们推介精品的荣幸。

作这个序,我义不容辞!

于是,我打开了先生传来的《沐云斋文虎类稿·谜作卷》电子稿,计有133页之多。果然不出我所料,这些总计近三千则的谜作,谜面大都采用天然成句,扣合基本取法南宗一脉。作者还拉来古文入伙,“尽量注引谜面出处,甚至源流所渐,不厌其详”(摘自《谜作卷·凡例》),并自言目的有二:“一是俾便读者览其情节始末,探其‘意内言外’,省却些许检索之功;二是中国文史著述精深博大,借此或可温故知新,启发、融通谜路构思”(同上)。

通读一遍,但觉古朴雅致的文化气息充盈整篇、贯穿始终,正如袁子才所谓“开卷古人都在眼”。而这些谜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先生上网后和我一起举办网络谜赛所使用的赛题,还有一些是我从谜早期就颇为心仪的经典。今日重读,仿佛是与新朋旧雨不期邂逅,倍觉亲切!

仔细品读,就会发现:这些谜作拟面长短有致,类别繁多,或诗或词,或曲或联,或古文或警句……纷至沓来,目不暇接。其成谜手法,则是在追求南宗韵味的大前提下,传统与时潮并举,平正与出奇交融,端庄与俏皮同在,大气与纤巧共存。其浓厚者如酒,其淡雅者似茶,总归是沁人心脾、怡人性情。读先生一卷谜集,便如进入了浩瀚无穷的天空,真似先生斋名所言“沐云”。眼前所见,尽是一片洁白云霞,然其形状,却千姿百态,因风流转,充满着莫测变幻和随机灵动。

再仔细分析,便可察觉到先生典雅灯谜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艺术探索轨迹。南宗“典雅谜”发轫于清中叶,到清末民初由谜圣张起南等人发扬光大,达到一个艺术高峰。其艺术特征是成句布面,运法以“大拢意”为窍要,不讲究面底字字对应,但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注重扣合传神空灵,如大写意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先生卷中,南宗风格作品俯拾皆是。“太尉道:你来节堂有何事务?现今手里拿着利刃,如何不是来杀下官?(4字教育用语)高考冲刺”,熟知水浒故事才能联想到谜底隐含的两位主角高俅和林冲。“安能辨我是雄雌(明·高启五言诗句)看花还看花”,前一“看花”,借指看望花木兰,面文并未明言,须从出处《木兰辞》中领会而出;后一个“看花”,别解为看花了眼,则照应面句前文提到的“扑朔迷离”。“惊破霓裳羽衣曲(中国县名二)来安、乐亭”,“来安”的扣出,与面文前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息息相关。“故山猿鹤应怜我(5字常言·卷帘格)寒门出才子”,则需知晓引文作者乃袁子才,其下一句诗为“如此严寒不在家”,方可顿悟面底扣合的机关。“何前倨而后恭也(成语)因势利导”,“导”字难得,属于以因应果。“金猴奋起千钧棒(娱乐用品二)魔方、扑克”,“方”字绝妙,乃是以果应因。“四摘抱蔓归(国名)厄瓜多尔”,这一条,更是要了解《黄台瓜辞》全文“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同时还要领悟作者李贤以此暗暗发泄对武后灭亲的不满,才能明白“瓜”字现于谜底之瓜葛,才能体会到“厄”字下字之准,整底演绎谜面寓意之切。 

以上所举,不过是沧海一粟,其设面解底虚实交替、明暗相间,技艺已经炉火纯青,极好地传承了南宗灯谜的文化精髓。然而,先生并不止步于此,在承绪的基础上,时刻不忘创新。尤其是上网之后,在取材上钻出“故纸堆”,将目光投向包罗万象的新生活、新事物;在运法上,大胆借鉴网络流行手法,使自己的作品谜路拓宽,因而笔力雄健、新意迭出,可谓“生香不断树交花”!

先生上网之后的标志佳构,当属这一则:

“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4字打黑报道语)悉数落马

以短底消纳长面,将南宗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以古说今的现实意义、趣味浓厚的“顿读词”手法,让此作备受赞赏,无疑是先生的名作之一,必将成为永恒的经典。

此谜乃先生上网后首次主擂之赛题,此后,先生此类用典杰作络绎不绝。诸如“观察能以百口保鼠辈乎(5字门卫执行任务语)请亮工作证”(观察指周亮工)、“居官廉静宽厚,不求赫赫之名,而身际艰危,维持大局,毅然担当,从不推诿,其忠定明决,能断大事,有古名臣风(4字娱记报道语)陈坤一行”(赞刘坤一)、“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5字劝人冷静语)不要太冲动”(左太冲自叹受阻)、“将军应有五湖心”(4字广东某地成人中专名)信宜师范”(韩信宜学范蠡)、“俨骖騑于上路(4字男性体检用语)勃起程度”(勃谓王勃)等等,均取材新颖,将网络时尚做法和传统正宗技巧完美结合,让古典在现代重生,令诸多谜友心摹手追,在谜坛掀起了一股“典谜热”。

我尤其注意到,先生虽然年逾花甲,但却有一颗“与时俱进”的年轻的心,其作品底材尽显时代印迹、人生百态。我们来看这一组谜作:

“霜皮溜雨四十围(上世纪五十年代流行语)干部大老粗”

“千载犹称女校书(流行歌曲名)涛声依旧”(女校书指薛涛)

“军士有灾皆在劫(现代散文集)文化苦旅”(邬文化劫周营故事)

“懊恨归寝,犹意深夜无人,遗落当犹在途也(2009年国际新闻称谓)丢鞋记者

“匹夫受戮或不避,所重壮气吞黄河(医学新词)尊严死”(赞严颜)

“翼侯良谋,料世兴衰(2013年新词语)正能量”(赞法正)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广为流行的谐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百年不遇的神歌和以独特的“身姿”横空出世的散文名作,以至于最近的新闻八卦、热词焦点,无所不有、无谜不及。先生用其取之不竭的腹笥、卓尔不群的巧思和眼观天下的人文情怀,验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理。

我们深入剖析这些创新之作,其关合的本质机理、推崇的审美情趣,依然与传统一脉相承,正所谓“花事已随浮世改,苔根犹是旧时栽”(陈寅恪)。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在于能够守常处变、推陈出新,就在于能够开一代风气。

有一种论调认为,成句谜、古典谜不适合普及,原因是初学者很难看懂。我的看法则不尽然。大家都知道,灯谜普及面对的人群是各种各样的,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平头百姓与饱学鸿儒,都有可能接触灯谜。这些人的学养、性格,千差万别。对人类而言,一眼看懂,可能是吸引,一眼看不懂,更可能是吸引。因此,赵首成先生的这些谜作,不仅是灯谜提高的标杆、典范,更可以以其特有的“神秘感”激发人们猎奇探幽的本能欲望,从而在普及阵营上发挥一己之力。

当然,我们在谜作卷里读到的作品,肯定不会全是“典雅谜”,正如先生在“凡例”中开宗明义所言,自我艺术追求乃是“崇尚典雅,不废通俗”。我们还可以在卷中找到散发在各个角落的通俗之作、弄巧之作、另类之作,它们彷佛是配合“典雅”这道大菜的精美小点,同样是爽口开胃,甚至会带来惊喜。

“只缘古镇连月雨,大泽起义辨狐音(12画字)湖”,自拟典故铺面,底字“形音义”全面诠释;“ L(《孔雀东南飞》句)念与世间辞”,以字母设面,别出心裁;“针灸治愈瘫痪人(歌剧《白毛女》唱词)扎呀扎起来”、“设立意见箱(唐诗目)征人怨”,通俗可爱;“竹放新梢凭旧根(7画字)伯”,底字暗藏“竹梢”、“旧根”,形象逼真,视觉独到;“由曰(姜夔词句)田田多少”、“恩准(文学名词)形象思维”,在字形差异上做文章,匪夷所思……

纵观先生这卷谜作,可谓主题突出而不失多样,个性鲜明而不乏包容。读者诸君,自可从书中细细体味。

行文至此,已深深陶醉在赵首成先生为我们营造的谜学美感之中,再有语言,似已多余,那就搁笔吧。但愿此序,能引起有幸获得此书的谜友们的阅读兴趣,开启一段沐浴谜道、感受古典、愉悦身心的历程。

 

            2013年9月于厦门

 

  (作者系老鹰灯谜俱乐部主席,中华灯谜文化网创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