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苏州的航运业和造船业

 苏迷 2014-07-15

古代中国繁华的都市很多,苏州肯定是之一。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一向被文人雅士所歌颂。

苏州是园林之城,全盛时期有大小园林200余座。别具一格的古典园林,集中了宋、元、明、清以来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融建筑、园艺、雕刻、绘画、诗文、工艺美术于一体。古城苏州不仅园林秀美;还有水乡风情浓郁。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人们就是想追求这种宁静的感受。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州,是中国著名水城,河道纵横,舟棹交通十分便利。苏州河是太湖流域主要的对外运输通道,苏州河也因其巨大的航运量称誉华夏,而称之为「东方的莱茵河」。加上,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方便苏州的对外水路交通。

苏州航运业的发展原因,首先是地理的因素。历史上的苏州是交通要道,是南北往来的水陆交汇处,江南地区最主要的货物集散地,因此也造就出苏州的繁华来。

隋代起,沿运河的一些城市都有了发展,如「淮安(楚州)、扬州、苏州、杭州」4座城市,当时就号称「四大都市」;也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之说。

早在唐代,来苏州做刺史的白居易就说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到了宋元明清时期,苏州的丝织业达到了鼎盛,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万商云集。

清代前期的苏州,是少数几个云集全国乃至外洋货物的商品中心,全国著名的丝绸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心,全国最大和最为集中的棉布加工和批销中心,江南地区最大的粮食消费和转输中心,全国少见的金融流通中心、刻书印书中心,颇为发达的金银首饰、铜铁器以及玉器漆器加工中心,开风气之先和领导潮流的服饰鞋帽中心,独步全国的美味美食饮食中心,设施齐备、服务周到的生活中心,交通便利的运输中心。

康熙年间,苏州已经是除了帝都北京以外的天下第二大城市。阊门地区更加繁荣,成为苏州商市交易的中心和重要货物的集散地。「江南第一才子」唐寅(唐伯虎)曾在《阊门即事》中云:「世间乐土是吴中,内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在铁路开通以前,水运依然是太湖流域与上海商埠之间人流、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19世纪50年代,来自太湖流域的米、棉、丝、茶多经苏州河运抵上海。19世纪60年代,外国人驾驶的小火轮已从上海驶往苏州。1890-1891年,为进一步畅通苏州河航运,清政丨府对其主要干道进行疏浚,加之解除了对小火轮的禁令,「一时航运事业非常发达,所有内河客货运大多改用小火轮船」。据1896年苏州海关统计:「自开关后,由申进口小轮353只,拖船1004只;出口往申小轮355只,拖船902只」;载运旅客,「计往沪者12142人,由沪来者16008人」。苏沪之间每日定期班轮4-5只,另有苏州开往朱家角、黄渡等地的小火轮。苏州河航运最繁盛时期,航道中曾有百艘米船前后相望。

到了20世纪,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内河航运量激增。直至1988年,平均每天进入苏州河及其支流蕴藻浜的船只为3500余艘,全年货运量达3400万吨,相当于北方大港青岛港同期的货物吞吐量。

但由于运输模式的转变,正是由于苏、杭、扬等城市对大运河的依赖,一旦大运河出现交通运输问题,就会对这些城市带来致命的影响。吴人「以船为家,以楫为马」的生活在近100年中逐渐被现代化的交通所取代,那些港道河汊中的各式木船已被更大更快的机械铁皮船所淘汰。

其次是漕运的崛起。漕运是古代中国的国家命脉,从元代定都北京开始说起,直至清道光五年(1855年)停止漕运,历经过500年(实际是近600年)间,漕运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所起的作用极大。

古代中央政府设有专官员负责漕运的事宜。明清两代主管漕运的官员叫漕运总督,该名官员掌管着长达1790公里的漕粮运输,江浙鄂赣湘豫鲁七省归其节制,运河沿线1.2万只漕船、12万漕军听其调遣。

漕运促使地方经济的繁荣,在江苏留下的文化遗迹数不胜数。例如枫桥地处苏州西南端,是南北舟车的理想停息地,因此也成为商品集散地,直到明末清初,苏州还流传一首俗谚:「探听枫桥价,买物不上当。」

在兵荒马乱的日子,漕运沿线成好是盗赃的目标,因为是有钱人集中的地方。《水浒传》宋江率梁山英雄征讨方腊,正是沿运河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一路厮杀过去……。

漕运还留下各种文化遗产,漕运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三是苏州乃中国古代的造船中心之一。经济学上提出需求导致生产,苏州的水路航运需求导致船舶建造的需要。

长桥原驻地蠡墅是国内木帆船制造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500多年前的吴越春秋时期,蠡墅已是吴地木帆船制造的基地。南朝时,吴地成了全国造船中心之一,蠡墅的造船业步入了盛期。到了宋代,《平江城坊考》中记录了宋代苏州有船舫巷、船舫桥、东船场巷、西船场巷、艇船桥、蒲帆巷等不少地名与造船及辅助手工业有关,形象再现了宋代苏州造船、修船业蓬勃兴旺的情景。到了清代,据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解除,上海沙船运输迅速发展。康熙五十五年上海附近的苏州造船厂「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只」。可见苏州造船的能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再度兴起怀旧意识,仿古船舶市场再现。2006年,一条全长18米的官船出现在相城区太平街道南新村口的河浜里。据制作这条船的民间艺人徐海林介绍,该船整个制作过程历时一年多,原型是《姑苏繁华图》上所描绘的清乾隆时期的官船。

2008年,据《苏州日报》报导,苏明造船厂打造的这条仿古游船就是旧时江南富贵人家的一件奢侈家什。据造船厂负责人苏明介绍,这条即将下水的游船仿制的是乾隆御用游船,传说中乾隆六下江南时坐的就是这样的船。位于吴中区横泾街道的苏明造船厂时,几位老船匠正在脚手架上给仿古游船的龙柱亭子钉椽子,随着特制的锥形铁钉一只只被镶进木头,飞檐翘角、玲珑精致的四角亭子逐渐成形,赫然立于船头。美人靠、盘龙柱子……龙柱上的浮雕盘龙和祥云一层扣着一层,层层错落有致,雕刻精细到盘龙身上的每一个鳞片都细细可数。苏明说,就这四根龙柱,3个手艺最好的船匠雕了近1个月时间,平均一根龙柱要雕20天。 记者在现场看到,游船并不大,长约10米、宽3米,但是整体看起来堪称一件艺术品。

第四是船业组织的出现。

船行是代客运输商品和运送客旅的服务行业,商品必由在官府备案的诚信船行承揽运输方才保险。乾隆中期人吴中孚的《商贾便览》就明载:「写舡非近邻熟识者不可自惧,必由舡行立票,前途吉凶得以知之。间有歹人窥视,亦思有根脚施识,不敢为匪。倘省牙用自雇舡只,人面生疏,交(即狡—引者注)人得以行事。因有谋故,可不慎之乎!」船行船户接受客商或货主委托,清点货物,与委托人订立承运合约,接受全部或部分运费,按委托人要求,将货物运交指定地点或指定提货人。《商贾便览》又收有一封运输信札活套:「飞翰并银若干悉已收到。谕置货随照单,星衣(夜—引者注)买就,俱拣选精好,各依字号装封。今交某(足、船)赶速运来,祈逐项验明收入,其(脚、水)力已付若干,交清货物,该找若干。肃此奉复。」

像苏州这样的重要工商城市,船行的作用就更加突出。康熙三十八年,徽州婺源县生员詹元相前往江宁应乡试,在苏州,买物游虎丘,从虎丘搭船前行;三年后再次应考,又在苏州花银1两3分,「叫船至丹阳」。

在徐扬所绘画的名作《姑苏繁华图》中,就出现了船行共3家。徐扬绘录的三家船行有两家开设在货物集中地枣市街,另一家设在阊门,真是现实的反映。

另外,一般认为,从明至清的漕运水手组织经历了水手罗教———水手行帮———早期青帮的演变轨迹,水手组织的出现与发展,一直是社会与朝廷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水手罗教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互助性质的民间组织。至道光前期,漕运水手组织已完全具备了明清时期秘密会社的典型特征,人们称之为水手行帮会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