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卷十六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

 johnney908 2014-07-16
卷十六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 1.合篇意义 心、血脉。 2.概念   ①惊悸   第一条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 ,弱则为悸。   惊悸,寸口脉动——惊证,发于外,有所触;弱——悸证,在于内,无所触。   心中悸,心下悸——血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   脐下悸——下焦水饮上犯(奔豚气——苓桂甘枣汤;癫眩小便不利——五苓散)。   症见精神惶恐,坐卧不安,心中悸动不宁——惊悸。 第十二条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原文分析:火邪(劫)致惊证。火邪——发汗,伤及心阳。   1.桂枝救逆汤(桂枝3两、炙甘草2两、生姜3两、牡蛎5两、龙骨4两、大枣10枚、蜀漆3两)   分析:本方通阳,镇惊安神。(龙骨、牡蛎)镇惊安神;蜀漆,常山苗,可用常山代。   “惊则必有瘀结,故加常山苗破血,疗胸中结邪。而以龙骨之甘涩平,牡蛎之酸咸寒,一阳一阴,以交其心肾而宁其散乱之神。若桂枝汤去芍药,病不在肝脾,故嫌其酸收入腹也。” 第十三条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原文分析:水邪致悸证。心下悸者——水气凌心,心阳被遏,兼有咳、痞、喘、呕。心阳被遏——宣通心阳。   2.半夏麻黄丸(半夏、麻黄等分)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分析:半夏,蠲饮降逆;麻黄,宣通阳气。(生麻黄,宣发;蜜麻黄,定喘) 介绍 (龙骨、牡蛎)潜镇摄纳。   3.健心汤(党参、桂枝、淡附片、枳实、炙甘草、川芎、桃仁、红花、丹参)   本方用于心动过缓。(党参、桂枝、淡附片)温通心阳;枳实、炙甘草补心气;(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活血。 心悸分析 ①水饮所作(在脾,苓桂术甘汤;在肾,肾气丸;在肺,半夏麻黄汤加减)②阴虚致悸,天王补心丹,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甘麦大枣汤等加减,可酌加生铁落或磁石。③气阴两虚致悸,炙甘草汤(复脉汤)加减。④阳虚致悸,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心脾阳虚,饮停心下,茯苓甘草汤;饮停脐下,苓桂甘枣汤或五苓散。心肾阳虚,饮停下焦,真武汤。⑤阴阳两虚致悸,偏阳虚,小健中汤;偏气虚,黄芪健中汤加减;并结合归脾汤补益心脾。⑥阳气郁遏致悸,四逆汤。 ②吐衄下血     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所致——血证。 第七条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分析:湿热之体吐血。 第十四条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原文分析:虚寒吐血。   1.柏叶汤(柏叶3两、干姜3两、艾3把)马通汁   分析:本方温中止血。柏叶,寒性;(干姜、艾)炒炭,温性。 介绍 侧柏叶外用,用75%酒精浸泡一周后,酒精液涂擦局部,治脂溢性脱发。偏寒凉性的因素造成的脱发,外用姜、蒜涂局部。 第十七条 心气不足(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原文分析:火热亢盛。   2.泻心汤(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清热凉血止血。   分析:大黄活血化瘀止血,化瘀生新。   导瘀止血。止血止不住时,应考虑可能有瘀血的因素,瘀血不去,血止不住。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介绍 大黄粉,降血脂,通大便。 第十五条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原文分析:虚寒便血。   3.黄土汤(甘草3两、地黄3两、白术3两、附子3两、阿胶3两、黄芩3两、灶中黄土半斤)   分析:本方温脾摄血。灶中黄土可用赤石脂代之。赤石脂配三七粉,止血快。   妇人崩漏出血用该方,赤石脂配三七粉,效果好。   灶中黄土,温中涩肠止血。   (附子、白术)温阳健脾以摄血。   生甘草,甘缓和中。   黄芩,反佐,温、清兼用。(炒黄芩兼能止血)。   (地黄、阿胶)滋阴养血以止血。 第十六条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4.赤豆当归散(赤小豆3升发芽后曝干制粉、当归10两、浆水)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排脓解毒。 第五条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原文分析:脉证。 预后   第二条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第六条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③瘀血   第十条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原文分析:一般瘀血证。   无寒热——不是外感致。   ①唇痿——暗紫,不荣,颜色不均匀,有斑。舌青——青紫发暗,瘀点瘀斑。   ②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血结气燥,瘀血所致。(瘀血内结)。   ③脉微大来迟——涩。   ④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第十一条 病者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原文分析:瘀血化热证。   其脉反无热——热不在气分,而在血分。   阴伏——血属阴,有血瘀于内。   关于瘀血脉证:   ①血液运行不畅。   ②血液不行于脉道妄行于脉外。   ③污秽之血。   ④内结为血瘀。   瘀血的主要表现证状:   ①疼痛   ②发热   ③健忘   ④精神神经症状明显   ⑤麻木   ⑥唇、舌的改变,青紫;皮肤、眼目改变,肌肤甲错、两目暗黑。   ⑦经血不调。   ⑧出血(因瘀血而出血)   ⑨积聚,癥瘕   ⑩咳喘。   脉象:涩脉或弦,细脉。   瘀血用药:   1.一般用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   2.行气消瘀:川芎、姜黄(肝病可以郁金配姜黄,玄胡配姜黄)、三棱、莪术。   3.通络散瘀:穿山甲、汉三七、姜黄、苏木。   4.破瘀通经:生蒲黄、五灵脂、王不留行、刘寄奴、益母草、当归、川芎、牛膝、地龙。   5.去瘀破瘕:虫类:水蛭、虻虫、土鳖虫。   6.止血消瘀:汉三七、茜草炭、炒蒲黄、藕节。   7.凉血散血:丹皮、丹参、赤芍、郁金。   8.化瘀利水:益母草、泽兰。   9.活血补血:当归、鸡血藤、丹参。   10.祛瘀止痛:乳香、没药、红花、三七、五灵脂、血竭、苏木。   11.散血消肿止痛:大蓟、小蓟、赤小豆、鹿角胶、鹿角霜。   部位用药:   上肢,加桂枝、桑枝。   1.胸胁:重用赤芍、川芎,配行气药:柴胡、青皮、陈皮、枳壳、郁金、桔梗等。   2.脘腹部:虫类;重用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乳香、没药一般不能超过15g),配香附、乌药、木香等。   3.少腹部:官桂、小茴香、艾叶、炮姜、失笑散,(瘀血、寒)   瘀阻、肺气上逆(咳、痰、喘):桂枝茯苓丸,三七、旋覆花。   瘀积、肝脾肿大胁痛: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鳖甲。(防肝纤化、肝硬化)。   配伍:   活血化瘀,行气化瘀,益气祛瘀,温经祛瘀,清热祛瘀,养血祛瘀,祛瘀止血,软坚祛瘀,渗利祛瘀,解毒祛瘀,祛瘀止痛,通窍活血,安神活血(祛瘀定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