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静养神 开发潜能

 章意率 2014-07-16
虚静养神 开发潜能
祖国养生学向来认为“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因此,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养神”来保养和提升人的内在生命力。与此相适应,一种极具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也就破土萌芽了,这就是以“清虚静笃”作为内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主要手段。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虚静养神这样一种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首先肇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
  庄子就提出了“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才是“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的观点,从而得出了“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生(神)之道也”(《庄子·刻意》)的结论。顺着老庄哲学所开启的这条思路,后代的养生家无不提倡“养静为摄生首务。”(清曹庭栋《养生随笔》)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集中探讨了虚静养神的要义: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养生理论所强调的清静养神,并非叫人心如死灰,什么也不想,而是认为顺时而动才是养静的根本。《养生随笔》卷二称:“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所谓“不妄动”,实际上是指行止有常、饮食有节。可见静养之法最要紧的乃是心神安定,举手投足皆应安详平和,这也就是袁了凡《静坐要诀》所说的:“立则如斋,手足端严,切勿摇动;行则徐徐举足,步动心应;言则安和简然,勿使躁妄。一切运用,皆务端详闲泰,勿使有疾言遽色,虽不坐而时时细密、时时安定矣。”这就表明古代养生家已经认识到,只有动中寓静,才是真正的“静”。
  考察中国养生文化中的“虚静养神”学说,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味诉诸体力消耗的运动养生方法不同,“虚静养神”理论更注意于人的意念守情、恬淡虚无,在尽可能排除内外干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逼近生命活动的低耗高能状态,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不协调状况,达到却病延年和发挥人体内在潜能的目的。这种理论的作用机理,中国古代哲人早就有过这方面的深刻认识,《管子》中就曾经提出过“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立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的观点。《庄子·大宗师》说得更为透彻:“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
  从文化史的观点来看,“虚静”不但是古人追求内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传统哲学,特别是道、释和宋明理学观照外物、修身养性的主要方法。佛家也是在“禅性”状态中观照世界的。所谓“禅”,在梵语中正是沉思之意,而沉意与虚静则具有相近的内涵,其本质都是要求人们暂时切断感觉器官与外界的联系,排除一切外在干扰,中止大脑中的其他意念,使意识集中到一点,从而进入一种单纯、空明的状态。佛家认为只有如此,人们才可能理解整个人生、认识宇宙的终极真理。这也就是佛教经典的《大智度论》中所说的“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得禅定则实智慧生”的含义所在。深受道、释影响的宋明理学家对“虚静”更是推崇备至。程颐“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下》)朱熹也向他的学生提倡“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同上卷一百十六)明代理学家对“虚静”的体会较前更为深刻。陈白沙提出“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白沙集·与贺克恭黄门》)。
  为什么如此多的中国古代哲人都不约而同地倾心于“虚静”学说呢?从文化特征的角度来看,其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形式上具有偏重直觉的趋同性,而虚静状态正是诱发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宋元学案》中就记载了很多宋代理学家在这方面的切身体会,兹引数例如下:
  程颐的弟子王频读《论语》,“玩索其意味,又退而读之。读了又时时静坐,静坐又忽读,忽然有个入处。”(《宋元学案·震泽学案》)
  朱熹说:“读书闲暇且静坐,庶几心平气和,可以思索义理。”(《沧洲诸儒学案》)
  陆象山说:“学者能常闭目亦佳。”弟子詹阜民“遂学静坐,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槐堂诸儒学案》)
  以上事例都生动地说明了在虚静状态下,以直觉顿悟方式钻研学问,思索义理确实大有益处。
  既然虚静状态是诱发直觉顿悟思维的一个主要条件,那么它就自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家都特别讲究写诗作画前清心静虚。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皎然《诗式》提出:“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遇,宛若神助”;画家米芾也认为:“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流。”可见,这些著名的艺术大师都把“虚静”作为艺术审美创造的必要条件。
  其实,无论是哲学的彻语,或是艺术审美活动,它们都只不过是人的内在生命力的外现方式之一,因而不可避免地与传统养生理论有着共同的旨趣——把“虚静”作为人的内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有效手段。就此意义而言,我们可以把“虚静”视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心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转自
http://www.cctv.com/health/special/yangsheng/20040416/101399.shtml)
传统养生方法 调畅情志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16日 16:12
  所谓“情志”,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状态。《黄帝内经》反复论述了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人体脏器所造成的损伤,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若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正是基于这种对“情志”与健康密切相关的正确认识,我国古代养生家相应地创立了许多保持精神恬愉、心理健康的“情志”调畅养生法。
淡泊名利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谓“内守”,就是指精神安守于内,而不驰骛于外,做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嵇康《养生论》),以便保持体内环境的协调平和,从而进入最佳生理状态。具体来说,古人强调内心宁静,并非要求人们完全做到静思灭想,而是指既要做到对外界的诱惑无动于衷,又要在用神过程中集中思想,专心致志。
舒畅情绪
  就是设法变人的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从而为健康长寿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近代养生家丁福保的《丁福保训》中,则对此有了透彻的论述:“胸怀欢畅,则长寿可期;若忧虑过多,则使人易老。常人之情,苦则悲,乐则笑,悲哀最是伤人,而欢笔最能益人。欢笑能补脑髓、活筋络、舒气血、消食滞,胜于服食药饵,每日须得片刻闲暇,逢场作戏,口资笑乐,而益身体也。”至于具体的舒畅情绪的方式,往往因人而异,垂钓弹唱,吟诗作画,种树养花,也可弈棋篆刻,不一而足。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素养以及爱好,选择一些适合本人身心条件的方式,不必强求一致,只要能够舒畅情绪即可。
……
涵养道德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养生而言,涵养道德则是调畅情志养生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只有注重道德修养,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才可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至于涵养道德的具体内容,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变更呈现出了较大差异,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正直、善良这样一些基本方面无疑是各个时代人们所共同推崇的道德准则。(
http://www.cctv.com/health/special/yangsheng/20040416/101465.shtml
黄帝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16日 15:10
  据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是寿逾期颐而花甲重开的寿星。他的寿命达到了人类自然寿命的高峰,活了120多岁。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孙也皆善养生之道而寿高百岁。据史料记载,黄帝之子少吴活了100多岁,少吴之子帝喾活了105岁,帝喾的儿子尧更是享年118岁的寿星。黄帝的长寿之道是什么呢?
  据说在那个时代,有许多善于养生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黄帝打败了炎帝、蚩尤,统一华夏后,国泰民安,于是他就去四方寻访高人名士以期长生。
  他曾去崆峒山向一位已经得道的“仙人”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告诉他:“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勿劳汝形,勿摇汝精,乃可长生。”黄帝受教之后大受启发,奉行一生。
  记载黄帝的养生术最详细的是《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养生大纲:“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就是说养生的最基本条件,首先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章,根据四时的寒暑变化而变换衣着,安排作息时间,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要敏感,在春夏季节多多保养阳气,秋冬季则要注意培补阴精;其次,要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养正气在养生中占据着主导作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根本上说,各种各样的锻炼方式、营养食品都只是养生的辅助手段,而最根本的还在于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强大。
  黄帝经常和当时著名的医学家歧伯、少俞、雷公等人讨论养生之道,有一次他问:“为什么先人们都能活到上百岁还身体强壮,而现在的人不到六十岁就过早衰老了呢?”歧伯是这样回答他的:“古时的人都懂得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要及时避让,使思想闲静,没有杂念。调和自身的正气,这样怎么会得病呢?”
  于是,黄帝依照歧伯的方法修养起来了。
  他平时注意约束自己的思想,不产生过多的欲望,心情安定而不受外界的骚扰。因为精神专一,所以他虽然劳动很辛苦,但并不怎么疲倦。因为,他在物质上没有什么过度的欲望,所以生活得很开心。在饮食方面不论是好吃的还是平淡的,他都吃得津津有味。在穿着上,不论是粗糙的还是华丽的,他都很随便。对于社会上的习俗,他也很满意。他乐于与民同乐。作为国家的治理者,他尽己所能为百姓造福,而绝不自以为尊……
因为他长期坚持这样修养,所以能够不受外界的干扰,即使有不良的嗜好也不能吸引他的注意,而任何有诱惑力的言论也不能使他的心志动摇。因此,他才得以保全了“天真之气”,而活到120多岁的高龄。(
http://www.cctv.com/health/special/yangsheng/20040416/101270.shtml
清静经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从大量的历史记载来看,历史上一些人能享高寿,都与他们修习静坐法有很大的关系。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坚持静坐,活到一百多岁;《宋史,陈抟传》说吕洞宾“年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另外,像两宋时期一些修习静坐的人,也往往获得惊人的长寿,如陈抟寿长118岁,等等。
静坐修炼之所以能延年益寿,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静坐时身体的能量消耗降低,自然会使身体这架机器的运行寿命延长;二是静坐让人保持心境的安乐祥和,有效防止了负面情绪产生的毒素对身体机能的伤害;三是静坐时对生命潜能的激发,使身体获得了额外的能量补充,从而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静坐是我国固有的养生术,是一门既古老又科学的身心灵修炼方法。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以静坐为涵养道德和保养身体的秘法。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打坐更成为儒释道所有修行者的必备功课。但是,因为沿袭几千年来的秘不示人的制约,导致知之者甚少,几近失传。众多通俗小说的夸张描述,更使得大众对静坐的认识充满了迷信色彩。
饶宗颐(国学大师 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
  我早上会沐浴和静坐,然后散步,晚上九时必宽衣就寝。我的饮食起居都很随便,中餐西餐、南国北土我都能适应。
  ◎ 沈昌文(著名出版家、前三联书店总经理)——
  我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都得到了习练,确实是受用无穷。
沈澎农(南京中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静坐方法轰动全国,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不少学校都将该静坐法列入课程,并设有静坐会等组织,可谓极一时之盛。练习者以知识分子者居多,教育家杨昌济就曾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向学生讲授静坐要诀。当年毛主席在这所学校学习时,就坚持静坐深呼吸,为其革命生涯打下坚实的体魄。
蒋维乔先生早年致力于教育事业,曾任教育部秘书长、江苏省教育厅长、东南大学校长等职。他早年体弱多病,患肺结核咯血症,经自学气功锻炼而愈,因此潜心研究呼吸静坐法以保健强身。上世纪50年代初,他改变了我国传统养生法发展的面貌。
曾国藩行军打仗之际每每静坐以医心乱,钱穆等人亦擅长静坐。
近代学者钱穆先生从二十多岁就一直练习静坐,对静坐之法也是深有心得。
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