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苦难·精神资源》再思再商榷(研一)下

 六谷斋 2014-07-16

 十一

关于知与信的问题,感慨良多。感觉现在我不能走近信仰的一大原因就是理性的障碍,从小在马哲下熏陶长大的我们不可能因信而理解,而总是先想搞清楚宗教到底是什么,它的优缺点在哪里。这首先与宗教的因信而理解背道而驰,即使搞清楚之后,根深蒂固无神论思想也限制着我们充其量将其作为一种哲学来理解。也许要能够信,也需要一种缘分。

我不认同忧世的文学低于安魂的文学这种价值判断。

 

十二

第三、四章主要论述的是基督教思想与现代中国作家的关系,尤其是与他们的创作思想方面的关系。在第三章共讲了许地山、林语堂、冰心、老舍四位作家,得出的结论是四位虽有入教仪式但事实上并没有基督教生存观。作者论述的优点在于:结合四位作家的实际创作,同时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剖析。比如,讲许地山的时候就通过分析他的作品《缀网劳蛛》,且将之与《圣经》相比较,得出许地山的佛耶情怀,认为许地山作品大都带有佛教寓言性质。论述林语堂的时候,则将他的《信仰之旅》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比较,指出他们对基督教理解的不同,从而揭示林语堂精神资源是来自中国文化传统而非基督教思想。

第四章《受基督影响的三位作家》,篇首通过引用张爱玲的话使得文章自然过渡,指出第三章的四位作家到本章所论述作家的一个特色之处:关注幽暗意识。也就是说,这章节三位作家较之前四位在基督教思想的理解上是更深入一步的,不过他们对基督教的理解是为自己的创作服务的,或者说他们在自己作品中树立的是一个自己理解的基督教形象,或批判或肯定。这章写作的优点在于,老师抓住了最能突出自己论点的问题进行论述。比如在讲曹禺《雷雨》与基督教时,通过分析周朴园忏悔是否基督教悔改来阐明曹禺对基督教的误解。这个分析可谓从常人所忽视的细微处入手,论辩让我折服。

 

十三

可读性很强,许多深奥的 东西在老师笔下都变得容易理解了。而且旁征博引,论据丰富,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给人以精神的启发和陶冶。

不足之处:我觉得有些段落感觉比较零散,也可能是因为我读得不够细致吧,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十四

在第三章开篇,以中国现当代四位入教作家的创作为切入口,在细微处发掘、在对比中提炼,写作之认真和方式令人钦佩。书中首先指出,对基督教中唯一与凡人大众有实际接触的基督耶稣的理解,四位作家其实并未有从圣子、弥赛亚、救赎者这个层面上来认识,而都是把耶稣仅看作一个博爱、自我牺牲的标识。这样的认识必然会导致作家在创作中难以融入真正的基督教精神,也难以实现在宗教层面上的真正超越!作者以许地山等作家的具体文本做了阐释。在分析许地山的《缀网劳蛛》时,著者从形式、内容、思想几个层面入手,发现了基督教外表下显露的佛教思想。再从深处挖掘,著者指出许的作品中的根本的东西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道德意志论”。通过聆听老师对这个论断的分析,我对许地山作品中的主人公如尚洁、春桃、惜官等的理解也更全面了,原来还以为那个“春桃”仅仅是个反叛封建伦理、礼教和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质朴女子形象,现在通过了解许地山创作背后的精神资源,再来看春桃这个形象,原来作者是从信仰角度赋予了春桃一种道德精神,抛却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层面的追逐,让他笔下的这个个体去活动、去实践、去示范、去感动、去超越等等。这一切让许地山的创作具有了独特的面貌。当然,最后著者也指出了其创作背后精神资源的矛盾。

对于林语堂的分析,著者结合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进行对比,从听与看、旅行与呼告、光明与幽暗意识等方面进行阐述,一针见血地指出:林语堂先生真正缺乏的是对基督的无条件的“信仰”。而只有这种明确的、无条件的信仰和对上帝的服从,才可能真正地了解基督教,才能真正体悟到基督教中的幽暗意识、救赎精神、超越精神等。读此段时候,正好在听音乐《神秘园·蝴蝶犬》,也许宗教并不是仅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可能它本身就是某种令人敬畏的神秘。“蝴蝶犬”也让我联想到了某种神秘的美丽和某中神秘的忠诚与信仰。

著者指出:冰心的超越之爱,是从母爱出发不断地扩大到家庭、团体、国家等,这本质上还是儒家宣扬的那种博爱精神而非基督教的挚爱精神。

对于老舍的分析,个人很是赞同老师的观点。老舍先生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在其小说创作中更是把他热烈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融入其中,理解了老舍先生背后这些创作的精神资源,再来看其笔下的人物便更能看得全面了。“信念凝铸为人格,使老舍先生以身殉道,信念转化为语言,成就了老舍先生的卓尔不凡的艺术。”

    对于《雷雨》的分析,可谓独到且细微。著者从一个细微的词语“忏悔”入手展开分析。对基督教所说的“忏悔”一词做了精彩的阐释:悔改不是一味的沉浸在自责内疚中,也离不开上帝的救赎用自己的行为来行善以弥补过失。很显然,这便否定了周朴园的“忏悔说”。接下来著者从艺术构思和人物形象的性情上来看,《雷雨》背后的精神资源也不是基督教的,在地狱般的周公馆,人们的爱、恨、怨似乎是因为人们跌进了神秘莫测的命运之网中,并非源自基督教所说的罪。

接下来,对于《雷雨》的结尾,人们在一种神秘力量的左右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著者以其对基督教的深意的理解,指出这个神秘,不是上帝!因上帝是有情义的、公义的。

最后,抛却了某些基督教的面纱,著者给出了《雷雨》伟大的根本所在。细读下来,著者考察、研读文本可谓精微、严谨和精彩。

商榷之处:

1.在第三章,论及承认上帝的神性、无条件去信仰等时候,这种情形对于个人思想的主体性、自由性,是否有不利影响。

2.书中似乎对于“追忆精神”的具体内涵阐释太少了。许多外国作品似乎也是描述、摹仿某种“追忆”, 如:《追忆似水年华》、《我的童年》、《抒情歌谣集》等等;也在“追忆”精神中体味、鼓舞着人生,寄托、抒发着某种情感,况更有“记忆是最真实的”这样的话。

3.在基督教文化观、生存观等背景下,对于爱国主义、国家主义的表现似乎缺乏相应的论述,这样觉得第140页最后对于老舍的国家主义的阐述便缺乏了一些说服力。

 

十五

优点:谈到基督教文化资源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时候,对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做了深入了解和资料解读之后,从入教作家和反教作家与基督教文化资源的关系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独到理解,这种研究的方法论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在分析过程中,老师不囿于传统和学术正统的框架,研究中创新性观点的引进也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疑惑:对中国文学是否真的需要基督教这种精神资源仍然存在怀疑,比起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缺少了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举国苦难的背景,所以当代文学面临着精神资源缺乏的危机,那么当代文学是不是应该多关注苦难呢?当代文学的危机在当代是否不可解了?

 

十六

在王佐良、周珏良主编的《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中有一段阐述英国文学理论家威廉斯对于文学批评的基本观点的文字,原文是这样的:“在进行文学批评时,不能把阅读作品后的反应从其具体的环境中抽象出来,而应考虑种反应也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它不仅与本身的环境和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它文化实践活动也是密切相连的。”

虽然上面那句话也不是什么新的观点了,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同威廉斯所说的观点。在读到这些语句时,便留了心,记在了笔记本上了。而当我在读到老师您的专著《文学、苦难、精神资源》三、四两章时,惊奇地发现您在对现代作家进行文学批评时也是考虑了文学作品产生的具体环境、受外在条件的影响、中国本土文化的渊源以及与外国文化的交汇等等诸多因素。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分析全面深刻而又极有见地。比如在第三章中,对许地山、林语堂、冰心、老舍四位作家精神资源的追问,在他们的身上既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能看到他们对基督教文化的吸收。从而进一步指出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光明意识”和西方文化中的“幽暗意识”的各自特点和差异性。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如果说哪一位文学大家不受西方的影响,是不可能的,撇开基督教文化单纯谈作品更是天方夜谭。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脱不了干系,是那个时代使然。

另一方面,在三四两章里有许多引文和参考资料,对于老师对于资料的占有和利用我也是由衷地敬佩!在自己写作业的时候,一方面是找相关资料常常较吃力,另一方面,对手头的资料又不知如何利用,就像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

对于本书,听您讲过,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反复修改,又听取了多方的意见,到如今差不多已是无懈可击。如果真是再有人指出本书的某方面的不足的话,也只是观念上的相佐罢了。我对于这两个章节的一点小疑问是,中国现代作家跟基督教有关的比比皆是,只选取这几位是否有点以偏盖全的感觉呢?虽然这些作家都是典型,难道就没有必要对其它相关作家稍微提及一下吗? 之前也有人问过您这个问题,但是我还是想重提一下。

 

十七

读完这两章,很佩服的是老师的系统阅读的研究方法。不但阅及相关作家的作品,还阅读了相关的评论。而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应该就是在一步步地阅读中提炼出来的。阅读作品是最基本的工作,能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阅读评论则可以激发自己的思考,并对研究的现状有很好的把握。老师的治学方法值得晚生学习。

在这两章中,老师进一步论述了基督教文化之超越之力和中国文学超越之难的问题。“可言明”和“未可言明”的研究视角很好地解决了四位入教作家入教但不信教的问题。而文本分析的能力着实让人佩服。看到冰心那一章时,感觉很反胃,原来,《再寄小读者》的作者是主动要求在党的领导下改造自己的。冰心的“爱”的观念原是我很佩服的,但是,“超越之爱”毕竟不同于“超验之爱”,是缺乏神性和深度的。

“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老师以此台词开始对老舍的分析,真可谓深刻。从这句话出发,一方面论述了老舍先生令人敬佩的爱国主义,一方面论述了老舍以及千万国人所处的爱的荒漠。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错的,这一点,我们最喜欢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证明了。而老舍对国家的爱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在论及老舍的语言时,老师说“他把古老的语言恢复为文化活魂的声音,以生命来践行自己心魂信奉的真理……”可谓深刻。

老师采用文本分析来看这七位作家,这正和了文学的本意。然,在分析林语堂的时候只用了一本《信仰之旅》。《信仰之旅》是否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这一点很值得探讨。尽管用到了很多神学上的知识,尽管用神学知识写了很长的内容,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一章脱离了齐师所擅长的文本分析,很遗憾。

116页第3段的第一句,改为“奥古斯丁与林语堂的区别,有点近似于希伯来精神与希腊精神的区别”会更好。

 

十八

欣赏的地方:

能够将东西的思维方式凝练地归结为“听”和“看”二字,新颖而贴切。“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事故以知幽明之故”,在这“俯仰”之间,尽得宇宙奥妙之无穷,这就是古人所确立下的思维方式。“看而感应,观察体悟,从而建立信仰”。所以才明白,为什么四大发明会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古人在科技上的成就会比西方人走的更远。但是还有一个世界不能被看见,那就是内心世界。所以缺少的是对内心的关注,对未知的超验世界的想象,有的只是现实世界。

而在基督教精神文化资源那,更多的是“听”。听,突出的是发出呼唤的超验者;看,突出的是自我生发的意志。听,重在被选择,看,重在选择;也可以看成是感性和理性之辨。在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相互印证下,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由关注社会的道德文章,转向对人性的关注,正是从“看”到“听”的一个转变,足以可见这种基督教精神资源的巨大影响。

老师关于《雷雨》的分析很是精彩:首先做到的是对文本的细读,在中西参照的视阈下进行解读,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对中西方共同的精神资源的挖掘——“自以为义”。在《雷雨》中,“每个人都不是绝对的坏,但是人的‘自以为义’却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灾害,也给别人带来了悲剧。”这种看法可以说是细读文本所得来之题中之义,找到了中西方精神资源的共同特点,为解读发现了突破口。这也是对传统观念中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是资产阶级的伪善的一种有力的反驳,同时也看到了硬套理论的硬伤。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对侍萍的抛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命运对周朴园,甚至是对侍萍的残酷报复,类似于无法摆脱的“原罪”的阴影。学界往往把这一悲剧看成是大家庭的罪恶又不能对剧中的命运和神秘色彩给予合理的解释。对基督教的精神文化资源的接受,可以为我们多层次和多角度地来理解主题,提供一些方法论上的意义。

用“原罪”的观点来对《原野》中的仇虎的“复仇”心理的分析,可以得到更真实的认识。对该剧的主题也有了一种新的解释:探讨的是“良心和复仇双重精神的冲突”,而不是一个复仇的农民的形象。主张复仇的是讲公义,反对复仇的便是讲良心。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讲求的是睚眦必报,但是一个传统的农民竟然会犹豫,这不是正是潜在的“原罪”意识吗?对于外来资源如果用的好,就能对过去的观点的突破,

三、自救还是他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在寻找解脱,寻找救赎。如何来解脱,如何来救赎?有的就像剧中的人一样,一个咬住一个,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身上。这也可能是中国的文化心理造成的悲剧,总是在期待有个“圣人”来拯救自己,造成了人人之间那种紧张,甚至是偏执狂的精神状态。“他救”其实就是一种“看”的思维,通过模仿自然,从而获救。“自救”也可说是“听”,听从上帝的教导,孰优孰劣,当是自己评判。

值得商榷的地方:

对于几位受基督教影响的作家,他们接受的语境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接受,带有很明显的中国文化的痕迹,这是不容质疑的。这种民族的文化根,在接受基督教的精神文化资源时,就一定要斩断吗?或者说,能不能斩断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十九

一、“《缀网劳蛛》的内伤正在于居然用一个基督徒主人公来传达佛教观念,不能两全反而两伤。”“因为这种看法忽略了宗教和文化结构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由此可见,许地山对基督教内在信仰核心并没有多深体悟,对于运用的材料并没有个体性理解。”

我觉得这些分析十分精辟,许地山是在用中国文化和中国的传统道德来阐释基督教的文化精义,最后的解读只能是走了样,变了形。如何真正准确地阐释基督教文化,只有拥有信仰,用心接纳上帝,彻底地让神成为我们内在的唯一,才能与《圣经》对话,与神圣的话语对话,与那天上的声音合二为一。

二、中国文学独特的“追忆精神”,中国人的天堂是过去的天堂,终极指向却是现世,无限美化和留恋着现世。

中国文学的“追忆精神”基本上涵盖了中国文学的基本内核,从这个概括中,我知道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怀旧情怀和对昔日浪漫的追忆。这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靠着回忆过去的辉煌与和谐来抚平现实给予的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