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析性复核程序总结

 金章玉句 2014-07-16

分析性复核程序总结
1.定义:是CPA对被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2.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审计程序),可获取2类审计证据(环境证据和书面证据),主要与总体合理性的审计目标相关
3.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发现异常变动项目,CPA应如何做?
(1)       重新考虑其所采用的审计方法是否合适;
(2)       必要时,应追加适当的审计程序,以获取相应的审计证据
4.分析性复核程序常用的3种方法
(1)       比较分析法
(2)       比率分析法
(3)       趋势分析法
5.分析性复核程序在计划审计工作的八个步骤中处于第二步。P121
6.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分析性复核程序的3种用途
(1)       计划阶段: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必做)
(2)       实施阶段: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收集与帐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相关的特殊认定的证据(任意)
(3)       报告阶段:用于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复核
7.在实施阶段,CPA将分析性复核程序直接作为实测时,应当考虑的7因素
(1)       分析的目标
(2)       分析结果的可信赖程度
(3)       被审单位业务性质及相关信息的可分解程度
(4)       信息的相关性
(5)       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来源、可靠性、可比性
(6)       相关内控的有效性
(7)       前期审计中发现的会计调整事项
8.在计划阶段,有效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必须系统地执行的6步骤
(1)       确定将要执行的计算及比较
(2)       估计期望值
(3)       执行计算/比较
(4)       分析数据及确认重大差异
(5)       调查重大非预期差异
(6)       确定对审计计划的影响
9.CPA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依赖程度取决于4因素
(1)       分析项目的重要性
(2)       分析性复核结果与针对相同的审计目标执行的其他审计程序的结论的一致性
(3)       分析性复核预期结果的准确性
(4)       固有及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







10.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循环业务中应用的区别:

序号

涉及科目

分析内容

涉及比率或项目

1

主营业务收入

(1)将本期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比较,分析产品销售由结构和价格的变动是否正常,并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2)比较本期各月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季节性、周期性的经营规律,并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
(3)计算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分析比较本期与上期各类产品毛利率的变化情况,注意收入与成本是否配比,并查清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的原因;
(4)计算重要客户的销售额及其产品毛利率,分析比较本期与上期有无异常变化。

年年比

月月比


毛利率(重要产品)


毛利率(主要客户)

2

坏账准备

通过计算坏账准备余额占应收款项余额的比例,并和以前期间的相关比例核对,检查分析其重大差异,以发现有重要问题的审计领域。

坏账准备余额占应收款项余额的比例

3

应付帐款

(1)比较本期期末与上期期末余额,分析波动原因;
(2)分析长期挂帐应付帐款,判断是否缺乏偿债能力或隐瞒利润;
(3)计算应付帐款对存货的比率、应付帐款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并与以前年度比较,分析整体合理性;
(4)根据存货、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减变动幅度判断应付帐款变动的合理性。

年年比
长期挂帐

应付帐款对存货的比率
3科目的变动幅度

4

固定资产

(1)通过计算“固定资产原值÷全年产品产量”,并与前期比较,可能发现闲置固定资产或减少固定资产未销帐的问题;

固定资产原值÷全年产品产量

(2)通过计算“本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并与前期比较,可能发现本期折旧额计算错误;

本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3)通过计算“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原值”,并与前期比较,可能发现累计折旧核算错误;

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原值

(4)比较各年度、各月的修理及维护费用,可能发现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相混淆的错误;

年年月月维护费用

(5)比较各年度固定资产增减变动,分析增减变化的原因;

固定资产增减变动

(6)分析固定资产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与在建工程、现金流量表、生产能力等相关信息交叉复核,检查固定资产相关金额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固定资产的构成与3项目的关系

5

累计折旧

(1)通过“应提折旧固定资产原值×本期折旧率”的计算,验证本期折旧额总体合理性。
(2)通过“本期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的计算,并与上年比较,验证本期折旧额合理性与准确性。
(3)通过“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原值”的计算,评估固定资产老化率与可能的损失。结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析其合理性。

应提折旧固定资产原值×本期折旧率
本期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原值

6

预付账款

(1)将期末预付账款余额与上期期末余额进行比较,分析其波动原因。
(2)了解预付账款惯例以及收回货物的平均天数,并分析预付账款的账龄;有确切证据表明企业的预付账款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回所购货物的,是否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项目。
(3)计算预付账款与主营业务成本的比率,与以前各期末比较,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4)将预付账款余额的增减幅度与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减幅度比较,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年年比

分析账龄




预付账款与主营业务成本的比率
预付账款与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减幅度

7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分析本期末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占期末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并于期初数比较。 若有异常波动,查明原因。

减值准备数额占原值比率

8

应付票据

证实应付票据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及发现需要加以特别关注的方面


9

生产循环

简单比较法

1.比较前后各期及本年度各个月份存货余额及其构成,以评价期末存货余额及其构成的总体合理性;
2.比较前后各期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以评价其总体合理性;
3.对每月存货成本差异率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存在调节成本的现象;
4.比较前后各期及本年度内各个月份生产成本总额及单位生产成本,以评价本期生产成本的总体合理性;
5.比较前后各期及本年度内各个月份制造费用总额及其构成,以评价制造费用及其构成的总体合理性;
6.比较前后各期及本年度内各个月份工资费用的发生额,以评价工资费用的合理性;
7.比较前后各期及本年度内各个月份主营业务成本总额及单位销售成本,以评价主营业务成本的总体合理性;
8.比较前后各期及本年度内各个月份直接材料成本,以评价直接材料成本的总体合理性;
9.将存货余额与现有的订单、资产负债表日后各期的销售额和下一年度的预测销售额进行比较,以评估存货滞销和跌价的可能性;
10.将存货跌价损失准备与本年度存货处理损失的金额相比较,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计提足额的跌价损失准备;
11.将与关联企业发生存货交易的频率、规模、价格和账款结算条件,与非关联企业对比,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利用与关联企业的存货交易虚构业务交易、调节利润。

存货余额

摊提科目

成本差异率。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工资费用

主营业务成本

直接材料成本

存货余额与其他项目的比较

货跌价损失准备与存货处理损失的比
关联企业

比率分析法

1、 存货周转率
2、 毛利率


10

应付工资

(1)检查各月工资费用的发生额是否有异常波动,若有,则要求被审计单位予以解释;
(2)将本期工资费用总额与上期进行比较,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其增减变动原因,或取得公司管理当局关于员工工资水平的决议。

月月比

年年比

11

投资

(1)计算各类投资所占比例,分析投资安全性;
(2)计算投资收益占利润比例,分析盈利稳定性。

投资间比
投资收益与利润比

12

银行存款

(1)    计算定期存款占银行存款比例,了解是否存在高息资金拆借,如存在,应检查高额利差的入帐情况
(2)    存放于非金融机构的存款占银行存款比例,分析资金安全性。

定期存款占银行存款比例
见黑体字


11.在报告阶段执行的分析性复核程序
(1)分析性复核程序被广泛运用于审计阶段的全过程,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结论的恰当性和会计报表整体反映的公允性。
(2)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性复核时,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当全面审阅会计报表及其附注,考虑针对实质性测试中发现的异常差异或未预期差异所获取的证据是否充分、适当,这些异常差异或未预期差异与审计计划阶段的预计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将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于会计报表上,以确定是否还可能存在任何其他的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如果这种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存在,则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追加实施额外的审计程序。
(3)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性复核时,可以运用比率法及其他比较技术。由于需要丰富的审计经验,所以应由项目经理、部门经理甚至主任会计师来执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