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鳄鱼最后的晚餐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7-16


    悲惨结局及启示一:先知先觉者强 不知不觉者亡

    水源枯竭,自然生态就无以为继,相关利益主体都会受到损害。长期无雨,行动便利,先知先觉的动物离开了水池,踏上最后的寻水之旅,有一些会死在寻水的路上。可仍有不少动物看不到即将崩溃的危机而不知不觉地继续聚集,这无疑加剧了本已紧张万分的生存厮杀。这等景象与熊尾巴阶段的股市何其相似!——有迫不及待往里冲的,有急不可耐往外逃的,恐慌、骚乱,一团糟糕!

    曾独霸一方的鳄鱼们最终也慢慢离开水池,也许它们终于感到那里是找不到未来的。最大的鳄鱼领袖却没有离开,它钻入泥浆深处,企图用残存的水分保存自我。部分鳄鱼趴在池畔树荫下躲避骄阳,靠仅存的能量与时间较量。不幸的是,除了几条小鳄鱼存活在冰冷、黑暗的河床深洞,这些坚持到最后仍未离去的家伙几乎全部身化白骨、命归西天。此情此景,正宛如大多数已被深度套牢的机构大户们,曾几多时,他们对“大势已去”不知不觉,一味忠诚于市场,而市场却残酷地我行我素,所以他们除了被动挨打,还能怎样呢?

    旱灾是动物们难以预测的,这是它们为灾难所灭的原因。其实,股市投资得失也是这个道理———人们通常以为股市是可以预测的并竭力按照自己的预测行事,却再三忽略市场与预测的差距。其实很多时候,主导股市的因素并非一般投资者可以提前发现、全部了解或加以左右的。因此,对于未来走势之不可测的风险,认识足够的就出局自保了;而多数投资者坐以待毙,他们“以硬碰硬”,他们固守、抗争、不肯低头,到头来只能是耗尽最后的体能。可悲的是:他们的命运或许早已注定,只是他们浑然不觉。

    启示二:生存策略是首要的

    股市这个巨大的蓄水池吸收、利用并滋养社会各界的闲散资金。围绕市场,多种行业主体以及千姿百态的投资者共同构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股市的景气程度最终决定于资金供求,正如湖泊的水量决定于气候一样。两者都存在一个循环交替、轮回枯荣的过程。

    最重要的自然法则是生存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但是,这并不是说强者就一定能生存,因为有时恶劣的环境可以消灭一切。在股市,生存法则也是第一位的,因为有时市场的风险是灾难性的。面对市场,宁可高估风险,不可懈怠疏忽;面对风险,只能回避,不能硬拼。

    启示三:投资风险不容低估

    我们经常讲风险,因为风险是大家都不情愿面对和承担的事情。人人厌恶风险,但什么又是最大的风险呢?答案恐怕是:对风险的低估、麻痹和侥幸就是最大的风险。“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以及“巴林银行事件”、“中航油事件”等都表明,投资风险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投资者是一步步滑向深渊并最终万劫不复的。

    季节分为旱季和雨季;而股市以及和股市一样集中交易并充满投机色彩的市场则分为淡季和旺季、牛市和熊市。对大多数来说,不幸的根源在于其对旱季或风险持续的时间和严重程度缺乏足够认识和准备。自然灾害及历史经验表明,资本市场的杀伤力可以残酷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每个个体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当市场急剧升温而资金却无以供给甚至日益流失,大家都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急于喝到一口水”铤而走险。

    启示之四:顺应大势 事半功倍

    当几乎所有生物都似乎无法承受生态环境的煎熬时,偶尔也会风云乍起,似乎“气候”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线生机。但久盼的甘霖往往是短暂而微不足道的,酷暑和燥热很快恢复,直到最后一滴水也被蒸发。股市也常给人错觉,在漫漫跌势中,偶尔也会走出反弹或转势的假象,许多人正是经常为此迷惑而亏损。

    俗话说“费劲的不赚钱,赚钱的不费劲”,什么道理?是顺应不顺应规律的问题。大部分人喜欢贪图小利,以所谓技术分析的“雕虫小技”在市场里进进出出,而不经意间忽略了宏观趋势把握,这就难免被市场所迷惑,甚至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就像旱灾笼罩下的池塘生物一样惨不忍睹。而只放眼高远,顺应大势的人,决不轻易染指市场,他们的功夫是“跳出三界外”,安静而长久地等待最佳的时机出手;一旦出手,他们的功夫还是等待,等待利益最大化。记得罗弗热在《一个股票经纪人的回忆》中这样写道:“从来不是我的思考替我赚大钱,而是我的坐功,明白了吗?我一动不动地坐着!”为什么不是思考呢?无数大师已经明告:多数情况下市场是不可预测的,因此策略比预测更重要,我们惟一能做的明智的事就是发现并跟随市场的大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