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大城的营建
方 元
《吴越春秋》所记伍员建筑阖闾城,是一种概述。实际上,阖闾城的营建非一朝一夕之功。 著名历史地理学者顾祖禹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吴郡城”注:“即阖庐故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阖闾所筑,大城周四十二里三十步,小城八里二百六十步。又子城在大城内东偏,亦子胥所筑,周十二里。汉唐皆以子成为郡治。”中信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的由著名历史学者钱穆等出任修订委员的《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二册春秋(下),在此条注释写了如下按语:“周敬王六年,即吴王阖庐元年,其时子胥所筑乃子城,子城内小城乃吴王所居,小城以外官员所居。阖庐五年伐越之后欲伐楚,深恐越人袭其都,乃将城外暴露之民,复筑大城以居之。”也就是说,阖闾城建筑从周敬王六年起,成于周敬王十年,经历了由筑子城(即伍子胥城)而立城郭的过程。因为子城之外官员所居,恰如《管子》云“凡仕者近宫”。而都城之外的先民居无所依,立城郭(即郛)围护方能使之安居。 据《史记》,勾吴君长自泰伯始,历19世,至寿梦立吴始益大,称王。《史记·吴太伯世家》张守节正义:“寿梦卒,诸樊南徙吴”。也是说,在苏州筑城,非自阖闾始。《越绝书》卷二“吴地传”记:阖庐之时,大霸,筑吴越城。城中有小城二。 对“小城二”,可能有两种理解,一是如顾著《方舆》和《越绝书》所记城中存在二个不重叠的小城,二是如《战史》所云子城里有小城(即王宫)。 《吴地记》“都亭桥”条:寿梦于此置都驿,招四方贤客,基址见存。都亭桥,在承天寺西。承天寺在阊门内皋桥东。元末张士诚曾据为王府。何为都驿?古代王城边过往官员及公务人员的暂歇地。如果梦寿王梅里,这个都驿是不是太远了? 《吴地记》“古吴历史”条概述:寿梦,始别筑城,为宫室于平门西北二里。张守义记:“基址见存”。“夏驾湖”条:寿梦盛夏乘驾纳凉处。注:在(阊门)吴趋坊西,今城下犹存外濠,有湾亦名夏驾。 西晋陆机作《吴趋行》:“吴趋自有始,请自阊门起”。可见平门西北至阊门内这片地区在古吴都建城史上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以上记列备考。 下面再回看伍员所筑子城。 《吴地记》“阖闾城”条注七:按据今人考,诸樊时曾作吴子城,周围不过五里,子胥将其扩建。汉唐宋三代均以内城为郡治。内城被焚于元末。这里说清了吴子城、伍子胥城、汉唐宋郡城关系。 张守节《史记正义》在《春申君传》“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下注:“阖闾,今苏州也。于城内小城西北别筑城居之,今圮毁也。”《正义》注此指春申君在故吴墟(城内小城西北)别筑城居之。故吴墟指阖闾大城,即今苏州,亦指城内小城,即子城。 清代姚承绪撰《吴趋访古录》,其卷一苏州“子城”条:在大城内东偏,伍子胥所筑。姚撰点明了子城方位。 这几条史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伍子胥在周敬王六年开筑阖闾大城,应始于前代吴王子城的基础。充分地体现了阖闾大城营建的历史延续性。至于伍子胥所筑子城,子城里有王宫内城,以此视为“城中有小城二”,不仅合乎周人王城营建规制,也合乎阖闾大城的营建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