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珠洞,亦名联珠洞。在虞山北麓兴福寺破山西后冈半山腰处,连珠涧中段。


清庞鸿文《常昭合志稿》载:“距中峰里许为连珠洞,高不及丈,广约三丈,深可四五丈,诸石屋中,此最深广。同治间居民因祈祷有应,遂奉大士香火於其中并屋数橼焉。”又曰:“观音庵在破山北,寺之后冈为连珠洞。”



原洞前之庵已毁(现屋为废弃的林场防火站),但因地形而建的台基还保存完整,就地取材使用了本山的黄石,石阶而上穿过连珠涧小桥,就到了观音庵的山门下,在其右侧一块突出的石头上镌刻有“应如是住”四大字。


【应如是住】七十二岁甲戌秋(1934)邑人俞忏生嘱 逸溪书
注:俞忏生,常熟人,地方士绅。逸溪,法名实涵,号伴云头陀,江苏兴化人,工书画,能操琴,一九四三年任常熟三峯清凉寺方丈,曾创办天山佛学院。


在连珠洞洞顶有孔,山泉由此而下,滴沥如雨,状如连珠,虽旱不息,洞当以其为名。相传洞石含有铜质,叩之声铿,而泉水格外甘腴,煮茶最宜云。


今连珠洞存其洞高约2米,宽9米,深达10余米,可容四五十人,洞底有曲处。

洞口崖壁上镌刻有辛亥老人李根源于民国廿三年(1934)所书“联珠洞”三字。
注:李根源(1879(己卯年)-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腾冲)。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








连珠洞处于虞山的半山腰,在洞前有两条老山路。左边过福慧桥通往破龙涧上游的桂香园。

另一条则通往山顶剑门藏海寺。

连珠洞因1928年7月,中共常熟县委在洞中秘密召开代表大会,故建国后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