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物简介 肖鹰,男,1962年生,四川威远人。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断续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师从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 1998年7月至2000年4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家谢冕先生。 2000年4月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任教。 其中在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应邀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做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美学和文学。 2007年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1 开课情况(1)本科生课程:美学与艺术欣赏、大众文化评说; (2)研究生课程:艺术美学、中外文艺理论经典著作、艺术文化学、艺术评论专题、现代文化与现代艺术、大众文化批评、美学与现代性。 2 学术成果 1.在“85”期间,作为课题组副组长, 2. 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教委“95”规划课题《当代审美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2000年4月通过鉴定。 3.独立承担并完成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课题《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哲学问题》。2000年4月通过鉴定。 4. 作为负责人承担北京市社科“十五”规划项目《20世纪文艺美学前沿问题研究》,已完成,等待鉴定。 3 学术著作1.《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2.《真实与无限》,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 3.《体验与历史——走进艺术之境》,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学术论文 1.《泛审美意识和伪审美精神》,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 2.《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哲学研究,1996年第6期 3.《当代审美文化的反美学本质》,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1期 4.《论当代审美文化的表演仪式化》,文艺研究,1996年第3期 5.《列奥塔美学评述》,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6.《作为当代形象的今日先锋》,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 7.《论当代中国自我的批判性重建》,浙江学刊,1996年第1期 8.《无限的渴望:诗人之死》,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9.《论宗白华美学精神》,汕头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0.《审美文化:历史与现实》,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 11.《传统中国美学的当代文化意义》,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12.《从美到自我:现代西方美学导论》,外国美学(丛刊),第13辑, 商务印书馆,1997年 13.《封闭的游戏》,今日先锋(丛刊),第5辑,三联书店,1997年 14.《后美学与审美现代性批判》,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15.《诗与哲学:从柏拉图到歌德》,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6.《论中国艺术的哲学精神》,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17.《<阿姐鼓>与90年代文化=,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18.《为宇宙的艺术――西方艺术精神的哲学阐释》,文艺研究,1998第2 期 19.《中西艺术本体的哲学阐释》,学术月刊,1998年第5期 20.《现代历史中的美学》,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21.《90年代中国小说的历史化叙事》,浙江学刊,1999年第1期 22.《从再现到存在――西方现代创造性艺术观的哲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23.《当前中国诗歌缺少什么》,文艺报(理论版),1999年12月14日 24.《90年代中国文学――全球化与自我认同》,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25.《论新时期文学的现代主义转化》,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 26.《心外无物与天地意识――王阳明美学一解》,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7.《走向世界的朦胧――新诗潮再解读》,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28.《后先锋时代的文化空间:90年代中国文化透视》,文学前沿,2000年第2期 29.《西方现代中的古典》,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 30.《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浙江学刊,2000年第5期 31.《意统情志的王阳明美学》,文史哲,2000年第6期 32.《论美学的现代发生》,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33.《与天地为一的审美精神》,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 34.《美学与流行文化》,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35.《中国音乐美学的背反原则:乐与非乐》,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1期 36.《文道同一的阳明美学》,学术月刊,2001年第4期 37.《现实主义:从欧洲到中国》,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8.《20世纪中国文学的美学冲突》,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4 人物事件4.1 批评春晚 2011年2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在某报纸发表了题为 肖鹰在这篇题为《春晚导演莫学“苏紫紫”》的文章中,对马东之前的一些言论提出了质疑,其中,对于媒体报道的马东“我们一定会听到知识界的精英这样那样的想法,严格来说,我们心里很坦然。说实话,春晚的收视主体不是他们”的说法,肖鹰提出了强烈质疑:“我无意追问马东导演们究竟从哪里获得授权办这样一个‘春晚’,我只想质询———多年以来,春晚导演们的‘重心’究竟是在‘取悦’还是在‘取笑’作为‘大部分人’的‘农民’?别的不用谈,在2009~2011三届春晚中,赵本山表演的小品,2010年<捐助>的‘笑点’是‘两个光棍争一个寡妇’,2011年《同桌的你》的‘笑点’又是‘两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吃醋’,赵本山们的趣味专注于此,想像力局限于此,中国农民就应该这样‘被正确取悦’?”对于马东“董卿与韩乔生结婚”的玩笑,肖鹰质疑“马东导演的‘造谣生势’与‘苏紫紫’的‘裸体炒作’有何区别?” 对于春晚,这并非他第一次发表批评的声音,正如他博客所言,2010年他就批判过“《捐助》拙劣的编导技术和低俗的审美取向。” 2月9日,马东专门开通博客发表文章《真人版“专家指导”———答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老师》,进行“回击”,措辞激烈。 4.2 睾丸论战2011年2月18日,收藏家马未都发表新浪博文《第六百五十二篇·艺术细节》称:从古希腊雕塑中发现,双侧睾丸必定一大一小,呈现一低一高态势。2月25日,肖鹰发表新浪博文《马未都先生的“睾丸说”》称:左右两个睾丸如上帝的天平一样平衡。2月28日,马未都再发新浪博文《第六百五十六篇·睾丸》,引证中文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睾丸”词条回应肖鹰,此事导致了网络睾丸论战,一时轰动传媒。 4.3 评论电影《私人定制》2013年12月31日,著名导演冯小刚连续两日在微博及发布会上爆粗口,怒骂对自己电影《私人定制》提出批评的影评人,引发强烈质疑。知名评论家肖鹰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此事,他说,一个好的艺术家应当做到德艺双馨,冯小刚此举让公众感到他还未达到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的格调。“艺术家缺少自我约束的自制力和文化修养,也不太可能拍出好电影。” 未达到一个真正大艺术家格调 《私人订制》上映伊始遭遇不少差评,冯小刚开始还能以一种调侃的方式对待,日前却难掩“小刚炮”本色,连发几条微博“炮轰”影评人,这件事在肖鹰看来并不意外。他指出,冯小刚对批评的激烈反弹已非首次,这几乎形成了冯小刚电影上映的惯例:只要遭到批评,冯小刚都会“口无遮拦”予以回击。 但肖鹰称,冯小刚此次回击与往年有所区别。因为现在的冯小刚已经凭借过去所拍影片的好口碑,在观众中确立了“受欢迎”大导演的形象,观众会关注《私人订制》,也是出于对冯小刚既有艺术声誉的承认与期待。“在这个前提下,冯小刚作为一个已有所成就的艺术家要面向大众,考虑和尊重公众的评价,不能叫好就笑,批评就骂。” 肖鹰表示,一个好的艺术家应做到德艺双馨。冯小刚爆粗回击一些影评人,这未达真正大艺术家的格调。 “即使是一个相当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公众仍然是衣食父母。”肖鹰认为,面对公众对电影艺术的需求,以及对电影作品的评判,艺术家应有担当。“一是要为观众创造精品,二是要对批评要有承担。冯小刚翻来覆去讲‘你们不懂’,那为什么要拿出来给大家看?” 对差评不“淡定”或因票房压力 肖鹰表示,冯小刚《私人订制》自上映以来,专业影评人与大众口碑都几乎一边倒地给予“差评”,但却一直刷新着电影票房记录, 这种“恶评创造票房”的现象值得反思。 “就我自己来看,这部电影确实拍得很粗糙。冯小刚自己也曾在首映式上表示,这部片子拍的比较匆忙,而且是‘奔着票房’来,从中国电影的水准提升来说,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电影家应有的心态。” 肖鹰坦言,《私人订制》几乎是同期上档的影片中评分最低的,持续差评必然危及票房后力。因此冯小刚导演此番变脸“回骂”不能不令人想到是在为危机已显的《私人定制》的票房发力。 肖鹰分析称,冯小刚是华谊兄弟“台柱式“的合伙人,这部片子是要赚大钱的,预计票房过10亿才能满足投资公司的需要。但该片点映后口碑很差,以致华谊公司股份下跌甚至跌停,这或许也是导致他对于批评不能淡定的原因之一。 “一旦艺术家自身的艺术创作活动和商业捆绑在一起,会变得非常被动。因为此时的电影艺术家已经被经济和市场绑架,难以真正坦然面对影视批评界和普通观众的负面评价。” 肖鹰表示。 艺术家缺少文化修养难以拍出好电影 同时肖鹰特别指出,此事背后,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问题。 肖鹰称,如果真的尊重电影、对电影制作有诚意,真正应该做的不是回骂,而是考虑批评背后关于电影创作本身的很多问题。比如,电影创作如何跟上时代,满足观众的需求。 在肖鹰看来,冯小刚这样拥有巨大社会声誉乃至众多粉丝拥趸的大导演,竟然会在微博这种公开媒体上回骂影评人,这背后的问题值得反思。 “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文化教养的缺乏,面对公众舆论,缺少起码的自我约束能力。”肖鹰进一步分析,或许目前中国电影界拍不出好电影并非因电影技术的缺乏,更关键的因素是电影“有票房无品味”,电影家在整体上缺少好的文化熏陶。 “一遇到负面的东西就轻易丧失自我约束力,就跟人对骂,这样做令公众何堪?令那些推崇你的各阶层文化人士何堪?近年来他拍的几部‘正片’都未收到预期效果,这也许从某一个层面说明,如果艺术家缺少自我约束的自制力和文化修养便难以拍出好电影。”肖鹰直言。[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