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 三伏天到底怎么算?

 汾河图书馆 2014-07-18
 ○科普
    三伏天到底怎么算?

    有读者致电本报:去年,三伏天共40天,今年怎么就成30天?是不是搞错了?
    关于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专家。专家说,三伏的时长是不固定的,有时30天,有时40天。
    专家解释,三伏天是按照农历来推算的。在中国古代,农历是用天干、地支来排列年、月、日的。其中天干是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组成;地支则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组成。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一甲子。
    每年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如果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大家可以打开万年历来对照一下。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从这天起的第1个庚日是6月28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8日(庚辰日),第3个庚日是7月18日(庚寅日),也就是今年的入伏之日。接下来7月28日是第4个庚日(庚子日),而下一个庚日是8月7日,已是立秋。因此今年的中伏为10天,三伏总共30天。

    ○养生
    朋友圈转的三伏养生方法不可全信

    临近三伏天,一些关于三伏天的养生信息,在微信、微博里的转发率非常高,引起不少注重养生保健的人士关注。但也有不少市民质疑,微信上不靠谱的信息很多,这个说法可信吗?
    记者整理发现,微信、微博里转发的“三伏养生”说法有几个版本,比如:三伏天请转告你的家人和朋友,在此期间不喝酒,坚持喝热水,每晚热水泡脚,经络按摩;三伏天即将来临,请大家不要喝冰镇类的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要想使体内的寒气排出,请大家喝热茶、姜汤,这样会把体内多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还有一种说法则是强调“伏天喝热水”的重要性。
    省中医院中医专家表示,这些说法中有些是有道理的,但有些过于片面、过于绝对,不可全信。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提倡夏季养阳,少吃寒凉食物、冰镇饮品以免伤害身体的阳气;多喝温热汤水,促进身体由内而外地排汗,从而排出寒气有一定道理。但是网传的说法过于夸张。
    专家解释,对于类风湿、颈腰椎病患者来说,想要驱除身体内的寒气,仅仅靠喝姜汤、泡脚是不够的,还是得以药物治疗为主。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人体毛细血管充分扩张,三伏天进行治疗,疗效会比较显著。中医上主张冬病夏治,“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医院推出“三伏贴”都是基于这个原理。
    因此,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此时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患者,在这段时间还是要到各大中医院咨询专家,进行重点调养,防治旧疾。

    ○防暑
    预防中暑要多喝水室内外温差不能太大
    预防中暑要及时补水

    进入三伏,气温很高、日照非常强烈、湿度小,由于太阳强烈的照射和较高的温度会导致身体中的水分大量散失,当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就非常容易导致中暑的发生。
    饮食方面,首先应注意补充水分。夏季人体水分挥发较多,不能等渴了再喝水,那时身体已是缺水状态。另外,身体中的一些微量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被带走,应适当喝一些盐水。
    食物方面,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和豆类;另外,还应多吃能预防中暑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西瓜、苦瓜、桃、乌梅、黄瓜等。关于冷饮,其实吃的越凉越容易中暑。因为人体局部的温度短期降低会让人体一下子无法适应,消化系统受到影响,继而影响到各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
    在外出时,要做好防晒工作,戴太阳镜、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穿透气性好的棉质或真丝面料衣服。烈日炎炎下长时间骑车最好穿长袖衬衫,或使用披肩。进行长时间户外运动时,要准备好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十滴水、仁丹等。中午至下午两点阳光最强时,尽量不要呆在户外,有条件的可适当进行午休。空调温度不要开得过低,室内外温差太大也会导致中暑。

    中暑后首先要撤离高温环境

    夏天,如果你突然走出冰凉的空调房,在户外待了较长时间,随后出现发热、胸闷、腹胀、口渴、恶心、呕吐等症状,你很可能是中暑了。中暑的程度可以分为三级: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不超过37.5℃;轻度中暑,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同时体温在38.5℃以上,并伴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现象,或者皮肤湿冷、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而快的情况;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发生昏厥或痉挛;或不出汗,体温在40℃以上。
    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
    对于轻度中暑,应迅速把病人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平卧休息。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用酒精擦身降温。喂服淡水或清凉饮料,清醒者也可服用藿香正气水、绿豆汤等。还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
    如果是重度中暑,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在运送途中,可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等进行物理降温,然后接受专业治疗。
    藿香正气水属于辛温药品是解暑的特效药,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中暑的人每次可口服藿香正气水5~10毫升。由于藿香正气水中含40%~50%的酒精,因此服用后不要开车,在高空工作的建筑工人、需要完成精密工作的人不宜服用,以免出现危险。这些人可在咨询医生后,选用藿香正气滴丸或胶囊等不含酒精的剂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