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场透视:NFC手机支付的明天在哪里?

 企鹅小星星 2014-07-18

    困扰篇 谁的地盘?

    实现手机NFC支付功能的实际上是一张集成的卡片,谁控制了该卡片,谁便会有更大的发言权。对此,运营商和银行(或者银联等机构)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内心独白——运营商:要实现NFC卡同SIM卡捆绑,用户和应用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过硬。在牢牢掌握控制力的基础上,通过移动网络推送各种增值业务,在与用户的互动过程中把钱装进自己口袋中。

    内心独白——银行:NFC卡同SIM卡分离,在手机内植入单独的NFC模块,运营商的作用就是一通信管道。

    我们知道,在日本或者欧洲,两家之间的对立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来解决——成了一家人,也就没什么可争的了。例如,DoCoMo先后收购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和瑞穗银行,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发卡机构。不过这在中国却是“不可能的任务”——国家政策已经对此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那么,谁应该为这个产业负责?或许还得从长计议。

    任何市场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NFC手机支付也是如此。调查显示,短期之内,多数消费者仅能接受小额支付,也就是说市场有待逐步培养。而在小额支付领域,金融机构所需付出的成本和微小的收益不成正比,在最初是缺乏推动市场发展方面的动力的。从这个层面上看,如果把希望寄托在银行之上,NFC会长久地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在最初,由移动运营商主导是顺理成章的。另一方面,移动运营商凭借其在移动网络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也将有利于巩固其地位;与此同时,移动运营商还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提供多元附加服务,最大限度的进行产业的深层次拓展。

    易观国际的分析师邓中元认为,在小额手机支付业务市场,用户对安全性要求较低,在没有金融机构参与的情况下,运营商也能应付自如;而且,“银行根本没办法跟运营商去争,本身通过手机话费的小额支付服务,比如公交卡、小额度的商品购买等等,运营商是可以直接做的,不需要去打通什么限制,只要基于硬件设备配备到位就可以了。”

    不过,邓中元同时认为,“如果是大额支付,比如完成信用卡支付、pos机刷卡支付等服务的话,运营商本身并没有权利提供这种服务,这是银行专属的。吸引用户存款和提供银行卡的支付服务,在目前的国家管制政策下,只有银行才能做。”

    在大额支付领域,两者有很大的合作空间——“运营商提供技术设备,银行提供资金流转渠道。这种状况很类似于手机电视和IPTV,在政策限制不取消的情况下,银行还是占据优势的。”

    长远而言,二者是合作关系,具体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将是核心问题。

    第三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成立一家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一则可以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二则可以更有效地管理NFC的客户数据库;三则可以以一种更为中立的姿态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等等。GSM协会的白皮书指出,可信的第三方服务(TTP空中发卡服务)是NFC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家标准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是这样的:该公司被用户所信任,能够与多家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得到移动通信公司和银行、银联公司的支持。

    事实上,早在2003年8月,中国移动就和中国银联合资成立了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业化的手机支付服务商,为中国移动用户提供“手机钱包”和“银信通”服务,为广大商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渠道,扩大中国的银行卡使用环境。不过,由于金融和电信双方存在竞争关系,两家的合作并没有完全敞开。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第三方手机支付业务商不可能在手机支付业务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一些对中立性要求较高的特定细分市场则具有一定发展空间,如公共交通和公共事业缴费领域。

    推荐阅读:


    ·href="http://info.secu.hc360.com/2008/12/310904148311.shtml" target=_blank>基于RFID(射
频识别)技术房地产档案管理


    ·href="http://info.secu.hc360.com/2008/12/310831148307.shtml" target=_blank>2008中国
RFID(射频识别)标签行业大盘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