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四大画僧朱耷(八大山人)的传奇

 读书破千秋 2014-07-18

    八大山人,是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后裔。当年宁献王土封藩于南昌,因成他的籍贯。八大山人原名叫统銮,其父亲号痴仙,暗哑不能说话,当时他的书画很有名气,明亡后不久即死去。八大山人生于公元1626年,卒于公元1705年。

    他生于明末清初一个动乱的时代,他爱喝酒爱笑,也变成一个哑巴和疯子,从他身上可看见他情绪受到刺激极大,在清的统治下求生存,恐怕也只好装疯卖傻了。

    石涛曾在八大山人的水仙画上提诗:“金枝玉叶老遗民,笔研精良迥出尘,兴到现实写花如戏影,眼空肚兜率是前身。”这首诗,高度概括了八大山人那沧桑的一生。

    八大山人既当和尚,又当道士。他的和尚号为:、刃庵个山、个山驴、人屋、驴屋。他的道士号为:朱道朗、良月、破云樵者。他和尚号如:传綮、驴屋,出现在他早期的画作上。

    八大山人毕生的情感,寄托于诗书画之中。如清康熙二十九年,他画了一幅水墨画,画中画了一石壁,石壁的下面垂着竹叶、牡丹花;下面一块站不住的顽石上,蹲着两只孔雀,它有花翎尾巴毛是三根的。

画中石壁上题诗道:

   孔雀名花雨竹屏,

   竹稍强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论三耳,

   恰是逢春坐二更。

其诗有点高深莫测:

    “三耳”的典故是《孔丛子》所记的三耳,即是奴才。意思是说:待候主子的奴才,一是要恭顺听话;二是做事听话要多一些。“花翎”是官的等级,是清皇帝赏戴之物。清朝三眼花翎,就是最高的官了。“坐二更”是影射大臣们二更要上朝,等皇帝。

全诗意境是讽刺那些奴才、讽刺统治阶级的江山不稳矣。

    八大山人的书法造诣,也是奇妙创造。他的书法特点:他的书法特点:笔从侧锋、逆锋之势,归为平(用力均匀),表露一种傲岸不驯的笔势。他善用秃笔,而表达出风调秀健。他的一支秃笔,在书画中既是苦心经营,又是古怪幽涩,形成他特殊的情调和风格。

    在书法学习中他毫无选择地接受——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等经典笔墨,而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是明王宠的书势。他五十岁前,仍是董其昌的书体,后来他的笔墨与董其昌的书体,已经脱离了。

董其昌与八大山人书画风格的比较:

    董其昌的笔墨。以明洁、修饰,气氛温静,稍带有点伤感情味,笔墨中又流露着纵然的雄健,这就是董的艺术特点。

而八大山人的笔墨。是利用了董其昌艺术效果,滋润自己的艺术土壤。他以形象的高度概括,夸张的表现,来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他用一支秃笔来挥运凝重的厚重,兼有墨韵的流动,一种特有含蓄之美、秀美的风,活跃在画纸的方寸之上,形象的描述,夸张地创造出来。这就是他追求的艺术——清高拔俗、超然简洁。是他个性那种孤傲、奇拙、夸张、幽默所形成的。

    从清到今天的三百年中,八大山人之后。粗放、大写意、抽象的画风,声势越来越强。工细清丽的画风受到挑战。中国画的变革,艺术描述的易转,也改变了中国画的面貌。如齐白石的大写意、张大千的泼墨泼彩、黄永玉的粗放,堪称现代中国画坛中一绝。

    六能布衣(版权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