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是通过对患者经络穴位检查,以穴位压痛为依据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压痛诊断和压痛等级评定是辨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穴位压痛辨病共分两个步骤,一是穴位压痛检查和评级,另一是穴位压痛的分析诊断。 检查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和坐位两种,仰卧位主要用于检查胸腹,四肢。检查北部时,可让患者骑椅而坐,双手抱于胸前,头稍前倾,松衣。检查过程中,检查者应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在穴位上作按压或滑动检查,以发现穴位压痛或凹陷及结节等现象。 穴位压痛评级分为四级,一般压痛为“+”,明显压痛为“++”,皱眉呼痛为“+++”,疼痛拒按者为“++++”。分析时应全面考虑,对小刺激大反应的病人,要努力找出压痛最明显的穴位。大刺激小反应的病人出现穴位压痛点比较少,而且压痛程度也比较轻。正常刺激正常反应的病人往往是“俞穴”压痛反应轻一些,而一些“郄穴”压痛比较明显,“募穴”反应往往比较正常。分析时,首先从36个穴位压痛反应点进行病位分析,找出患者主要的“病经”及其表里关系,然后在36个穴位的分经基础上,再结合奇穴和特效穴出现的压痛反应,即可构成明确的诊断。例如呼吸系统的中府或肺俞出现压痛,配合库房穴压痛就能诊断气管炎,配合五里穴压痛就能诊断为肺炎,哪一侧五里穴压痛明显,哪一侧就是病侧。对消化系统的胃病诊断要看中脘穴,肠道疾患要看天枢穴,心脏系统的疾病要看神堂穴,泌尿系统的疾病看肾俞穴,肝胆系统疾患要看肝俞、胆俞、胆囊点,妇科疾病要看次髎和三阴交,骨骼系统疾患看肾俞和大杼,肛门疾病看大肠俞和孔最穴等。总之,基础穴结合奇特穴位压痛才能下诊断,在基础穴无压痛的情况下只能说明有某种疾病的症状。 为了进一步说明一些穴位的相对特异性和便于临床诊断,下面仅就新大郄、足临泣、脾俞、温溜、阳陵泉等穴位作一些具体说明: 新大郄穴出现压痛时,只能说明患者有癌症,但还不能做出定位诊断,只有配穴才能做出定位诊断。如新大郄穴配食管下俞诊断食道癌,配肺俞诊断肺癌,配肝俞诊断肝癌,配中脘、承满诊断胃癌,配胰俞、地机诊断胰腺癌,配生殖点诊断前列腺癌,配次髎、带脉诊断子宫癌,配天枢、大肠俞诊断直肠癌。 足临泣穴出现压痛只能说明患者有结石症,配胆囊点诊断胆石症,配子宫穴诊断肾盂结石,配肓俞穴诊断输尿管结石,配大巨穴诊断膀胱结石。 温溜穴出现压痛只能说明消化道有穿孔,配肝俞、食管下俞诊断食道静脉曲张出血,配中脘、左承满穴,右溃疡点诊断胃溃疡穿孔,配中脘、右溃疡点、右梁门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配天枢、大肠俞诊断肠穿孔。 脾俞出现压痛或凹陷时,说明患者肌张力低下,可能患有内脏下垂方面的疾病,配肝明穴诊断肝下垂,配太溪诊断肾下垂,配下垂点诊断胃下垂,配子宫穴、次髎、带脉诊断子宫脱垂。 阳陵泉穴出现压痛时,只能说明患者消化道出血,但不能定位,配中脘、左承满诊断胃出血,配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配营池诊断肠出血,配天枢、大肠俞诊断直肠出血。因阳陵泉穴位比较敏感,一般在“++”号以上者才能诊断。 有些穴位压痛反应具有双重性,如头风穴出现压痛时,“+”是头晕,“+++”号以上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地机穴出现压痛在“++”以下为四肢乏力,“+++”以上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肝炎穴出现压痛在“++”以内,说明目前肝功能基本正常。 穴位压痛辨病诊断的方法是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先对患者进行穴位压痛检查,以穴位压痛为依据,实行分析、辨病疾病。对验证对象先实行穴位压痛辨病诊断,再与临床科及辅诊科室的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并以辅诊科室为标准,核对穴位压痛辨病诊断的结果是否准确。诊断对象以门诊病人为对象,分两组进行,一组是各科室转来的病人,按西医系统进行穴位压痛辨病诊断,另一组是直接来穴位诊断室实行全面系统穴位检查。对以上两组病人都是在先实行穴位压痛辨病诊断后,再由医生进行西医诊断,并按穴位诊断结果申请辅助检查,以核实穴位诊断的准确率。 1977年以来,试诊人数为1382人,有实验检查结果的700人,共66种疾病,穴位压痛诊断与临床诊断大部分符合。现例举部分疾病观察结果如下: 117例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观察结果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穴位诊断 X线诊断 在了解溃疡部位的情况下,以中脘、右溃疡点诊断胃溃疡,以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其结果近X光钡餐造影。 如赵××,男性,34岁,某部助理员,病案号为101428,于1970年2月3日因患慢性扁桃体炎住三○四医院五官科,准备行扁桃体摘除术。住院期间进行了一次穴位压痛诊断检查,见中脘、右溃疡点及右梁门穴有压痛,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追问病史,一年来有上腹疼痛,返酸烧心等症状,经X光钡餐造影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有龛影,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诊断消化道出血的基础穴为阳陵泉,配中脘、右溃疡点诊断胃溃疡合并出血,配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球部合并出血。 如方××男性,28岁,某部干事,病历号为112544,1973年9月13日以右上腹痛5~6年,呕血一次,解柏油便两次而入院,入院后诊断为溃疡病合并出血,临床医生认为胃溃疡出血可能性大。后经穴位压痛诊断,发现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及两侧阳陵泉均有明显压痛,故穴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于 1973年9月19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胃大部分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手术和病理均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肝胆系统疾病115例穴位压痛反应率 肝 中 肝炎点 胆 胆囊点 外 足临泣 在100例肝炎病例中,肝炎点反应压痛为100%,在15例胆病组中,胆囊点出现压痛者为93.33%,凡患胆结石者,在足临泣均出现明显压痛。 如汪×,男性,50岁,军干,病历号69052,于1971年6月30日开始上腹部疼痛,临床诊断为慢性胃炎,经治疗症状仍不好转,于1977年1月8日经穴诊为胆道感染,经十二指肠引流镜检发现,A管白血球0-2/HP,B管白血球成堆。1977年2月9日经X线钡餐造影未见器质性病变,除外了溃疡病、胃炎。 陈××,女,74岁,本院家属,病历号110402,因上腹痛10小时入院,临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经穴诊为胆石症合并胆囊炎。当晚11点在硬膜外麻醉下施剖腹探查,术中见胆囊明显扩张充血约15×6×7厘米,总胆管扩张2厘米,壶腹部有约蚕豆大的结石,诊断完全符合。 穴位 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