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

 csd545 2014-07-18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

楼主:书生苏慕白 时间:2014-07-07 14:30:00 
  
一、一介书生

        一部≤红楼梦≥刻画了数百个人物,虽然他不是书中的主角,但他却是全书提纲挈领的人物,他与书里贾府、林府等关系密切,又由他引出了红楼梦的后续故事,贾府的败落也与他相关。而且,尽管关于他的文字,所占的篇幅不多,但作者寥寥几笔就深刻了刻画出一个巴结权贵、虚伪、奸诈、工于心计的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那就是贾雨村。

  要谈贾雨村,首先我们看的一下的他的出身。曹雪芹在介绍贾雨村的时候,罕见地介绍的十分详细。介绍了他的姓、名,“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贾化号雨村,《孟子·尽心》:君子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贾雨村是他的号,后来就是以号为名了,籍贯,然后他的家庭出身。“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可见贾雨村也是出身官宦世家,不是普通的小民百姓,这里诗书礼乐之家,自然使得贾雨村自幼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当然贾雨村自己肯定也是积极努力学习的,这样才使的贾雨村能才华出众,出口成章,这也是他后来能科举高中的基础。虽然出身官宦人家,但是到他的时候,早就没落了,家族人口大多故去,没有什么可以依靠亲眷,也没给他留下什么财产。而他现在的处境,也是穷困潦倒,寄居于葫芦庙内,卖文写字为生,就是给人写个对联,代写个书信,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写点什么东西,就靠这个糊口。眼下贾雨村只是因为没有赴考的路费,是一个暂时屈身于免费的葫芦庙内,靠卖文写字为生的穷苦书生。

  其次,我们看一下贾雨村的容貌。对于男性的容貌,曹雪芹写得并不算很多,可曹雪芹却通过甄士隐的丫鬟娇杏的目光来写出贾雨村这个人他的容貌和服饰,哎呀!贾雨村这个人长得非常漂亮,我们看--“敝巾旧服”,戴着头巾是破的,也可能有窟窿,也可能是补过的,衣服是旧的,“虽是贫窘”,就是一看那生活很贫困窘迫,“然”,但是,“生得腰圆背厚,面阔耳方”,“更兼”,再加上,“剑眉星眼”,眼睛发亮,非常有神,“直鼻权腮”,鼻梁很挺,腮帮着鼓鼓的,你看看这是典型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大丈夫的形象。可见贾雨村虽然身着破旧,可腹有诗书气自华,加之长相也算有型,贾雨村也算是帅哥一位,要不然,丫鬟娇杏也不会对这个衣着破旧的书生频频回顾,一见倾心。

  正是,相对不一般的出身与容貌,为贾雨村日后步入仕途、收获爱情打下了基础。后来,那贾雨村也因此得到贵人帮助,才逐步走向自己向往的仕途之路。


二、得遇贵人


  可以说,在葫芦庙的期间,无疑是贾雨村的人生最低谷,他穷困潦倒,衣食无着,每日只得靠卖字为生,换取些许的温饱。然而人的境遇往往是难测的,正所谓“祸之福之所倚”、“物极必反”。正当贾雨村处于人身的低谷时,他获得了命运的垂青,收获了爱情的同时,还得到了贵人的资助。

  我们先看贾雨村的爱情,按道理说,此时一介穷书生,连自己的基本温饱还无法满足,何谈奢望爱情,但爱情往往就在这不经意之间就悄悄的来到了。书里交代:“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的呆了。”显然,在孤寺里一个人孤独地住着,面对一群和尚的日子,这对于年纪不大的贾雨村是相当寂寞难耐的,所以,当有一个异性经过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去关注、去观看,还况那丫鬟长的还不错,让贾雨村露出了男人好色的本质,所以会不然地看呆了。

  而那丫鬟正是甄士隐家中的娇杏,她是不经意间看到这个贾雨村,对他的印象还不错,书中代言“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通过娇杏的眼,看到了贾雨村虽然此时落魄,但他却是眉清目秀,气度不凡,自然会吸引娇杏的注意。而娇杏还有过人之处,那就她也是会识人的,看出贾雨村只是一时落魄,日后一定会发迹的,前途无量的。所以他才会感叹“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一个小小的丫鬟能能有此眼光实属非常,这点和唐传奇里的红拂女在杨素府上看中李靖有些相似。所以,她又回头了两次,一共看了三次。

  如果说,娇杏的三眼看贾雨村,是属于简单偶然的对视,娇杏本人没有什么过多想法,可贾雨村却误会了,因为当时贾雨村自己很落魄,在那种情况下,他有种寂寞感、孤独感,他特别需要同情,你别看他很傲气,实际上他有脆弱的一面。一个年轻书生,他也需要爱情啊!他在这儿已经落魄得一两年走不了了,要靠卖文为生度日,居然现在有那么一个长得挺不错的姑娘连着看了自己三次,所以他内心起了爱情的波澜,认为娇杏是“巨眼英雄,风尘中的知己”,便比娇杏当做了红颜知己。正如王菲的≤传奇≥所唱:“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自从那日之后,贾雨村便把娇杏记在了心中。而那娇杏的不经意地三眼,却也给她自己带来的命运的转变。日后,贾雨村仕途发达了,主动差人寻找娇杏,纳为偏房。不久,娇杏为贾雨村生下子嗣,而此时贾雨村的正房又不幸亡故,那娇杏自然被贾雨村扶正了,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官太太了。

  这里说一句题外的话,那就寺庙与爱情的关系。按理说,寺庙本是清净之地,是修行打坐的地方,是不可以沾染红尘之事的。但中国古典小说里却不乏在寺庙里发生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比如,《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定情在普救寺;《白蛇传》中白素贞为救许仙、捍卫自己的爱情,不惜在金山寺与法海激战。而属于贾雨村的爱情也即在这葫芦庙上演了。

  娇杏回顾了贾雨村两次,贾雨村便时刻记在了心上,但此时落魄的他,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更何谈奢望自己刚刚邂逅的爱情呢?所以,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合家团圆的时候,孤独的他大发感慨,不觉吟出了一首诗,“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这是一首情诗,正表达了贾雨村对刚刚邂逅爱情的感叹,感叹自己还没有实现平生的愿望,那无法言说的爱情又出现了,又使得我又增加一些忧愁。此刻月光啊,如果你有意撮合,就先照上我心爱的美人所在的闺楼,帮我传达我对她的情意吧!感叹完自己的爱情,那贾雨村又对自己此刻落魄的境遇大发感慨:“玉在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也正是贾雨村这一叹,又引出另一个人的出场,那就是他命中的第一个贵人甄士隐。

  甄士隐,书中交代他是一家乡宦,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中产阶级,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可也是衣食无忧,生活还算宽裕。所以,每日里过着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的日子。这甄士隐,早就听说有一个名叫贾雨村的穷读书人住在葫芦庙中,喜好结交读书人的他,自然希望能与贾雨村亲近、接济一二,只是往日无缘相见,这次中秋佳节正是机会。而甄士隐携着酒肉的出现,让中秋佳节中正一个人孤独度过的贾雨村多少有了些慰藉。二人把酒言欢,相谈甚欢,那席间贾雨村又吟出了:“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诗反应出了贾雨村过人非凡的才气,诗写得也相当大气。那甄士隐不停地夸赞贾雨村的出口成章的才华,而贾雨村则感叹自己的时运不济。当下,一向乐于助人的甄士隐当即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这举动,表现了甄士隐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善于识人的眼光。可贾雨村收了银衣的举动,却让我们有些意外。按道理,此刻落魄的他正好因甄士隐的接济,马上要时来运转了,他应该千恩万谢、感激涕零,要对甄士隐十分恭敬。可他却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这与他日后对贾府的谄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为什么?这反映了贾雨村当时身上还是有那种中国文人的那种骨气,中国文人向来是重义轻利,不是很看重钱财,所以贾雨村他原来是这样一个人。再者,中国自古爱才敬才、养士供士的传统。士人自负才情是很高傲,从冯谖对待孟尝君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一二。所以,当时贾雨村对自己的才华很自信的,认为有人赏识他的才华的是应该,他自己也是也无需过多的谦卑、道谢的。此刻的贾雨村,还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骨气的读书人。

  席间,甄士隐曾跟他提出来说,说再过几天,大概四天吧,十九那天是黄道吉日,那天你走比较合适,可结果第二天早晨一早贾雨村就走了,而且交代小和尚跟甄士隐打个招呼,他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这一方面,反映出了贾雨村是一个知书明理之人,他对封建迷信的是丝毫不在意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他的急迫心情,那种马上要考取功名,改变自己境遇的心情与想法,所以,他会选择马上启程,朝自己的功名仕途奔去。

  果然,才华出众的贾雨村,不负人望,大考的得中,成为了新课进士,成功了步入的仕途,从此,他的人生与命运,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三、初入仕途


  得到甄士隐资助的贾雨村,马上进入京都,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那贾雨村的才能是不容置疑的,果然不负人望,大考的得中,成为了新科进士,正式走入了他梦寐以求的仕途和向往的功名利禄。

  可以说,初入仕途的贾雨村,一开始干的还不错,得中进士的他,被外放到地方为官,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干,结果没经过几年,贾雨村已经升为知府了。知府是从四品,司局级,大致相当于现在省下面的地区、地级市的市长,属于中级官吏,这说明他升得相当快,仕途是比较顺风顺水的。贾雨村能这么快的荣升的到四品的官职,说明他是具有一定的才干的。他的才干,一方面,他出身于诗书官宦之家,自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后天也比较努力学习,所以,他的理论知识方面是相当扎实的,另一方面,他由于家族没落,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底层社会,生活清贫,使得他能了解人民疾苦、世间冷暖。这些,都是他的仕途初步成功的因素。通过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贾雨村和贾府的那些只知道骄奢淫恶、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此时,他正是一个奋发上进的青年官员。

  在仕途初获成功的他,还做了两件令人能够称赞的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报答甄士隐当年的资助自己考学的举动。尽管,此时的甄士隐家破人亡,他自己也看破红尘,随着一僧一道云游四方,但贾雨村并没有忘记甄士隐当年的义举。由于在街上偶遇甄家的丫鬟娇杏,于是贾雨村派人找寻到甄士隐的岳父家,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并答应使番役务必探访甄士隐的走失的女儿英莲回来。可以是贾雨村此时,还是懂得知恩图报。

  第二件事件,就是迎娶娇杏。按理说,此时的贾雨村已经是朝廷的四品命官,而那娇杏不过是一个小户人家的丫鬟,身份相差得很悬殊的。再者,贾雨村当年与娇杏不过是对视了几眼,也并没有互相吐露真情,和亲密的举动。贾雨村不迎娶娇杏也不为过。但贾雨村并没有做一个所谓的“薄情郎”,像唐传奇里≤莺莺传≥里始乱终弃的张生;≤霍小玉传≥抛弃旧爱的李益;戏曲≤铡美案≥中为了富贵杀妻灭子的陈世美,那些被后人唾骂的薄情寡义的书生。当他正好在道上见到娇杏,在轿子里面闪过一眼,那往日的回顾之情不禁涌上心头。于是,他马上派人去找娇杏,正式求婚,将娇杏迎娶进门,先纳为当妾。后来他的正房夫人染病死了,贾雨村又没有顾忌所谓的身份,马上把娇杏扶成了正妻,让她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官太太。可以说,此时的贾雨村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子。

  说到这里,你看,此刻贾雨村完全是读书人当中响当当的正面形象,长得很帅,有抱负,有才学,而且果然一考就中,重事业、重感情。可以说,是一个优质的读书人,你说这样的男人,女的肯定喜欢。所以贾雨村,在曹雪芹笔下一开始还给了他非常出色的良好形象。

  然而,不久贾雨村就遭受了人生一次重大的打击与转机,那是被撤职罢官。关于,贾雨村被罢官的经历,曹雪芹没有过多的交代,只是简略的说过,“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龙颜大怒,即批革职。”“未免有些贪酷之弊”。“未免”,怎么就“未免贪酷”?“贪”就是贪污,“酷”就是对老百姓残暴、不仁。这些说明了贾雨村开始蜕变了,他已经当初那个知书明理的读书人,开始像贪官污吏的方向转变了。那么,贾雨村为什么会蜕变呢?他因为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的末世,正是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严重的岁月,几乎是无官不贪,所以,就是像贾雨村这么优秀的读书人,在当时那样腐败的土壤中,他也免不了受到腐蚀而变质。而且,只要做官你就给贪污,要不然,你也无法在官场混下去。“未免贪酷”,也就给欺压老百姓,不能太过仁慈。此外,贪腐带来的利禄对贾雨村这个当年十分清贫的读书人也是有着巨大的诱惑的,他自己抗腐蚀的能力也是不强的,渐渐地也自幼学习的儒家的礼义廉耻等抛在了脑后。

  再者,贾雨村初涉官场,还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特别是与上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官场,处理好与同僚、上级的关系,也是决定一个官员能否升迁、坐稳自己官位的很大因素。作为下级官员要对待上级官员,在其面前要表现的十分低调、谦逊,还要年节的孝敬,平日的迎来送往等等。而且在封建社会做官,最重要的就是听话,听上司的话,上司喜欢你,你这个官就保得住,你就能升;不喜欢你,你就下台,你就走人,甚至坐牢。可年轻的贾雨村却没注意到这一点。这里,书中用了“且”,而且。注意这个“而且”有意思,因为前面是主要的。而且,“又侍才侮上”,他仗着自己有才,张嘴就来,就是诗,就是对联,一考就是个进士,仗着自己有才华,对上级不尊敬,有时候言语冒犯。“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对他都不满意。这些都说明了,此时作为年轻官员的贾雨村,还没有特别丰富的官场经验,不是十分圆滑、奸诈、工于心计,显得有些稚嫩,许多为官的的秘诀他还没学到手。就这样,得罪很多人,特别是上司的贾雨村开始无法在官场上混下去了。

  “不上一年”,不到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找了个茬,用咱们的话来说就找了个茬,找了个什么茬呢?是不是告他贪污?不是。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做官都贪,他不做了官了嘛,他做了官就不免贪污,你也贪我也贪,这也是很明显的潜规则的了,所以,贪污根本不算什么大事情,是告不了,也无法告的。但贾雨村还是被他上级找了个茬,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什么呢?“生情狡猾,擅篡礼仪”。头一条罪状,“生情狡猾”是说他人品不好,虽然这个东西是空的,但古代中国选官,是比较重视官员个人品质的,要讲究仁义礼智信的,生情狡猾就说明他不老实、不诚实。但这一点不是主要的,也是不特别紧要的。关键是后面的那个“擅篡礼仪”,他乱改礼仪,这个就严重了,因为封建社会那个年代,礼仪就表现了严格的等级,表现了对皇家和皇帝的尊重。贾雨村公然违背礼仪,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是相当严重的,于是,“龙颜大怒,即批革职”。

  此外,贾雨村那时还没有在朝廷找到靠山。一个官员要想在复杂的官场混好了,必须给有一定的过硬的靠山,作为自己的依靠,正所谓:“朝廷有人好办事”。而当时年轻的贾雨村还没有特别的注意到这一点。直到后来他依靠贾家权势,重新步入仕途,他还才深深明白了这一点。所以,此刻他被上司弹劾的时候,是没有人为他说话的。

  就这样,年轻的官员贾雨村,结束了自己的这一次仕途生涯,这次罢官的经验与教训的对他也是深刻的,诸如他自己的行为不检点;不善于迎奉上司;朝廷没有靠山等等。有了这些教训,使得他深刻明白了在官场为官的一些规则与规矩,为他日后东山再起,再次步入仕途,成为一名典型的封建官员,积累了经验,也有一定帮助的。但,贾雨村这时候他还没有彻底变坏,也就是说,贾雨村被腐蚀的过程并没有结束,还没有结束。于是,暂时退出官场的他,开始了一段林下闲游的生活。

四、罢官岁月


  贾雨村,第一次步入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得罪了上司,结果被削职罢官,成为一介平民。

  按道理说,一个丢人了工作,特别像贾雨村这样的官员,没了官职,应该是十分沮丧或者是十分恼火的,可书中的贾雨村表现出来的却是相当平静的,书中言道:“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可以说,贾雨村心里虽然有些不甘,但当着同僚的面子表现出十分镇静,办完交接手续后,将家人送回原籍,自己开始了闲游的生活。贾雨村之所以没有表现出特别强烈的不满,是因为,一方面,身在官场他已经学会了些逢场作戏,喜怒不轻易行于色,另一方面,此时,他在官场的时间还不算长,他还没有完全被权欲熏心,还没有完全深陷权欲的漩涡,暂时的罢黜对他影响还不算很大。而且,中国古代读书人也以“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豁达思想处世。以孔孟儒家进取精神的积极入世,以老庄道学逍遥的思想修身养性。所以,贾雨村在罢黜之后,会选择游览天下胜迹的闲游生活。

  尽管,贾雨村开始了闲游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彻底脱离政治圈子,如果贾雨村一心想脱离官场、政治,就应该仿效陶渊明彻底脱离官场,隐居庐山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可是贾雨村还是想重新步入仕途的,在罢官的日子里,他选择了给官宦子弟教书。主动给官宦子弟教书,是贾雨村谋求自己东山再起,重新走入仕途的一个捷径。因为,在官宦人家教书,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交际面,为自己广结人脉,若是和官宦人家的搞好关系,说不定还能为自己东山再起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在官宦人家教书,也能随时掌握朝廷的动向与消息,利于为自己重返仕途做准备。

  书中言道,他曾在江南的甄家教书,那甄家也是江南大族,光接驾就好几次了。后来,他游历到扬州地方,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并托人主动到林家教书。书中交代“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可见,林如海原是负责监察的京官,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巡盐御史虽然官阶不算大,在清朝为从五品,但盐乃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巡盐御史又是代表朝廷巡视地方盐务,而且又是皇帝亲自委派,自然是有很大的权势和影响力。再者,林如海,也是出身官宦世家,祖还曾袭过列侯。到这样的官宦人家教书,自然会对贾雨村重返仕途是用帮助的,所以当自己钱财即将用尽的时候,听闻得林如海欲聘一名家庭教师,那贾雨村便相托朋友帮助,谋了进去,且作自己的安身之计。

  那林如海,膝下只有一女,就是林黛玉。林如海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于是,就要找人教黛玉读书。这时,贾雨村毛听闻后,便毛遂自荐,要到林家教书。那贾雨村有过了官场的经历,自然有些声了望,他本身的才学也还是相当的不错,再加上朋友的帮助,自然获得林如海的认可。

  给林黛玉教书,对贾雨村这样的读书人,是相对轻松、简单的,因为那林黛玉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近日,林黛玉的母亲过世,她自己悲伤过度,又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那贾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在闲游的过程中,贾雨村在一座破败的庙宇”智通寺”门上看到了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贾雨村虽然也知道“这两句文虽甚浅,其意则深”,这联意旨以此点醒尚在追求仕途的贾雨村,知足吧!要激流勇退吧!有余的时候,请适可而止!而又以贾雨村来象征宁荣二府,繁荣昌盛之时当为大厦倾覆的那一天早做准备。然而,并竟是欲壑无边,利锁名缰,总难得脱。贾雨村虽着此联的深意,但他还一心想着重返仕途,为自己东山再起,时刻准备着。日后,他重返官场,却早把当初看到的这一联抛在脑后,深陷名利场和权欲之中,无法自拔,无法回头,最终还是落得十分凄凉的下场。

  在闲游的过程中,贾雨村又见一个特殊的人物,正是与这个人的交谈,为他重返仕途提供了关系,那个人就是贾雨村的旧相识冷子兴。冷子兴,是一个古董商,那他特殊的身份,不是商人,而是荣国府贾政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女婿的。二人把酒相谈,席间,贾雨村问起京都里的新闻,那冷子兴并开始演说起了荣宁二府贾家的故事。透过冷子兴之口,详细介绍了宁荣二府家族的历史与现状,各房的人物关系,并透过他自己的冷眼旁观,看出了贾府逐渐衰亡的现状,“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接着,冷子兴又特别是着重向贾雨村介绍了那位衔玉而生的贾政的二公子——贾宝玉。并说到贾宝玉幼时就选择了脂粉钗环抓来。还常说到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在冷子兴看来贾宝玉平日喜好和女孩子混在一起,日后一定是色鬼无疑。可他此言一出,却遭到了好友贾雨村强烈反对,我们看这也是贾雨村罕见发这么大的脾气。那贾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滢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那贾雨村详细言道,邪、正二气,夹杂而生,天地间除了大仁、大恶之人存在,还有另外一类人存在,那就是“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这段,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贾雨村的独特见解,和对贾宝玉的这类人物的某些认同,并没有把这类人当做另类而看,而是十分聪俊灵秀的人物。同时,这也是借贾雨村之口,表达了曹雪芹自己的观点,其中情痴情种的观点,也符合红楼梦“大旨谈情”的主题之一。

  在他与冷子兴的对话中还提到了他曾在金陵甄家给贾宝玉做过老师,但甄宝玉生性顽劣,对学习毫无兴趣,反喜欢混迹于脂粉堆中,“也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其中所说因甄宝玉辱师便辞馆而去,说明贾雨村其人不愿受拘,哪怕是寄人篱下,也会体现出他还是些许气节。

  而透过冷子兴之口,贾雨村还得知了林如海过世的夫人贾敏,正是荣国府的小姐,荣国公贾代善与史太君的女儿,正是得知了这层关系,才为贾雨村重返仕途,埋下伏笔。后来,贾雨村也正是利用这层的关系,才能东山再起,重新回到了自己向往的官场仕途、功名利禄。

五、重入仕途


  被罢黜的日子,对向往仕途的贾雨村来说无疑是一次人生的低谷。然而,一心想重回仕途的他,再次遇到了转机。那就是当他与冷子兴闲谈的时候,一个叫张如圭的人出现。那张如圭,也是与贾雨村一样,同样是被同僚参劾革职的官员。他是本地人世,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的消息,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忽遇见雨村,便将此消息告诉了贾雨村。

  这朝廷要启用旧员突来的消息,对贾雨村无疑的是重大的惊喜。那贾雨村忙忙辞别张如圭,去寻找自己的门路。那同在一起的冷子兴听得此言,便忙献计,令贾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帮助贾雨村谋复官职。贾雨村对冷子兴的建议,身为同感,于是,也作别了冷子兴,回到自己的住处,忙寻邸报,核实此消息固然不假。其中“忙忙的叙了两句”,“作别回至馆中,忙寻邸报看真确了”中“忙忙的”、“忙”几字正说明贾雨村是急于复职为官。

  次日,贾雨村就找到了林如海,想借助自己是林黛玉的家庭教师的“师生关系”,寻求自己复职的机会。贾雨村如此急迫的举动,一方面,表现了他向往仕途利禄急切的的心情,另一面,在当时候的官场,向这样的事情,必须及早运作,万一没有了名额,自己的希望就落空了。所以,贾雨村才如此着急地找林如海。那林如海已经知道贾雨村的来意了,他说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林如海的话中,一方面,透露出了将要送林黛玉去贾府居住。因为,此时林如海的夫人去世,林黛玉十分悲伤以至于旧病复发,他自己忙于公务,无法细心照料女儿,何况黛玉身旁也无兄弟姐妹,十分寂寞,正好去贾母派人来接,那林如海也希望黛玉到外祖母家中居住,换换环境,与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团聚,调整一下心情,那边也能有人对黛玉细心照顾,这对黛玉的身体、生活都有帮助的。而且,林如海也要感谢贾雨村这一阶段对林黛玉的教学工作,所以,他早已写好书信,托付贾政帮忙运作贾雨村的复职的事情,并告诉贾雨村所需的费用,也无需他担心,他们这边自然会支付的。可以说,林如海对贾雨村复职的事情,是又出力,又出钱。而从一个侧面,我们也看出当时的官场是极其腐败,“跑官”之道,除了人情关系之外,用花钱则是尤其少不了的。

  那个林如海如此举动,我们看看贾雨村是怎么表现的呢?书里描写他是一面打恭,谢不释口。可见,此时贾雨村对林如海是十分谦逊,而且还是连声道谢。这与他当年对甄士隐的资助他考学义举的态度,截然相反。当时,他表现的是却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是十分有骨气的。可此时,经历宦海沉浮的他,十分了解人情世故了,知道靠山人情的重要性,开始变得有些谄媚了,所以,一心想回到仕途的他,才会对林如海如此谦恭,希望林如海对他重返仕途多多帮助。

  接着,贾雨村又详细询问了贾政的官职,一面又问:“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只怕晚生草率,不敢骤然入都干渎。”贾雨村此语完全是官话,他真实的想法是想着知道贾政现在官职是多大,对他复职的事情,能有多大的帮助,自己复职的希望能有几成的把握。那林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乃荣公之孙: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躁,即弟亦不屑为矣。”那林如海是知道贾雨村的真实想法的,所以特别详细介绍了贾赦、贾政的身世、官职、爵位,并嘱咐贾雨村放心,贾政不会居高自大,借机轻薄他的,一定会鼎力相助的。听过了林如海的介绍的和冷子兴所说不二,那贾雨村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再次谢过林如海。那林如海又安排贾雨村与要到贾府居住的林黛玉一同前往,那贾雨村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后来林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那贾雨村一一领了。

  就这样,贾雨村在林如海的安排下,送林黛玉进了京师。到了京师,他马上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林如海的介绍信,至荣府的门前来拜见贾政。那贾政见到贾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又有妹夫林如海的介绍信,那贾政自然是要积极帮助贾雨村复职的。于是,贾雨村在林如海和贾政的推荐、运作下,在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我们看当时,林如海当时是巡盐御史,巡盐御史是五品官,司局级,贾政是工部员外郎,工部是管建筑管水利的,员外郎是副司长,也都是五品官,尽管,他们的官职品级不算特别的高,但林如海是官宦世家,那贾政则也是功臣之后,公侯之家,且又与王、薛、史等大族联姻,这说明他们背后的权势是相当大的。他们俩的保举、运作,朝廷的吏部官员还是给给面子的,所以,贾雨村就能复职了。你看这个地方写的,曹雪芹写得真好,“轻轻谋了一个复职的候缺”,是很容易。按说他过去由知府因最革职为平民,朝廷也不重新审查审查,这人到底怎么样,是不是?可贾雨村就这么轻易地官复原职,成为候补的官员了了。所以曹雪芹在这个地方用“轻轻”二字,把当时那个社会朝廷任命官员那个制度的腐败,刻画得入木三分。

  但到后来,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贾雨村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这里,我们看金陵府的官职,尽管与贾雨村的原来的知府品级是一样的,但金陵怎么也算大地方了,自古就是相当的繁华与重要的地方,所以,贾雨村现在的官职还是比来的官职要好一些。于是,贾雨村走马上任应天府,重新进入了官场,开始了自己的新一段仕途生涯。


六、门子与护官符


  贾雨村,在贾府的帮助,重新走入仕途,到金陵应天府赴任。受任金陵府后,本应该高兴的时候,可贾雨村却遇到了一个看似十分棘手的事情,那就是薛蟠持强打死人的案子。

  这案子缘于是当年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在五岁的时候,在正月十五日不幸被拐子拐走了。被拐走的英莲从昔日的掌上明珠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姑娘,每日受尽拐子的打骂。而她不仅屈服于拐子的淫威之下,甚至就连自己姓名、父母、出生地方也是浑然不记得了。长到12、13岁的时候,因有些姿色,那拐子就要将英莲出手,卖予别人。时正巧本地有个冯渊的小子,父母早亡,又无兄弟,有些薄产,一眼看上这丫头,立意买着作妾,发誓不再续娶,议定三日后过门。那冯渊本是一个“同性恋”,却因英莲出现改变了自己的性取向,并要和自己的过去说再见了。此时,英莲的命运这时似乎出现了转机,英莲被磨折了多年,终于可以逃出拐子的魔掌了,逃离苦海了。能得了这段姻缘,倒是英莲不幸中的有幸。然而又偏偏不幸的命运在捉弄这红颜薄命女。拐子为赚钱,第二日又将英莲卖予薛家“呆霸王”薛蟠,意欲卷走两家银子,逃往他乡。那薛蟠横行霸,淫佚跋扈,拐子哪能走脱,被两家拿往打个臭死。拐子求饶,两家都不肯收银,只要领人。薛家势强人多,将冯渊打了个稀烂,抬回家三日便死了,薛蟠生拖硬拽拉把小小的英莲拉回家作了小妾,进行肆意蹂躏与践踏。

  那冯家的下人,因主人被薛家打死,随告到官府,无奈薛家势大,告了一年却是无人受理,今闻贾雨村新任应天府,那冯家的人又告到案前,希望新任知府贾雨村能秉公办案、缉拿凶犯。按理说,这案子已经是非常明显、清晰了。那拐子涉嫌拐卖妇女儿童、又兼欺诈,那薛蟠持枪凌弱,犯了教唆罪、故意杀人罪,都是重罪。那贾雨村如果正直不阿,就应该立刻将拐子收监入狱,并差衙役立刻将凶犯薛蟠缉拿到堂,按律治罪。可是一个门子的出现,却改变了整个案子的审理过程。

  当时,那贾雨村接到案子,一见是人命官司,自然是勃然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令他们实供藏在何处,一面再动海捕文书。此时,贾政不知道薛蟠真实的底细,所以才要装模作样地摆出一幅极公正的姿态。当他正要发签时,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之意。

  那贾雨村心下甚为疑怪,只得停了手,即时退堂,至密室,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服侍。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他深谙官场内幕、惯于见风使舵的性格。历经宦海沉浮的他,早已开始历练成为了一名官场老手了。试想,如果铁面无私的包公判案,纵使一个个门子使眼色也是徒劳的。由此可见,他装腔作势的姿态不过是为了抖一抖新官上任的威风,以此显示其清正,收买人心。一番问话,贾雨村才知道这门子原来就是当初贾雨村落魄时候,借住在葫芦庙里的小沙弥。而当门子提起葫芦庙里的旧事时,他先是大惊继而亲热谦和.、笑容可掬地赏坐,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这个由惊而笑的感情变化,反映了他复杂的心理活动:惊的是万没料到在初来乍到的陌生地方竟有知道自己身世底细的,笑的是这个人恰是我手下的门子,可以先利用他,然后寻碴儿充发,他怕门子揭他的伤疤,所以故作姿态借以笼络感情。得知是故人,贾雨村当即赏座,这不过是虚伪的客套。而那门子不敢坐时,他笑道:“你我故人也我也算贫贱之交了,此系私室,但坐不妨。”细想他赏坐是假,急于想知道门子为何不让发签是真。 雨村因问方才何故有不令发签之意。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他!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皆因都碍着情分面上,所以如此。”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时,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排写得明白,下面所注的皆是自始祖官爵并房次。石头亦曾抄写了一张,今据石上所抄云: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而介绍说那薛蟠正是“丰年好大雪”的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而且薛家又与贾、王二家联姻,而自己本身亲属子弟的关系也是不少。这一番护官符的介绍,反应出门子是熟知官场关系及官场内幕的一个官僚体系内的底层工作人员。通过门子介绍贾雨村这才知道薛蟠的底细与背景,特别是这张护官符,不仅详尽的勾勒出封建官场的官官相护的现状与黑暗,也进一步提醒了贾雨村,薛蟠强大的权势与背景,直接左右了案件审判。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出了一个门子能使本应正常顺利审理的案件得到了暂停,并介绍出了那张有名的护官符。我们先说门子,按道理说,贾雨村是案件的主审,是这一府的最高主管,但他为什么还要看听一个门子的眼色,听取他的建议呢?门子,就是旧时在官衙中侍侯官员的差役。尽管,他们是府衙里底层的办事人员,没有品级,但他们却对政治有着很深的作用与影响。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清代,地方主官官员如知府、县令等都采取回避制度,要异地为官。而像门子之类的衙役胥吏们,却大多数都是采用本地的人员担任。因此,新官到地方上任,肯定对当地的人情关系、府衙管理等等具体情况不是十分熟悉的,所以,主管官员必须依靠这些熟悉当地情况的胥吏们,才能展开工作,才能通晓当地的人情关系,不至于得罪人。其次,在古代,中国地方主管的官员,往往是行政、司法、财政等等一人全管,他是负责全面工作的,但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直接管理老百姓的,往往是这些胥吏们。如果,主管官员没有和胥吏们搞好关系,以至于他们消极怠工、暗中抵制,就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开展,从而影响自己的业绩与仕途,所以,主管官员们,必须和他们手下的胥吏们搞好关系,才利于自己的仕途。因此,有“清朝与胥吏共天下”这么一说。所以,当门子使眼色的时候,贾雨村会马上终止案件的审理,请门子到后堂叙话,听取他建议。

  其次,我们在看看那张护官符,门子介绍的那张护官符,除了介绍出四大家族的权势,更点出了就是当地士绅大户、高门大族的关系网。在中国古代,新官上任,并必须详细了解当地的人情关系,看看哪些人是退休的高官、京城大官的亲眷,哪些人是当地权势赫赫、富甲一方的士绅。这样才不至于得罪人,万一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相反,主动与这些人搞好关系,更会用利于的自己的仕途。所以,当门子拿出这张护官符的时候,详细介绍当地官场士绅的关系的时候,贾雨村会耐心地听着。特别是介绍出这主犯薛蟠,正是与帮助自己复职的贾家是亲眷的关系,而这一点也正是成为案件改判最关键的一点。此外,门子在介绍这张护官符的时候,还说出了,“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这也反应出中国古代官场是十分讲究人情关系的。在中国古代官场,官员之间是十分讲究攀关系的,以求官官相护,达到彼此的利益最大化,保证彼此仕途平稳、家族发达。简单的一点的,如认同乡(同一地方的人)、同年(同榜录取的人),同族(同姓之人,如刘姥姥姑爷家,就是和王夫人祖上同姓,攀的关系)。在进一步的就是结亲(结成儿女亲家,想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那样);拜干爹(下级拜上级官员为干爹);拜干娘(下级拜上级官员夫人为干娘);拜老师(下级拜上级官员为老师)。更有甚者,有些下级官员不顾礼义廉耻,不惜带绿帽子,将自己的老婆小妾送上级官员享乐,达到攀关系的目的。此外,这场护官符,也道破了中国古代官场的真实情况,大凡办事,都是先讲人情、讲关系、讲靠山的,什么法律啊、制度啊都给往后排。

  正是,门子的眼色,和那张护官符的出现,直接左右了案件的审理,也最终导致了贾雨村徇私枉法的判了案。


七、徇私枉法


  可以说,在薛蟠持强打死人的一案中,门子的眼色和那张护官符成为案件审理的转折点。

  接着,在详细介绍为那张护官符后,那门子又详细地给贾雨村介绍了案情的来龙去脉,并交代出案情中那个被拐的小女孩正是当年资助贾雨村科考的大恩人甄士隐元宵节丢失的亲女儿英莲。按理说,贾雨村若是懂得知恩图报的正人君子,就应该立刻着人找回香莲,将其送回其母那里。可他只表示骇然,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连忙掩饰过去,一心想到是急于讨求判案办法。此刻的贾雨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读书人了,宦海沉浮,早已让他懂得什么是趋利避害,在个人利益和权势面前,当初那些所谓的“恩情”又算的了什么。先时答应过甄家会找寻英莲一事也都被他抛到了脑后,他心中只想着如何趁此机会巴结住贾王两大家族,也好保住自己的乌纱。于是,那门子劝说贾雨村做顺水人情,以此巴结贾府。可此时,道貌岸然的贾雨村却假惺惺地打官腔,说什么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岂可因私枉法?其实,他心中主意早定,却要遮上清正的面纱。那门子继续劝说贾雨村三思而行,可贾雨村依旧惺惺作态,低头半时,方说道:“依你怎么样?”及至门子说出虚张声势、暗中调停、扶莺请仙等具体办法时,他还婊子装正经地笑道:“不妥,不妥。”其实贾雨村明明早已知道如何结案,却要连连询问,就要装清廉的样子,让门子自己把话说出,他那一副的假装正经的嘴脸,足见其奸刁狡猾到何种程度!可见,此时的贾雨村已经在宦海的沉浮中,开始历练成为了一名精于权术的封建政客。而门子能详细说出案子的了结方法,也反应出门子是趋炎附势,圆滑老练,是精于吏道的官僚体系内部的小人物。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应有名人犯,贾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因此,贾雨村为了回报贾府帮助他复职的事情,并借机巴结、攀附四大家族,于是,便开始徇私枉法,一心要为薛蟠开脱,胡乱判断了此案。我们看,此时贾雨村断案的结果完全和昨日门子所言无二,可见,其实在昨日立,贾雨村在与门子对话的时候,就已经认同门子对案件审理的看法了,只不过,他是在门子面前故意表现出自己的清正廉洁,才会说出“不妥,不妥。”,可见,他的狡猾与口是心非。最终,贾雨村判定薛家赔偿冯家些丧葬费,简单地了结了一场人命官司。而那冯家因主人已经死,只求多得些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那薛家见能花些钱财了事,自然也是高兴的。就这样,一场持续近一年的人命官司,就在贾雨村的徇私枉法中画上了句号。

  事后,贾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这也表明了他急切要立刻向贾、王二家表功的心情,有巴结、攀附他们的意思,当然这里也有贾雨村要报答贾政的帮助自己复职的想法。而奸诈的贾雨村,又因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那些事情,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将门子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这也反应出他此刻已经是恩将仇报、奸诈无比、心狠手辣、翻脸不认人的十足的小人。自此,一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故事,也就此了结。

  通过,贾雨村判案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暗无天日,详尽描写出了权贵出身的薛蟠的持强作恶、无法无天、胡作非为,以至于草菅人命。也表现当时整个社会到处是恃强凌弱,都在以钱权交易,欺上瞒下之事极多。整个官场已经不是清白之人所能安稳呆住的地方,因此,贾雨村为了保住功名,就不得不同流合污,攀附权贵,甚至比其他人更甚。而贾雨村判案的过程,也成为了贾雨村的人生重大转折,经历宦海浮沉,和在腐败官场影响下,特别是而那门子的建议与言说,更是一副催化剂,加速了贾雨村的转变。让这个当初个奋发有为、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的青年读书人,逐渐转变为一个精通官道权术、巴结权贵、一心只为个人仕途利益着想,虚伪、狡猾、奸诈、狠毒阴险、忘恩负义、工于心计的封建政客。此刻,在贾雨村的心中,从前的礼义廉耻、清正廉明,在当下的个人利益与仕途面前,早已被他抛在了脑后,所以,他才会居然徇情枉法,为权贵开脱,胡乱判案,才会有日后更为严重的贪赃枉法、攀附权贵、欺压百姓、热衷于官场权术的所作所为。那贾雨村也逐渐转变成为了一名封建社会中贪官污吏的典型代表,成为一个十足的小人。其日后,在贾家败落之际,他更是能有从中作梗、落井下石的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案中那名会使眼色的门子,虽然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门卒,但在当时那种官场腐败成风,社会乌烟瘴气的环境中,让他也变得熟悉官场、趋炎附势,惟利是图,人性丑恶。而那门子只不过充当的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走狗帮凶的角色,他的下场也令人感到了可悲又可叹。此外,门子介绍的那张护官符,不仅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权势与富贵,以及盘根错节的层层关系,更揭示了封建官场官官相护、贪赃枉法的黑暗现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足以引发我们的深刻思考了。

  就这样,在开脱了薛蟠,胡乱断案之后,贾雨村完成了的人生重大转变,在成为一名精于官道权势、工于心计的封建政客。而这样的他,也继续着趋炎附势、贪赃枉法,继续走在巴结、攀附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的路上,开始自己新的仕途旅程。


八、攀附贾府



  可以说,在判完葫芦案之后,≤红楼梦≥前几回着重描写的,全书提纲挈领的人物的贾雨村,不再是描写的重点了,逐渐消失在我们视野里了,而作者描写的重心,也逐步进入荣国府、宝黛爱情这条主线上了。但这不等于贾雨村的彻底消失,透过后文中的三言两语,我们依旧还是看到贾雨村的身影与形象浮现出来。

  这时候的,重新走入仕途的贾雨村,开始进入的了仕途的平稳期。但有了上次的仕途失败,和依旧靠近贾府和林家重新复职的经历,尤其特别是门子提供的那张护官符,都使历经宦海沉浮的贾雨村,清醒地认识到靠山的重要性,特别要想在这个互相倾轧的官场上立足,必须找到一棵可以攀附的大树,所以,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是他必须巴结、攀附的权贵之家。特别是当时,四大家族也处于相对鼎盛期,权势也是相对很大当时,贾府的大小姐贾元春,晋升为皇妃,并被恩赐回家省亲。贾府也由当初的功臣之家,变成了皇亲国戚。那王家的王子腾,初任京营节度使,后擢九省统制,奉旨查边,旋升九省都检点的高官。那薛家的依旧的领着内帑皇银行商的皇商。那史家兄弟也被先后外发为官。可以,说此时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无疑正是处在自己的权势相当鼎盛期。与这几家的权门,搞好关系,依附于他们,对贾雨村的仕途,是很大的帮助和好处的,这也是现实仕途中,一心追名逐利,还想往上爬的贾雨村,必须要做的事情。

  尽管,书中后文,没有正面地详细地描写贾雨村如何巴结、攀附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的事情。但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三言两语,我们还是能看出贾雨村攀附这些权贵,尤其是贾家的行径。比如,第32回中写道:“正说着,有人来域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去。’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来贾雨村是经常去贾府拜见贾政的,进行他自己的攀附权贵的行径,借此来保证自己的仕途平坦、高升。但这里又引出另一个问题,贾雨村到贾府,见见贾赦、贾政这些人,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还非要回回见贾宝玉呢?我想,贾雨村回回要见贾宝玉的原因。首先,他知道贾宝玉的当时贾府最红的公子爷,他是贾政与王夫人存世的唯一的儿子,见到贾宝玉后,称赞几句,自然是能讨好贾政的,进而也达到攀附贾家的目的。其次,贾宝玉的亲姐姐贾元春是当朝的皇妃,贾宝玉自然也就是所谓的“国舅爷”了,并深受皇妃爱戴,能与贾宝玉搞好关系,自然也就间接和皇妃元妃拉上关系了。再者,贾宝玉是贾、王两家联姻的结晶,自然就有贾、王两家的权势为靠山,而且,贾政是荣国府的掌家人,那贾宝玉自然日后也会接替父亲,掌管荣国府的。再加上皇亲的关系,日后,贾宝玉在仕途上也应该会飞黄腾达的,提早笼络好贾宝玉这样的权门公子,日后对其仕途是有帮助的。此外,贾雨村的第一次知道贾宝玉这位公子哥,是从冷子兴嘴里的听说,他的传奇经历也是吸引贾雨村的,特别是,贾雨村对像贾宝玉这样的人物,在某些方面还是认同的,所以,这也是贾雨村要见贾宝玉的原因之一。

  相比较,贾雨村主动约见贾宝玉,表现出来的十分热情,可贾宝玉对贾雨村不怎么感冒,甚至是十分的厌恶。比如“贾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后来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学问”,当下被贾宝玉不了逐客令,而且被他骂为说“混帐话”。和贾雨村见面,宝玉也是敷衍了事,全无生气,常常惹得贾政不悦。贾宝玉之所以厌恶贾雨村,首先贾宝玉的对仕途经济是十分厌恶的。科举读书,他却对读四书五经、丝毫不感兴趣。他视为官作宦如粪土。他将那些“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蠢”;将那些谋求富贵的人所必读必作的八股时文看作“饵名钓禄之阶”,将“仕途经济”一类的议论斥为“混账话”。其次,贾宝玉是十分厌恶这些虚伪、腐朽、道貌岸然、沉浸功名利禄的这些官宦之人,他不愿与这些人来往,特别是尤其表现在他对贾雨村的态度上。这里显然是宝玉厌恶贾雨村的虚伪、献媚、道貌岸然的风格,可以说贾宝玉也还是会看人的,可他的父亲贾政在这点上就不如宝玉了,他看不清待贾雨村的为人,反视为上宾, 十分亲近,还常常因为宝玉会见贾雨村的时候无有生气,而责问宝玉。可结果,贾雨村却在贾府查抄的时候,则是落井下石, 导致了贾家进一步的衰败。

  除了,经过到贾府里拜见贾政,约见贾宝玉之外,贾雨村为了巴结贾府还不惜以权谋私、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从平儿嘴里道出一件与贾雨村有关的一件事,“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出多少事来!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哪个地方看见几把旧扇子,回家看家里收着的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到处去搜求。谁知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得连饭也没得吃,偏他家有二十把旧扇子,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真迹。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多少。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要扇子,先要我的命!’谁知贾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个法子,讹他拖欠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死活。”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此时的贾雨村,已经是天良丧尽,为了巴结贾府,不惜捏造事实、颠倒黑白,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更弄得石呆子家破人亡。完全丧失了人性。这点就连纨绔子弟贾琏,都曾对父亲贾赦依靠贾雨村如此的仗势欺人,弄得家破人亡,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可见,此时的贾雨村,其谄媚的嘴脸也越刻画越明显,他也彻底屈从于世俗的黑暗,也因此越来越堕入罪恶的深渊,他完全颠覆了原有信念,终于变成了一个徇私枉法、人性泯灭、恩将仇报,十足的大奸大恶之人了。

  可在那样的社会里,越是表现得大奸大恶,越是步步高升,在第53回中提到,“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可见依附于权贵的他,官是越做越大,然而他的品德却是越来越差的了。可是贾府的袭爵为官的男人们,如贾赦、贾政、贾珍等却都看不清贾雨村真实的品质,反而却是与他越来越亲近。如在第72回,林之孝告诉贾琏贾雨村不知因为何事降了。贾琏道:“真不真,他那官也未必保得长,将来有事,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宁可疏远着他好。”林之孝道:“何常不是,只是一时难以疏远,如今东府大爷和他更好,老爷又喜欢他,时常来往,哪个不知。”贾琏道:“横竖不和他谋事,也不相干。你去再打听真了,是为什么。”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贾雨村成功地攀附到贾府这样的权贵之家,可以说东西两府通吃。但是,就连晚辈的贾琏都看出来了贾雨村的人品和官运,但贾政一干人等还依旧浑然不觉,依旧与小人品性十足的贾雨村来往亲密,弄得人尽皆知,这些也预伏着日后贾家的败落,和贾雨村关键时刻落井下石的举动。

  正是,依靠巴结、攀附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贾雨村的官运开始恒通了,官是越做越大了。,但此时,他却深陷功名利禄之间,完全屈从于官场的黑暗了,终于变成了一个贪赃枉法、道貌岸然、谄媚虚伪、人性泯灭的十足的坏人和典型的封建时代的贪官污吏了,从而无法回头了。

九、落井下石


  关于,贾府的败落、结局,以及贾雨村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的作用,由于曹雪芹的原稿的丢失,我们已经无法详细得知了,我们也仅能从高鹗的续书和前70回的一些文字里等地方,来猜测一二了。

  元春娘娘的去世,贾府开始败落了,但贾府的败亡,应该是先从宁国府开始,正是“家事消亡首罪宁”,被人告发,从宁国府蔓延到荣国府,最后两府一起获罪抄家的。贾府的败亡之际,与贾府十分亲密的贾雨村,应该何去何从呢?他是要报当年复职之恩,积极搭救,还是置身事外,落井下石呢?以贾雨村此时丑恶的为人,不仅是会置身事外的,而且还是要落井下石以求自保的。如高鹗后续的107回,就有这样的情节,“一日,包勇奈不过,吃了几杯酒,在荣府街上闲逛,见有两个人说话.那人说道:“你瞧,这么个大府,前儿抄了家,不知如今怎么样了。”那人道:“他家怎么能败,听见说里头有位娘娘是他家的姑娘,虽是死了,到底有根基的.况且我常见他们来往的都是王公侯伯,那里没有照应.便是现在的府尹前任的兵部是他们的一家,难道有这些人还护庇不来么?”那人道:“你白住在这里!别人犹可,独是那个贾大人更了不得!我常见他在两府来往,前儿御史虽参了,主子还叫府尹查明实迹再办.你道他怎么样?他本沾过两府的好处,怕人说他回护一家,他便狠狠的踢了一脚,所以两府里才到底抄了.你道如今的世情还了得吗!”尽管,这段文字不是曹雪芹的原文,但大体意思,还是符合曹雪芹描写的这个贾雨村的形象,而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出来,贾雨村在关键时刻不但不庇护贾府,还狠狠的踢了一脚,造成了贾府的查抄。

  贾雨村之所以会选择落井下石,是因为他深知自己和贾府交往过密,自己还是靠贾府的权势东山再起的,如今,贾府倒了,自己难免不受牵连。因此,此刻想办法撇清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在查贾府的家这件事上,他有了最好的机会。只有“狠狠的踢了一脚”,才能划清界限,才能显出自己的大公无私,博得皇帝的好感,以及封住同僚的口实。所以,贾府当年什么恩、什么情,和此刻自己头上那顶乌纱帽相比,这点算什么? 在宦海沉浮多年的他,早已被那个腐朽的官场给染黑了腐蚀了,早已将读书学到的信义廉耻抛在了脑后,而个人的功名利禄才是第一位的。所以,他才会翻脸不认人、恩将仇报、落井下石,进行了一番丑恶的表演。这也充分说明了此刻的贾雨村已经完全是奸诈无比的小人政客的嘴脸了,是十分狠毒阴性,是泯灭了人心。回想起,当年他一心为了开脱薛蟠、巴结贾府,而对昔日恩公甄士隐的走失女儿英莲视若无睹、不去搭救;对知道自己底细,并为自己出谋划策的门子,也是利用之后,寻了罪名发配了,不早就露出了其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尾巴和痕迹了。所以,清朝的脂砚斋曾批语说贾雨村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是属于奸诈无比的小人。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来了贾府那些膏粱子弟们,是不会看人的,看不出贾雨村的道貌岸然、城府极深,反而待为上宾、交往深厚,最终被其反咬一口。

  从贾雨村对贾府落井下石这件事情,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官场的黑暗和官员的无耻。在中国古代的官场里,官员之间的交往,有的只是利益和权势,根本没有所谓的恩情、信义、廉耻,正是所谓“宦情薄似纸”。而向贾雨村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在少数。比如以明代为例子,正德时期的大太监刘瑾被皇帝下令逮捕问罪,于是六科给事中谢讷、十三道御史贺泰立刻列奏刘瑾罪恶十九件,请正德帝将其诛杀。而都给事中李宪曾是刘瑾的党羽,此时也检举弹劾他,刘瑾闻之苦笑道:“宪亦劾我邪?”他算是尝到了世态炎凉。嘉靖时期,严嵩父子深得皇帝恩宠,权倾一时,百官无不投其门下,争先巴结。后来,严嵩父子倒台,百官无人问津。后来,严嵩那在孤独和贫病交加中去世。他死时穷得买不起棺木,也根本没有人前去吊唁。崇祯时期,先帝宠幸的大太监魏忠贤眼看就要败亡,他手下的得力干将霍维华、贾继春立刻反戈一击,攻击魏忠贤。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古代官场的黑暗与无情。

  通过对贾府落井下石,那贾雨村与贾府划清了界限,保住了头上的乌纱帽,但他却是彻底的道德沦丧了,泯灭了良心,堕入罪恶的深渊,此刻,他已经完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于心计、城府极深,心狠手辣,、奸诈无比的封建官场的政客形象了,注定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了。


 十、悲剧结局


  贾雨村,通过在贾府败亡之际,落井下石,换取了自己的仕途的平稳。但这不等于,他日后就平安无事,仕途一路平坦。相反,在斗争复杂的官场里,谁也无预料到自己的明天,就如同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昨日里还是花簇锦攒、富贵荣华,转瞬间,就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消亡结局。那身在宦海的贾雨村,也是在劫难逃。

  关于,贾雨村的结局,由于,由于曹雪芹的原稿的丢失,我们已经无法详细得知了,我们也仅能从高鹗的续书和前70回的一些文字里等地方,来猜测一二了。正如第1回中甄士隐的悟道后所言的≤好了歌≥歌中所说:“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当然,这句话未必只指贾雨村一人,但据此推测,贾雨村的结局必跑不出这句话。高鹗后续文本中,他写到“贾雨村犯了婪索的案件,审明定罪,今遇大赦,褫籍为民。”虽然也写到了贾雨村获罪罢官的事情,尽管这大体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但我想贾雨村一定不是索贿这简简单单地的罪行。我猜想,贾雨村在一定是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得罪更大有权势的人了,或在复杂的官场斗争中失势了,结果他昔日的贪赃枉法的罪行,特别是他与贾府往日的过密的关系和结交,以及帮助贾府仗势欺人、欺压百姓的行径,被人彻底揭发了,才因此获罪了,被带了枷锁入狱了。

  最后,历经牢狱之灾的贾雨村,遇到大赦,被削为一介平民,又回到人生的起点。此刻,彻底离开自己向往的功名利禄,贾雨村如能再次读起当年游历时,在破寺看到的那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他会有多少的感慨与感叹啊。而高鹗的续书写到了,贾雨村最后咋渡口遇到了甄士隐,上演了一出归结红楼梦的故事。尽管,高鹗借贾雨村与甄士隐之间对话之言,所交代的红楼梦的大结局,未必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但由贾雨村这个红楼梦的穿针引线式人物,来最后演说红楼结局,还是有可能的。但贾雨村最终的命运,是和甄士隐一样看破红尘出了家,还是死了,或者就是过着一介平民普通的生活,我们就无法猜测到了。

  纵观贾雨村的一生,我们看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非常典型地反映出历代读书人成为贪官的完整经历。那就是刻苦攻读、艰辛赶考、才高中举、学优为官、侍才侮上、革职查办、巴结豪门、复职高升、营私舞弊、贪酷枉法,最后“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是由一个仪表堂堂、才华出众、胸怀远大、颇有骨气的读书人,在历经宦海沉浮后,逐渐蜕化为一个工于心计、道貌岸然、奸诈无不、恩将仇报、人性泯灭的封建小人的政客,和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攀附权贵的封建官场的贪官污吏。而贾雨村也成为了红楼梦中的典型的反面人物,成为了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

  而从贾雨村的身上,我也想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悲哀与无奈。想想哪个读书人,不是读着孔孟儒学的圣贤之书;学着满嘴的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金玉良言;怀着“天生我才必有”的豪情;带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通过一场场的科举,步入官场仕途的。然而,那个巨大黑暗的官场,就像一个大染缸,无不将一批批走进仕途的读书人,染黑了,成为一个个泯灭良心、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了,而无法回头。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悲哀,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悲哀。

  此外,通过贾雨村这面镜子,我们也看到道德的沦丧,司法的腐败;看到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作者也深刻了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那个肮脏、黑暗、阴险、腐败的官场与司法制度,揭露了官官相护、贪赃枉法、以权欺人的官场现状,这一点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足以引发我们的深刻思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