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形成性考核册)

 莫愁文苑 2014-07-18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形成性考核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形成性考核册

 

形成性作业一

 

参考问题: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个人讨论观点:民族关系中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力和民族发展,这些是民族关系的、热点和主题

 

讨论题目: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讨论提纲:

一、民族利益时民族关系的焦点

    民族利益,指的是法律赋予的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式民族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不合理或者有差别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温列宁在1922年10月27日说过的一段话:“五年来,我们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是我们完全相信,在类似的情况下,对待民族利益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是创造条件来安排除在这一方面引起冲突的一切根源。

二、民族权力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

    民族权力,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方方面面的平等利益,民主权益,民族权益也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平等,自由发展的民主权利和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驶的程度是民族发展关系程度的测表。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受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反过来民族权利享有和行使状况又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三、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

    发展,永远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因为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民族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因此,民族发展的权利和利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总之,在我国民族关系中,我们要注意以上三个方面,尽可能采取特殊、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于民族发展和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满足或照顾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发展利益。

 

   

形成性作业二

民族区城自治:   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伟大实践

    民族区城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它正确回答了民族地区什么是杜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杜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保障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杜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建国60年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

(一)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中的民族问题,揭示出阶级压迫是民族压迫的主要根源,指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和前提。列宁指出,民族自决权不是成立分散的小国家,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并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在帮助经济落后民族走上杜会主义发展道路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民族、民族地区的特点,实行广泛的区城自治。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在杜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民族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从接受民族自决到强调民族自治,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将国家政权的民主集中制与民族自决有机结合,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各民族的团结,又保障了各少数民族自治权利;既推翻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又实现了各民族的共间发展和共同繁荣。

(二)民族区域自治回答了民族地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在否定了什么不是民族地区杜会主义的基础上,最终回答了民族地区什么是杜会主义,在成立之初,党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社会主义问题的三种形式:建立独立的国家、采用苏维埃联邦制、成立自治区城。首先,根据民族自决建立独立的国家,其前提是民族压迫,但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彻底消灭了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中华各民族的友爱合作和互助团结成为杜会主义首要问题,因此建立独立的国家不是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其次.联邦制是苏联解央民族地区杜会主义问题的模式,李维汉在《关于建立满族自治地方的问题》的信中分析了当时非俄罗斯民族已经成为事实国家的实际,指出布尔什维克不得不采取联郊制,作为走向完全统一的过渡形式。在实践中,由联邦制产生的苏联各民族日益严重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因此,联邦制也不是民族地区正确的社会主义形式,马克思主义者绝不主张实行任何联郑制原则。第三,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回民自治乡、蒙民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自治区,进一步扩大了实践范围。1949年9月,由各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应实行民族的区城自治,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地区杜会主义作出的正确回答。

(三)民族区域自治回答了民族地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民族地区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后,杜会主义建设就成为民族地区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首先进行杜会主义民主改革,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民族、不同民族地区以及同一民族地区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广泛发动群众,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先后顺利完成了各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消灭了各种剥削和压迫,建立了中央统一领导下的民族自治政权,确立了杜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经济建设方面,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波折后,民族地区的工作中心重新回归经济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民族自治地方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状态,极大缩小了同汉族地区的差距。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相结合,杜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各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

(一)实践探索:建国前后对民族区城自治的探索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建立统一国家。这标志着民族区城自治成为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并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实践。中共七大充分肯定了民族区城自治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中的作用,并在对内蒙古工作中明确提出实行区域自治,组织蒙古人地方性自治政府,于1947年建立了内蒙自治区,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从理论到实践的成熟。1949年的《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列为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95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城自治实施纲要》推动了民族区城自治在全国范围的实施。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还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三级。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四个自治区,民族区城自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地区的基本制度得以全面建立。特别西藏自洽区的建立是一次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充分检验。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平解放了西藏,平定了西藏上层分子的叛乱,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了杜会主义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1965年选举产生了各级自治机构,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地区完全确立。

(二)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城自治的发展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在制度上不断成熟,民族地区的杜会经济获得极大发展。1984年《民族区城自治法》的颁布是民族区域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到2003年底全国建立民族自治地方155个,民族乡1173个,制定了自治条例133个、单行条例384个,形成了从宪法到基本法,再到地方法规的法律体系。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党高度重视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在地方自治政权中大量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国家机构中予以特殊安排,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干部代表本民族行使自我管理的权利和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始终坚持对民族地区采取倾斜性的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西部志愿者计划等重大战略,充分激活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挥民族地方在陆疆开放中的作用。如在西藏自治区,80年代国家安排了43项工程,90年代安排了62项,21世纪初就立项117项,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07年西藏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42.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59倍。

(三)科学发展:当代民族区城自治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国家杜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民族区城自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是在政治民主方面,各自治地方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继续推进杜会主义民主建设。鼓励各族人民积极参与本民族事务管理,推进平等、团结、合作、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持续发展。其次是在经济建设方面,按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各民族地区自然资深、人文资源、地理状况、周边环境等因素,探索出了生态、经济与杜会协调发展的道路,在取得经济巨大成就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杜会和谐进步。

    三、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主要经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根本道路。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是民族区域自治得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根本指针。各民族自治地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走上了与全国同步发展的轨道。因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动摇。

    (二)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保障。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区城自治实践中,始终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作为首要原则,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互助、共同发展。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支持,东部发达地区积极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民族在文化上交流融合,中华各民族文化思想交流日渐频繁、深入,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前,我国周边地区仍然活跃若民族分裂势力,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杜会安全稳定。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决同民族分裂分子作斗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保障。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战略。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任务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杜会经济文化需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就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反之,就会阻碍民族地区的发展,阻碍杜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特色主义建设步入新阶段,民族区城自治也进人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成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要求民族地区要突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生态关系。

(四)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地区发的关键措施。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的民主实现途径。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需要一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代表各族人民行使自治权利,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否则,民族区域自治也就会流于形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多次在党的重要会议上强调,造就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自建国以来,党选拔和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如07年云南少数民族干部在省市县三级领导班子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5.9%、42.2%和38.9%。他们成为民族地区基层工作具体执行者,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成为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完善的中坚力量。

 

形成性作业三

填充题

 

1.(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3.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4.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 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5.民族发展的(利益,权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6.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7.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8.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9.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    ),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

1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民族社会要求(发展与进步)的问题。

 

单项选择题

 

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

B.经济发展

2.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

B.族类 

3.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4.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  )。

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  D.民族

5.2005年党中央在对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6.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C )。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  社会因素  D 经济因素

7.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  )。

A.16个  B.18个  C. 19个  D.20个

8.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C )个国家接壤。

A.7  B.8  C.10多  D.40多

9.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  )。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 制度文化  D  .民俗文化

10.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

A.6千多万人  B 5千多万人   C. 8千多万人  D.1亿多人

 

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3.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abcde     )。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

5.下列省、自治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为33%以上的是(    abcd  )。

A.青海  B.贵州  C.云南  D.宁夏 

6.我国散居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等原因,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有(   abcce   )。

A.广  B.多  C.杂  E.散

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8.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少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数的自治区有(     bce )。

B.宁夏  C.新疆  E.西藏

9.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  abcd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  C.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D.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10.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d  )。

A.民族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发展性  E.交融性

 

辨析题(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0分)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

3.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

错,其中团结字样删除

4.民族语言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最终将消亡。

错,民族语言文字具有稳定性。

5.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

6.在我国现阶段,宗教信仰往往涉及政治问题。

错,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五、论述题(25分)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1、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1、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1.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2.民族团结是边防巩固的前提

四、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民族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是中国坚持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形成性考核册

 

形成性作业一

 

参考问题: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个人讨论观点:民族关系中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力和民族发展,这些是民族关系的、热点和主题

 

讨论题目: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讨论提纲:

一、民族利益时民族关系的焦点

    民族利益,指的是法律赋予的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式民族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不合理或者有差别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温列宁在1922年10月27日说过的一段话:“五年来,我们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是我们完全相信,在类似的情况下,对待民族利益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是创造条件来安排除在这一方面引起冲突的一切根源。

二、民族权力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

    民族权力,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方方面面的平等利益,民主权益,民族权益也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平等,自由发展的民主权利和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驶的程度是民族发展关系程度的测表。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受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反过来民族权利享有和行使状况又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三、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

    发展,永远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因为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民族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因此,民族发展的权利和利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总之,在我国民族关系中,我们要注意以上三个方面,尽可能采取特殊、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于民族发展和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满足或照顾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发展利益。

 

   

形成性作业二

民族区城自治:   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伟大实践

    民族区城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它正确回答了民族地区什么是杜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杜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保障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杜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建国60年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

(一)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中的民族问题,揭示出阶级压迫是民族压迫的主要根源,指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和前提。列宁指出,民族自决权不是成立分散的小国家,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并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在帮助经济落后民族走上杜会主义发展道路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民族、民族地区的特点,实行广泛的区城自治。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在杜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民族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从接受民族自决到强调民族自治,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将国家政权的民主集中制与民族自决有机结合,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各民族的团结,又保障了各少数民族自治权利;既推翻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又实现了各民族的共间发展和共同繁荣。

(二)民族区域自治回答了民族地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在否定了什么不是民族地区杜会主义的基础上,最终回答了民族地区什么是杜会主义,在成立之初,党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社会主义问题的三种形式:建立独立的国家、采用苏维埃联邦制、成立自治区城。首先,根据民族自决建立独立的国家,其前提是民族压迫,但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彻底消灭了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中华各民族的友爱合作和互助团结成为杜会主义首要问题,因此建立独立的国家不是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其次.联邦制是苏联解央民族地区杜会主义问题的模式,李维汉在《关于建立满族自治地方的问题》的信中分析了当时非俄罗斯民族已经成为事实国家的实际,指出布尔什维克不得不采取联郊制,作为走向完全统一的过渡形式。在实践中,由联邦制产生的苏联各民族日益严重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因此,联邦制也不是民族地区正确的社会主义形式,马克思主义者绝不主张实行任何联郑制原则。第三,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回民自治乡、蒙民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自治区,进一步扩大了实践范围。1949年9月,由各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应实行民族的区城自治,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地区杜会主义作出的正确回答。

(三)民族区域自治回答了民族地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民族地区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后,杜会主义建设就成为民族地区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首先进行杜会主义民主改革,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民族、不同民族地区以及同一民族地区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广泛发动群众,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先后顺利完成了各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消灭了各种剥削和压迫,建立了中央统一领导下的民族自治政权,确立了杜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经济建设方面,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波折后,民族地区的工作中心重新回归经济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民族自治地方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状态,极大缩小了同汉族地区的差距。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相结合,杜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各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

(一)实践探索:建国前后对民族区城自治的探索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建立统一国家。这标志着民族区城自治成为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并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实践。中共七大充分肯定了民族区城自治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中的作用,并在对内蒙古工作中明确提出实行区域自治,组织蒙古人地方性自治政府,于1947年建立了内蒙自治区,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从理论到实践的成熟。1949年的《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列为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95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城自治实施纲要》推动了民族区城自治在全国范围的实施。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还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三级。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四个自治区,民族区城自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地区的基本制度得以全面建立。特别西藏自洽区的建立是一次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充分检验。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平解放了西藏,平定了西藏上层分子的叛乱,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了杜会主义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1965年选举产生了各级自治机构,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地区完全确立。

(二)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城自治的发展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在制度上不断成熟,民族地区的杜会经济获得极大发展。1984年《民族区城自治法》的颁布是民族区域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到2003年底全国建立民族自治地方155个,民族乡1173个,制定了自治条例133个、单行条例384个,形成了从宪法到基本法,再到地方法规的法律体系。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党高度重视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在地方自治政权中大量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国家机构中予以特殊安排,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干部代表本民族行使自我管理的权利和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始终坚持对民族地区采取倾斜性的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西部志愿者计划等重大战略,充分激活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挥民族地方在陆疆开放中的作用。如在西藏自治区,80年代国家安排了43项工程,90年代安排了62项,21世纪初就立项117项,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07年西藏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42.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59倍。

(三)科学发展:当代民族区城自治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国家杜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民族区城自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是在政治民主方面,各自治地方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继续推进杜会主义民主建设。鼓励各族人民积极参与本民族事务管理,推进平等、团结、合作、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持续发展。其次是在经济建设方面,按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各民族地区自然资深、人文资源、地理状况、周边环境等因素,探索出了生态、经济与杜会协调发展的道路,在取得经济巨大成就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杜会和谐进步。

    三、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主要经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根本道路。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是民族区域自治得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根本指针。各民族自治地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走上了与全国同步发展的轨道。因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动摇。

    (二)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保障。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区城自治实践中,始终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作为首要原则,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互助、共同发展。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支持,东部发达地区积极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民族在文化上交流融合,中华各民族文化思想交流日渐频繁、深入,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前,我国周边地区仍然活跃若民族分裂势力,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杜会安全稳定。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决同民族分裂分子作斗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保障。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战略。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任务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杜会经济文化需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就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反之,就会阻碍民族地区的发展,阻碍杜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特色主义建设步入新阶段,民族区城自治也进人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成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要求民族地区要突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生态关系。

(四)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地区发的关键措施。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的民主实现途径。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需要一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代表各族人民行使自治权利,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否则,民族区域自治也就会流于形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多次在党的重要会议上强调,造就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自建国以来,党选拔和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如07年云南少数民族干部在省市县三级领导班子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5.9%、42.2%和38.9%。他们成为民族地区基层工作具体执行者,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成为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完善的中坚力量。

 

形成性作业三

填充题

 

1.(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3.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4.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 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5.民族发展的(利益,权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6.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7.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8.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9.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    ),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

1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民族社会要求(发展与进步)的问题。

 

单项选择题

 

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

B.经济发展

2.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

B.族类 

3.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4.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  )。

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  D.民族

5.2005年党中央在对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6.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C )。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  社会因素  D 经济因素

7.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  )。

A.16个  B.18个  C. 19个  D.20个

8.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C )个国家接壤。

A.7  B.8  C.10多  D.40多

9.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  )。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 制度文化  D  .民俗文化

10.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

A.6千多万人  B 5千多万人   C. 8千多万人  D.1亿多人

 

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3.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abcde     )。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

5.下列省、自治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为33%以上的是(    abcd  )。

A.青海  B.贵州  C.云南  D.宁夏 

6.我国散居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等原因,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有(   abcce   )。

A.广  B.多  C.杂  E.散

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8.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少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数的自治区有(     bce )。

B.宁夏  C.新疆  E.西藏

9.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  abcd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  C.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D.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10.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d  )。

A.民族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发展性  E.交融性

 

辨析题(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0分)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

3.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

错,其中团结字样删除

4.民族语言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最终将消亡。

错,民族语言文字具有稳定性。

5.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

6.在我国现阶段,宗教信仰往往涉及政治问题。

错,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五、论述题(25分)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1、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1、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1.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2.民族团结是边防巩固的前提

四、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民族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会主义道路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Pic15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