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视线从一棵杏树开始:花儿已经凋谢, 所余不多的红色正在一点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是说红花所剩无几。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 褪色,感伤之情更浓。 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一般人写伤春 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苏轼则多了一些旷达。 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 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 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勾画出春意未尽的 乡村图景。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 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绿水人家绕”的“绕”字,有人认为应是“晓”。通读全词, 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飞,绿水绕舍流,行人绕舍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 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 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 是颇耐人思索的。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 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 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 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 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 竟占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 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 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 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 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 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行人 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这俨然是一个 单相思式的喜剧。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 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 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 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 有报国之情等等,可谓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 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 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 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 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作者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被无情 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 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