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尔衮断然拒绝屠城而毅然决定迁都

 LuXin4164 2014-07-19
多尔衮断然拒绝屠城而毅然决定迁都

顺治登基两个月后,就是顺治元年,按今天通行的说法,叫1644年。对,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一年的6月初一的早上开始。

这天早上,北京城的天气晴朗,霞云如万朵玫瑰在东方波涛那样翻卷着怒放,清新的鲜活的生命气息飞向四面八方。云雀在高空,知了在树上,纵情歌唱并且热烈议论。

和平终于回到了人间,万千生命在人间重新找到了生存的位置。如果说要有什么神圣的话,那么,这就叫神圣了。是的,生命最为神圣。

两个月前,即430日,李自成留下一片废墟,还有废墟上久久不尽的烟火,匆匆逃走。现在,绿草长出来了,鲜花开起来了,京城里的军民们在大兴土木,重建家园。全城内外,到处呈现复活与新生的景象。

披一身霞光,33岁的多尔衮阔步走进武英殿。他像皇帝上朝一样,宾至如归地坐上了龙椅。多尔衮的表情威严而又略带谦逊。这是刚柔相济的人,他至刚,也至柔。

这位摄政王看了看殿下朝臣一眼,突然纵声大笑起来,笑声厚重而充满雄性的力量,在大殿上下飞旋,声震屋瓦。

让我们近距离地看一看这位叱咤风云的大清第一王。

多尔衮,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廿五日(1612)生,清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逝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少年的时候,多尔衮就多次随父兄出征蒙古与明朝,是满洲有名的娃娃英雄。因为屡建功勋,16岁那年,他获皇太极赐予墨尔根代青贝勒(满语聪明王)之号,并且成为正白旗的旗主,成为清代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帅。这位身材高大健壮的少年,骑在战马之上,不止是光彩照人,他的目光穿过硝烟,看得比其他将帅更为远大。

他的八哥皇太极逝世后,他和大他13岁的堂兄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福临即帝位。第二年,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率八旗军入关。他是确立清初政权及清廷各项政策的最重要的决策者,顺治曾加封至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天,他病死在塞北狩猎途中,顺治追尊他为成宗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顺治皇帝又追论其生前谋逆罪,削去了他的王爵。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弘历追念这位叔高祖的赫赫功勋,复还他睿亲王封号,追赠谥号“忠”,神位列于太庙之中,配享列祖列宗。

多尔衮十五岁那年,父亲努尔哈赤去世。他和同母哥哥阿济格、同母弟弟多铎眼睁睁地看着母亲按照古人传下来的殉葬规矩,用弓弦扣环的办法自缢。这个惨痛的场面,对少年多尔衮是最大的刺激,也是坚毅性格形成的根源。

皇太极看着这位14弟在悲痛中长大,对他一向呵护有加。八哥的爱,他心领神会,多尔衮不负皇恩,他参加了太宗时期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在每次战役中他都有优异的表现,他逐渐成为著名的军事统帅。

天聪五年(1631年)在攻打大凌河城的战役中,多尔衮像一头狮子,直冲到大凌河城下。城上的炮弹和飞箭暴雨一样泼下来,后金的军队伤亡惨重。他毫不畏惧,一边猛冲,一边命人攻城。八旗将士听了他的呐喊,特别振奋,排山倒海一样冲向古城。城,就这样攻下来了。战斗结束后,皇太极非常后怕,他怒责多尔衮的部下说:墨尔根戴青也冲锋而入,倘有疏失,必将你等处以严刑,断不宽容!下朝后,他私下规劝弟弟不要总是冲在前面,要注意保护自己,统帅要在统帅的指挥位置,皇太极说:“10万兵马我也不换一个14弟。你懂吗?”见哥哥急得掉了眼泪,多尔衮答应下一次不这样了。一年以后,崇德六年(1641年)进攻锦州城,多尔衮早忘了哥哥的规劝和自己的承诺,他又是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明将祖大寿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南北夹击,弹片在四周上下翻飞。他一面大笑,一面纵马奔驰,战刀在日光下闪闪发亮。

多尔衮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论年纪,他排序在14位,他岁数较小,他甚至还没有他的侄子如杜度、岳托、豪格大,他和他大哥褚英的孙子,也就是杜度的儿子杜尔祜是同龄人,他只比人家大三岁。也就是说,他在爱新觉罗这个军事家族中,他是个童子军。但是,他除了过人的勇敢之外,还有惊人的智慧。在明末清初的悲壮大戏里,他迅速成了男一号,他的政治地位飞快超过了他的哥哥和侄子们。

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询问他们征明及察哈尔、朝鲜,应该应该把哪一项放在最前面。21岁的多尔衮率先站出来,朗声说:“以征明为先。”接着,他从动摇明朝的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出发,建议皇太极每年整顿兵马,乘谷子成熟的时候深入明境,围困燕京并且者截其援兵,同时残毁他们屯堡,消耗他们的国力。

多尔衮的话简短,但句句在要害上面,态度从容不迫,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皇太极越听眼睛越亮,其他王公大臣更是频频点头,都认为多尔衮的见解是真知灼见。最后,皇太极采纳了他的战略思想。那个时候,山海关外一带地方还是由明朝重兵把守,多尔衮率八旗军队绕道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多次深入明朝的腹地,如入无人之境,根本没有把明军放在眼里,明朝军队屡屡受到沉重打击,国力一天天衰弱。

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二月,皇太极下诏。令多尔衮等率精兵万人,前往黄河河套地区,去招抚察哈尔部。多尔衮率部疾风一样冲向宣府水泉口,先后在那里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晋、苏泰福晋、儿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林丹汗生前曾经得到了元朝传国玉玺,上有制诰之宝四字。囊囊福晋把这个玉玺献给了多尔衮,多尔衮搬师回朝后,将玉玺呈献给皇太极。群臣认为这是上天在帮助皇太极称帝,他们纷纷奏请皇太极上尊号称帝。皇太极特别高兴,他率众大臣出迎时,竟然跳下大白马,紧紧拥抱14弟。这在君臣之间,是少有的礼节。多尔衮因为这一桩奇功,而被晋封和硕睿亲王。从此以后,这颗后金的明星更加耀眼。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不幸逝世。他生前没有来得及立嗣,这就给后金国留下了点麻烦。多尔衮二哥代善的次子贝子硕讬、孙子郡王阿达礼两人站出来力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这两个人代表了朝廷一部分王公大臣的愿望,但却遭到两黄旗王公大臣的强烈反对。多尔衮权衡利弊,最后从大清的前途命运考虑,不但没有听从两人的建议,反而认为这是谋反,他诛杀了侄子硕讬、和侄孙阿达礼。一场内乱,被他剿灭在萌芽状态里。然后,他与诸王、诸贝勒、群臣拥戴小侄福临即位。朝廷议定,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左右辅政,等福临年长后,当即归政。多尔衮这一举动,顾全了大局,安定了朝野,大清江山摇了几下,又稳如泰山了。

顺治即位的时候,关内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得了势的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王朝就此宣告覆灭。消息传到关外的清廷,上下一片呼声,人们认为上天再一次给了满洲人机会。

大智大勇的多尔衮看准了这一历史契机当即决定入关,并从此一统天下。

恰恰在这个时候,历史又给了满洲人一次机会。

有一天,原本已经投降了李自成的镇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突然听到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李自成手下的爱将刘宗敏抢走了他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后院烧起了大火,直接烧了吴三桂的屁股,他无法想像自己美丽的女人如何在刘宗敏的淫威下委曲求全,他对这种背信弃义的无耻行径极为震怒,他咆哮道:“闯贼,我与你誓不两立,不把圆圆夺回,何以为人?!”吴三桂不是任何人的忠臣,他只是自己的忠臣,他能叛明,也能叛任何人,叛李自成,乃至于后来叛清。这一点,他有点像吕布。就这样,盛怒之下,他又背叛了李自成,公开声称要杀回北京,直取刘宗敏人头。

坐在金鸾殿上晃晃悠悠的李自成得到这一消息,并没有想到是自己的错误诱发了这个事件,他竟然也震怒了。

在顺治元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与这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刘宗敏率兵前往山海关进行征讨。

很快,吴三桂就接到了密报。他算了一下,认为自己不是农民军的对手,思考一番之后,转而请求清廷出兵援助。这正合了多尔衮的心意,多尔衮答应了他,但同时又说要等待时机。吴三桂只好等。七天以后,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农民军抵达了山海关的一片石地区,开始与吴三桂激战。

农民军攻打山海关的兵马约十万,吴三桂的兵马约为五万;多尔衮所统满、蒙、汉军队大约为七八万人,其中以满洲铁骑最强,兵马都披著甲胄,非常坚硬,百步之外无法洞穿。

这是一支虎狼之师。

当日的清晨,清军开到离山海关城二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多尔衮登上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他想看看吴三桂与李自成到底谁是英雄。说心里话,这两个人,他谁也看不起,不过一个是文盲,一个是武夫而已,但他倒想看看两人打起来是什么情形。

二十二日上午,吴三桂军渐露败象,难以支撑,很愉,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已向农民军投降。无奈,吴三桂再次来到欢喜岭请求投降,多尔衮看了看狼狈的吴三桂,说:“这样吧,你先按满洲的习俗把头发剃了,这样,我就视你为大清的人,我还要把将先皇的女儿建宁公主嫁给你的儿子吴应熊。”吴三桂一听,喜出望外,连连说:“好好好!”说罢,吴三桂就开始剔头梳辫。多尔衮笑眯眯地看着剔头师傅的手艺,也看吴三桂转瞬之间变成了满洲男人了。向将士们一挥手,大声高喊 “入关!”于是,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李自成的部队打吴三桂可以,与清军对阵,无论是从士气,还是从军事技术,都显得力不从心。士气,清军上上下下看清了入主中原的前途,志在必得,锐不可挡。而农民军看到的是摇摇欲坠的大顺政权,内心里是一片茫然。军事技术,清军从上到下都属于专业中的专业,满洲人,每个家族都是军事家族,他们一代一代下来,已经打了数百年的仗。而农民军中绝大多数将士都是业余,他们是世代种地的农民半路出家。

几场激战下来,农民军的大将刘宗敏身负重伤,兵卒损失数万。消息传出,士气更是萎迷不振。李自成无奈,只好下令撤退。

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带人返回北京。三天以后,即这个月的二十九日,他在武英殿草草举行了登基大典,算是在名义上和心理上过把皇帝瘾。然而,就在这时,多尔衮已率浩浩大军追至北京城下。八旗将士的呐喊之声,让紫禁城像浪尖上的船,好不颠簸。

又过了一天,到了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用郊外祭天为名的方法撤出了北京。李自成有点虚荣,他这样的自欺欺人,算是在将士们面前给自己弄回了一点体面。

公道地讲,历史给李自成和顺治是同等的机会,可是,李自成没有能力驾驭中国,42天的时间就把他累趴下了,他只好让给满洲那个7岁的儿童。

顺治元年农历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

迁都,首先是多尔衮的英明决策。
清朝迁都北京既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是基于退可出关外的战略考虑。以多尔衮为首的王公大臣认为。要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北京,只有占据这个制高点,才能进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

我们现在说的这个顺治元年六月初一早上的多尔衮的办公会议,就是他要把自己迁都的战略方针交给大家讨论。

那么,这位权倾天下的摄政王长得什么样呢?我们在《清实录》《清史稿》里看不到相关描述。但是,在我们这部长篇小说女主人公德川慧子和国田等人所写的《满洲漂流记》看到了他的形象描写——

“他是皇帝的叔父,是一位年在三十四五岁,身材瘦长,留有美髯,是个皮肤微黑,面貌英俊,目光锐利的人。他是皇帝下面第一个有地位的人,其他各王和所有的臣下,都尊重他,上上下下都怕他。有什么事情都不能随便参见。趁他上街的时候,借机会参见。街上的行人都得匍匐在地,不许抬头仰视。 可是对我们,他却是一个和蔼和容易接近的人。他的态度很温和,在问我们问话时,柔声细语的。”从这个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多尔衮是个帅哥。

我们故事开始的时候,多尔衮正高坐在大殿之上,他要与群臣纵论迁都大事。

瞧,他大笑之后,开始讲话了。虽然这时他的二哥代善、三哥阿拜、七哥阿巴泰、九哥巴布泰、堂兄济尔哈朗都在,但,他一开口,这些位高位勋大的人竟没有谁不俯首帖耳。

多尔衮:“今天本王与各位王爷大臣商议一下我大清迁都燕京的大事情。”

王公大臣们有点吃惊,他们各自思考着,又互相看了看,一时没有人敢发言。

武英殿忽然变得安静了,而且静得出奇。大殿一时显得特别空旷。

突然,多尔衮的十二哥英亲王阿济格站了出来。这个时候,也只有他这个痴王敢站出来。

阿济格:“这个,我不能同意。依我看,还是屠城的好。我们当年刚刚占领辽东的时候,就因为没有进行屠城,造成好多旗人被汉民给杀掉了,有的被暗杀,有的被投毒,至今想起来,我都痛悔不及。我的意思是,现在应该乘我大清的兵威,对北京城进行屠城,以避免出现当日在辽东时的祸害。各位王爷留在北京,这样可以用来镇抚燕都。大兵则要么还驻守沈阳,要么退保山海关,这样可以杜绝后患。

英亲王的话一出口,更没有人敢吱声了。虽然说他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但除了他,没有人这样说出来。大殿之上,只有他敢和多尔衮意见相左。

英亲王阿济格1605年年828日-16511128,是努尔哈赤的十二子,是多尔衮的同母哥哥。这个人打起仗来,所向披靡,但却剽悍少谋。最早的时候,太祖授他为台吉爵位。到了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他因为军功升级为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晋封武英郡王,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地位仅次于权力集团的核心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努尔哈赤次子)、二贝勒阿敏(努尔哈赤侄子)、三贝勒莽古尔泰(努尔哈赤五子)、四贝勒皇太极。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阿济格以平西大将军的身份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在九江,他又招降了明军左梦庚部。到了这时,他觉得功劳够大,于是,他提出要求,要像弟弟多尔衮那样封个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他以为机会来了,又企图像弟弟多尔衮那样摄政,并且在这同时还组织兵变,幸好被他的堂兄郑亲王济尔哈朗及时粉碎,他本人被削爵幽禁。这个猛虎王爷在狱中仍不安分,竟然私藏大刀,还挖掘地道,扬言要放火烧了监房。顺治八年底,顺治无可奈何,只好忍痛赐他一死。

在我们这部小说的女人公德川慧子写成的《满洲漂流记》中,阿济格的形象是这样的——

“脸上有麻子,眼睛总瞪着,使人见了害怕。性格极其暴躁,没有什么头脑,遇事不加考虑,所以,皇帝也不给他什么政务。”

“眼睛总瞪着,使人见了害怕”维妙维妙地画出了阿济格的性格特征。在阿巴亥生的三个虎子中,他是最没有心计的,其次是多铎。而最有思想的,那就是多尔衮了,他的思想不但高出两个同胞兄弟,而且几乎高出当时整个的大清朝,真正的“当朝一品”“他是个性格粗暴的人,没有什么头脑,遇事不加考虑。”这与清史中记载的“剽悍少谋”正好吻合。

德川慧子接下来的描述是, “他是个很勇猛的人,在战场上,攻城的时候,只要一动手,非打胜不可。”这和“56战皆捷”、下“63城”的记载,又是必然性的联系了。

“有一次,在攻城时,城内请求投降,皇帝也答应了,可是巴图鲁王子不同意,进城还杀了很多人。这样的过错,使他被降职削官。他明白这是国家的法令,不管怎样,都应该认真遵守。象这样的做法,他没有意见。”

德川慧子是在多尔衮家里见到阿济格的,想来,这番话是阿济格亲口对他说的。这说明阿济格胸无城府,即使对外国来宾也口无遮拦地谈自己的不光彩事。还有一点,那就是阿济格的遵纪守法观念。“他明白这是国家的法令,不管怎样,都应该认真遵守。象这样的做法,他没有意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国家法律在这位野性十足的亲王心中的地位。看起来,至少在多尔衮活着的时候,他还是能够摆正自己和国家的基本位置的。他听弟弟的,因为这个弟弟让他折服。那个时候,在大清国,没有谁不折服多尔衮,多尔衮排行十四,但包括他二哥礼亲王代善那样的老王爷都是要对他绝对服从的,别人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大家互相看了一眼,并不参予评论。多尔衮见哥哥这样说,心想,必须先遏制住这位猛王,别人才好说服。

多尔衮:“英亲王,最不能要的就是你的这种想法。满汉不是仇敌,而是兄弟。天聪五年,我们取得了大凌河之战的胜利,归降的汉官汉将多达百数十员,汉民也很多。为了让他们安下心来为大金国效力,我们的贤侄克勤王岳托向太宗建议,优待礼遇大凌河地区的汉人,使天下人心归附,大业可成。他认为应该以满汉通婚为上,凡一品官降者以诸贝勒女嫁给他,二品官以国中大臣女嫁给他。兵士,要察明汉人女子配给他们,剩余的,可以在八大贝勒下的庄头女子选。如果诸贝勒大臣女出嫁后,有欺凌汉人夫婿的,要治她的父母之罪。太宗皇帝接受了克勤王的建议。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打出了今天的局面,大清的天下,不只是满洲人的天下,是全中国人的天下。”

听到多尔衮谈到克勤王岳托,礼亲王代善刚毅的面容上,掠过了一丝悲伤。岳托王是他的长子,因为患天花已逝世六个年头了。顺便说一句,这位岳托王的四世孙就是曹雪芹的姑父纳尔苏。61岁的老亲王代善见多尔衮看他,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并在心中暗暗骂了自己一句“没出息”然后,脸上恢复了刚毅的表情。多尔衮看到了他的表情变化,亲切地看了二哥一眼,表示安慰。但代善却假装没有看到,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柔肠。

阿济格没有注意到这一细微变化,只是自顾自地发表意见。

阿济格:“有一天,我们旗人被人杀光了,你才会明白。”

多尔衮:“从天聪五年到现在,13年过去了,我们旗人不但没有被杀光,反而越来越多,现在已有20多万了。令人欣喜地的是,我看到了好多人与汉人结成了一家,两个强大的民族的血流在了一起。汉八旗,已经成为我们不能缺少的重要力量。”

阿济格:“反正我不同意迁都!”

多尔衮见哥哥仍然犯倔,只好拿出杀手锏。他强调说这是先皇太宗的遗命,面色也变得有些严厉了。

多尔衮:先皇帝生前曾经说过,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况且,现今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本王不过是依先皇遗言而定。好啦,不争了。各位王公大臣,我大清将于顺治元年820日迁都燕京。特命礼亲王、郑亲王、英亲王阿济格、辅国公屯齐喀、和托、固山额真何洛会前往盛京迎驾。”

见弟弟说出先皇的遗命,阿济格第一反应就是服从。

代善、济尔哈朗、阿济格、屯齐喀、和托、何洛会等高喊:“ 扎!”

在这六个人的应答中,英亲王阿济格的声音最为宏大。

当天下午,摄政王多尔衮给顺治一道奏折,以“八百里里加急”的速度送往沈阳。他在奏折中说:“燕京势踞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今既蒙天畀,皇上迁都于此,以定天下,则宅中图治,宇内朝宗,无不通达,可以慰天下仰望之心,可以锡四方和恒之福。伏祈皇上熟虑俯纳焉。”

多尔衮下令用“八百里加急”的方法将这份奏折送到盛京。战马奔向一个又一个驿站,换了一匹又一匹,最后一匹终于大汗淋漓地跑进了盛京皇宫的大清门。

6月初二的中午,顺治皇帝接到了这份奏折。顺治皇,名福临。是个7岁的小男孩,他面目清秀,一双细长的眼睛,总喜欢追问式地闪动,像在是在享受智慧一点点长大的快乐。他仔细看了看奏折,就交给母亲孝庄太后传阅。最后,孝庄向年仅7岁的儿子投以期许的目光。顺治在母亲的目光里看到了大清国的未来,他坚定地说出两个字。

顺治:“迁都!”

多尔衮断然拒绝屠城而毅然决定迁都

多尔衮断然拒绝屠城而毅然决定迁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