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条道路(2)

 xc活人的娄子 2014-07-19

    为了得到赞美,孩子会自觉做到自己的最好

    “虎妈”近来成为公共话题,很多家长找刘曼辉聊天,几乎人人都说自己不是“虎妈”,自己的家不是“虎窝”,自己更倾向“美国式的宽松”,而不是蔡美儿那样的“中国式严厉”。

    可刘曼辉发现,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看起来,大家都很赞成赏识教育,但到底怎样赏识孩子?

    有的人谙熟比尔·盖茨妈妈支持儿子退学的故事,甚至能背出盖茨在母亲节寄给母亲的卡片上的话:我爱你妈妈,你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你总是在我干的任何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你在一起的所有时光。

    可戏剧性的一幕让刘曼辉至今难忘。一次,她和一群家长吃饭,饭桌上大家正热烈讨论“要赏识孩子”的话题。说话的空当,一个小学生用刚吃过骨头、油乎乎的手,在纸上印下一个可爱的手印。当这个女孩儿很得意地向妈妈展示自己的杰作时,妈妈看都不看,手一挥把孩子推开,“去去去,别捣乱”。一桌子人仍然热烈地讨论着,没有一个家长去看看这个孩子在纸上做了什么,更别说鼓励孩子“有创意”了。

    另一次,刘曼辉现场出题“考”一对父母。很简单,写下孩子的优点。母亲憋了10分钟写了8个字,父亲写了短短3条再也动不了笔。她不得不延长“考试时间”,又给了半小时,让两人发散思维去想孩子的种种优点。她还给了很多提示,比如孩子是否孝顺奶奶,喜欢什么明星,穿衣服颜色搭配怎样,喜欢宠物吗、爱旅游吗……

    最后,夫妻俩好不容易凑了7条。可刘曼辉坚信,“一个提笔就能写下孩子至少20个优点的妈妈,才基本合格”。

    她问这对家长,孩子长到17岁了,你们表扬过孩子吗?他们点头。“那你们怎样表扬的?”刘曼辉不解。

    后来刘曼辉弄明白了,这个孩子17年来,听到的表扬都是“复合句”:“你××事做得不错,但是……”重心永远在“但是”的后面。“但是”像条响尾蛇一样咬了这个孩子17年。

    相比这些“敷衍的赏识”,刘曼辉翻开自己的育儿日记,觉得自己的赏识都有些像“放大镜”,夸张得有些好笑了。

    那时她并不懂什么教育,当肉乎乎的小雯雯出生时,她只是本能地觉得要保护好她。“孩子的心就像豆腐,不忍心破坏”。不破坏最好的办法就是赞美。

    雯雯出生不久,父母就建立了5本档案:一是生活日记,记录雯雯的点滴进步和生活趣事;二是录音磁带,录下雯雯各个时期的语言,包括哭声、笑声、唱歌、背诗、讲故事、对话等;三是画册,凡是雯雯随手乱涂乱画的纸片都保存收集起来,从中可以看到雯雯观察事物、表现事物能力发展的脉络;四是影集;五是病史档案,观察她的体质变化。

    雯雯从小到大画的每张画,小到一个点,大到人物素描,都得到妈妈的“隆重表扬”。严格地说,最初几页纸根本就不是画,“乱七八糟几个点”、“歪歪扭扭的横线”都被妈妈使劲说:“雯雯真棒!”等到雯雯稍大些,画“小鸟”了,妈妈夸她:“哇,雯雯还有这个才能呢!”这番表扬是妈妈考虑过的,因为她知道雯雯能听懂“才能”这个词。她要让雯雯知道,妈妈的每一次赞赏都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虚假的。

    当雯雯表现出小孩子特有的观察力时,爸爸妈妈总是鼓励雯雯:“说得太好了,再想想,还像什么?”所以,雯雯把太阳比喻成“气球”、“鸡蛋”,把盖着铁盖的烟囱喊成:帽子!帽子!她把汉字的“口”,说成是毛巾;看到卖烧饼的与买烧饼的打架,她就说“他们不像大蒜一样团结”……

    刘曼辉渐渐发现,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得到的赞美越多,越喜欢被赞美,为了得到这些赞美,孩子会自觉地做到自己的最好。

    一些时候,赞赏不需要语言,孩子也懂。刘曼辉从不说“你要考一百分”、“你要得第一”,可雯雯发现,只要自己拿到了一百分,妈妈就一脸的喜悦,第二天带自己看两场电影,去山上采蘑菇、做根雕……下一次,她就会更努力。这成了良性循环。

    多年后,当刘曼辉翻开《撒切尔夫人传》时,发现书中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我身边聚集着很多拍马屁的人,但我就是爱听赞美的话。

    “这样的铁娘子都如此,更何况一个孩子?”她常常这样反问前来咨询的家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