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记160:台湾医学生眼中的医学教育掠影

 木立 2014-07-19

        作者:梁钦(老师)、王若曦、姚梦莎、黎爽     医学界网站同步推送

      七月十日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名老师和三名学生参加了中山大学医学院主办的“两岸医家”夏令营活动,和同济医学院、台湾大学医学院、台湾慈济大学医学院、台湾中山医学院等六所医学院校的58名师生进行了12天的近距离接触。台湾医学生的礼貌谦和、儒雅博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此机会,我们就医学教育、医学人文等话题访谈了多位台湾医学生,来了解台湾医学生眼中的医学教育。    

 

入学门槛极其高

       台湾的大学每年招收医学生的数量都非常少,每年每院校招生数量在100余人左右。临床专业统一为七年制,高中之后报考,大学毕业后轮转一年,之后是住院医、住院总以及主治。台湾地区的医学院校入学门槛是极其高的,以台大医学系为例,入学渠道有几下三种:

       一是繁星申请。名额极其少,大概占3—4%左右,这些学生从高一开始每门功课成绩基本达到班级百分之一。这样的学生可以申请直接进入大学,之后通过学力测验成绩,综合衡量进入大学。不过这些学生也存在着各个学校的评价标准不一的问题。

      二是申请入学。这也是台湾当地一直推广的模式。在高三上学期结束时,寒假一月底到二月初全台湾有学力测验,共测试5科: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社会。每门功课成绩最高是15分,成绩出来之后申请大学的专业,进入台大医学院的基本要求是满分级75分,所以需要每门功课都是顶级优秀,其他医学院略低,也只低一两分。之后进行所申请医学院的复试,台大医学院的复试时间在四月份。考台大医学系需要三种:化学试验、生物跑台、教授面试。陈柔安是台湾大学医学院大一升大二的学生,他们那一届92个人面试,最终录取33人。面试官由7个教授团组成,每位学生面试30分钟。面试题目包罗万象,当中有很多医学伦理的两难题,例如重症病人的安乐死、对现在医疗纠纷的看法、收红包现象、想成为怎样的医生等。

      三是高考入学。这是主流渠道,类似我们的高考。台湾学生高二时会选科,分为“文法商政”、“理工科”以及“生物医学”三大类,与我们文理班相似。很多对医学感兴趣的同学就会选择第三类生物医学。不同的类别高考科目有所差异。“生物医学”类需要考语文、数学(甲)、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六门。总分100分,综合衡量三个类别,台大医学系的录取分数在全台湾都是最高的。学生基本可以进入台湾任何学校的任何专业。

       在台湾人眼中,教师、律师、医生地位非常的高, 如果家族中有一名医生是一件光荣的事。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当初专业填报的选择。柔安和我们笑谈道,她报考医学院是因为高中老师的“强逼”,因为社会大多民众都以上医学院的学生数量来衡量高中的教学水平,于是柔安在老师的建议下选择了医学。还有罗文斌,是台大医学院大三升大四的学生,他说当初选择医学院是因为自己高考分数特别高,于是在老师和家人建议下报考。虽然最初是家人的建议,但学习过程中,他们都对医学产生了兴趣。所以台湾医学院的生源质量都是极其高的。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进入医学院,不惜花几年时间参加高考,直到达到目的。比如柔安的班级中,就有三分之一是重考生,还有几个学生已经是26岁的大龄考生。

 

规范的人文教育

        谈及医学人文,我们很多人就会想到台湾慈济大学医学院。他们的医学人文教育,尤其是大体模拟手术教学堪称全球典范。台湾的医学院校重视医学人文研究,各个院校几乎都设有医学人文研究院,学校也设立了很多医学人文课程。除此之外,学校要求学生在大四毕业之前修满18个学分的通识课,以开阔学生视野。

      除了理论教学,还有贯穿整个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实践教学。台湾大学医学院在开学典礼之前会安排医学系学生进行“习医先修体验营”,在此学生可以了解台湾医学历史,同时体验医院工作生活。大二开始,学校会开设一学期两次的Clinical Shadowing教育,期间学生将在带教医生的帮助下了解问诊、开刀等流程,体验了医生的生活。此外,在大二开始的PBL课程中,医生会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情景讨论,一个班由八至九个学生组成,就病例诊断、医学伦理等方面进行讨论。再者,所有学生去医院正式实习之前,需要完成一定学时的服务学习,由学生选择科室或者病房发挥服务精神。

       台湾中山医学院的教学宗旨就是“先成为一名人,再成为一名医生。”他们大一期间的必修课《医生与生死》中三分之一的课程会走进安宁病房(临终关怀医疗机构)。进医学院之前,他们也需要完成一定学时的服务学习,此外还需要听满100小时的讲座。慈济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行不间断的志工(志愿工作者)活动,寒暑假期间,他们会远赴山区进行义诊活动。刘巧雯是慈济大学医学院大五升大六的学生,她说在慈济大学的学习中一直被医学人文教育所感染,她发现就和老师说的一样,做善事真的会上瘾。


医学生眼中的台湾医疗环境

        在和台湾医学生的交流中,他们普遍反映虽然台湾的医生地位很高,但是近些年医生数量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学生也表示了他们的担忧。

        首先是医疗官司盛行。台湾采取的是全民医保政策,健保费由民众支付大多数,所以很多人就认定为医疗是消费行为,有买卖关系。民众既然付钱了,医院就应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就应该药到病除。此外,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医生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台湾很多民众在看病之前会习惯在网络搜索病情相关讯息,如果医生叙述的和网络有所不符,就易引发官司,但是暴力行为很少发生。此外,媒体似乎很喜欢渲染一些医疗事故,所以民众有了很大的防备心理。虽然台湾的医疗环境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当台湾医学生们被问道将来会不会从事医学时,他们都是不约而同的说“是”。

      其次,医生常常超负荷工作。因为在台湾医生属于特殊职业,相关规定并不纳入劳工法,所以医生的待遇和劳动力不成正比,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常常超负荷工作,甚至发生医师过劳死意外。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系杨贤耀同学就表示常常听到学姐和学长抱怨值班太多,他们有时候会连续工作24——48小时。所以,他们医学生也积极支持和呼吁将医师纳入劳工法的保障,享受劳工的权利。

        最后,台湾医疗行业存在着“五大皆空”的现状。因为台湾医生的待遇和“健保点数”(台湾健保局和医院之间的支付点数)挂钩,医师的薪资按照指数发放,而“内外妇儿”和急诊科的点数常常偏低,所以招聘医生很难。现在台湾最受当今医学毕业生欢迎的科室是眼科、皮肤科、五官科、以及医疗美容。这些科室工作相对轻松,工资待遇非常可观。台湾医学生表示,如果“健保点数”制度不改革,这五个科室的发展岌岌可危。

                                                                              致谢:“两岸医家”海峡两岸医学生联合夏令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