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治理,恢复植被,达里诺尔“迈出卓越的一步”

 逸心茶舍 2014-07-21

一、保护区概况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是我旗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旗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保护区于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河流、沼泽型湿地、草原、林地、沙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火山遗迹、历史文化古迹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境内有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湿地资源,已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这里是我国北方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有数目众多的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殖,同时保护区又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渔业养殖基地,牧业生产基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研、教育、教学基地,也是人们回归自然、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的良好去处,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科研等多方面的保护价值.保护区总面积119413.55公顷。分布有草原、湿地、湖泊、河流、沙地、山地等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这里有野生维管束植物67科250属434种,水生植物13种,浮游植物72种。鸟类有16目42科23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9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37种。有鱼类18种。

保护区境内有达里诺尔、岗更诺尔、多伦诺尔三个湖泊,其中以达里湖为最大,面积为228平方公里,属于苏打型半咸水湖。境内还分布有面积大小不一的季节性水泡。达里湖有贡格尔河、沙里河、亮子河、耗来河四条补水河流,以及浑善达克沙地地下水和天然降水等补给,维持着达里湖的水量平衡。但随着近十年来的气候持续干旱,达里湖水量打破了这种平衡,水位逐年下降,面积不断地在萎缩,达里湖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达里湖水面缩小,贡格尔河断流,达里湖水质恶化,湿地萎缩,土地盐碱化。

二、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

(一)天然降水减少。通过我们的监测数据分析,达里湖流域水资源环境问题是有资料记载以来最突出的时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维持达里湖水资源平衡的有效降水是350-400毫米,而近十年的平均降雨量仅为110毫米,有的年份仅为70多毫米,贡格尔河做为达里湖最大的补水河流,自2000年以来,每年都出现了断流的现象,致使注入达里湖的水量锐减。2007年在贡格尔河入湖口处实测断流天数为127天,河水的年补给量已由原来的0.66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0.2亿立方米;从直观看,其它几条河流和浑善达克沙地的补水也在明显地减少。达里湖水位急剧下降,水面不断缩小,水位下降近2.6米,已由228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190平方公里,在达里湖周边已经形成约6.2万亩的盐碱裸滩,蓄水量由16亿立方米减少到11亿立方米,减少了三分之一;湿地萎缩,达里湖周边土地盐渍化程度加剧,生态状况恶化。达里湖水体的富营养程度增加,PH值升高,已经达到了两种主要经济渔类生存的上限。
(二)风沙天气增多。达里诺尔地区年内干旱期和大风季同期,全年大风日数达32~70天,而60%以上集中在2~5月份。沙多风大也是导致土地风蚀沙化的主要因素。当风季来临时,也正值植被枯竭,地表裸露,加之过牧、开垦、搂、挖、等原因,使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壤经大风一吹,沙土飞扬。被剥蚀的风蚀坑,逐渐扩大、加深,变成裸地,而被风力搬运走的沙土,散扬在下风草地上,埋没牧草,形成大面积覆沙和新的沙地沙丘。同时这些沙土被吹进湖里,抬高了湖底,增加了湖水矿物质含量。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范围加大,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覆盖度降低,湿地面积萎缩,水资源自我涵养调蓄能力降低,地下水补给减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里诺尔地区曾是水草肥美物产丰富,大湖周围是浩瀚的芦苇荡,牛马进入芦苇中,可被完全掩蔽。后来达里诺尔经历了两次大的人为灾难。一次是1965年,达里诺尔地区发生大面积病虫害,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调动军队,放火烧荒,撒农药灭虫,使湖滨区600多公顷的芦苇化为灰烬,生态环境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并且在盐碱性湖水的侵润下,形成了大面积的白色盐碱滩。另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渔民争水,牧民争地、牧民争草矛盾日趋尖锐,后经政府调节,炸开岗更湖拦水坝放水,岗更湖水位下降2.8米,水面变成大面积沼泽地,鱼类生产、鸟类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同时,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草场利用方式,造成草地退化,失去水源涵养的能力。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达里诺尔地区人口继续增加,牧业产业迅速发展,保护区内牲畜超过10万头(只),人口超过4000人。过牧使草场大面积退化,植被的平均高度仅为十几厘米,产草量下降。(四)水资源使用失衡的问题。在对水资源的竞争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城镇用水和工业用水挤占农牧业用水,农牧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格局,导致生态用水严重不足,出现了大面积水土流失、水生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达里湖流域特别是补水河流上游水资源使用的失衡,也影响到了达里湖的水平衡失调,湖水逐年萎缩,矿化度逐渐提高。小湖泡相继干涸,目前只剩下达里湖、岗更诺尔和多伦诺尔三个湖泊,最大的达里湖东岸回缩二公里,地表的裸露,加大了土壤水份的蒸发,从而加快土壤盐碱化程度,植被恢复缓慢,盐碱腐蚀严重,对环境带来不确定因素。

三、盐碱地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针对上述多种环境问题,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达来诺日渔场很早就开始关注起来,并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治理恢复。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达来诺日渔场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如派技术人员到大连学习种植芦苇技术,推广到达里诺尔地区治理盐碱地,由于多种原因,芦苇种植技术未成功。后来渔场也组织职工回收湖周边盐碱粉末,加工制碱,但由于成本原因也以失败告终。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以新的理念采取了多种新的尝试并找到治理盐碱地比较适用的方法。在盐碱地治理思路上采取了综合治理的措施,工程、生物、农业、管理措施综合运用,重点突出生态修复的效果,对不同类型环境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比如在达里湖南岸,利用水分条件好,自然恢复快等特点采取围封治理措施,投入少,效果好。集中大量人力,财力,采取栽植耐盐碱植物,栽置沙障等措施,重点治理了达里湖东岸和北岸的盐碱地。原理就是主要依靠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1、围栏封育
主要是达里湖南岸,利用水分条件好,自然恢复快等特点,采取围封治理措施。2003年和2005年分别争取风沙源治理等项目对保护区南、北河口核心区和部分缓冲区网围栏进行了全部更新,对达里湖南岸周边草场进行了围封,并将保护区所在地与嘎查置换的草地及达里湖周围部分退水地段也进行了围封,总投入134万余元,围封总长度5万余延长米。围封材料全部使用的是刺线、水泥桩。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保护,湖区周边草原植被得到了恢复。
2、耐盐碱植物试验
2007年,在北河口的盐碱裸地上采用羊粪、石膏、羊粪+石膏、沙子+羊粪、石膏+羊粪+沙子等不同措施改良土壤,分别种植碱茅、草木樨、披碱草、(进口)披碱草、赖草及本地冰草,进行耐盐碱植物筛选试验,记录了相关数据。种子10天后发芽,发芽率在90%。一个月后测苗高,平均高度为10cm;40天后再测苗高,平均高度为30cm。试验表明通过物理化学措施改良PH值高达9-11的盐碱地可以使植被恢复。翌年监测返青率,返青率相对高的植物为碱茅、披碱草、冰草,其余植物返青率较低,且被碱蓬、碱茅等本地植物所替代。从实验结果看,采取本地植物来治理盐碱地是非常理想的办法。
3、种植耐盐碱灌木
2005年,利用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在北河口用机械开沟,进行柽柳等灌木树种栽植试验,虽然树木成活率较低,但通过开沟整地,本地植物碱茅等大量生长,目前植被覆盖度已达90%,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在随后的2008年至2012年间,在达里湖北岸采取对土壤添加羊粪+石膏、羊粪、覆地膜及换土等因地制宜的措施对盐碱地进行改良,淡水灌溉,共栽植柽柳20余万株,其中2008年成活率达到37%,2009—2011年成活率平均达到80%以上。通过栽植结果来看,一方面柽柳成活,改善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采取的这些人工措施,使盐碱土壤得到改良,当地植物碱蓬、碱茅等大量生长,植被盖度达90%以上。通过这种方式盐碱地治理面积达3000余亩,治理效果显著。

4、用碱蓬埋沙障,种植碱茅
2011年,在达里湖北岸宇宙井子利用碱茅和碱蓬埋设沙障。具体方法就是;在盐碱滩上机械开0.4米深的沟,行距为1.5米,利用本地秋季刈割的碱蓬、碱茅埋设沙障,地上高度为0.2米以上,地下埋深0.2米。这种方式与直接种植碱蓬、碱茅种子相比,埋沙障既能挡风有效减少风蚀,又能保证种子在自然环境下破壳,缩短休眠期,提高发芽率。本地碱蓬、碱茅易采集、成本低、供应足,采用当地的植物来治理盐碱地,具有适应能力强、发芽率高、见效快等特点,还免去了处理种子、储藏种子等环节。共埋设碱蓬沙障1200亩,完成机械开沟2400亩,投入治理资金115万元;同时投入11万余元收购本地碱茅种子1200公斤。2012年种植碱茅1000亩。通过治理,宇宙井子风起碱土漫天飞扬的环境得到完全治理,植被覆盖度达到了60%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也是进行多年探索治理盐碱地方法中最有效的一种。
目前,达里湖周边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已恢复植被5万余亩,不论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达里湖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又处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沙地环境的边缘效应十分明显,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将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盐碱地的治理,降低土壤PH值,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恢复植被,从而改善了湖区环境,对调节当地气候,涵养水源,防尘固沙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恢复达里湖周边湿地自然景观,提高了自然景观的可观赏性,促进了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盐碱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也为牧民提供了打草场,提高了冬季饲草储备量,增加了牧民收入。也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鸟类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每年春秋两季数以万计的候鸟迁徙至达里湖地区,补充体力,休养生息。最新调查数据显示,鸟类种类已从235种增加至280种之多。盐碱地的治理和草地植被的恢复,为鱼类的产卵提供了大量的附着物,改善了鱼类产卵条件,提高了鱼苗的孵化率。

四、问题及建议
(一)退水地段土地权属问题,影响盐碱地治理工作开展,并不利于对治理地段的保护和管理,亟待周边社区的支持。
由于过去保护区建立之初委托渔场代管,未能及时开展土地确权工作,周边社区牧民有个观念认为有水的地方是渔场的,退水陆地都是牧民集体所有,因此只要湖水萎缩牧民的网围栏就跟着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牧民的围栏围得越来越长,大部分盐碱滩被牧民围栏包围,为治理工作带来难度,一是治理车辆和人员无法到达治理现场;二是牧民进行阻挠,不让治理。同时,治理后的地段牧民不让围封,致使牲畜随意践踏,采食治理地区种植、栽植的植被,对植被恢复成果造成极大破坏。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妥善措施加以协调,并得到达里湖周边苏木、嘎查、群众的大力支持,以达到治理目的。
(二)缺乏国家大项目的支持
目前所治理地区投入大部分为企业运营状态良好下投的资金,没有固定的保障。由于缺乏大量资金的支持,不能系统、全面的开展治理工作,只局限于局部地区治理。亟需国家重大治理项目、资金的扶持。使治理效果更加规模化,系统化,巩固后续治理成果。
(三)生态治理的持续性问题
生态治理也是个动态的治理过程。如果今后天气干旱的形势还没有改变,达里湖的退缩也将是持续的,每年都会形成新的盐碱滩,其治理也将是持续的。这就要求:一要在生态治理的机制上有一个持续的保障,二是在治理资金上也要有一个持续的保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