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就职和辞职不像今天这么干净利落。特别是有名望的人就任高级职位,说道就更多。不能让你当你就当,你得“三让而后受之”。皇帝说,王国华,你来当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吧!我第一反应就是推辞。写信说明自己水平不够,个头不高,没有博士学位等。皇帝回信说,你水平很高,个头达标,学历不是问题。我再写信说自己家中父母年老,需要在家好好照料他们。皇帝回信说,你父母还年轻,我会给你足够的工资奉养他们……如是者三,双方面子做足,然后才坐飞机去京城上任。当然,你可以将此理解为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是必须的“礼”。不像现在,大家都猴急猴急的样子,连掩饰和推辞一下的耐心都没了。 辞职也是如此。如果你提出辞职,皇帝立即批准了,这对大臣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就跟被人当众抽大嘴巴一样。一般情况下,辞职有如下程序。大臣如果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常常以进为退,提出辞职;还有的被御史弹劾了,觉得人格受辱,就通过辞职来要挟。这时候,皇帝会想起他的种种“好”,自然不允。事主辞职一次,皇帝退回一次。事主再辞,皇帝再退。游戏什么时候结束,双方都心知肚明。到最后,皇帝的诚意已经有目共睹,大臣便见好就收,继续留任。因此,辞职不是不干,而是一种姿态,尤其在专制制度下,这是臣子们维护有限自尊的通用手段。其实谁会傻乎乎地铁了心辞职?就业机会那么少,有个工作机会干嘛不好好珍惜呢? 但也有例外。明朝万历年间有位大臣就曾经辞职123次,创下了中国历史上辞职的吉尼斯记录。人家辞职是真辞,决不是虚晃一招。此人名李廷机,福建晋江人,官至内阁大学士,基本算群臣之首了。可惜,他在任期间,万历皇帝的罢工工程已经开始。万历年轻时本来要雄心勃勃大干一场的,但当时官僚机制已十分成熟,对他限制非常大,他想换个太子十几年都换不成,以致心灰意懒,再也不想跟大臣们打交道:不上朝,不批示,官员死了、退休了他也不派人续任。李廷机上任不久发现这活儿根本没法干。中央各部委全部官员加一起三十来人,空缺二十四人!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下面有了矛盾都骂他。而皇帝天天憋在皇宫里装死,对他的工作不管不问,更别说替他撑腰。整个政府好像跟万历没有关系一样。 李廷机脸皮薄,被骂了几次就提出辞职。万历不挽留,但也不批准。不批准李廷机就只能接着干。为了表明辞职的决心,李廷机让家人先回故乡,自己处理了房产,搬到城边的破庙里等批示。本以为很快就有结果,谁料一等就是五年!这期间,他不得不继续履行阁臣的职责。但他抽冷子就递交一封辞职信,总共交了123封,万历皇帝死活不回复。后来李廷机等不起了,去TNN的吧,老子说什么都不干了。干脆连个招呼也不打,卷铺盖打道回府了。万历真沉得住气,也不追,也不问,就像没这回事一样。李廷机回乡不久就去世了,这才算彻底解脱。(压题图片:李廷机蜡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