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王国聘)

 周易风水图书馆 2014-07-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王国聘) - 亚洲风水周易 - 中国风水师在线 亚洲风水周易 

王国聘:南京晓庄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思想,这些思想尽管带有某种朴素的直观或顿悟的性质,但都是人类生态文明智慧的一部分,具有“奇迹般深刻”,并一再被人类文明的深化所认同,值得我们今天在深入探讨生态文明及其价值时认真分析和汲取。


一、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老庄为代表,道家哲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提出“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扬了宇宙生命统一论,对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物我合一——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宇宙论


老子的宇宙论首先看到的就是: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老子认为,从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共性来看,它们都含有“阴阳”,都是有阴阳二气妙合而成的。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从天地万物发生的本原来看,它们都来自同一个“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道是独一无偶的,由独一无偶的“道”分化为“阴阳”二气,由它们再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天地万物。


2.知常曰明——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一致性


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老子哲学把这种规律称为“天道”或“天之道”,既然天与人是合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天道”与“人道”也是一致的,“道”既是自然万物所遵循的规律,也是人类行为应遵守的法则。老子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而为此则须遵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老子提出的师法自然的思想,虽然是从人类行为的一般意义上说的,但内在地包含了人类的道德行为、道德法则也应遵循自然的法则的思想,“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王国聘) - 亚洲风水周易 - 中国风水师在线 亚洲风水周易

3.知止不殆、知足不辱——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道德法则


“知止不殆”要求人类要认清事物固有的限度,以限制和禁止那些“极端”、“奢侈”、“过分”的行为。既然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限度,人的行为就应当有所“禁止”,人的欲望就应当有所“满足”,有所克制。


“知足不辱”则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脱离实际情况。老子哲学中所谓的“知足”,并非消极保守、不思进取的意思,而是求进取中要讲究实际、尊重规律、尊重天极、讲究限度,不能追求虚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贪得无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王国聘) - 亚洲风水周易 - 中国风水师在线 亚洲风水周易


 

二、儒家“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意识


儒家提出了丰富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在这些思想中蕴涵着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观念。


1.兼爱万物,尊重自然


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人要博爱生灵,兼利宇宙物品。早在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中,就把“生生”,即尊重生命、长养生命、维护生命作为人的“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系辞》)。随后的儒家哲人也大都从自我生命的体验,转而同情他人的生命,并推及对宇宙万物生命的尊重。“以情度情,以类度类”,进而效法大自然的厚德载物,博大无私。


2.以时禁发,以时养发


儒家依据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从利国富民,保证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的持续性出发,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顺应生物的繁育生长规律,“以时禁发”,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他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就十分注意山林川泽的管理和生物资源的保护,提出了“以时禁发”的原则。他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管子?八观》)。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恰当的固定的时限,要按照规定的时节进行。管仲还以经济手段来保障他的“以时禁发”的规定,制定了“毋征薮泽以时禁发”和“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征”的政策,提出山林与水泽要按时封禁与开放,老百姓在开放时间内去采集捕猎都免征赋税。


3.取用有节,物尽其用


儒家注重经世治国,他们所倡导的“礼义”政治是一种有节制的政治,要求统治者要节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把节约人、财、物上升到国策的高度。当年,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孔子就直接指出,“政在节财”(《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儒家提出“政在节财”的主张,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但它客观上具有自然保护的意义,因为,节财就包括要节制利用自然资源,节制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避免对自然的掠夺和浪费。儒家所提出的节约的主张一开始就是从生态环境学的角度出发的,儒家从天地自然万物所具有的适可而止的节律得出人事行为要”节“的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王国聘) - 亚洲风水周易 - 中国风水师在线 亚洲风水周易

三、 佛学“尊重生命“的博爱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尊重生命的思想表述得最完整的是佛教禅学,如果说剔去其中附加的宗教的神秘内容,可以看到,佛学理论中所阐发的佛教生命观,包含了丰富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万物平等的生命意识


在佛教禅学中,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谓“依正不二”,“佛”是指“依报”(环境),“正”是指“正报”(生命主体),在佛的面前,人与其它所有的生物者都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大般涅磐经》卷二十七)。所有生命都潜藏着“佛”性,都有可能达到“佛”这一生命的最高境界。人和其它生物的区别只是由在生灭轮回中的不同际遇所造成的。


2.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


佛教主张,关爱众生,把所有生命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去体验,把所有生命生存的不幸环境当成自己生存的不幸环境去感受,使“爱”或“慈悲”所关注的对象不限于自己的子孙、妻子或兄弟姐妹,而且还要遍及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生物。应该说佛教的这种慈悲情怀,突破了对人类自身的关注,“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场革命”。任何生命都把保护自己的生存当作至高无上的目的,这是生命世界的准则,佛教的慈悲并不否定对自身的本能的保护,但它更为强调的是对他人和他物的关怀、给予和帮助。


3.“不杀生”的道德戒律


在佛教中,首恶是杀生。这里的杀生不仅意味着对人生命的伤害,而且也包含对所有生物的伤害。“不杀和不伤害的戒律规定着人对动物的关系”。佛教的“不杀生”是建立在以现实中所有的生命现象都遵循因果报应和转世再生的信仰基础之上的,因果报应和再生使得所有生命都具有“血缘关系”。某个动物前世曾经是并可能再次成为人类,因此,所有的人和生物都互有关系。“佛教徒认为一个人首先应给生命无害,然后在实际上不伤害生命(不杀生),尊重所有的生命。”杀生意味着剥夺生命存在的权利,会给生命导致痛苦与不幸,因此,它与偷盗等行为一样被视为恶。


中国的生态文化产生于遥远的古代,但包含有超越时代、超越国度的合理因素和永恒价值。面对21世纪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建构,在大胆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生态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尊重、珍视、发掘、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资源,使之契合到现代生态文明之中,必将有助于生态文明的发展。


(摘选自中国学习出版社《生态文明建设》)

                       母亲是尊佛!孝顺的人转起! - 亚洲风水周易 - 中国风水师在线 亚洲风水周易
 
            母亲是尊佛!孝顺的人转起! - 亚洲风水周易 - 中国风水师在线 亚洲风水周易
 
       母亲是尊佛!孝顺的人转起! - 亚洲风水周易 - 中国风水师在线 亚洲风水周易
     母亲是尊佛!孝顺的人转起! - 亚洲风水周易 - 中国风水师在线 亚洲风水周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