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120周年祭1]甲午之殇,一场战争让中国失去了什么?

 3gzylon 2014-07-22

【导语】2014年,又是一个甲午年。一提到甲午,国人自然会想到,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变局,什么时候国人体会最深?就是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民之痛,国之殇。从唐朝时日本对中国的仰视到八年抗战时对中国的俯视,转折点就在甲午战争,仰视与俯视之间,一场战争究竟让中国失去了什么?欢迎你来说一说>>>>>>>>

【赔了银子,割让土地】


  120年前的那场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百年的耻辱,战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清朝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该条约是继《北京条约》以来侵略者强加给中国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并允许日本人在中国投资办厂。2.3亿的赔款,相当于清朝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财政收入的4.5倍!。【详细】
【丢了“天朝上国”的面子】

  甲午不仅使中国这个“天朝上国”败于“蕞尔小邦”,遭到前所未有屈辱,同时也使中国在东亚所主导的“天朝礼治体系”彻底坍塌。中国在历史上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本身既没信念,也没有意愿塑造“华夏和平”。中国只不过是以“天朝礼治”的名义,追求表面上的虚名和表面上的和平;日本在东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其独特性,瞄准中国,谋求东亚地区主导权可以说是日本的千年夙愿。【详细】
【输掉了“话语权”】

   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翻看西方当时的媒体报道,及后来的史学论述,绝大多数都对中国没有同情。大多数人认为,日本打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胜利,是进步对保守的胜利,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进步。这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于日本进行的宣传战的功效。除去战场上的争夺,日本更重视把媒体宣传当做投枪匕首来用。相形之下,当时清政府则太过保守落后,不仅输在了枪杆子上,也输在了笔杆子上。【详细】
【不懂得海军的真正价值】

   中华民族发源自大陆,陆地是我们民族最为熟知的生活舞台。自鸦片战争以后,一个观念犹如魔咒般挥之不去,那就是“海防”。“海防”两个字中,折射出的是当时中国人对待海洋的视角和心态,也决定了此后中国在面对海洋时的命运。实力一度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虽然初步具备了和西方类似的舰队组织形式和外在特征,然而骨子里实际仍然是“防海”工具,被清政府锁在家门口。清政府不明了海军的价值,更不懂得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真正意义。【详细】
【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对于当时同样进行现代化努力的清政府而言,甲午战争使得清朝内部对于洋务运动的正当性产生了分歧,使得极力希望搞现代化的清朝政府灭亡了。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和日本本来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战争之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则彻底沦为外国的殖民地,错失了第一次现代化的机会。而三十多年后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击破了国民党政府现代化的努力,可谓甲午战争的高级版。【详细】
【消磨殆尽的民族精神】

   近代史上的中华民族,严重缺乏一种每一个健康的民族都应有的、正常的“尚武精神”。培根曾言:“任何国家之所以伟大,主要在于是否有尚武的人种。”甲午战争之前,清军多讲明哲保身,与身家性命相比,气节轻如毫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士道“受命忘家忘亲”的精神。甲午战争期间,在中国腐朽的统治者仍在贪图享乐之时,明治天皇在大本营亲自领导作战。【详细】
【大国地位沦丧】

   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战争的结局置换了日本和中国在亚洲的地位,日本靠强索中国的巨额赔偿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脱亚入欧,跻身列强,走向了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之路,为其后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甲午战争彻底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进一步唤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详细】
【荣辱靠实力:日本对华仰视到俯视】

   中国自汉唐时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人对华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唐朝至宋朝是“仰视”;从元代到甲午战争前是“平视”;从甲午战争后到抗战结束是“俯视”。回顾甲午战争以来120年的中日关系,可以说经历了漫长的“日强中弱”局面,后来又有了在亚洲“双强并立”的状态。自201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总量百年来终于超过了日本。在新形势下,当人们再次回顾甲午战争的历史以及中日关系的历史走向便可看出,只有中国越来越强大,才能使日方逐步端正心态,中日关系的发展才能走向正常的轨道。【详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