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黄圆雕

 率我真 2014-07-22

                                 田黄圆雕
    有时候我会想,寿山石确实是一种很特别的材料。它软硬适中很方便手工雕制,又色彩丰富色阶广域,是一种十分漂亮的材质,如果加以艺术创作的话,经常会有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出现。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将其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于寿山石上,形成其独特的雕刻风格的呢?就个人认为,现代寿山石雕刻艺术应始于“王冕以花乳石入印...”,寿山石雕刻艺术与之前印纽雕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过如果从对材质的认识角度上来思考的话,那么对于寿山石的利用则可以追溯至1500年前的南朝时期,但是那个时候的寿山石工艺品和现在的寿山石雕刻艺术似乎是完全扯不上关系。在这里我将这两件“陈年旧事”搬出重新说,是为了更方便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两种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上,其实有着共通点——都是基于对于同一种材质本身所具备的特点的利用上,从而改变这种材质的命运。
    对于早期寿山石雕刻艺术,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印纽文化的为一类,基于吸收其他雕刻特点(如木,牙雕刻)为另一类。其实,将这样的雕刻分类延续到现代也同样适用。本来嘛,都是基于对寿山石材质特点开发上的艺术创作,不同的雕刻方式风格始终会有大一统的趋势。然而这二者之间的差异的根本,更多是文化内涵上的,以及功能化的差异,在此就不再累述了。似乎并没有田黄圆雕一词。
    田黄圆雕从字面上的解释,即是田黄石作品以圆雕这样的雕刻形式出现。在近代寿山石雕刻历史上,这是一件颇为有意思的事情。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三点原因:一薄意雕是一种十分具有针对性的雕刻形式,尤其运用在田黄上,利用皮质的颜色反差,容易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印象深刻。而薄意雕恰恰始于清后期。二田黄石多格,以当时的圆雕技术和雕刻观点往往难以处理,薄意雕对此有得心应手之处。三随着田黄作为一种印石材料被清室大量采用,达官贵人间也开始流行起以田黄石为材的雕件,使得其身价不断攀升,重量成了厘定一个田黄石作品价格高低的重要参数,薄意雕因其耗材少的缘故很受购石求雕的商贩们喜爱,逐渐成为一种惯性的选择。当然,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其他诸多因素,这里的观点主要指的是技术层面的看法。
    83年代,我在香港看到了一些田黄圆雕的手件,据说很受收藏家的欢迎,于是我萌发了创作田黄圆雕的念头。从刚刚开始的单纯模仿,到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经历了十几年时间。如果用语言论述创作过程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情,以下采用图解的方式描述:1.jpg

     图1:这是我81年开始创作的田黄作品。就技术上来看,还是延续传统的薄意雕。
    1.jpg1.jpg2-图3:这是我进行田黄圆雕创作后不久的作品,图2中上行最左和最右两个是我雕刻的,其中左边的狮子已经开始利用皮质取巧了,右边的佛手则是取材于木雕,石雕中原本并无这个造型。图3中上行左图为尚均款之田黄印章,右图则是我雕刻的人物。这个时期的田黄作品,就已经开始进行一些创新了,创作过程中发现田黄圆雕中处理格的问题是十分考技巧的事情。
   1.jpg 田黄圆雕田黄圆雕 图4-图6:图4是比较有趣的事情,整个作品虽然构图复杂,但是随处可见石皮的痕迹。在设计之初,就将整个石形的特点考虑进去了。图5是利用一种简单的组合,将一个诡形的田黄合理演绎。图6与图5相比则更上一层,毫无累赘,直接将一个单一形象与诡形相结合,而且皮质参与构图。在之前有说过,田黄石贵,所以在对田黄石的雕刻过程中,我总是遵守着务必保留原石原始的长,宽,高这一概念。在过往的研究中,发现古人田黄圆雕也有类似的思路,不过仅限与图4类型,图5图6那种比较夸张的形状则没有——至少我印象中没有。
     田黄的雕刻中,受到材料限制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只要你坚持保留原石原始的长,宽,高这一概念,那么很多时候即使是雕刻旧题材,也包含创作性。不过有趣的是,许多时候往往越是奇形怪状的田黄石,成功雕刻后越是精彩。或许客观的局限性未必都是一种坏事,至少它逼着你去想象!
   田黄圆雕  图7:这是我在雕刻田黄一段时间后,进行深入研究后的产物,它对我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随着对于田黄石的特性(最为直观的就是石皮)的不断利用,从单纯的取巧慢慢演化为将田黄石本身的特性融入到作品的构图中。从这枚作品来看,乌鸦皮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取巧了,它被分色(70年代曾经写过专门的文章,有空再介绍)并赋予不同的意义。从全局的角度来看,乌鸦皮和内在石质形成了反差,强调了明暗关系,这也十分符合我长期以来的雕刻观念。
   田黄圆雕 田黄圆雕 图8-图9:图8是一件非常久以前的作品,大约有十几年了。它十分完美的利用到田黄石的特性——从石形到皮质。为了符合石形,我专门设计了一个特别的造型——将古蝉和写实蝉的特点相互融合。乌鸦皮则小心剔除,被处理成类似白描效果的线条与巧色。在这后来十几年里,我并没有再继续创作类似的造型,这个造型本身已经将原石的特点用尽,是个孤品。图9是近期制作的,原石本身是双层皮。我特地将外层的黄皮小心的保留下来,黄皮的边缘慢慢转淡以利用第2层的黑皮做衬底。在整个作品构图上追求浓淡互转之味,雕法悉心之处在于把握其中的次序。
    这两个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很难再进行复制,即使复制在味道上也必有所打折,因为他们都是完美针对原石特点来进行创作的。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田黄石本身的特点已经被充分利用,并占到作品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了。
  田黄圆雕  田黄圆雕 图10-图11:这个作品恐怕大家都十分熟悉了,从雕工上它在我许多细工作品中只是一般而已。它的特别之处就是:作品的侧重点完全放在了原石本身固有的特点上了,将三色皮想象为残荷远比白鹭和荷叶本身的雕刻要来的重要的多。荷叶间色彩的浓淡互转,完全是天然不可捉摸之物。极端的发挥原石特点,以至于让它成为作品的核心,轻工而重想象是它的特点。在充分利用田黄石特点的创作思路上,它是个极端的例子。

 

    到此,田黄圆雕的文章告一段落。就以单独田黄圆雕四个字,作为一种雕刻技法是无法成立的。如果以雕刻思维来划分,则有其一席之地,毕竟田黄石和其他矿脉石有着显著不同的形状的性质,在处理方式的思维上也有其自身特点。
    如果说雕法之细致,我不敢妄称比肩古人。但如果说到对田黄石圆雕的理解和特点应用上,我则胜古人一筹。这也并非我一人之能耐,而是我所处的时代背景本身的特点,潜移默化到我作品上的缘故,一切都要感谢为了寿山石雕刻艺术不断努力的老艺人们,他们的创作思维总是透过他们的作品,影响着新一代的入行者。这些观点可以看看我博客上那几篇《不同观点下的产物》。在这篇文章中,我并未就我的人物雕刻进行阐述,因为人物雕刻有其他的观点和因素,而且我这篇文章我主要是针对单一雕刻观点而写的,自然是挑选比较有针对性的作品。
    不同观点下来阐述一件相同的事情,可能结果会有着很大的分歧。然而如果你真正有将寿山石雕刻看作是一种艺术事业的话,这种分析又是必要的。


                                                               石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