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亡》公开课:你能想象永生有多可怕吗

 优雅a 2014-07-22
《死亡》公开课主讲人、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
你能想象永生有多可怕吗
 

    正在讲“死亡课”的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美]谢利·卡根著?贝小戎等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记者刘功虎

    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卡根的网络公开课《死亡》,在中国非常受欢迎,视频点击率居高不下,这让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耶鲁大学官方网站甚至报道了它在中国的风靡。凭借这门课,卡根成了全球最红的教授之一。最近,公开课的内容结集推出中文版《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全书共分16章,内容围绕几个问题展开:“死亡是一件坏事吗?永生不朽会不会是一件好事?对我会死掉这一事实,我应该持何种态度?该不该害怕?我该不该对人终有一死这一事实感到绝望?”20日,卡根接受本报专访,他说不强求人人都同意他的观点,但他希望唤起人们对死亡的严肃思考。

    手舞足蹈讲死亡

    3年前的初春,网易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他们的目的,是引进国际流行的优质视频课件,配上中文字幕,为广大网友提供高层次的精神食粮。

    网易会根据网友的投票量,决定选什么课,以及翻译进度。耶鲁大学的“死亡课”脱颖而出,成为最受中国网友欢迎的公开课之一。每天抽1小时在线观看,课后聚在网上交流,成为中国大学生与白领圈的新时尚。

    从视频上可以看到,一旦置身教室,卡根就像一个演说家。他一点也不像那种愁云惨淡的老学究,一脸络腮胡,看起来豪放不羁。卡根面对着数百号学生,身穿牛仔裤、帆布鞋,他时而盘腿坐在讲台上,时而将两腿耷拉在讲台边,讲兴奋了,还不时手舞足蹈,大谈生命和死亡的本质,神态自如而潇洒,被中国网友亲切呼为“大仙”。

    卡根生于伊利诺伊州的斯科基市,1976年从卫斯理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198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他曾在匹兹堡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任教,1995年来到耶鲁大学。卡根的研究领域集中在道德哲学。 

    为什么在耶鲁开设“死亡”课程,卡根说:“在我看来,所有人都无法避免思考‘死亡’这个话题。许多人试图不去想它,其实不可能。我之所以开这个公开课,就是想把这个问题变得轻松些,引到公共空间来谈论。有些人认为,这个话题令人苦恼,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话题。” 

    卡根为什么在中国走红

    几年前,课堂上来了一个学生,大一时被确诊患有癌症,他知道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还是决定完成大学学业。他在大四的第二个学期,选修了卡根的“死亡”公开课,并在临终前拿到了学校授予的学位。

    “得知有一个像他那样处境的人修这门课,我感到很羞愧。”卡根说,“我周复一周地大谈这世上没有灵魂,没有来生,我们都将死去是一件好事。”这个特殊的学生一度使卡根陷入思考——人在已知或未知死亡的情况下,面对自己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美国学生大多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背景,而无宗教信仰的学生心里也多少有一些习成的观念。卡根不担心这些,甚至希望学生身份越多元越好。他不计较学生来自埃及还是中国,原本抱有什么死亡观念,他有信心做到沟通无障碍。他喜欢还原到元问题的层次上去讨论死亡,这符合人的常识需要,任何文化背景的学生都想一探究竟。

    卡根的“死亡课”被引入中国,掀起持续经年的收看热。记者登录微博发现,任志强等社会名人秀自己看过的新书,书架上赫然就有这本。此前的3年,很多网络“大V”陆续加入听课大军,经常争得面红耳赤。

    本书译者贝小戎告诉记者,卡根之所以在中国走红,与他抱持的“物理主义”死亡观有很大关系——“物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唯物主义”。

    如释重负

    记者刘功虎

    卡根很健谈,笔锋锐利。他很感激中国人对他保持了持久而强烈的兴趣。“对生命感恩”是一句略嫌泛滥的陈词,但在他是真诚的生活态度。他主张人们不用害怕死亡,但不等于鼓励人们“不怕死”,漠视生命。

    看了他对本报设问的详尽解答,再翻翻他的《死亡》一书,记者自信对这个问题有了种很通透的感觉。卡根从不否认有的死亡过程很痛苦,也不否认死亡不论迟早总会来剥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享有,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贡献,那就是他的思考让记者不再对“死亡本身”感到恐惧。

    我们也不用再担心通往死亡的路上会孤独。卡根描述休谟的“临终盛况”,让记者想起少时爷爷去世的那个晚上:爷爷躺在家里一间小屋的床上,灯光幽暗,他一一检视围坐四周的三个儿子、四个孙子,轻而清晰地说话吐字,脸上时不时露出笑容。后来他就睡着了。凌晨时分,女人们赶到,满屋子顿时沸腾热闹起来,哭声由此要持续好几天。

    卡根还注意到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的寿命总是参差不一,有的人活过了平均线,有的人远远不足平均寿命。“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人性的弱点,对于平均线以下的人们来说,他会觉得亏了,痛苦更甚。卡根对此无能为力。他只能建议人要爱运动,改善自己的体质;找个基因更好的配偶,不断提升下一代的生命质量。

    他的使命毕竟与宗教人士、心理医生不同,他可以指出痛苦的根由,但没有消除痛苦的灵丹妙药。

    ︻访谈︼ 记者刘功虎

    “濒死体验”是幻觉

    读+:从你的角度看,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

    谢利·卡根:答案似乎再简单直白不过了。一般来说,当我拥有一具具有人格功能的肉体时,我就活着,而当我不再拥有这样的肉体,肉体开始损坏并停止正常运作,我便死亡了。人格功能是指我会说话、思想、感知、可交流,有爱、有计划、理性自知,等等。

    读+:人能想象死亡是怎么回事吗?那些声称自己“鬼门关上走了一遭”,回头再向人们诉说的死亡体验,都是真实的吗?

    谢利·卡根:处于死亡状态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它不像任何其他感觉。它没有感觉。体验,是活人的体验,死亡是体验的终结。如果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想象,那么我们当然无从想象了。

    有的人声称能从空中看到自己的葬礼如何举行,可是我要说,“濒死体验”都是他们并没有死透时的幻觉。一个人也许能想象自己肉体的死亡状态,但是他绝对无法描述那种“死了的感觉”。当我们去描述死亡的感觉时,总有一个旁观的活着的我在。

    读+:对于死亡的本质,从没有人有过深刻的发现?

    谢利·卡根:有一首很有名的校园民谣,里面唱道,“我们一起生活,但是都将独自死去”,被很多人认为是深刻的真理。不过我不太认同。很多人是在亲人陪伴下去世的。战场上很多人和其他人一起死去。相爱的恋人拥抱着一起跳崖。也许“独自死去”的意思是“没人能代替你去死”,但是世上没有任何事可以由别人代替:没人能替你吃午餐、摘取胆结石。

    读+:也许那歌谣是想表达一种孤独感?

    谢利·卡根:是的,也许是这样,但那仍不是对死亡的本质理解。有的人会在睡眠中意外死去,有的人会遭遇车祸,来不及产生孤独感。休谟死得从容,请了好多人坐在病榻前谈话聊天,他很快乐开心。苏格拉底喝下毒芹后与朋友们一一道别。他们不孤独。

    死亡非恶非善,什么也不是

    读+:在你看来,为什么人们恐惧死亡?

    谢利·卡根:有的死亡过程的确痛苦,比如癌症患者。但是,也有可能我们在睡梦中悄然死去。我们多数人恐惧的重点不是死亡过程,而是“死亡本身”。他们认为死亡本身要不得。那么,死亡本身的状态是什么?“我”不复存在。你都不存在了,怎么会有什么事对你有坏处?当你不存在时,你不再有包括痛苦在内的任何感觉。

    如果不存在引起了“缺失”,缺失了生命,不能再享受生活的美好,的确可能要算个坏事。但是对于这个痛苦,我们的反应要适度。想通了你会发现,这种美好也不是无限的,不需要“永远”拥有。

    读+:死亡会让我永远失去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这还不够可怕吗?

    谢利·卡根:对这个担心,伊壁鸠鲁的一段话最能开导人: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是“死亡”,但它与我们完全不相干,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

    他这个话认为死亡是一种恶,但不与活着的人相干,只对“不存在的人”有坏处。要我说,他还不彻底。死亡不是一种恶,当然也不是善,它什么都不是。

    永生不值得期待

    读+:如果死亡有坏处是因为它剥夺了我们生命中美好的事物,这是否意味着人世最好的事情是永生?

    谢利·卡根:我们可以假设自己80岁得癌症死了,如果没有这病患,我们本可以多获得十几年的美好生活。继续假设,120岁、200岁、500岁,那后面总有更好的日子等着我们,推到极致就得呼唤永生。

    可是你能想象永生有多可怕吗?你喜欢吃巧克力,吃到某个时刻你会觉得一点都不好吃。这个时刻总会到来。你喜欢跟不同的女人恋爱,可是你想想,1000万年,一万亿年……永远持续,无法摆脱,你会怎样?永生岂非一个牢笼?

    读+:人类想象不出一种美满的永生吗?也许是我们当下的想象力不够。

    谢利·卡根:人类不像老鼠,你永远不会驻足于此刻。你总会上升到元层次或更高层次去审视某件事的快感,并思考一个问题:生命仅止于此吗?这个问题最终会折磨你,侵蚀并凌驾于快感之上。最终,你会变得恐惧,恐惧自己陷入了老鼠般的存在之中。电影《神鬼愿望》里有人问魔鬼为什么反抗上帝,魔鬼的理由是,在天堂里很无聊,除了赞美上帝、享受生活,别的什么也干不了。

    读+:人类演化过程中也许能克服厌倦?

    谢利·卡根:好吧,假设我们进化出了一种健忘症,持续的渐进的健忘,每到500岁、1000岁、1万岁,人就开始由厌倦而进入失忆,然后产生新的热情、兴趣、新的记忆,爱上了中国诗词而忘记了他在印度耍蛇过活,他的信仰、渴望、目标和兴趣跟以前迥然不同。这人跟以前的你完全不同了,可那与你已经死去、你的后代活着,有什么分别!

    读+:也许人们求的不是永生,而是想什么时候死就什么时候死,他们只是抱怨现有的寿命太短了?

    谢利·卡根:问题就在这里。即使我说永生不是美好的事,也不意味着我明天被车撞了就对我有好处。如果我没有被车撞,也不等于说我会遭遇永生的厄运。我会再活10年或20年或30年,而那些年岁也许将是美好的。对于我们来说,死亡对于我们总是来得有些太早。我本来还可以跟自己的曾孙或曾曾孙玩耍。但是无论如何,或早或晚,死亡都将不再有坏处。

    我认为永生不值得期待,但现在我们拥有的这种形式也不是最好的形式。我想最好的形式是你愿意活多久就能活多久。活到我们满足为止,直到我们得到生命能赋予我们的所有美好事物,可能是一件好事。

    活着就不要浪费光阴

    读+:这些年极端恐怖分子不断出现,表现出不怕死的一面,你怎么看?

    谢利·卡根:某些极端宗派的思想很奇怪,他们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里包含了杀人。问题来了,在何种情境下,杀人是道德上被允许的,而我们是否真正能处在这样的情境里?我也认为在有些时候,杀人是可以被合理化的,但是我不相信恐怖分子信仰的那一套。我不认为人有来世,不相信人生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来世进入天堂的机会。

    读+:生命是宝贵的,但我们同时又可以看到很多人浪费生命和时间,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谢利·卡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人们都相信一个人终将死去,但是又在某种程度上,很多人并没有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而且我们也很少去询问我们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对待我们仅有一次的,有限而珍贵的生命。结果是,我们很多人一大早起床,意识到我们已经浪费了自己的人生,并为此而担忧。认识到人生的有限性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生命的珍贵,更加努力去思考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人生,从而不负光阴。生命不在于多长寿,关键要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读+:你怎么看待自杀?生命的价值何在?

    谢利·卡根: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自杀是有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自杀必须是理性且在道德上正当的。然而我不太相信自杀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主宰生活,并因为这个而提倡自杀。毕竟,还是有很多别的方式来主宰我们的人生。我选择了结婚,但事实上,我也可以选择不结婚。我有了3个孩子,然而,我曾经可以决定连一个孩子都不要。如果有人认为只有通过结束生命来控制人生走向,我认为不对。

    人们对死亡的正确情绪反应不该是恐惧,也不要愤怒于怎么才这一点寿命,而要心怀感激,感激我们可以拥有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我们尽可能去发现、创造美好,去享受美好,尝试把痛苦转化为美好。我说的享受美好不是指那种被注射了激素、一味亢奋不停的实验老鼠。生活是多面的,它的丰富性足以吸引我们活到生命末尾。

    读+:对待死亡的最好态度是什么?

    谢利·卡根:我想和你分享来自一位前美国小姐参赛者的至理名言——“我不会永远活着,因为我们不应该永远活着。如果我们应该永远活着,那我们就能永远活着。但我们不能永远活着,这就是我不会永远活着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