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道台马文卿的私家宅院--- 课植园
课植园,又称马家花园,乃清末道台(捐)马文卿的私家宅院。
步入 马文卿步入中年后,受“置田造园”思想的影响,选中了朱家角镇西井亭,买地近百来亩,建造课植园。历时15年也未全部建成。他
深深庭院,处处江南 “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家教传承。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身命。 他的儿女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学了国学兼西学,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取得不凡成就。 宛如迷宫的课植园 在课植园里,能看到上海豫园的的荷花池、九曲桥;也能看到苏州狮子林的倒挂狮子;四大才子手迹之碑廊,又使你感觉到了杭州的孤山。 据说当年马文卿为造这座园林,曾游遍江南,每见一处胜景,决不放过,必命人着意仿建。这同当年乾隆皇帝在颐和园修建苏州街,“缅怀”江南风景,颇有相似之处。
园中有:迎贵厅、宴会厅、正厅、耕九余三堂、逍遥楼、书城楼、望月楼、戏楼、打唱台、藕香亭、倒挂狮子亭、司教亭、碑廊等各类建筑共有200余间。碑廊内嵌有明代文人的书法碑刻,系园主马文卿延请雕刻高手周梅谷所刻,计有文徵明写于明万甲申年的“游西山寺”诗十二首、祝枝山“梅花”诗一首、唐寅信扎和周天球诗二首,共15块石刻。还有假山、九曲桥、课植桥、荷花池、稻香村告示游览胜处。
课植园坐西朝东,正墙门面对西井亭港,沿河原有船舫及一垛数十米高的照墙,照墙两旁曾建有两座“司鼓亭”,每遇宾客来临,吹鼓手就吹吹打打,鼓乐齐鸣,以示欢迎。 头厅后仪门处还饰有精细砖雕,处处显示出大富人家的豪华气派。其迎贵厅,更显雍容华贵,它紧靠一角月洞门亭子和碧波粼粼的荷花池,两旁装就雕花落地长窗,地铺印纹水磨砖块,拼成各种花样图案,前植桂花两株,以谐其音。 迎贵厅向东为书城,前有双帛亭,今亭毁井仍在。这别具一格的书城,有仿城墙,城垛,上书“月洞门”三字,进洞门,内筑有一拱形岸桥,桥扶手栏杆饰以翠绿琉璃瓦筒,显得古色古香,踏步上桥,可进入藏书楼,楼有两层,飞檐翘角,此地为当时所谓“课读”之用。 迎贵厅南侧,有一条长约20多米的碑廊,碑廊内镶嵌着明清著名书画家碑刻15块,有明代文人文微明“游西山寺”十二首,祝枝山的“梅花诗”,唐寅的手札及周天球诗等,时为马氏聘请雕刻高手.依照其真迹雕凿之,字体苍劲有力,笔锋勾丝毕露,丝丝入扣,令人叹为观止,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已外加玻璃木框罩之,定为县文物加以保护。 以碑廊为界,北部为厅堂区,南部为假山区。假山区内是以各种造型的瘦、漏、透太湖石堆砌而成,形成迂迥曲折,如人迷雾的格局。假山南面是庄园内一座标志性建筑——正方形五层楼,顶端饰有四角形亭子,称“望月亭”,是全镇最高建筑,雄伟壮观,气势非同一般,与望月亭遥相呼应的是旁边二楼上的四方亭,同走马楼及五层楼相连通,形成颇具江南建筑风格的建筑群体。 在假山区,还建有打唱坛,唱戏楼,观戏厅等建筑,形成颇具特色的消遣娱乐场所,惜乎目前年久失修,顿显老态。从假山区到书城间,有一长形荷花池,将假山区隔成半岛,由一座“课植桥”与之相连,此桥为全镇36座桥中最小的一座,全长仅5米,但桥栏、桥洞、石级一应俱全,小巧玲珑,犹如微缩景观,惹人喜爱。 荷花池中原还有一钓鱼台,故称“水晶宫”,用青砖砌成拱形门洞,冬暖夏凉,此处撒钩垂钓,优哉游哉。钓鱼台旁另辟一小池,置有湖石,喷水不息.内养金鱼,供人玩赏。地边有一蝙蝠亭,亭内四壁画有上百只蝙蝠。 银杏、枇杷等各种果树,还植有紫薇、香圆、罗汉松、古松翠柏等古树名木,常年郁郁葱葱,绿树成荫,马氏宗祠墓地也设置在旁。 紧靠荷花池西即为园林区,也称稻香村,内中植遍桃、李 在其西南角又辟小型游览区,内有小型假山,荷花池,九曲桥和倒挂狮子亭。该亭又称“五角亭”,值得一提的是,一骰亭子均为四角或八角成双的,此亭造型稀罕之处是成五角,在建筑上颇有难度,足见当时能工巧匠的手艺之高。那五只翘角上各有一倒挂木到狮子,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我最早见到“道台”一词是读初中时,是从豆腐西施 嘴里说的,当时只理解为一个官吧,也不知多大。后来一查 : 道台是老百姓对道员的尊称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废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衔,专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清末又在各省置巡警道与劝业道。民国初年曾分一省为数道,以道尹为长官。道员(道台、道尹)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