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权的误区与反思:大国必夺海权 否则没前途?

 龙南 2014-07-22

英国和荷兰海军在三次英荷战争中进行了惨烈交锋,荷兰一度将英国海军打得几乎覆灭。然而,最终迫使让荷兰将海权让给英国的却是法国陆军。(资料图)

对海权的重新思索:海权的误区与反思(三)

有观点认为:大国必须夺取海权否则其发展是没有前途的。

这种观点除了包含“海权决定历史”的误区外,还存在另一个重大错误,那就是忽视了获取海权的客观条件。

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能拥有多少海权。马汉在他的书中明确指出:“如果一个国家所处位置,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其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那么这个国家献出一个以大陆为界的国家具有更有利的地理位置。近代史上的英国和现代史上的美国都具备了这样的先天条件。相反,对于置身于沿海和陆地这种双重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国家而言,其安全威胁来自多个方向,难以集中力量争夺海权,而且,即便夺取了海权,在陆地方向也是“漏风”的,因而往往是昙花一现。

17世纪的荷兰拥有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地位经过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后结束。但是,摧毁荷兰海权的并不是英国海军,而是法国的陆军。荷兰在第二和第三次英荷战争中均大败英国海军,但在第三次英荷战争中,法军从陆路攻入荷兰,几乎攻陷阿姆斯特丹,迫使荷兰投靠英国,以海权换取自己的生存权。

法国的经历也是同样。在大臣柯尔贝尔的努力下,“太阳王”路易十四一度发展出强大的海上力量并占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但海陆双重地理特征闻样使法国的海权带有很大的脆弱性。舰队无法保证漫长的陆地边晃,法国不得不把陆权放在海权之上,因为来自海上的进攻可能只影响其发展,而陆上进攻则可直接威胁其生存。这种脆弱地位可以用法国政府在1755年的一句名言做总结:“一个人在住宅着火的情况下,不会试图去救马厩”。如果说,自然地理环境对法国的海权构成了潜在威胁的话,那么同时法国追求陆上霸权的政策则使其加速变成现实的致命弱点。在渴望陆上扩张的国防大臣卢瓦的推动下,路易十四对邻国奉行侵略政策,引起强烈反弹。在“西班牙王位争夺战”中,几乎其所有的邻国都加入英国一边对法国作战,同时应对海陆两个方向的挑战则造成法国疲于奔命,国力严重透支。到《乌得勒支和约》签订时,法国海军已经遭到严重削弱,重要的海上贸易线和海外领地多数被英国夺取,海权开始变得遥不可及。在18世纪中期,法国又拥有了与英国几乎相当的海上力量,结果,英国采纳国务大臣老威廉·皮特的主张,利用腓特烈二世的普鲁士在陆地上牵制住法国,自己则集中力量削弱法国海军,使法国的海权梦想再次破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