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或许不知道 那些自杀者其实向你求救过

 昵称535749 2014-07-22

自杀者采取行动前,会有诸多征兆流露出来。识别这些征兆,就是帮助他们的第一步。

自杀发生前,如果我们能够施以援手阻止悲剧,或许就不会让自杀者的亲友们陷入深深的痛苦与自责中。事实上,在自杀者采取行动前,会有诸多征兆流露出来。识别这些征兆,就是帮助他们的第一步。

朋友说过哪些话,我需要警惕他/她会自杀

美国预防自杀基金会的数据显示,50%~75%的自杀者生前都向他人表示过想要自杀的意图。这些表达很容易识别,比如“我再也不想活了”,“真不如死了算了”等等。

但更危险的是一些降低自我价值的表达方式,比如“我不在了,也没有人会在乎的”,“这个世界有我没我都一样”。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自责,但很有可能是长期抑郁引发的表现。据北京市卫生局数据,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其中约一半患有抑郁症。

因此,如果有人向你表达过这些想法,一定要小心。这可能是他/她在自杀情绪中挣扎时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

自杀未遂的人就不会想要自杀了吧

不,相反的是,有过自杀或自我伤害尝试的人,更有可能自杀。研究表明,30%~60%的自杀者生前有过多次自杀未遂经验。而在这些人里,10%~14%会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发生自杀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100倍。

名人中有不少多次经历自杀未遂,最后自杀去世的例子。日本作家太宰治在死前就经历了五次自杀。

我的朋友最近变得好奇怪,总做些让我们讨厌的事

如果他有抑郁倾向的话,最好提高警惕。因为抑郁症患者有时会刻意地让他人远离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

除此之外,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也有可能会突然转变,前一秒钟还谈笑风生,后一秒钟就会因为某件小事的刺激变得狂躁起来。

更糟糕的是,这些表现会让人们更加远离当事人,加重他/她的抑郁症状。其结果,有可能他/她会觉得自己成为负担,觉得“世界没有自己会变得更美好”。远离人群的表现,很有可能是他/她在避免自己的自杀计划影响到别人。

亲友出现哪些反常表现,可能是自杀的征兆

行为突然发生转变是自杀先兆之一,这些突变不止包含情绪,着装、饮食、睡眠、生活态度的戏剧化反转都应该引起警惕。

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自杀预防文件中,对工作效率或学业成绩下降,睡觉和饮食习惯改变,长时间压抑之后心情突然好转,以及突发的或肆无忌惮的鲁莽行为(如酗酒、攻击他人、冲动驾驶等)发出警告,认为这是自杀行为的警报信号。

以抑郁情绪突然转变为例。抑郁症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治疗才能慢慢好转,短期内的情绪恢复并不意味着患者痊愈。相反,这有可能是“安排好了一切”所带来的轻松感。

出演《冬季恋歌》的韩国艺人朴龙河在2010年自杀前就有反常表现,他在舞台上“情绪很高涨的样子”,一点也看不出“背后的他被这么多的烦恼困挠着”。朴龙河又唱又跳,最后跪地低头,向粉丝行“韩国式的感谢礼”。

出现上述情况,就一定是要自杀吗

不一定。事实上,判断自杀与否非常复杂,除了从当事人的行为判断之外,还要参考其他方面的背景信息才能判断。

心理健康状况是与自杀相关的重要因素。在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偏执等心理疾病的症状中,都有自杀表现。国际卫生组织的《自杀预防:供通科医生参考》读物在如何识别自杀高风险患者部分中,将精神疾病列为临床诊断的首要因素。

此外,家族自杀史也是评判自杀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心理健康受基因影响。如果家庭中有人自杀或尝试过自杀的话,其家族成员的自杀风险也会上升。

带有创伤性影响的事件也会带来自杀风险,如丧偶、丧亲、失业、患病等等。心理创伤引起的沮丧心理不易察觉,而且容易和其他负面情绪叠加形成“滚雪球效应”,最终将问题积累成为巨大的压力。

自杀倾向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是由生物、遗传、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任意一种行为或表现,都不能作为自杀倾向的判断依据。不过,如果你的朋友出现上述多种情况,请帮助他/她寻求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帮助。

来源:http:///p/97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