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价相对论

 xc活人的娄子 2014-07-23

    1946年春天,八路军在北京宣武门外方壶斋胡同买了一所宅子,这所宅子相当气派,很大的院落当中坐落着两层半楼房,总共将近20间房子。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房间里还有洗浴设备和抽水马桶。这么气派的房子,花了多少钱才买到手呢?不多,才1700万元。

    1700万,听起来不是小数目,可它不是人民币,而是法币。法币在1946年已经贬值得很厉害了,记得1946年春天,《解放三日刊》经费短缺,从冀热辽军区参谋长李聚奎手里申请了5两黄金,拿到市场上去卖,换了法币50万元,这说明10万法币才值一两金子,1700万法币只相当于170两金子。那时候的“两”是旧两,一两大约35克,170两不到6000克,搁到现在,这么多黄金无论如何不会超过200万元。花不到200万元就能买一所非常气派的花园洋房,说明解放前北京的房价真是便宜。

    1946年3月,在北京西直门“厚生火柴厂”上班的工人,当月平均工资是法币两万元。照这个标准,该厂工人的人均年收入是24万元,只需要工作70年,就能买得起那幢别墅。时任《解放三日刊》记者的范元甄女士,刚从苏区的承德来到国统区的北平工作,上级给她定的薪水是法币38000元。照这个标准,她的年薪已经超过了45万元,工作不到40年就能把这幢洋房买下来。

    厚生火柴厂工人的收入可以代表当时的蓝领,范元甄的收入可以代表当时的白领,无论蓝领还是白领,在当时买房似乎都不困难。然而范元甄并没有在北京买房,她一直住在单位;火柴厂的工人也没有在北京买房,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一家五六口人挤在租来的一两间破瓦房里,人均居住面积还不到3个平方米。事实上从抗战胜利一直到1949年北京解放,北京市区超过80%的老百姓都在租房住,很少有人买得起房子。这里面有两条原因:

    第一,当局印钱太多,法币贬值太快,广大上班族收入增长的速度始终落在物价的后面。

    第二,房价收入比虽然低,人民攒钱的能力却非常薄弱,每月挣到的血汗钱除了买棒子面儿和交房租以外,已经所剩无几,甚至还要欠债,即使房子再便宜,也没有余钱去买。

    所以,房价高低总是相对而言的,关键看你拿它跟谁比。比如说你拿解放前的房价跟当时的居民收入比,会认为那时房子很便宜;可是跟人民实际上的结余相比,就知道当时的房价遥不可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