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国画线条的外观形式与内在本质】

 大东村人 2014-07-23
 


        中国绘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有着自己完整的艺术体系和系统的思维创作方法,而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它体现出东方传统的思维特点和中国传统艺术魅力。谢赫<六法>曰:“气运生动、骨法用笔、传移摹写,经营位置,随类赋彩,应物象形。”“气运生动”是对画总的要求,只有后五者做到了,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然而“骨法用笔”是最重要的,排在了首位,是中国画的核心骨干。从古至今,历代画家们为他人流下了不朽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为什么线条的自身布排、结构组合积淀那么丰富的思维情感、审美意识以至意境韵味?也许我们只有在自己所创造的那个线条艺术世界中观察其外观形式和内在本质中找到答案。

 
                一、中国画线条的外观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因素如色彩、线条、形态、声音等有规律的组合。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形式正是凭借着创作技法为物质基础,在审美意识,艺术风格的指导影响下,为内容服务。因此实际上形式的法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现实中许多形式的概括与表现。而中国画线条的外观形式的构成因素与表现形式就是线条的方圆粗细,曲直动静,体现线条自身的力度和美感,追求线条的品格,著名的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 贝尔曾称线条为“有意识的形式”。是形式而有“意味”,正说明了形式表现的丰富多样性与生动多变性。下面就线条节奏、韵味、意趣的形式美作些探索分析。
        首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强调“笔简形具”[1],讲究用线条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是中国绘画艺术思维形式中最基本的、典型的特征之一,是最简练、概括基本的艺术语言[2]。中国人追求书画同源在一定程度上的造就了以毛笔的线条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方法。在古老的原始绘画作品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如原始的岩壁画艺术中国粗犷、抽象、简练的笔触记录生活中的事件,在其他原始艺术作品中也有大量的文书写与绘画相结合的内容,多以流畅线条表现装饰内涵可记录作用。当文字的在绘画多向发展并形成独立的体系后,它们不仅互相影响。而且线条对各自艺术表现形式都有所强化。
        中国画以线条造型较早的佐证是湖南长沙楚墓先后出土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战国中期《御龙升天图》和《龙风人物》这两幅画现存最古老的绘画作品。其共同的特点是以流利的挺拔的线条为主要的表现形式,用墨线勾描,略施朱粉。〈御龙升天图〉中的人物头上有舆盖,三条飘带从舆盖分别飘下,随风拂动,人物的衣着飘带与龙须的系绳带也随着舆盖飘带的方向飘舞,线条流畅,表现出由于风吹所造成的强烈的动感。描绘的是男子驾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表现了当时人们作追求的虚幻意境,希望死者灵魂升天的思想,用生动流畅、飘逸的线条表现出虚流动美,这就是最早用线来造型的绘画作品。
        其次,中国画特别着重线条的作用,线条独立美的价值是画的骨干。中国画的线条美与它所描绘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使画家可以更多地追求形体之外的东西,并赋予它更多的内涵,使线条本身变具有某重意义,有了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的美学价值。"强烈线条具有一种活的生命力,力度感和痛快淋漓的动感,最忌死线,无生命的线"。[3]线条已经成了画的骨干。唐代永泰公主陵墓壁画,宫女衣裙线条,那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的,从画史记载,吴道子的笔下线条功夫已经达到高峰,可惜他的画迹至今无存。但从相传为他的作品及他学生作品仍可以看出运用线条的神奇之处。唐代以前的绘画主要以线条为中心,为骨干,然后得彩晕染表现物象构成画面的。凡成功的画家都以线为骨,讲究笔下功夫。北宋李公麟,明末陈老莲都以线条为骨干,发挥了线条在画中的主导作用。五代及北宋山水画中的皴法是更为复杂的线条结构,披麻皴是线条,斧劈皴也是线条,刮铁皴也是线条,都是以线条为骨干的一种线条结构的不同形式。中国画讲究用笔,用笔即线条。一张画基本线条,骨架不好,骨干未立,着重渲染、着色就会吃力不讨好,舍本而逐末。中国山水画画树先画枯树,重视结构的表现,因为枯树才看见树干,枝桠,是树的骨干,是基本结构,骨干不立,血肉无从附着,树叶无处生发。比如黄宾虹的山水画也是以线条为骨干的,张大千晚年泼彩、泼色现代化的山水画,如果拿掉简洁的几笔皴法,树泉建筑物的线条那就不成为中国画。
        用线条来表现形体抓住了物体的固有结构,舍弃外部的光影等次要东西。物体的本身结构是稳定的,不会因外界光线而变化,也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抓住了物体中本质的东西。“去其繁章,极其要。”中国画人物很重视衣褶,衣褶是用线来表现结构的,人的衣褶在某处有许多条,而表现在画上却归纳为几条,把非要的省略了,抓住本质。用线条高度概括人物、山水、花鸟的结构,突出本质性质。
        最后,中国画线条的形态,中国画很讲究用线。因为中国画中的线条是结构的概括,本质的东西。在表现时就一定要赋予线条各种生命,美的形态,方圆粗细、曲直动静等,而单是中国古代画人物衣服的褶纹,就总结出了十八种描法,称为十八描,它包括琴弦描,铁线描,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战笔水纹描,兰叶描、减笔描,混描等;五代及北宋山水画中的皴法也是线条,是更为复杂的线条结构,披麻皴是线条,斧劈皴是线条,刮铁皴也是线条,都是以线条为骨干的一种线条结构的不同形式,利用不同的笔法勾画出粗细、曲直、刚柔、毛涩、光润、疾缓、轻重、虚实、繁简、顺逆、偏正等不同感觉的线条,并运用这些线条的渐变,重要,排列,组合,交错,分割,辉映,对照在画面上构成了线造型的各种形式。通过这些丰富的笔墨变化,形成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感。如: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撵图》这两幅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虽然所画的内容和风格有点不同,但在表现手法上都使用了雄健坚实的铁线描,使画面显得刚劲有力,极富韵味。

 
                二、中国画线条的内在本质

 
        首先,中国画线条的情感性,线,使瞬间的情绪连成一片。人们的情绪是潜在的流动,而这种情绪流动相对不动的视觉语言来说,无疑处处充满矛盾和聚合。一条线是苍白无力的,但带着情绪的线条却散发着力量感,很有感染力和冲击力,扩大了线条的艺术魅力,增强了造型的抒情功能,融入了情是意境创造出艺术美。线条的组织可以表达画家的感觉,也可以表现可视的形象。中国画在线条的运用上了可谓匠心独具。传统的中国画线条很讲究本身的韵味,以及线条长短穿插关系,现代国画的线条靠形体变形而不破形,框形而不媚形,变形使得线条不呆板而赋予变化,因而产生线条韵味,和国画味,变形后的形体而更能表现对象,更能产生抒发画家的激情情绪。
        其次,线条的书法性,中国画的线条融合了中国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能够体现线条自身的力度和美感,使画家可仪单独的去追求线的品格。中国画线条由于融汇了书法的线条艺术特点,大大增强了造型抒情的功能,使线条紧密地结合了立意和运笔的法则,扩大了线条的媒介范围,成了画家抽取概括自然物象融入情思意境创造艺术美的基本手段。
        “书画同源”最初“画成其物,全如作绘”的象形文字与原始的绘画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写,后来由于职能不同,绘画要尽可能真实的表现客观物体,慢慢趋向繁杂,而汉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渐渐变得简单。但尽管如此,两者在使用工具上一样的笔墨,一样的纸张,只不过在色彩上抒发更加单纯。中国的绘画不象西方绘画,与雕塑密切相关,而是与书法接近,重视线条的变化,和布局的虚实关系。中国绘画与书法的使用工具与艺术本质相通,因此“画法关通书法津”(石涛)他们之间的具体创作和表现方法上有相同之处,画家常常从书法中吸取营养,以书法训练作为基本功,借鉴书法的结体和章法,著名画家主张以输入画,郑板桥说:“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隶草然。”(《郑板桥集补遗》)黄宾虹也说过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从局部上看,也应当是书法,因此画画又叫写画。说明了书法学习对画家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后,线条的音乐性,自然界中没有纯粹的线条,线条本身是抽象的,因此线条造型的国画也带有形而上的抽象性,它与音乐、舞蹈、书法各种艺术相沟通,古希腊将达哥斯派的哲学家们用数学的观点研究音乐,认为音乐在本质方面的差异是由声音(长短、高低、轻重)方面比例差异来决定的,如果乐音始终是一样高低,或不按适当比例加以协调组合就不能产生和谐的乐曲。 中国画线条的音乐美,主要指线条韵律和节奏美,于是,中国艺术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占重要地位的线的节奏,韵律,线条在纸上运动的形式不是平拖直划胡抹而就的,而是富有节奏韵律变化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运动,在笔情墨运中激荡着情感的旋律,形式美中渗透了强烈的音乐节奏性,有时急促跳跃,有时抒情缓慢。
        线条形式美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需要艺术的组合,使之互为协调和谐。一般的说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因为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和谐因素的协调(斐安的话)。[5]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不和谐的导致协调(《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线条也必须具备这种把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间对立因素使之和谐协调,呈现那种音乐旋律般的变化感。圣唐壁画《飞天》中人体、衣带、云气和飞花以不同的动势和飞行速度形成强烈的音乐感、舞蹈感,作者意向在胸,而后挥毫用笔,运用圆润豪放、气脉相贯的线条生动的刻画出飞翔时的韵律与节奏感。在创作上线条和音乐一样讲究对称和呼应、节奏和旋律。线条的形态有起有伏,有收有放;力度上有强有弱,有刚有柔;速度上有急有缓,有断有续,感情上有紧张有松弛,有高潮有低潮,完全与音乐相同。音乐中有休止,乐段与乐段之间有间歇,国画线条也是如此,通过线条间的布白和笔画上的继续,来达到这种休止和间歇,一幅用笔抑扬顿挫,和谐统一的国画,犹如一曲余音绕梁的美好音乐,另人回味无穷。

 

        由于中国画线条的各种具有情感性和音乐性的内在本质而体现出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的线条美。

         1、多样与统一的线条美,中国画的线条绝非单一、死气的线条,它具有强烈、丰富、多样的生命力。中国画的线条与所描绘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使画家可以更多地追求形体之外的东西,并赋予它更多多样的内涵,使线条本身具有某种意义,有了脱离形体单独存在的美学价值。然而,这种线条美的多样性又不能脱离统一性,如果中国画的线条不是在统一下的多样性,那么线条就是杂乱无章的;如果线条只是统一没有变化,那就是死线。中国画线条的各种外观形式和丰富的音乐性与情感就充分体现了线条多样与统一之美。
        2、对比与和谐的线条美,线条需要艺术的组合,使之协调和谐,然而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因为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和谐因素的协调。中国画的线条则把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间对立的因素和谐协调,呈现强烈的艺术之美。如果一幅中国画里的线条少了方圆粗细,曲直、动静的对比与和谐,那么,这长画就少了许多冲击力与艺术魅力。
中国画线条的对比与和谐构成了中国画线条美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总之中国画的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它具有高度概括的本质。从古至今,中国画以线条作为基本的造形手段,有丰富的外观形式,体现了强烈的情感性、音乐节奏性的本质特征,使得线条具有独立的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和谐的美学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