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杏林脉香 2014-07-23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心血管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基本症状为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常见病种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运动猝死等。20082009年度《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指出: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两个人患心血管疾病,平均每10秒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然而,由于心血管疾病的潜伏期较长,而且在此期间经常很少发现病毒潜入的征兆,所以在发病前,很难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心血管疾病除了潜伏期长之外,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致死率高。平均每两个死亡人数之中,便有一个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由此可见,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是所有死亡人数的一半,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杀手”。目前的数据表明,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进步使得心血管疾病(CVD)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但同时也导致了残疾生命的延长。重视CVD的预防似乎可以逆转这一不利趋势。近些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即以心绞痛与高血压为例,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与传统的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的优势作一比较分析。

1.心绞痛

1.1概述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为冠心病中发生率最多的一种临床疾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临床上常将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类型,其主要病理改变是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稳定型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而不稳定型心绞痛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共同特点为心前区痛,疼痛表现形式多样,发作诱因可有可无,可以劳力性诱发,也可以自发性疼痛。

1.2治疗思路及方法

1.2.1西医学在心绞痛方面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西医学疾病在同一疾病的某一阶段,多有相同的病理变化,临床症状亦大多相似。如心绞痛急性发作期,病理变化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等。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Sakia等的研究显示,自体骨髓单核细胞注射治疗心肌缺血是安全的,并且对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心肌灌注和左室射血分数有长期益处。最近,细胞治疗已成为顽固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方法之一。相关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寻找心脏中具有这一功能的细胞群来帮助实现这一过程,并提高这种能力。然而找到这些再生细胞,或是评估它们的能力,并非是一件易事。并且随着研究的深人,有关心血管疾病的众多危险因素被不断地发现和证实。潘巧玲等指出,在一群体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存在,使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增高,而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以使该病的发病率下降。不同的药物对同种病症的效果是不同的。邵强为了观察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将1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60例给予曲美他嗪、硝酸甘油、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治疗,疗程均为16周。观察两组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每次心绞痛发作时间,心电图改变,运动耐受力的变化。最后得出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肯定疗效的结论。

近年来,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和器械的应用,对于持续多年而药物治疗无效或永久性房颤,以及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等有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病例,导管消融治疗也取得很好的疗效。脑钛钠(BNP)/脑钛钠前体(NTproBNP)及肽素(Copeptin)作为心血管疾病新型神经调节肽的研究也逐步深入。陈恺杰等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定量检测21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由此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血中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ang)的水平,并与其他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得出血清NTprobang水平的升高在心功能改变早期、不同心血管疾病以及预后均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它是评价心功能的敏感指标的结论。张超英等发现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联系。硒酶GPX具有还原ROS、抗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的作用。心脏对缺硒很敏感,硒缺乏会导致脂质过氧化物堆积,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损伤从而促使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

1.2.2中医学在心绞痛方面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史大卓指出,心绞痛为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属于“胸痹”、“心痛”等病的范畴。中医辨证辨病结合,在辨识疾病某阶段临床症状所属性质(寒、热、阴阳)的过程中,尽可能赋予其量化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现代医学量化检测指标和症状轻重的相关规律;在中医辨病过程中,吸取西医学包括病理、生理改变的认识,运用中医传统理论,把握心绞痛某阶段具有的特殊症状的病机特性、证的归属及其病理生理改变和中医病机、证的联系。于幼梅等将中医药治疗心绞痛分为三个方面:通、补与通补兼施,如“补阴顾阳、补阳护阴”,“补中兼通、通而勿耗”;七个主要治疗法则:行气活血、芳香温通、活血化瘀、益气活血、宜痹通阳、通阳化痰、补肾健脾合益气活血。何熹延等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心绞痛164例,取得较大进展,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作用并保护血管内皮。

1.2.3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心绞痛方面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梁显锋等通过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一心绞痛的临床实验过程,将110例冠心病一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得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一心绞痛疗效较好的结论。裴星等为了观察丹参酮ⅡA一磺酸钠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将两组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丹参酮ⅡA一磺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2周。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71%,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最后得出丹参酮ⅡA一磺酸钠注射液配合西药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张桂云等。在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发现麝香保心丸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安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高血压

2.1概述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防控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

2.2治疗思路及方法

2.2.1西医学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思路及方法

石毓澍在高血压病的近代西药疗法中指出,西药治疗高血压病,除常用的镇静剂如巴比妥类、溴剂及一些对症药物外,主要是一些降压药物,这些药物通过神经系统(交感及副交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作用,大多是交感神经解除剂。易剑等认为,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高血压治疗仍然沿用传统的治疗方法,然而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和各种新的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和问世,对高血压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故现阶段提出了在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从确切降压、稳定血压和阻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三方面进行治疗的新概念。

尚福军等认为,高血压不是一个单纯的心血管疾病,而是一个重要的全身系统症候群,同时高血压也会导致多种脏器的损害,产生各种并发症。因此,高血压的治疗不能只着眼于血压的变化,在目前高血压治疗中,不主张短效CCB药物长期使用,而主张利尿剂、ACEIARB和长效CCB药物的联合应用。CCB类药物曾是重要的降压药物,短期的降压效果也非常明确,但近年来的几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发现短效CCB药物可能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其它非心血管疾病并发病的发生。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早期仅有轻微的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耳呜、烦燥、工作和学习精力不易集中并容易出现疲劳等。针对高血压病的特点改善各级血管,从而印证了“治症先治病,病愈症自消”的治疗理念。

2.2.2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思路及方法

劳光生等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治疗高血压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这些药物虽然降压效果快,但都有一定甚至较明显的不良反应,而且停药后血压回升快,难以达到长期治疗和预防的目的,其使用受到一定限制。而抗高血压中药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作用,尤其在改善高血压并发症时有一定疗效。王晓明在“浅谈中药降压的研究进展”中对几种单味中药、复方制剂的降压成分、降压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认为夏枯草、银杏叶、葛根、野菊花等都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天麻钩藤饮、二仙汤、六味地黄汤、长生降压液、磁石五草汤、芩连温胆汤、黄连解毒汤、养血清脑颗粒、复方七芍降压片、珍菊降压片、水蛭土元粉剂、远菊二天散、复方黄瓜藤片、杜仲降压片、松龄血脉康、参麦注射液等在降压的同时还具有显著降血脂的作用。

刘睨等以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六味地黄汤、归脾汤等为例阐释说明了很多中药都被证明确有降低血压的功能。所以,临床上如能正确辨病辨证,合理运用中医方药,或经方精用、或单药专用、或中西合用,就能取得长期、稳定、理想的降压效果。周鲁等¨9j收集整理近10余年来经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250首,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用药规律以及不同证型中的用药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所使用的242种中药中,平肝熄风药、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频率最高。这些说明了中医在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平肝活血、扶正祛邪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2.2.3中西医结合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方法

徐颖峰等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七叶皂甙钠和醒脑静,治疗过程中配合西医进行对症支持治疗: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显著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疗效肯定,值得推广。所以应该充分发挥中药的优势,同时体现“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西药中的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cCB)B一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与中药中平肝潜阳类的白蒺藜、钩藤、石决明;活血化瘀类的丹参、当归等;养阴类的白芍、首乌、葛根等;利尿类的车前子、泽泻等,其实功效相似,都有明确的降压作用。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对心血管疾病有各自的认识。中医学虽无心血管系统各疾病的病名,但早有与此相关的一些证候的详细记载。霍根红等指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和优势体现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方药宝库,以及中药的多靶点及丰富的治疗方法,也指出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局限性,认为应该重视对中医理论系统的研究,推进方药及剂型的研究,加强药物安全性评价,开展一系列相关实验研究,结合循证医学等。罗万玲等发现,中药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显著,具有疗效好、活性强、副作用小的优点。并对近年来国内中药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血栓、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和心率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文献进行了整理,综述了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同时也指出了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中药原材料中有效成分比较低,因此中药的降压、降脂幅度不大,起效比较慢,故中西医应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既能使血压、血脂达标,又能从整体机能调节以达到治本的目的;第二,中药资源是一个丰富的自然产物资源,现利用的常用中药非常有限,可根据已知中药的有效成分的同源性寻找更多的药用资源;第三,治疗心血管药物剂型单调,可开发研制多种剂型,以达到速效的效果。因此,对于心血管系统各疾病的治疗,中医重在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起到预防、治疗的双重作用,且作用持久,但于“治标”方面的作用相对较弱。西医则强调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与流通。倪宇艇等认为,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一种多病因疾病,中、西医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各有其优势及不足,而中西医

结合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能起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作用。随着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的不断深人,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越来越趋向于联合用药,而中医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辨证论治所取得的疗效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研究证实,受到患者和医生的关注。

总之,近几年国内外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及有效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并在相应的中医以及西医理论指导下,开展了对辨证论治的实验探索。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而且药物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其机制是从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多个部位发挥作用,很难从单方面来进行准确定位。随着循证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这对于未来的治疗及研究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