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5日,日本挑起战争。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9月17日就开始了“黄海大海战”。
海战持续5个小时
当时参战的中国舰队是北洋舰队,两艘比较大的铁甲舰是7400吨的“定远”、“镇远”,还有一些比较小的军舰是“致远”、“经远”、“济远”、“靖远”、“来远”、“广甲”、“超勇”、“扬威”等,共有12艘。
日本的12艘军舰分为两支,一支速度比较快,编成了“游击队”,“游击队”由“吉野”带着“浪速”、“高千穗”、“秋津洲”实行快速攻击。旗舰“松岛”带领“严岛”、“桥立”等本队炮舰在后面,有320毫米的大口径炮,它们和中国的主力舰队对峙。然后,游击舰队就把北洋舰队的小舰船一条条地分割包围。日本摆出的是进攻的架势,采取的是积极主动的打法,将中国的舰队一口一口挤到阵外吃掉。
在海战中,大炮、中炮、小炮搭配很重要。比方说大炮,中国305毫米的主炮可以打6公里;中炮呢,240毫米或者150毫米的可以打三四公里。只有当大舰在中间,中等舰和小舰在外围,才能一层层地筑成火力网。
而日本的战术是先把中国的弱舰圈出去,然后几个打一个,消灭掉一个,再打一个,实行各个击破。甲午海战那一天,首先是中国的“超勇”、“扬威”被打沉了,这都是中法战争留下来的老舰。然后再打“致远”,名将邓世昌就是舰长。“致远”英勇地冲出外围和日舰拼命,但日舰四艘围住它一艘,集中火力把它打伤,最后沉没。
这一战只打了5个小时,中国水师损失惨重,4艘沉没,2艘逃跑,首先是方伯谦带的“济远”逃跑了,然后“广甲”也跟着逃跑了。最后只剩下“定远”、“镇远”在挨炮,日舰围着它们打,打到最后,双方的炮弹都打得差不多了,因为“定远”、“镇远”的装甲比较厚,炮弹打不穿,所以没有把它们打掉,日军就撤退了。
中国有鱼雷却没有击中日舰
有一种说法是邓世昌的“致远”号想去撞沉日舰“吉野”,但不幸在途中被鱼雷击沉了,日舰一发鱼雷就把我们200多个官兵打死了。其实不然,近年史学界证实“致远”是被火炮击沉的。在它冲向日舰的时候,左右两舷已经有了两个大洞,身负重伤。而且“致远”号每小时只能走16海里,“吉野”可以走22.5海里,它是根本追不上“吉野”的,撞向敌舰的说法不成立。
而且当时中国有鱼雷快艇参战,日本方面却没有。可惜我们没能打出好的战绩,清军有四艘快艇都曾经逼近日本的“西京丸号”,仅差40米,连放3发鱼雷,但一发都没有打中,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纪志死里逃生。反过来,到了1895年,日军围攻“刘公岛”海军基地的时候,就用十多艘鱼雷艇反复偷袭,损失几条小艇终于炸沉了“威远”和“来远”号。
所以,有了好武器,还要有勇气和技术,不然巨炮大舰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没有炸药的炮弹是“穿甲弹”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朝当时的炮弹还是掺沙的,而且只有3发大口径炮弹,不够打,所以打败了。但实际情况是打了200多发305毫米的炮弹,多次命中“吉野”,把日军旗舰“松岛”打成重伤退出战场。说清军的炮弹掺沙实际上是“穿甲弹”,“穿甲弹”里面是没有炸药的,要用速度重量和钢弹头去把敌舰穿透,炮弹里面放的是水泥。
从战后提供的资料看,305毫米炮弹的库存当时有400多发,爆破弹有243发,穿甲弹有244发。为什么说有弹药的储备,在实战中也发射了相当数量的弹药,但还是感到炮弹的供应不足呢?那是因为清军对战前的储备和战争的惨烈程度的估计都不足,也可能战前这批炮弹是在基地的仓库里,没有运到军舰上去。
军费被挪用不影响战果
另外也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慈禧太后为了修筑颐和园,挪用了军费,导致北洋水师的惨败。
这一说法有道理,也有误传。因为,说北洋水师的经费约有2000万两到3000万两被挪用到颐和园工程中,这种计算肯定是错误的,清政府在它的海军兵饷和东北三省新兵的兵饷中克扣的差额,在10年时间里也就在600万两至750万两白银之间,而且不断归还。清政府兴建颐和园,是挪用了一部分海军经费,但颐和园也不是完全靠军费修建的,也不至于影响甲午战争的结局。
据《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