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河南商丘邓氏宗谱 睢阳邓氏宗谱卷五

 deng公馆 2014-07-23

【转载】河南商丘邓氏宗谱 睢阳邓氏宗谱卷五  

2012-11-09 18:18:38|  分类: 邓氏家族 |举报 |字号 订阅

睢阳邓氏宗谱(宁河王后裔各房资料)


                             愈公六子铨公后裔四川冕宁宝公房
 
明封武伟郎邓铨(宝)将军事略
 邓铨(又名邓宝),明宁河武顺王邓愈第六子,汪氏夫人所出。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367年),王擢升为御史大夫,同年,宝公出生于应天府朱氏巷邓家村府邸。公自幼天资聪颍,智慧超群。明洪武五年,被朝廷封为尚宝司丞。少长,则主动随军出征,驰骋疆场,屡建奇功。因战功卓著,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被授予武伟郎之职(明初武官名,近似于后来的军团旅长)。当时,任征南副将军的五哥邓铎(端一公)驻守苏州邑(后改宁番卫,现为冕宁县),因边匪猖獗,守备力薄,朝廷即令宝公统率大军补镇斯土。宝公与周、王二将军绕道云南,沿安宁河流域,跋山涉水,一路北上。先驻小云南(后改宁远府,现为西昌市)三块石,剿洗白沙关,后驻高山堡棠梨坝,与周王二姓共其基址。黑林子虎口关边匪反叛,声势浩大,气焰嚣张。宝公当机立断,旋移师北上,驻兵 菩萨渡,一举平定边匪,与胞兄邓铎共同镇守要塞。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秋七月,胞兄端一公奉调携子随成国公朱能征安南(今越南),失机落陷,父子五人四人为国捐躯,只剩侄儿邓兰一人生还。从此,宝公就和侄儿及自己的两个儿子邓乾、邓坤一起,共同完成朝廷交给镇守边陲要地的重任。有战事时,铁甲金戈交错;无战事时,开发宁邑富庶之地,奠兴家立业之本。宝公恩威并用,抚治有方,边匪率服,边关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暮年,宝公寿终正寝,与夫人郑氏合葬于 菩萨渡胞兄端一公墓侧,卒年不详。

                     宁河王之二十一世孙    邓传则   撰写

                                                          公元2003年3月22日

      
 新 修 谱 序   邓宇昌

历史长河群星灿,邓氏辉煌古今传。

国君曼季始受姓,高密雄才兴东汉。

宁河伟略助明鼎,小平临危挽狂澜。

山高水长源流远,枝繁叶茂继先贤。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族谱是族文化的载体,它上记祖先的来龙,下记子孙的去脉,虽经百代,昭穆清晰,雁行有序。族谱能增强族人的凝结力,进而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族谱记述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民特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我邓氏家族人口众多,分布极广,传承年代久远,房系、枝系错综复杂。要知根溯源,唯求族谱。如无族谱,将会同房不识,同根不认,昭穆难分;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国家必须有史,-个县必须有志,-个家族必须有谱。特别是有“邓半县”之称的冕宁邓氏,更要有谱。

六百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宁河武顺王邓愈的两个儿子邓端一(邓铎)和邓宝(邓铨)奉朝廷之命,先后来到今之冕宁县镇守,落业菩萨渡。永乐年间,邓氏昆仲后裔因历史原因被迫分谱分祠。六百年来,宝公房的后裔也曾几次编修族谱,但因条件所限,这些族谱都没有一本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宝公后裔的发展状况。现存最早的一部族谱是清乾隆25年(1760年)第11世祖(自宝公始)邓其玙和邓其顺创修,光绪17年(1891年)由第14世祖邓启位作序,蓉城吴文星刊刻的木刻本(由邓天治、邓天岗保存),以后又有邓成国、邓德馨、邓元品几位先祖和上世纪九十年代邓德英等人的手抄本。在当时,信息闭塞。交通不畅,经济条件落后,先祖们虽费尽心力,也无法编修出全面反映邓氏家族发展的谱书。但先祖们的辛勤劳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族文化资料,为我们这次六百年来的大型修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其玙公创修、启位公组织木刻的族谱,是先辈们手抄本的蓝本,更是我们今天大型修谱的重要依据。天治、天岗对这部族谱的保存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近年又有族人邓思功,虽年逾古稀,却对族文化有执着的追求。他孤身一人跑遍全县各村寨调查登记邓氏亲脉,想自费修谱,经年而不辍,直至离世。思功虽然从各方面看都不具备修谱的条件,但这种热爱族文化的精神,仍是难能可贵的。在我们新修邓氏家谱问世的今天,全体族人应该怀念他。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人民安居乐业,广大邓氏后裔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不少名人。常言道:盛世修谱。广大族胞都渴望有一部能全面准确反映邓氏宗族的宗谱。这是这次大型修谱的良好机遇。

编修宗谱的目的,首先,不仅是使族人能知道自己祖先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通过修谱,使广大族人更进一步了解族文化,热爱族文化,从而热爱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重视族文化。其次,使全体族人增进团结,从而增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圆。

此次修谱,改历代修谱为少数文化人的事的作法。首先成立了组委会,在组委会的领导下,成立了有各村各组代表参加的,有一定工作能力、热爱族文化的编委会。他们遍及有邓氏族人居住的县内外,宣传面大,准确率高,工作能顺利进行。其次是有一套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从工作人员职责、财经管理制度、资料的书写格式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组织有关人员学习。组委会主要成员还经常下乡,亲自发动、指导资料的收集、整理。族胞们对修谱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组委会印发了各种资料5000多份,制作VCD光盘,除在县内发放外,还寄往成都、重庆、安徽、江苏、甘肃、越西、西昌、会东等地族胞。

此次修谱破解了邓氏历史上两大迷团,这是历次修谱所未能达到,也是不可能达到的。

第一,据老谱记载:“邓宝,明宁河王邓愈之后也。”历次修谱最上也只是到邓宝为止,对于邓愈的信息全无。邓宝与邓愈的关系,是父子关系,还是爷孙关系,全然不知。为解开这一迷团,修谱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多方查找资料,研究了邓氏各种版本的旧谱,研读《明史》中有关邓愈的记载。在这过程中,端一公房后裔邦文亲到江西,否定了端一公为“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的原籍的记载,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端一公的定位、安徽邓传则的两次来冕、古虹邓氏族谱的获得,使这一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使我们搞清了邓端一和邓宝都是宁河王邓愈之子,同时知道了很多过去我们不知道的有关邓愈的资料,确认了端一公与宝公的亲兄弟关系。

第二,冕宁邓氏既然出自一个始祖,且端一公与宝公又是同胞兄弟,那么长达六百余年的分谱分祠又是为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反复研究了邓氏端一公谱,借阅了冕宁余氏、周氏、王氏等族谱,走访了族中的老年族胞,收集了有关“金碗缘”民间传说的不同版本,多次到菩萨渡端一公与宝公的墓地考察,实地考证了邓家湾(原名邓家碗)及余家湾的地理位置、蒙古族坟墓、民间传闻等。在掌握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对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弃粗取精,弃伪存真,多次与端一公房修谱组交换、讨论,取得了两房共识,终于解开了这一六百年来未曾解开的迷团。由天亮写了一篇证据确凿、很有说服力的《冕宁邓氏分谱分祠的由来》的文章,在两房族人中广泛传阅,获得认可。查清了“分”的原因,“合”也就成了两房族胞的共同心愿。为满足这一愿望,顺应历史潮流,2003年3月22日两房在菩萨渡召开了联宗合谱祭祖大会。参加大会的代表除本县外还有来自越西、西昌、德昌、盐源、喜德、会东及安徽代表邓传则。在一片团结友爱的气氛中,结束了六百余年分谱分祠的局面。(有VCD光碟记录。)

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考证,揭开了老谱中祖籍“应天府兴化县孝感乡猪市巷”的迷团,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考证,理清了冕宁邓、周、王三姓之间的历史渊源,拨开了几百年来的迷雾。

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考证,使老祖宗们当年镇守宁番时的一些伟绩丰功再现予世人,以告慰先人在天之灵。

另外,此次修谱还找到了周边各县一些以前未找到的族胞,使他们得以入谱。

经过一段艰苦的寻找工作,始祖邓愈的儿子们已大部分得到确认。为使各房族胞相互了解,增进团结,弘扬邓氏家族的优良族风,四省五房决定在安徽召开联宗合谱代表会。我们冕宁两房派出由12人组成的代表团,于2003年4月4日出发,7日下午到安徽省泗县大路口乡网周村邓传则家。四省五房代表欢聚一堂,共叙六百年来分离之思念,共享六百年后相聚之欢乐。四省代表和当地邓氏族胞组成了庞大的祭祖队伍,到始祖邓愈父亲邓顺兴墓地献花圈、跪拜、烧香、化帛,祭奠先祖。代表团还到南京宁河王墓地拜谒了先祖。

2004年5月,皖、苏、甘、湘几省族胞代表来到冕宁,成立了宁河王邓氏家族联谊理事会、制定了章程、选举了机构。

2005年5月,冕宁邓氏两房代表共11人,到四川广安牌坊村实地考察了广安邓氏始迁祖鹤轩公与宁河王邓愈的关系,作了初步论证,得到当地族人认可,由天亮写出文章在《志苑》上发表,最后定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此次修谱期间,我冕宁邓氏两房族胞还捐资为宁河王之父卫国公邓顺兴重新立了新碑,又为对我宁河王邓氏家族联宗合谱作出巨大贡献的邓传则立了碑。

这次修谱得到了邓氏广大族胞的大力支持,不仅在修谱工作的具体操作上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而且在经济上给了有力的支持,特别是邓氏在政界、军界、文化科技界、商界的名人,他们慷慨解囊,给修谱工作捐了大量资金,少则百元,多则数千元,使谱书得以顺利出版。

这次修谱,宝公后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参与这一工作,他们主动热情,编委们认真负责,所以谱书信息量大,准确率高,无论从容量、质量上看,都是历次谱书无法比拟的,但也有不足之处。

一、有断代现象。宝公房族谱,六百年来,修了很少几次,而且都是少数人编修,间隔时间又长,很多先祖的情况不清,有的只知道名,上不知来龙,下不知去脉。健在人员中有些人三代以上就不知是谁,这就造成上下不能对接,中间一代或几代发生断代现象。

二、有未入谱族胞。这又分两种情况:1、外迁人员。由于时间久远,人口众多,部份先祖因各种原因,从冕宁外迁,长期未与家乡联系,此次修谱时虽经多方寻找,但仍有一些人未联系上,如四世祖子艾公,老谱记载“落业会川”(会理),这次派人寻找也未找到。这部份族胞就未录入谱书。有望在下次修谱时补上。2、由于宝公后裔人口众多,思想水平和文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对修谱的认识也各异,大多数人主动积极地参与,但也有极少数人对修谱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清,一些人不愿捐资,一些人不愿入谱,这是这次修谱的最大不足、最大遗憾。

                           将军颂

洪武兴兵定应天,   闻报川边起狼烟。   端宝奉旨平边患 ,  提兵率将进宁番。

 征尘滚滚掩日月,   旌旗猎猎震山川。   安宁烈日映铁甲,   边关冷月照征鞍。

 北沙关头杀声起,   黑林子前战犹酣,   战士挥戈边患息,   将军跃马宁邑安。

 菩萨古渡春常在,   安宁河畔将军眠。   德业功勋传千古,   根深叶茂永繁延。

                 诗      评(邓天岗)

巍巍中华史质深,   千族万姓铸同心。   宁河武顺标明宇,   承先启后伟业精。

举国边戎垂佳迹,   华夏各地播子孙。   今喜劲后齐努力,   邓氏宗谱此归青

睢阳邓氏宗谱(后记)

                      南京邓愈墓原图(民国时期)五墓并存说明
    邓愈墓现壮说明

洪武十年冬,邓愈病死于平定西南之乱后的班师途中,时年41岁,朱元璋追封其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邓愈墓位于今中华门外雨花南路邓府山上,现有神道碑、一对石马、一对马倌、一对石虎、一对石羊、一对文臣和一对武将和墓冢。   

在雨花区的纬八路旁,有一座“山高水长”的石牌坊,这就是明朝开国功臣邓愈的墓冢。明朝开国功臣墓有一部分在紫金山阴,另一部分在南郊(雨花区),都是爵位很高的功臣。邓愈墓神道石刻保存的较好,现在有神道碑、一对石马、一对马倌、一对石虎、一对石羊、一对文臣和一对武将。现在这里以邓愈墓为主中心建成了邓府山公园。邓愈墓神道石刻周围修建了一些仿古建筑。    

邓愈墓的神道碑不 如徐达墓和李文忠墓的神道碑那么大,但石碑雕刻很精美。一对石马与其它功臣墓不一样,石马腹下是实的,两边刻着精美的云纹,意为天马。邓愈墓的石虎和石羊造型颇佳,特别是石羊的造型得体大方。2003年7月,邓愈墓作为明孝陵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组成部分。2006年5月,邓愈墓作为明孝陵明功臣墓的一部分,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民国时期南京安德门里的邓府山上有邓愈墓五墓并存的老照片。关于这份老照片我结合《明史》及《古虹邓氏宗谱》等有关资料,加以考证分别是:大明宁河王邓愈与正夫人(明封宁河王夫人曹氏)的合葬墓;宁河王侧室汪氏墓;宁河王侧室徐氏墓;大明宁河王三弟邓悍(明封山东指挥佥事)与夫人徐氏合葬墓;宁河王长子申国公邓镇与夫人程氏妾扬氏合葬墓。关于宁河王邓愈母亲张氏(明封卫国公夫人)墓及宁河王三子昭勇将军邓镛墓均在邓府山的侧山。没有在五墓并存的照片上显示出来。至于现在南京邓府山上为什么只留下大明宁河王邓愈的一座墓。好像现在邓府山上只有邓愈一墓,其它墓均已失存。我暂时没有可靠的资料来说明原因。
                           大明宁河王邓愈第二十三世孙豫东邓传书字翥之敬考录。
                                     公元2011年冬月。
豫东商丘的历史
商丘县城,豫东门户,豫、皖、苏三省交界之重镇。它位于黄淮平原西部,黄河故道之南侧,古宋河之阳。传说时代的帝喾之子阏伯受封于此,此地为苍龙星座中的心宿之地,心宿即《左传·昭公元年》,“故辰为商星。” 阏伯死后葬此封冢为丘,故名商丘,即商地之冢丘。
商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黄帝之曾孙高辛氏帝喾初居这里的高辛集开始,高辛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部落的首领。现在高辛集西北有帝喾庙和帝喾陵,其周围有大面积的古文化遗址,当为帝喾之居址。帝喾之子阏伯,封于商丘,为管理火神的“火正”,现存阏伯台。帝喾的另一子契,佐禹治水有功也受封于商丘,为商民族的始祖,从此商族就以商丘为基地逐渐发展起来。
至契的十三世孙成汤已不服夏王朝的管属,矛盾冲突激化。鸣条(山西运城)一战,夏桀败北,夏灭而商立,建立了商王朝,都于南亳(商丘县南)。 500年后,商被周灭,周成王三年(前1022年),成王封商之遗民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都邑于商丘南1公里,城址己毁。
春秋时,宋国较强盛,曾为五霸之一,后于公元前477年灭于楚。秦于公元前22l年统一后置睢阳县于商丘,属砀郡。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改砀郡为梁国,封刘武为梁王,都邑于睢阳县(商丘)。
当时梁国的境域很大,北抵泰山,西至陈留,括40余里,为膏腴之地,称“梁园”。隋朝改睢阳为宋城,宋州州府所在地。隋开通济渠(运河)从宋城南经过通往扬州,这里为繁荣昌的水陆码头。唐朝改宋州为睢阳郡,“安史之乱”时的“睢阳大战”即在此进行。北宋改为南京应天府,是东京(开封)的陪都。
宋人王巩《闻见近录》载:“南京去汴河五里,河次谓之河市。五代十国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也。其盛非宋州比。凡郡有宴饮,必召河市人。故至今徘优曰‘可市乐人’者,由此也。”说明宋时商丘河市之盛况。
这里的应天书院是宋朝四大书院之一,为文人学士芸集之地。金朝时仍为南京。元朝时改为归德府治,明初降府为州,嘉靖二十四年(l545年)复为归德府治商丘县。 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归德府城、六忠祠、阏伯台、文庙大成殿、明伦堂、壮悔堂、清凉寺、陆陈会馆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旧址等。
       商丘历史事迹
【汤王兴商】夏朝末年,商族部落首领汤在商丘一带活动。汤以伊尹为相,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强盛。约公元前16世纪灭掉残暴无道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后来盘庚迁都之后商朝中兴祖武丁便封叔曼季为邓国君侯,曼季为邓姓之始祖,因而商丘也是邓姓的祖源之地。 
  【葵丘会盟】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在葵丘(今民权县林七集黄河故道北岸)盟会诸侯。齐桓公、楚成王等大国诸侯均参加,并在此写下和好息战盟书,使各国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这次会盟史称“衣裳之会”。 
  【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郑。楚庄王闻讯,率兵攻宋救郑。两军在宋国境内的泓水(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慈圣镇)相遇,宋襄公以强调“仁义”治军,不听谋士劝告,两次错失良机,致使全军覆没,自己身负重伤,不治而死。从此,宋国降为二等诸侯国。“宋襄公之仁”典出于此。 
  【梁孝王守睢阳】公元前154年,西汉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亲率大军攻打睢阳(今商丘),企图打通西进京都长安之路。梁孝王刘武拥兵10万,死守睢阳城3个月,给西汉王朝得以重整旗鼓的机会。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梁孝王因守睢阳有功,深得汉景帝厚爱,赐天子旌旗并与皇帝车同辇,梁孝王所在的梁国也成为汉王朝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睢阳之战】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757年正月,叛将安禄山部下尹子奇率10万大军攻打睢阳(今商丘)。睢阳守军5000余人依靠睢阳坚固的城池,与敌激战数百次,坚持了半年之久。最后,弹尽粮绝,捕雀捉鼠为食,人亦相食,却无一人投降。城破,张巡、许远皆被残杀。 
  【赵构登基】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康王赵构在金兵的威逼下,逃至陪都南京(今商丘睢阳区古城南),在南门外举行登基大典,继皇帝位。 
  【师尚诏攻克归德府】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柘城县远襄集北师家庄人师尚诏率领农民暴动,仅40余天队伍就发展到数万人。农民军首克归德府,继克睢州、许州,在豫东一带产生很大影响。这是明代河南省最大的一次农民暴动。 
  【李自成两次攻打归德府城】明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率农民军暴动。在荥阳聚会,决定兵分五路,进攻官军,李自成等担任东攻任务。三月,他和张献忠率兵数万攻打归德府,归德府守卫军凭借城墙固守,在城四周架起火炮,轰击农民军,农民军久攻不下,伤亡甚重,遂撤离。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张献忠在入陕西途中,攻破归德府城,杀死官兵3000余人,取得胜利。然我睢阳邓桥邓氏之家谱就是在这几次战争中丢失的。 
  【黄河在商丘北徙】明嘉靖十六年(1537)夏,黄河水在今商丘市梁园区李口乡南岸决口,河水泛滥,灌归德府城,直至十九年冬城内始干。其后河水漫流,归德府一带灾害连年。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水向北迁徙,以后商丘一带才少有黄河水灾。 
     创办平民夜校
    【创办平民夜校】1923年恽代英介绍睢县人姜郎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姜郎山返回家乡成立农民协会。在他的倡议下,破除迷信,扒庙建学,遂在睢县城西刘庄盖房39间,创办了刘庄小学。学校门楣砖刻“唤起民众”;两旁砖刻对联“昔日蔓草荒芜凋敝凄凉,今朝人才荟萃庄严灿烂”。1932年,姜郎山又在此办平民夜校,自编教材《平民识字课本》。进步人士李省三、李备伍任教师,主讲农民运动、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等课程,共办两班,学习者100余人。参加平民夜校的人后来许多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蒋冯阎大战于商丘
    【蒋冯阎大战于商丘】1930年5月,新军阀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的中原大战在商丘拉开战幕。从4月开始,蒋与冯、阎双方积极向豫东调兵遣将,5月9日蒋首下攻击令,历经了商丘之战、民睢之战、睢杞太边之战、民考曹边之战、商宁之战等激烈战斗,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人。至10月6日蒋军攻战郑州,中原大战基本结束。商丘全区地处陇海战区主战场,无不遭受战火摧残,人民深受其害。 
    淮海战役商永战斗
   【淮海战役商永战斗】1948年11月30日,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战斗最为激烈。国民党军的3个兵团和地方党政机关共30万人沿徐永公路向永城、商丘方向撤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永城市陈官庄一带截击敌军,与之激战四昼夜,全歼国民党军26万余人,活捉“剿共”副司令杜聿明,击毙第三兵团司令邱清泉等人,淮海战役就此结束。 
    全国绿化会议在商丘召开
   【全国绿化会议在商丘召开】商丘地区多是沙丘和盐碱地,1949年前林木覆盖率仅2.7%。1984年,商丘实现农田林网化,建成了带、网、片相结合的农田防护体系。1995年3月8日,全国绿化会及林业部召开的8省市平原绿化现场交流会在商丘召开。全国先后有87个县(市)共8000多人赴商丘参观,1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名林业专家、学者至此考察,将商丘的平原绿化经验推广到全国。 
    京九与陇海铁路交汇通车
   【京九与陇海铁路交汇通车】1915年陇海铁路修竣,穿越商丘境内124公里。1996年9月1日,北京至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在商丘站与陇海铁路交汇,使商丘成为中原地区一个新的特大型交通枢纽。京九铁路在商丘境内长58.72公里,4个火车站,原京广、京沪铁路下行部分列车,改经陇海直入华东,分流京广、京沪两大干线运量和晋、豫两省煤炭外运,对促进商丘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邓氏在商后的发展
  邓氏后人从商朝迁都以后世隔几千年,大明宁河武顺王邓愈长子后裔从大明建文末年(1402)几经周折又迁回了这片热土繁衍生息。
              豫东睢阳邓氏大明宁河王二十三世孙传书字翥之敬录 公元2012年壬辰年春月吉日
 
伟人邓小平亲自审定的天下邓氏统一派号
    内容:本派号是1991年由伟人邓小平亲自审定后,放在家谱序言中,命家人慎重送达,并号召大家今后将“邓氏宗谱”称为“邓氏家史”。以下为派号全文:

        今因全国邓氏家族倡议统修家史故邓氏宗谱称邓氏家史原大城定派改为

    正直廷立,道顺时昌,常怀忠孝,自成善良,人才纪盛,德业传芳;

    功昭东汉,声振南阳,三登衍庆,两秀垂光,勋华代著,门第日彰;

    云仍继起,品诣宜藏,希贤作圣,济世扶乡,学娴韬略,泽被黎苍;

    经文纬武,治国安邦,绍先启后,凤翥鸾翔,辉煌奕叶,福荫弥长。

      自此普天下之邓亦无二派矣按统一世系自受姓始祖曼季公而下至九十八世啓用新派之首正 希贤

    按:九十八世啓用新派之首正,邓氏一0六世孙“希贤”(邓小平)为“常”字派号。
 
  本派号是邓楠直接送到江西,从一九九二年起在江西开始执行,望普天下所有邓氏族人,遵照邓小平的遗愿办事,按世系对派号,以次类推,坚决彻底完成由伟人邓小平在家史序言中提出的邓氏家族统一家史、统一世系、统一派号、统一南阳堂的四统一工程!真正做到天下邓氏一家人!!                      
      ——南阳邓氏一一四世孙 邓建高(人字派号) 向全族宗亲敬送


中华四川南充.广安、重庆永川、安岳县、广元市等《邓氏宗谱》.全国统一“3x字辈”互用对照表(以使用):
001(98世)正弘               002(99世)直福             003(100世)廷正以   

004(101世)立显仁     005(102世)道存存           006(103世)顺天心,   

007(104世)时 元克   008(105世)昌如绍     009(106世)常可先   

010(107世)怀用型。  011(108世)忠才培     012(109世)孝高成
013(110世)自亦国      014(111世)成从用 ,     015(112世)善星燕   

016(113世)良成尔   017(114世)人至昌      018(115世)才有荣。   

019(116世)纪其崇      020(117世)盛仕尚            021(118世)德朝孝   

022(119世)业廷弟.     023(120世)传正笃              024 (121世)芳联守   

025(122世)功科忠      026(123世)昭金信        027(124世)东圆永   

028(125世)汉在锡         029(126世)声京胤            030(127世)振谋祚

031(128世)南应万      032(129世)阳山代    033(130世)三永隆   

034(131世)登典兴            035(132世)衍东遵    036(133世)庆巨循   

037(134世)两世礼       038(135世)秀和仪.    039(136世)垂良深   

040 (137世)光同晰    041(138世)勋晓廉    042(139世)华评耻

043(140世)代美含     044(141世)著名宏    045(142世)门 扬光   

046(143世)第帝远.    047(144世)日诗百    048(145世)彰望世    

049(146世)云圣迪     050(147世)仍仙吉     051(148世)继浩功    

052(149世)起伟高       053(150世)品则东     054(151世)诣明汉

055(152世)宜博家             056(153世)藏大声     057(154世)希飞南   

058(155世)贤贤阳       059(156世)作比垂        060(157世)圣胜裕  

061(158世)济文明       062(159世)世安纪              063(160世)扶龙显   

064(161世)乡惠扬       065(162世)学富大      066(163世)娴进清

067(164世)韜业吾       068(165世)畧卿宗         069(166世)泽君懋   

070(167世)被祖德.    071(168世)黎上绵     072(169世)苍九延   

073(170世)经天孔     074(171世)文揽殷               075(172世)纬月福   

076(173世)武下履     077(174世)治五绥               078(175世)国洋之

079(176世)安捉日     080(177世)邦鲛升          081(178世)绍月 

082(179世)先恒           083(180世)啓                     084 (181世)后 

085(182世)凤                  086(183世)翥                     087(184世)鸾 

088(185世)翔                  089(186世)辉                     090(187世)煌
091(188世)奕                  092(189世)叶                     093(190世)福 

094(191世)荫                  095(192世)彌                     096(193世)长
…………………………………....................   097x.098x.099x…………………………………………………
     编者邓用嵩 号锦坤:以上为“邓氏3x字辈表”。邓氏族亲若是没有按“字辈”取名,只要记住“世系及字辈代号”就不会乱了“长幼辈分”。 “3”代表邓氏一族高升发达;“X”代表邓氏一族四方发达,“X”代表邓氏一族前途无量,“X”代表邓氏一族世界光明正大。

邓慰山司徙庙
位于光福镇西,吾家山东麓。司徒庙又名柏因社、古柏庵、柏因精舍,在光福镇西,为供奉汉高密侯,大司徒邓禹的祠庙。始建无考,现存殿宇两进,共二十多间,为清末重建,这里素以古柏闻名于世,古柏四株传为邓禹手植,因其形态奇异,分别题名为“清、奇、古、怪”,堪称吴中一绝。

司徒庙位于光福镇西的涧廊村东南,是东汉光武帝的大司徒邓禹的祠庙。又叫古柏庵、柏因社、柏因精舍。司徒庙始建年代历史未载,无以考证。现在的殿宇是清末民初重建。也叫邓尉庙,庙里有四株古柏,树龄近二千年,清柏碧郁苍翠,挺拔清秀;奇柏主干断裂,其腹中空;古柏纹理纡绕,古朴苍劲;怪柏卧地三曲,状如蛟龙,被雷劈开后的二个枝干完全离开了主干,但是都活着,并发出了新枝。四棵古柏树组合在一起,宛如一幅天然的古柏图。乾隆看后给四棵古柏树分别命名为:清、 奇、古、怪。
司徒庙相传为东汉大司徒邓禹归隐处。后人礼祀奉为神明,日久成庙,称柏因精舍。光绪年间有高僧常悟、宏海、书城、觉性等祖师代代相传,现属玄墓山天寿圣恩寺别院(据说是乾隆生身父亲出家的寺院),司徒庙内建筑多为清代及民国所建,司徒庙往西100米就是著名的观梅景区香雪海。
司徒庙现存庙宇殿舍两进,共二十余间。布局为传统院落式。前为墙门,门前分立石狮一对,进门沿主轴为山门、大殿。二者间由院落隔开,两侧有边厢,庙左附有院子,植有古柏名木,并置赏柏厅,厅后即为闻名于世的四株古柏园。
四株古柏相传为邓禹亲手所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四株古柏造型别致,姿态各异,虽经千年风霜雨雪,日曝雷击的侵袭,却依然遒劲壮观,犹如天然盆景,堪称天下奇绝。据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来此,被这四株古柏大为吸引,叹为观止,分赐四柏为“清”、“奇”、“古”、“怪”。
清、奇、古、怪尽管遭受千百年的磨劫,疮疤累累,却依然郁郁苍苍,四季常青,显示出一副百折不挠的气概。那种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性格,给人以充满希望和奋发抗争的感受。
邓禹草堂也在其内,如今司徙庙香火旺盛,香客云集。大司徙邓禹已不只是大司徙,高密候等职,已成为了周围民众心中的神,是他们心灵的依靠。是能保一方平安招财进宝的神灵。
本人于2011年9月11日亲往一次。去感受一下邓禹公修身之所的静谊之处。
汉光武帝二十八宿之首大司徙 高密候邓禹公后裔,豫东邓传书敬录。
2011年9月1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