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进攻来创造打击机会 在笔者的教学中,经常向学生做一个比方:在和对手对峙的空间中想象出一条边境线。在边境线的这边属于自己的领土,在自己的领土上什么地方埋了地雷,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在边境线的那边属于敌人的领土,到底什么地方有地雷就不得而知了。通过进攻,使敌人离开自己的阵地,深入到自己的领土中,当敌人踩到自己埋的地雷的话就胜利了;如果自己擅自闯入敌人的阵地,那就相当于是盲目送命。 所以如果要攻入敌人的阵地内时一定要先谨慎地试探后才能出击。攻入敌人阵地时,必须先要清楚敌人在什么地方埋了什么样的地雷后,才能出剑打击。战国时代的著名战役,桶狭间之战,织田信长以500的寡兵击破今川家3万大军,就是充分了解了地形、天气和敌人的动向。这种思想是可以运用到剑道中来的。(桶狭间之战是日本战国时代非常著名的战役。原文中写的是今川家10万大军,其实是被夸张了的。在那个时代还没有能够一下子聚集10万大军的诸侯。今川家统辖三河、骏河和远江三国在稳定了甲斐的武田家后才能腾出力量西进上洛。史书上记载的有2万和3万两种说法。译者选了最多那种。当时织田家刚刚平定内乱不久,尾张国—--今日本爱知以西,全国总兵力才勉强达到1000人。顺便说一句,织田信长的居城那古野城,就是今天名声响彻世界的名古屋。丰田汽车就在那里。桶狭间地势狭长,不利于大军展开,加之织田信长突击那天大雨,地面泥泞,同时也弄潮了今川家的铁炮—火药枪。那时的火药枪数量非常少,还没有被用于战斗中,但是由于声音非常大,常被用于示警。地势狭长,今川义元的本阵大约只有2000人。下雨雨声大战斗的声音不能被传递到远方,所以远处的队伍不能立即察觉本阵被袭。由于无法使用火药枪示警,所以不能向远处的友军发送救援信号。加之地面泥泞,被袭击一方的军队很难马上组织起防卫态势。织田信长就是考虑到这些因素,才决定把决战地点放在桶狭间。有兴趣的同仁可以上网查查。国内有很多介绍日本历史的网站。译者曾经是一个日本战国史迷。) 说到战国史就兴奋了,偏题了,接着翻译文章。 通过进攻来困扰对手,将对手引到自己的阵地中歼灭之。以前经常听到“哎呀,对手的进攻太厉害了,整个人都无法动弹。”“对手的进攻太猛烈了,逼得我不得不出剑打击,结果被击中了。”这类的谈话。在棒球界中也有这种情形:投手认为不能往打击手的中间投球时,但是投球时,结果还是投向打击手的中间。在投手和打击手之间也有无形的攻防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