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流线型设计可以减小阻力? |

 pgl147258 2014-07-24

【知乎用户的回答(13票)】:

先做一个简单回答。

没有公式在手,不过题主可以参考伯努利公式,它描述的是势流场的性质,虽然与真实流场有一些区别,但是仍然可以作为理解流场使用。

公式描述的是动能,势能和压能的总和为沿流线积分的一个定值(定常的公式)。考虑在某一高度,势能为常量,因此公式中的变量仅剩动能和压能。压能就是指压力所造成的能量。因此,动能越大,压力越小。

流线型在流体力学中一般和钝体相对。流线型一般能够使得物体表面流体顺利地流过,因此流速较高,从而压力较低。而钝体则相反,物体表面流场速度要低一些,因此其压力就高。(以上讲的都是物体的前部,这时流场比较稳定。)

静水压力是无方向的,不过动压就有方向了,方向就是垂直于接触面。对这个动压力在物体表面做一个积分,然后将这个积分获得的合力做沿运动方向的投影,就得到了阻力。由于钝体表面压力较大,且其表面法向一般与运动方向成较小夹角,因此也具有较大的余弦值,从而钝体所受阻力更大;既流线型能够减小阻力。

以上都是基于伯努利公式所得到的结论。但是伯努利公式是有适用范围的,这是必须注意的。但是它可以给一个比较直观的定性理解。

从另外一个角度,流场在物体表面都会形成边界层。而边界层的厚度与流动的粘性阻力是正相关的。如果边界层内扰动太大,就成了湍流(turbulence),损耗更多的能量。

流线型意味着与流场的流动贴合的比较好,因此边界层是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因此粘性阻力的能耗较小。而钝体由于破坏流场的流动,而流体需要贴着其表面进行流动,能量就会损耗的多。能量的损耗,可以表现为动量的积分,动量与力的关系就差一个速度项。因此从这个角度也能够说明流线型的能耗小,可减小阻力(相对于一般形状)。

但是并不是说流线型就是最好的,这个可能可以参看“为什么高尔夫球的表面会有坑”这类问题。主要就是边界层的分离(separation)。分离后出现涡,也是能耗因素之一。这些都是目前流体力学研究的问题。

综上,我从两个角度尝试解释了流线型为什么减阻这个问题,第一个角度从伯努利方程来理解,第二个则是从边界层的角度来理解。最后也点提了流线型不一定是最好的形状(从细节角度来看),因为流动分离的原因。我有留意到题主希望用尽量数学的语言,我觉得最好呢,就是看GK Batchelor的书。

【非词的回答(1票)】:

要不要讲一讲高尔夫球和鲨鱼皮的故事

【Jingechen的回答(0票)】:

气动阻力包括:摩擦阻力、压差阻力(形状阻力)。流线型可以使流动分离减至较低,减少压差阻力。

【原野的回答(0票)】:

推荐一下北理的公开课《汽车气动造型》。

【程小莫陌的回答(1票)】:

说明:大学流体力学教材里在介绍平面绕流的章节中有详细的推导,现在手头上没有书本,所以很抱歉无法给出具体公式。我之前自己推导过,仅需基本的微分方程的知识,就可以推导出来,相信题主也没有问题。

首先,我们得分析下流体流动时对物体产生的阻力的来源。

在理想状态下,根据流体力学的知识计算,流体绕物体流动时应该是不会产生阻力的。这与实际经验明显是矛盾的。造成理论与实际的差别,主要在于两个方面:流体的粘性、绕流时产生的脱流现象。

流体的粘性,指流体在内部存在相对运动时,会对流动产生阻碍作用的物理性质,表征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与流体的种类、温度有关。首先,在流体与绕流物体的接触面,即流场的边界处,流体速度为零,并在趋向流场中部的方向上流速逐渐增加到主流速(这里说法并不准确,学艺不精,见谅),数学描述较复杂。实际上,要完整描述流场,需要借助N-S方程组。但是由于该方程组太复杂,为了简化问题,提出边界层的概念。边界层认为,流场的流速变化主要集中在靠近与固体的接触面附近,这一段薄层即为边界层。在边界层中,流速变化剧烈,速度梯度大,在边界层外,近似认为流速已为主流速,不会再随距边界的位置发生变化。边界层中会有较大的速度变化,即靠近边界的一层流体和稍微远一点的那层流体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不同,就会产生相对运动,由于流体的粘性,就会产生阻力。理论计算基于理想流体,忽略粘性,这是理论计算与实际差距的部分原因。

另一部分阻力来源于流体绕流时的脱流现象。以流体流过圆柱为例。理论分析发现,流体流过圆柱时,流线会在圆柱的最前的那个点出现分支,流体也分为两股,从圆柱两侧流过,在圆柱最后的那个点重新回合(流线一般不允许出现分支,交叉现象,这里情况稍微有点特殊,但并不违反流线性质)。通过伯努利方程计算,会发现圆柱周围的压力场是关于圆柱中心对称的,即不会产生阻力。以上是理论分析,实际情况比较复杂,流体在流动到圆柱的后半段圆弧的某个位置,流线不再贴着圆柱表面,而会发生脱离。流动的对称性被破坏。流场的对称性是压力场对称的基础,压力场也由此不再对称,表现出来就是对圆柱产生压力。由于在圆柱的后部产生脱流,故原本由流过该处的流体提供的压力不再存在。故前部压力大于后部压力,对圆柱的合力向后,这就是另一部分的阻力来源。

回到本题,流线型之所以能减小阻力,就是减小了由于脱流现象带来的那部分阻力(至于流体粘性带来的阻力,采用流线型是否能有效减小我不敢妄断)。采用流线型,会使得脱流现象减轻,流体流动时能较好的贴合绕流物体表面,前后压差减小,阻力减小。另外,流体流速越高,反过来就是物体在流体中运动越快,脱流现象越明显,采用流线型带来的效果也越好。

答题时由于没有课本,本人又学艺不精,故无法给出公式,非常抱歉。

以上

【冷l冷传剑的回答(0票)】:

来瞎说了。。。

一种是正面和来的空气撞在一起

另一种是从空气旁边把空气挤的改变方向了

不过真实情况肯定好复杂。。。

抽象的乱想一下也算蒙混过关了吧=_=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