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阳有封国(夏初)到周东迁,南阳都可以说一直是政治中心城市之一,从楚灭申到秦设南阳郡,南阳因战争需要发展成为军工城市。到了汉代,南阳发展到鼎盛时期。西汉时,实行盐铁专卖,在宛设有工官和铁官,监督,经营冶铁业和其它手工业生产。汉元帝时,召信臣守南阳,开通渠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灌溉,岁岁增加,受益田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由此可见南阳当时农田水利发达之情况。再者,由于南阳地处南北交界处,又是汉水、长江、淮河三水路与关中来往的要道,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繁荣发达。故《史记·货殖列传》说,“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当时,南阳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盐铁论·力耕篇》云:“ 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
新莽时,设五都,立五均,宛为南市,专设五均司市师,掌管物价、税收和赊贷。莽末,汉宗室刘縯、刘秀与新市、平林起义军拔宛。更始帝刘玄在此即皇帝位。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起帝业于南阳,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把南阳作为陪都。他的二十八将、三百六十五功臣,多出于南阳一带,故南阳皇亲贵戚麋集,有“南都”、“帝乡”之称。
东汉宛城规模宏大,有外城,内城两重,外城即郡城,城周三十六里。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城内“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其时,宛城的冶铁业又有进—步发展,太守杜诗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发明了水排鼓冶铸法,铸造农器,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它的政治、经济地位,仅仅次于当时的京都洛阳,达到了宛城历史的鼎盛时期。
其时,居住在宛城内的皇族显宦,在优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崇尚厚葬,用雕刻着各种图像的石柱、石门、石梁、石壁等装点墓室。珍贵的南阳汉代画像石刻,就来自以南阳市为中心的唐河、新野、方城等县。这大量的画像石刻,如实地记录了两汉时期的服饰、建筑、体育、文化、饮食、风俗等各方面的发展实况。它雄辩地说明南阳这座当时的中心城市,对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四)、三国时曹仁屠宛—古城变废墟
三国时期,南阳属魏,宛仍为重镇。
自东汉末年董卓军事政变之后,各地军阀纷纷联合反卓。长沙太守孙坚率兵讨伐董卓,路经南阳,当时南阳太守张咨,因不供粮草,被孙坚谋杀。孙坚过境后,把南阳让给当时驻在鲁阳(今鲁山)的袁术。袁术是个专横跋扈,贪得无厌,烧杀奸掳,无恶不作的军阀。他占领南阳后,南阳遭到一次空前的浩劫。工商业萧条,人口锐减。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春正月,曹操与袁绍对峙,为了巩固后方,引兵到宛。张绣投降曹操。后来,张绣又后悔了,反过来偷袭曹营,引起了宛城大战。宛城又遭到一次大灾难,从此一蹶不振。当时关羽正攻打襄樊,逼近南阳,宛城是曹仁的后方,因此征兵、征夫、征粮、征料连绵不断,使南阳贫苦不堪、民不聊生。曹军在南阳的驻将叫侯音,闭城反曹,私通关羽。曹仁把樊城守军调回后方,强攻宛城,杀了侯音,屠了宛城,南阳这一次遭到了彻底破坏,使这座与京都洛阳齐名的历史名城,变成了一片废墟。
(五)、晋代南阳的恢复
三国初期,南阳屡遭战乱,变成一片废墟。但是,南阳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三国后期至晋代南阳逐渐得以恢复。当时,南阳在交通上处在南拒吴、西防蜀的遥控地带。魏大将司马懿就选择了宛作为指挥中心,于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六月,奉绍屯于宛。司马懿镇宛期间,趁兵戎稍瑕,助农耕作,发展农业,安定民心,修复城池,对南阳的恢复作出了一定贡献。
继司马懿有功于南阳的是杜预,杜预本是灭吴的大将军,灭吴后他镇荆、襄,治南阳,不仅勤于讲武,还设立泮宫(学校)。杜预重修召信臣遗迹,用滍、淯诸水,灌田万余顷。公私同利,农民乐业。南阳人称他为杜公。现在南阳市东关还有杜父街,就是对他的纪念。在司马懿与杜预的安抚下,生产得以发展,南阳人民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
(六)、唐代南阳的兴衰
唐代与汉代相同,为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经过“贞观”、“开元”之治,南阳也得以恢复和发展。到唐玄宗时,南阳百业发达,大诗人李白四次游南阳,见闻较切。街市万商云集,高楼对着大路,富豪们的别墅一座接一座一直盖到独山脚下,到处是酒馆舞榭,满眼是歌妓舞女,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可惜好景不长,爆发了安史之乱,南阳又一次遭到浩劫。
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正月,南阳郡太守鲁炅,为南阳节度使,率领南黔中山南东道兵屯于叶县。这年五月,鲁炅与安禄山战于滍水,兵败奔南阳。敌将武令珣、毕思琛等围攻南阳城。鲁炅被困一年时间,城中粮绝,饿死者相枕籍。经过这次战祸,“距邓州二百里,人烟断绝,遗骸积于墙堑间”(《旧唐书、鲁炅传》)。公元757年10月,唐肃宗收复长安、洛阳。武令珣撤回河北,南阳才无战争,得以修养生息。
后来,各地军阀割据,南阳并不宁静。到公元839年,军阀势头衰落,才有了点活气。是年三月,大诗人杜牧经南阳到长安,在《雨中过农家》里写道:“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衣,主人馈鸡黍。”可见安史之乱八十年后,南阳农村的情景。
(七)、宋代提议的临时京都
北宋初年,宋太祖非常重视南阳地方兴建,遴选开国功臣张永德任武胜军节度使镇邓州(南阳为其辖区),史书说张永德被邓人爱戴如父母。公元938年(宋太宗兴国八年),文选幽州蓟人曹普任节度使,史书说曹普,“建白时政,抚治军民,大有谋为,邓人德之”。公元1044年(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以疾请邓州,后来徒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仁宗便满足了邓人的要求。这些人对地方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时还兴修南阳水利,疏通河水,开发白河,到公元1112年(徽宗玫和二年),南阳田赋上升为望郡,工商业、农业都有了发展。
后来,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赵构在应天府(今商丘)仓卒即位,主战派逼他回京(开封),赵构却一意南逃。主战派首领李纲选定南阳为临时京都。他说:“南阳光武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榖粟;南通荆襄巴蜀,可以取货财;北距三都,可以遣救援。暂议驻骅,乃还汴都,策无出于此。”是年七月,赵构诏定议巡幸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