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沂籍著名作家王兆军:站在异乡问故乡

 LCF图书馆900 2014-07-25

临沂籍著名作家王兆军:站在异乡问故乡

2014-07-24 17:45:48 来源:临沂在线 作者:姜曼    


    \
作家近照


    临沂在线讯(姜曼)“
此次回家乡签售新书,希望借此机会和家乡的人文、情感、文化进行交流和沟通,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回馈广大家乡父老。”日前,临沂籍著名作家王兆军先生在接受临沂在线记者采访时,面对将要举行的新书签售会如是说。在线记者也和王兆军老师进行了简短的采访与交流学习。

    30年农村生活给了我深厚的文学土壤

    临沂在线:我们知道您出生在农村,成长学习在城市,后来由于游学到了上海,甚至还出国任教,这些经历包括一些思想的影响,对您来说,您觉得哪个阶段对您的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最大?
    王兆军:上世纪前30年的农村生活给了我深厚的文学基础的土壤,让我很珍惜。我在这样的乡村之中长大成人。作为个人而言,我同时接受了多种文化。青少年时代,既接受了官方意志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也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大学时代,文学对于我来说,就是一门工具和技巧,我可以用文学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过去的生活。后来到了都市,不得不学习在城市生活。到了外国,不能不适应西方的生活方式。加上从前所了解的,所向往的,从而形成了现代和都市文化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像仓库似的,什么都放在合适的地方。他们是混杂的,交叉的,甚至是半生不熟的。
    临沂在线:您比较喜欢的作家、作品有哪些?
    王兆军:我喜欢的中国文学,从历史上说,主要是两个时期:一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文章,我最喜欢,或汪洋恣肆但文字简约,自由翱翔但文笔质朴,既有执着的追求又有生动的文字,特点很明显。再就是唐宋散文,文字精美,言之有物。西方18、19世纪的文学对我影响比较大。论才气,我以为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好,而屠格涅夫的文字更精致一些。从社会内容的内涵来说,托尔斯泰比较好,巴尔扎克也优秀。有时我也将各人的长处加以比较,希望自己能学到一点两点的。 

    身在异乡“问故乡”

    临沂在线:本次签售的3本新书,长篇小说《拂晓前的葬礼》的续篇《把兄弟》、人物传记《书圣之道——王羲之传》、纪实文学《问故乡》,您能随便举一本,谈谈您的创作思路吗?
     王兆军:有一次,我和朋友站在美国曼哈顿城市一处吊桥上,傍晚回望这个曾经在荒滩建立起来的城市的时候,突然很感慨,想到了我的故乡临沂。虽然我们的临沂还没有曼哈顿这么国际化的档次,但站在这里与站在滨河大道上的感受也是一样的,心头不禁想问:这种变化是怎么来的?于是很“幼稚”地研究起来,这便是这本《问故乡》创作的来源。(作家王兆军通过对三区九县采访,又读了很多的书,前后花了5年的时间才比较完整宏观地展现了临沂改革开放这30年的发展成就。)

     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临沂在线: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他们必须具有正义感和使命感。作家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不仅要用文学作品来表现芸芸众生和多彩世界,还要对人类的生存寄予深切的关注。而今天,人心浮躁、物欲横流,许多作家的创作趋向媚俗,成为“文化快餐”,乃至“文化垃圾”。在这样的境况下,你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保持怎样的姿态?如何实现自己的使命呢?
     王兆军: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一,就是文化人应关心社会关心民众,“文以载道”,为民请命。用现在的理论来看,这样不好,应当让每个人行使自己的权利,知识分子不能包办代替,任何代替都不能是完全可靠的。我同意这样的理论,希望各种人都好好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但是我们得正视中国的现实。中国的现实是:很多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甚至在权利意识上还需要更充分的启蒙。这种情况,给中国知识分子一种很尴尬历史角色,既得说自己想说的话,还得替别人说话。
     我是关心社会忧国忧民的那一类人,文学写作中使命感很重,也有些批判精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觉得什么都想写,很有点游侠的味道,心中总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一份豪情,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认为,那时的使命感是对的,我的作品虽然曾经被排除在纯艺术的行列,而被纳入新写实主义,我不觉得丢人,而且很自豪。
    出国七年,给我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一个隔离期,我远离了中国的生活,获得的只是认识生活的距离。从一个远距离,用较长的时间,反观过去的使命感,有些心得。首先,有些东西是不该我负担的,或者不该由文学来承担的,我最好不要写了。文学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个角色,其行为也要按程序进行,要用特有形式说话。忽视形式,无视程序,就没有文明。所以,我放弃了一些“多管闲事”的使命,只说我自己要说的话。
    我现在的写作,既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思想特立,也不像出国期间那样超脱,那样理性。这些年来,中国的现实生活重新唤起了我的激情,我跃跃欲试。但是我的这种激情不会像过去那样漫漶那样盲目了。我会用我特有的形式说话,行使我的权利,同时接受社会的检验。我要面对自己的灵魂,我得展开喉咙歌唱。我拒绝接受别人的赋予和赠送,拒绝任何命题作文,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和自己的心灵去写。
    一个合格的文学家永恒不变的主题是讲命运、灵魂以及大众所关注的东西。个人所表达的方法很多,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色。在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思想,接受了农村的质朴本真,又接受了城市的先进思想,也曾让我感到困惑,后来我慢慢调整自己。拒绝了一些东西而产生了不必要的烦恼,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给心灵一定的空间。让自己有更高的追求。
    我尤其要感谢自己的故乡。临沂的生活给了我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感情营养;临沂的朋友们给了我太多关怀和帮助。因为我是这里出去的,所以我的作品在这里得到偏爱。正因为如此,我得好好写,千万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寄语年轻作家:生存第一位

    对于现在一些网络小说突起,社会上所涌现的一大批80后,90后作家,王兆军先生说:“当下,很多青年作家接触的新鲜事物多,语言流畅,很灵动,句子锤炼的好,文学基本元素都达到。”但同时也给予了深厚的寄望和真诚的告诫:首先,生存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沉迷于文学创作而浪费了青春,不能丢失“饭碗”。

    回到家乡办私塾

   
对于下一步的一些打算,作家王兆军除了继续写作外,还打算到老家河东办私塾,力求培养更多的社会中坚力量。“这个私塾是没有学历,没有考试能让人变得更加优秀,没有毕业证书的私塾。但没有规章会让人变得更加完处事上有一个更大的提高。”而他也将会通过在国外生活讲学的经历,将中西历史文化做一对比,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这就是我的私塾和一些‘国学吧’的不同之处。”
    通过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修养上,使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在形式上,我还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地特长,学习西方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尽可能的自由讨论和发言,甚至自由辩论,互相表达。在各方面做到一位启蒙老师应尽到的义务,让学生全方位提升自己。”在王兆军坚定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时代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链接——张斌《由浪漫激情到理性思索——作家王兆军访谈录》
                《临沂籍著名作家王兆军携三部新书7月27日新华书城举办签售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