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东垣对五体病的治疗经验浅析

 123xyz123 2014-07-25

李东垣对五体病的治疗经验浅析

 李杲,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在脾胃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称之为“补土派”。他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独到见解,对传统病因做出新的补充;其“阴火论”的阐述对各类病证的病机归纳上开阔了新的思路。李氏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宝藏。笔者忠于李氏思想,故对其著作略有研读,小有体会,现详述如下。

1  五体病的概念及中医五体辨证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之肺、脾、肝、肾、心与五体之皮、肉、筋、骨、脉相对应。《素问·痿论》篇云:“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有日“有形内必形于诸外”,五脏功能之改变必能在四肢百骸中得以体现。如肾精亏虚则骨软骨枯,肝阴不足则筋骨不利,脾气衰弱则肌肉削薄无力,心气匮乏则血脉运行无力,肺气虚损则皮肤毛发干枯,此一系列因为脏腑损害引起的皮、肉、筋、脉、骨的病变称为“五体病”。内可露外,外可显内。当外感内伤等因损及脏腑时,医者能以四肢百骸之皮肉筋脉骨所伤深浅来判断受损之脏。这种利用中医学原理,通过损伤部位及其深浅来判断它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辨证方法称为“中医五体辨证”。[1]。

    四肢常露于外,五体辨证以其为辨证部位最为方便切行。四肢肌肉由脾所主,李氏对四肢察之入微乃其重脾胃之体现,对其病机阐述亦尤为注重脾胃,其著作中不时提及“四肢不收”、“四肢不举”、“四肢不用”、“足痿不收”、“四肢发热”、“四肢厥冷”等有关四肢的病证,涵盖皮、肉、筋、骨、脉各个层面,可见其对四肢病证的重视。

2李氏对五体病的认识

2.1  四肢皮病脾胃虚,肺最先受病。肺主皮毛,皮毛者,身体之卫外者也,居于最外,挡其外邪,然卫外之功赖于卫气之充,卫气一损,则寒热自生。

    皮肤生寒者有二:一为卫气乏源,“脾胃之气下流,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可见李氏认为脾胃不足是五体皮病之根本,气血不足,阳气不充,卫气乏源乃致。二为卫气耗损,如《兰室秘藏·自汗门》之调卫汤,治汗出伤及阳气,损及卫气所致不任风寒。治疗多从脾胃调之,,脾胃充健,谷气生化得当,阳气布于四肢皮毛,行固护之职,以黄芪为先,此可谓“补土生金法”的巧思妙用。皮肤生热者,如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问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之症,日“热伏地中”,此为中阳下陷,阴火上冲,郁于四肢皮毛腠理之间,故扪之烫手。李氏以升其清阳、散其阴火为治,创制升阳散火汤,重用升麻柴胡升阳,轻用防风羌活发散,且勿忘生甘草行泻火之职,人参补脾胃之气。一言以蔽之,李氏对于皮毛之病注重从脾调治,令母平则子安。

2.2四肢肉病李氏以脾胃为先,脾主肉也,脾病则四肢沉困乏力、沉重不举。脾病含脾实脾虚,“脾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足则四肢不用”。[2],太过者,以湿盛为多,不足者,以脾虚为甚。太过日敦阜,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或为外湿相合,或为内湿自生,湿浊内盛,令四肢为困、沉重不举。不足则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无气以充,无营以荣,故四肢不用,倦怠思卧。

    李氏多次提及“四肢不收”,何谓之,即软弱无力。其日“四肢沉困不收,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即为热所乘,无气以动”,突出了“热伤元气”乃四肢不收之罪魁。脾胃一虚,五乱始作,或生内热蕴于中焦,或为外热客于肌体,热耗元气,元气亏虚,四肢则无力以收,谓之“热中”,实为相火亢盛,元气之贼。脾病致肉痿,理当从脾而治。若为湿困,或食苦以燥之(黄柏、黄连),或以风药胜湿(羌活、防风),或淡渗利湿(猪苓、泽泻、茯苓);若为脾虚,则多以黄芪、人参、甘草等补之,且不忘以升麻、柴胡辅以升阳;若为热中,则以甘温补中升阳,甘寒泻其阴火,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2.3  四肢筋病筋病有挛急抽搐见症,当从外感和内伤辨证施治。外感者有二:其一,“四肢者,脾也,以风寒之邪伤之,则搐急而挛痹,乃风淫末疾而寒在外也。”治以活血通经汤,以桂枝、甘草祛其寒邪,缓其抽搐。李氏认为四肢挛急是由风寒邪气淫其经所致,当祛其风寒则愈。其二,李氏麻黄苍术汤之症中见口苦,两胁下痛,筋挛,肢节疼痛,以药测证,当为肝经受邪,寒湿为患。故外感中以风寒湿邪痹阻筋脉为要,祛风散寒、祛湿缓筋当为其法。

    内伤者,脾虚为本,外风或内风为标。“岁土不及,风乃大行……筋骨摇复,肌肉瞤酸,善怒”[2],脾虚为先,外风袭后,筋为所动,则动摇不定,以祛风避之,补脾固本为重;脾胃既虚,兼见弦脉,此由脾阳不升,阴火独亢郁于中,反侮所不胜,肝木妄行,则发转筋之症,治以本经(脾)药中加风药以泻之,如羌活、防风、独活之类。由此知,内伤筋病,治疗雷同,固本为先,祛风为要。

2.4  四肢骨病  骨为肾所主,何得骨痿?日:“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李氏曾以清暑益气汤治之,因其易于得之长夏,暑热之邪肆虐之时。《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制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由此推出,内热伏于肾则发骨痿,内热者,李氏阴火之异名同类也。时逢暑热天气,远行劳倦,玄府大开,汗液大出,气随津脱,故日阳气内伐,阴火内生,此热之源也,暑多夹湿,此湿之出也。“如湿热乘其肾肝,行步不正,脚膝痿弱,两足倚侧,已中痿邪,加酒洗黄柏、知母,另两足涌出气力矣。”[3]“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肝肾伏热,少加黄柏,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从诸多李氏阐述中可知,湿热伏于下焦则发骨痿,治疗清热利湿则已,尤其重视黄柏之妙用。另有肝肾不足证,见行步不正、两足倚侧,脚膝无力、腰以下消瘦,治疗以补益肝肾丸。肝肾不足,精髓乏源,筋骨不生,则发此证,补之为益。

    肝肾同源,联系甚密,四肢骨病或得之湿热客肾,或为肝肾不足,当细细辨证,对症下药。

2.5四肢脉病血行不利见脉病,或为血不足,或为气不足,或为火动于中,多见麻木之症。《兰室秘藏·自汗门》人参益气汤治两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自汗为其主症,汗后津血耗损,血脉空虚,不能濡养四肢肌肉,则发麻木。原方后注“乃热伤元气也”。津液流失,体内阴火四起,伤及元气,故以人参重补元气。李氏以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发热为大家熟知,何以知其血虚,以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得知。此方仅为黄芪和当归二味,一比二剂量,再证血脉空虚之重,补气以助其生血。此乃李氏治疗血脉病之独特之处也。李氏创导气汤治两腿麻木沉重。方中重用黄芪,合乎其“补气以行血”之治疗思维,又用当归和红花发挥其补血活血之功效,稍用升麻柴胡升脾之清阳,以开气血生化之源,事半功倍。

    故东垣治疗脉病之麻木见症,亦从脾论治,多以升阳助气益血、微泻阴火之法,代表方为补气升阳和中汤,药用升麻、柴胡升阳,人参、黄芪助气,当归、白芍药养血,黄柏、泽泻泻其阴火。

3 对李氏治疗五体病的探讨与心得

    李氏从外感内伤辨五体病,但更重视脾胃内伤,尤其突出“热伤元气论”。脾胃内伤气血不足乃众症之同源,正如“筋骨皮肉血脉皆弱,是气血俱赢弱.矣。”[4]《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病四肢不用之理明矣。清阳实四肢,脾胃一虚,五体皆病也,进一步运用“脏腑生克辨证法”[5]详细辨证,以五行生克之理解释各类体病的发病机制,寻求脾病所累及脏腑。李氏在重视各脏腑病变引起的四肢特征性玫变的同时,更强调了脾胃先病是各症出现之前提。研究李氏学说,对五体病的诊治提供了开阔的思维,改变单纯从各体本脏治疗的局限性,重视调补脾胃以固本在治疗“四肢不用”的妙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胃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琏皆旺,十二神受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刮,外邪不能侮也。李氏之“补土生金法”“甘温除热法”,皆可在五体病中大力推广和运用,重视固护脾胃元气,以前人之经验,救后世之疾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