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9年中医外科学术论文巡礼

 杏林脉香 2014-07-25

2009年中医外科学术论文巡礼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医药卫生类以“中医,男科”、“中医,皮肤”、“中医,乳腺”,“中医,肛肠”、“中医,疮疡”、“中医,周围血管”为主题词分别检索,共检索到502篇文献;以“中西医,男科”、“中西医,皮肤”、“中西医,乳腺”、“中西医,肛肠”、“中西医,疮疡”、“中西医,周围血管”为主题词分别检索,共检索到202篇文献。

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医药高校学报和全国性组织主办学术期刊为范围,以中医男科、中医皮肤科、中医乳腺科、中医疮疡科、中医肛肠科、中医周围血管科为经,以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为纬,将200911日至20091231日发表的中医外科文献遴选整理,选择其中代表性文献105篇综述如下。

1.中医男科

1.1理论研究

徐福松提出男科实从内出议题。李海松等认为男科疾病与经络有密切的关系。王均友认为内分泌功能低下引起的虚损性不育,若脾胃功能健旺,应以补肾为先。虚损性疾病伴有不育者,在泻实中或泻实后应以健脾为主。王承平等认为因瘀致浊是败精为病的共同特征,调理心、肾、肝、脾功能,祛瘀化浊是治疗败精为病的用药方向。刘承勇认为男科多郁症,有因郁而病者,有因病而郁者。大抵六淫、内伤而致者,气调则愈;情志之郁,其治不在攻补,重在移情易性。肖宁等研究表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多数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和提高治疗依从性。

1.2临床研究

文双纶认为种子有繁殖的特性,对人类的生殖有一定作用,常用植物种子入药治疗男科疾病。段晓明等研究表明复方玄驹胶囊加五子衍宗丸能显著改善少、弱精子症患者的精液质量,提高血清睾酮水平。鄂伟等认为龙鹿丸联合锌硒宝可明显改善精液质量,提高妊娠率。徐福松认为慢性前列腺炎以湿浊为标,瘀滞为变,肾虚为本;其证型不外乎湿热、瘀滞、中虚、肾虚四证,尤以肾虚兼湿热证为多见;自拟萆菟汤运用于临床。刘廷江等研究表明舒筋活血洗剂坐浴治疗慢性附睾炎效果明显。洪锴等。研究表明联合使用热淋清颗粒与阿奇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阿奇霉素。

1.3实验研究

张建敏等的研究表明疏肝理气的艾可合剂对大鼠前列腺炎的抗炎作用与八正合剂、前列腺汤比较有明显优势。张茶等研究表明癃闭康可能通过调节baxbcl2的表达促进前列腺增生的上皮细胞凋亡而抑制前列腺组织增生。陈晋广等的研究表明调节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是黄白液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作用机理之一。张树成等提出目前建立的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动物模型均存在多种明显不足;补。肾中药的深入研究,建立理想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在此领域取得突破的第一步。

2.中医皮肤科

2.1理论研究

前辈的学术思想依旧被重视。叶姝等总结赵炳南学术思想,白癜风的病因病机为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复感风邪,搏于肌肤,致气血失和而发;辨证为风邪袭腠,气血失和;治以养血疏风、中和气血为法;以白驳丸内服,并创百部酊加补骨脂、红花局部涂擦治疗。李敏等总结赵炳南学术思想,慢性荨麻疹患者多辨证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处以调和阴阳、中和气血之法。天仙藤、钩藤、首乌藤、鸡血藤为赵老调和阴阳气血的基本配伍。赵颖等。认为学术上以《疡科心得集》为宗,临证主张审证求因、尤重内因;将叶桂卫气营血的温病学理论融于皮肤病辨治体系,用药以轻清见长,并主张中西医结合是朱仁康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刘爱民认为银屑病除血热、血燥、血瘀外,还有“虚”与“湿”因素。虚多为气虚、阳虚;湿多与热相合而为湿热内蕴。凉血清热未效,源于外寒郁热作崇。张立新等认为瘀血阻络是慢性湿疹的病机关键,活血化瘀法能够明显提高对慢性皲裂角化性湿疹的疗效。许娟等认为乳房部湿疹的发病与心、肺、肝、脾有密切关系,清热解毒、健脾除湿、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是其基本治法。艾儒棣认为荨麻疹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耐,致营卫失和,气血凝滞而发;与风、寒、湿、热、虚关系密切。杨雪松等研究表明健脾养血祛风法治疗特应性皮炎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张国骏认为痤疮与与肝脾两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以参苓白术散合柴胡疏肝散,每获良效心张目等研究表明黄芩、虎杖、地榆的提取物能明显抑制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的合成,具有较好的美白效果。

2.2临床研究

黄丽霞等认为黄褐斑以气阴两虚为本,气血滞瘀为标。治以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之法,采用中药美肤汤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翁丽丽。自拟疏肝祛斑汤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疗效满意。徐英等以浸晒药线穴位埋植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徐爱琴等认为痤疮在肺经积热、血热郁滞病机的基础上,有肝经湿热证型存在,治以清肝化湿,解毒散结法,以痤疮平胶囊治疗寻常痤疮效果良好。王丽霞等认为带状疱疹病机为肝胆火盛夹肺热,治以泻肝清肺,用龙胆泻肝汤配伍清肺散热中药治疗,疗效满意。姜枫等研究表明龙胆泻肝颗粒配合如意金黄膏治疗HIVAIDS带状疱疹疗效较好。万右湘等认为白癜风病因病机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风邪外侵,经脉阻滞。复方白癜净联合中药内服治疗白癜风可增强疗效。陈冬冬等的研究表明益气活血中药熏蒸对系统性硬皮病皮肤硬化及关节功能的改善显著优于口服中药。

陈宏自拟清热解毒方(甘草、川连、金银花)外洗治疗新生儿毒性红斑收效满意。殷发等研究表明,对PRL增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SLE)亚群病人加用加味芍药甘草汤可加快SLE病情的好转,减少激素用量和副作用。池凤好等研究表明生肌膏治疗剥脱性唇炎安全有效。潘慧宜等研究表明梅花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杨怀珠等研究表明,1%吡美莫司联合中药当归饮子加减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好。高依帆等研究表明白芷芦荟凝胶具有一定的改善急性放射性皮肤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张德良等指出雷公藤用于多种皮肤病治疗疗效较好。

2.3实验研究

肖秀丽认为“血分有热”是银屑病的基本病因,用凉血清热中药治疗银屑病收效良好。凉血中药可能通过抗血管新生作用来治疗银屑病。兰东等研究表明归参止痒方对血虚肝旺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疗效较好,可能是通过调节SCFDYN水平,改善影响皮肤瘙痒的炎症介质而达到治疗目的。卞华等研究表明温阳化浊通络方能抑制SSc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进入细胞分裂周期,进而抑制其增殖,从而降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这可能是温阳化浊通络方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陈斌等研究表明黄芪甲甙具有光保护性能,可减轻UVB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损伤作用。刘继鑫等研究表明丁香、枳壳、细辛、桂皮、良姜和花椒6种中药挥发油具有良好的体外抑杀蠕形螨活性。

3.中医乳腺科

3.1理论研究唐汉钧认为乳房病的治疗当以治病求本、辨证

与辨病结合为主导思想,临证当分阶段用药,注重益气健脾。陆德铭对乳腺癌及其术后的治疗从正虚毒滞人手,采用病证结合、扶正祛邪大法。司徒红林等研究表明乳腺癌围手术期术前以肝郁痰凝血瘀最常见,术后以脾胃虚弱、湿困脾胃为常见。杨婧等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存在较高的抑郁焦虑情绪,肝郁痰凝型和正虚毒炽型与抑郁焦虑发生关系密切。赖熙雯等认为乳腺增生病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指标尚不统一,对临床指导作用较弱。辨证分型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今后证候研究的主要任务。杜伟静等认为经行乳房胀痛以肝气郁结、肝郁肾虚为主要证型。治以调肝为主,兼顾脾肾,调和气血。何雯等对女童乳房早发育分肾阴不足型、肾阴不足兼肝郁化火型、痰湿凝滞型进行辨治;治以滋阴降火、滋阴疏肝,软坚散结法、疏肝健脾、化痰散结法等法。罗雪冰。540认为高催乳素血症以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多从肝郁、肾虚、脾虚、痰、瘀人手分型辨治。

3.2临床研究

倪毓生治疗乳房病的特色有:从肝论治,重情志调节;调理冲任,平衡阴阳,喜以淫羊藿与女贞子配伍;分别病种,针对治疗。洪素兰认为乳腺增生病以肝郁脾虚为本,气滞湿阻、痰瘀互结为标,治以疏肝健脾为主,祛瘀化痰活血为辅,强调精神疏导。汪朝晖等研究表明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瘀血阻络证)疗效良好。陈友义等研究表明中药膜外敷加穴位注射疗法对肝失疏泄型乳腺增生病疗效可靠。郑文宾认为男性乳房发育症以肾虚肝郁为发病之本,气滞、痰凝、血瘀为发病之标。自拟乳疬汤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效果良好。张志娣认为乳癌术后治疗当以扶正气为要,清余毒为关键,畅气机贯始终,化痰瘀适时而行。朱建敏研究表明乳头溢液辅助检测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为乳头溢液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

3.3实验研究

林宝珍等研究表明,黄褐斑、乳腺增生病患者性激素水平紊乱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对探讨中医证型的微观辨证有重要意义。杨乐平等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证型分级与部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存在相关性,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为中医辨证提供科学的定量分析指标。易维真等研究表明乳腺癌肝郁痰凝型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高于冲任失调型,而孕激素受体、癌蛋白CerbB2的表达与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

4.中医疮疡科

4.1理论研究

杨坤杰指出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理论在疮疡中的应用,强调治疗时须“先固其脾胃”。马艳春等指出陈实功对疮疡病辨为阴证与阳证,采用内外结合,以消、托、补三法内治为主,兼用针刀与外敷药物。路哗等认为《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体现的学术思想主要有内外兼修、注重辨证、重视气血、擅用刀针、精于辨病。

姚涌晖等指出营气不从、脉络瘀阻为各类创面关键致病因素,理气活血贯穿于治疗始终。张粹昌认为疮疡发病机制初期为局部气血凝滞;中期郁而化热,热胜则肉腐,腐肉则为脓;后期气血的盛衰决定预后。许斌认为褥疮的发生是由于长期卧床,久病气血亏虚,复因受压部位气血失于流通,不能营养肌肤,引起局部坏死而成。

4.2临床研究

王京红研究表明如意金黄散治疗皮肤疮疡肿毒疗效良好。陈雪清等研究表明金黄膏治疗疮疡阳证有效率较高。温荣民等以芙蓉定痛膏治疗化疗药物所致皮肤损伤疗效较好。陈婉敏等研究表明联合使用伤科黄水纱与伤科黄油纱外敷治疗足跟部Ⅱ期压疮,有活血化淤、止痛消肿,改善微循环和组织供氧,促进组织细胞再生修复的功效。陈明岭等研究表明皮粘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满意。

4.3实验研究

戴淼可等研究表明阴证疮疡基质金属蛋白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平衡失调,可能是皮肤溃疡创面不易愈合的机制之一。韩晓明等研究表明疮疡速软膏作用于疮疡大鼠模型的主要机制是促进伤口愈合、抗菌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肖秀丽等研究表明复黄膏通过促进难愈性创面组织中I、Ⅲ型胶原增殖及调节二者的平衡,起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陈朝晖等研究表明复方紫归膏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的可能机制是,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增殖,改善创面微循环,从而为修复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加速组织修复过程。杨军等。研究表明中药烧伤油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有促进愈合的作用。刘燕等研究表明复方丹黄颗粒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促进创面愈合及抑制溶血素抗体生成的作用。

5.中医肛肠科

5.1理论研究翟敏等认为肛肠病发病以风湿燥热居多,尤以湿邪为要。内湿为主,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从内生,湿热结聚而发。脏腑本虚、功能失常是发病内因。严试以辛开苦降法治疗痔疮,可促进肛门血液循环,提高疗效。

5.2临床研究

刘月振以温针灸(关元、血海、会阳、秩边、承山、飞扬)配合挑刺(脊中、腰俞、大肠俞、痔核点)治疗痔疮,收清利湿热、调和气血、行滞化瘀之功,使痔疮迅速消退而痊愈。张海龙等以耳针结合化痔汤治疗内痔疗效较好。费杰以局部药物注射(曲安奈德、利多卡因)加中药熏洗治疗肛门瘙痒症疗效满意。钱振福以痔洗液治疗痔疮疗效较好。唐锐以自拟灌肠方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满意。

5.3实验研究

江滨等研究表明直肠癌患者多为气血淤滞

型和湿热毒蕴型(西医Dukes BC)。中西医指标间有相似分布,可相互佐证。韩向晖等指出复黄片具有显著的凝血止血、消肿抗炎和抗菌作用,治疗痔疮便血安全有效。李淼等指出消痔灵注射液对组织有较强的收敛作用,使蛋白凝固、血管收缩,对多种细菌有抑制和较强抗渗透作用。

6.中医周围血管科

6.1理论研究

贾德林针对糖尿病足提出“五脏柔弱,内热薰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瘀塞毒壅”的病机新理论-92|。李莹莹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密切相关。肖廷刚归40认为下肢溃疡病因病机主要为瘀阻肌肤失养或湿热、寒湿留滞。治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或清利湿热、温经通络之法,主张内外治结合。

6.2临床研究

奚九一等以扶阳法用于各种脉管病的治疗。崔公让认为痛风发病主因为肾阳虚、脾气虚,五谷精微不得气化;副因为湿邪内蕴,郁而化热,血脉瘀阻,经络凝闭。分湿热血瘀型、血瘀型、脾虚血瘀型,自拟祛痹痛风饮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姚佳春等研究表明清脉灵胶囊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良好。谢明映。研究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西洛他唑片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疗效较好。周锴等认为全蝎、蜈蚣加入辨证方中治疗糖尿病足收效显著。贾建东研究表明辨证使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疗效显著,能促进糖尿病足坏疽创面愈合,缩短病程,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管玉香研究表明推拿按摩在干预糖尿病足发生发展中效果很好。王晓凤等研究表明中医辨证联合前列素E1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下肢血流等方面具有优势。

徐海萍等研究表明穴位注射与自体周血干细胞移植术相结合治疗外周动脉疾病疗效确切。

6.3实验研究

代阿秋等研究表明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终末糖基化产物(AGEs)的表达有较高的相关性,为糖尿病足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量化依据。秦建辉等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能通过下调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抑制单核一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从而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机制之一。

7.总结和建议

7.1优势与特色

(1)2009年中医外科学在疾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中医外科外治法、中西医结合外科等研究领域,均有一定进展。

(2)临床方面较好体现了中医外科学以“有诸内,必形诸外”、“治外必本诸内”的人体内、外统一理论去辨治疾病的特点。并注重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结合。

(3)宏观整体辨证与微观辨证指标有了更多的结合,较好地体现了中医学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特点。

(4)较好地体现了中医外治法的特色。

7.2不足与建议

(1)临床方面虽更加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检查,但如何把中医学的宏观辨证与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更好的结合起来,以提高疗效,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2)个体化诊疗虽有一定体现,但尚须在今后中医外科临床方面进一步加强。

(3)部分中医外科疾病尚缺乏规范、统一的证治分型及论治方药。

(4)部分中医外科疾病实验结果的检测尚缺乏公认的特异性指标,疗效判断的标准尚不够规范。

(5)实验研究中部分中医外科疾病的动物模型造模技术虽已比较成熟,但这与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有较大差异。其次,复制的动物模型过于单一,不能较好地反映疾病的动态演变过程,亦不符合中医据证型(病机)进行辨治的特点。

(6)临床研究中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报道。今后中外科在临床研究方面需适当与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相结合。

中医外科学在人民的保健、祛病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数千年而长盛不衰的关键在于其确凿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药日益受到政府和人民重视的今天,中医外科学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