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前,我写过一篇小文叫“我对科研的一点看法” 。从香港的研究助理到以色列读博,时间在流逝,我对博士本身的思考却从未停止。 我想把我的思考做以总结。 第一. 博士之于科研 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 博士制度,形成19世纪的德国,而能够延续至今。其合理性也植根于其所在的科研圈子。 科研圈子就是一个等级金子塔,处于金子坛底层的博士,以低廉的试错成本,维持着整个塔的稳定。 博士的存在,对于科研界本身是极为合理和收益为正的。但是对于某个博士个体,却成本很高,风险很大。 因为研究归根结底是个小概率事件,一个很好的可以出成果的东西掉到你头上的可能几乎为0. 博士生的试错成本显著高于其它工作,因为科研工作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但反馈率极低的活,你在很长时间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在正确道路上。 从功利角度看,对于博士生,其回报在于学历本身,对于在科研金子塔向上爬,这个是入场券。但是被很多博士生忽略的是,这张入场券背后依然是金子塔上宽下窄本身造成的高淘汰率。你不仅需要读完博士,而且要卓越,才算真正获得这张入场券。 存在的不代表合理的,这个世界很多的存在,只是历史遗留,是惯性。 第二, 博士之于个体发展 假如抛开科研看,博士对个体的发展又究竟起什么角色呢? 有人说博士可以锻炼思维,增长智慧,有人说博士提供给人以持久能坚持的证明, 有人说博士只是个文平。 先说博士增智慧。博士的主要任务是想完成一个工程一样回答一个未知问题,如鸟儿是怎么飞起来的(joke)。的确确需要大量脑力劳动是真的,但是脑力劳动不代表产生智慧。 就像劳动也不一定产生价值。 事实上一个能够增长智慧的东西很少是封闭的,而这正是科研圈的现状。你需要强烈持有某观点,或者说给自己洗脑,只有这样,才有战斗力。但是也许这是所有行业的惯例,却与智慧无关。 我觉得让一个智慧增进最快的,一是博览群书,二是和高人交谈,三则需要离开一定距离的个人思考。 如果这三点和你的职业有关,已经很不错。科研在这三点上可以符合,但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还要看你时间管理的水平。 然后说说用博士文凭证明持之以恒的耐力,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换个说法,就是我你愿不愿意付出4年做一个没什么意义的东西, 来证明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的做事情。这点看应该农民们都更比博士更强。所谓这点显然是荒谬的。 最后一点是肯定成立的,那就是文凭,所谓博士文凭,还是带着光环的,尤其在与科研有一定距离的人民眼里,博士生简直就是每天拿着粒子加速器撞来撞去的火星人。我想这也是博士的最大价值所在。 博士内外: 首先说说我对博士和非博士生活的想象。博士就像在潜水,你是在你的思维深度里下潜,达到周遭无人的境地。 而创业一类工作,在我想象里,更像冲浪。你无须在自己的思维世界下潜太深,但你的洞察力需很好,需要紧紧盯住世界,找到这个世界的需求,然后去做弄潮儿。 我想,大多数人的脑还是给冲浪用的. Mind is disigned to cope with the external world, to dig deep into itself makes no sense. 而要知道读博对你的意义,是要比较你可以通过博士得到的机会和因为博士失去的机会。 得到的机会刚才讨论过了,进入科研界的入场券,以及众人眼中的火星人。 但是这个世界变化快,你用博士花费的4年,往往也是世界各个领域机会不停涌现的时候。尤其一个人的精力之有限,尤其是年轻的精力,在成家之前,也就是3,5年功夫。你的博士,实际是和你在其他领域80%可遇的机会换的。 关于个人成就问题,如果你找对了路子时机,两三年的收益反而比读博要大,风险要小。原因在于在社会上打拼还是创业,都是快速试错的过程,你在多轮试错后找到正道的机会就越大。 第五,综合一下。 博士是值得崇敬的人群,科学是伟大的事业。对,但是笼统的东西对个人是无借鉴的。对于生存,博士文凭可能让你进入高盛做一个分析员,但是如果仅为了高盛的分析员,花最好的年华去换不一定值得。如果你要去做教授,由于金子塔结构的存在,这是个高风险的选项。我们说创业风险大,但也不可低估读博的风险。 对于追求智慧的理想,我觉得纯粹想了解科学,掌握智慧,方式很多,读博并没有绝对优势。 那么什么时候适合读博士? - 如果你enjoy在自己思维的深度里下潜的过程。完全enjoy用几个月时间,制造一篇paper的创造过程-如同流沙里堆起城堡,并且耐得住寂寞,慢慢在科研金子塔向上爬。 |
|
来自: 联合参谋学院 > 《学士硕士博士院士圣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