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名画:徐扬〖姑苏繁华图〗

 率我真 2014-07-26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用24年时间所创作的一幅名为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制。这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盛世滋生图》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何两山间,入苏州郡城、经盘、胥、阊三门,穿山塘街,至虎丘山止。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锦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000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原作中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画卷布局精妙严谨,气势恢宏,笔触细致,十分细腻地刻画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田园村舍、阊胥城墙、古渡行舟、沿河市镇、流水人家、民俗风情官衙商肆,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名画:徐扬〖姑苏繁华图〗编辑/雨浓
 
徐扬的《盛世滋生图》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完成,随后献给乾隆皇帝。清王朝覆灭后,逊位皇帝溥仪辗转将此画连同其他书画珍品携到长春。1945年日本投降后,长春伪皇宫文物流散民间。1948年,此画由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收得,其后归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为国家一级文物。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徐扬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清 徐扬《盛世滋生图》 - 石墨閣 - 石墨閣
 
 
徐扬,清宫廷画家,江苏苏州市人。字云亭。家住阊门内专诸巷。工绘事,擅长人物、界画、花鸟草虫。画梅既苍劲又秀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至苏州,进画,得以供奉内廷。受艾启蒙、贺清泰影响,写实功力益深。他于乾隆二十四年画出了《盛世滋生图》卷。而后又画出了著名巨作《乾隆南巡图》(共十二卷)等历史画卷。他的绘画继承了《清明上河图》等艺术形式,以散点透视法来描绘山水城池,把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其意义更大。

传世作品《乾隆南巡图》、《盛世滋生图》外,还有《京师生春诗意图》、《王羲之写经换鹅图》等。《盛世滋生图》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又名《姑苏繁华图》,纸本设色。以苏州当时繁华景象为背景。从苏州城西灵岩山起,由山下的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等等,再入姑苏城。再自葑盘、胥门、出阊门外,转入山塘街,至虎丘而止。整个画面包括太湖至虎丘近百里的风光山色、地理民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园林等极为丰富的内容,重点描绘了一村、一镇、一城、一街的景况。妙笔丹青,画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水上人家、水运漕行、田园村舍、商贾云集等繁盛图景。全图构思巧妙,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笔墨精道,气势宏大。虽不免有粉饰之处,但与历史文献相印,不失其实,故不愧为一件写实的杰作,是研究23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是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