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险人的品性

 愚人之乐园 2014-07-26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一个行业出了成就,是这个行业的人出了成就。保险业有自己的特征和特点,从事保险事业的人也应当有自己的特殊的品性。

 

  从历史上看,保险起初完全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功能是经济保障和损失补偿,开始时没有金融功能。最早的保险是为实体商品经济运行分摊和弥补风险损失的互助机制,开始是不盈利的,后来才演变成一种稳健的商业模式。就是说保险原本没有银行那样的金融特性。

 

  保险起先主要是出于应对风险和补偿经济损失的需要,为贸易和经济活动服务,所以开始时只有财产保险。财产的价值是可以确定的,损失的概率是可以确定的,损失和赔付的价值也是可以预估的。这就决定了保险的资产负债规模原本是有限度和可以控制的,在性质上和一般商品交易没有实质性区别,不具有高杠杆率的金融特性,无须特别监管,更没有宏观调控的功能。

 

  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人们把财产保险的基本原理引进到人身领域,开始对人的身体和生命进行商业保险安排。从此,保险开始在经济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派生或者说是附加上了金融的特点。因为与财产保险的价值确定特征不同,人的身体和生命是“无价”的,保险费、投保金额、保险期限都是双方约定的。与财产保险的期限短和价值有限相比,人身保险的特点是期限长、价值“无限”。

 

  自从人身保险的介入,商业保险开始了空前的规模扩张,开始了保险公司负债经营和经营负债的新时代,理论上可以无限膨胀。这与纸币与贵金属脱钩的里程碑意义相似,商业保险对公众负债的规模由于“生命无价”的缘故而变得似乎可以无节制地扩张。与存款人担心银行偿付存款的能力一样,投保人也开始担心保险公司偿付保险金的能力。人们对保险公司的担心甚至超过对银行的担心,因为寿险的期限长达十几年、几十年,人们有理由担心,自己等不到保险到期,公司就关门了。这时保险公司就具有了与银行风险的性质相似的潜在风险。为避免这种风险,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保险监管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保险的这种金融性质,是后来派生出来的,不是天生就有的,是慢慢地经过寿险规模大了以后才产生的。

 

  有人认为,无论是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都有大量资金进入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这就体现了保险的金融功能和作用。其实按这种逻辑阐述保险金融特征是不准确的,是不是金融机构,有没有金融功能,由这个企业、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性决定,而不是看它的钱是否进入金融市场。各行各业的钱都可以出入金融市场,房地产行业的钱,计算机行业的钱,餐饮旅游业的钱都可以进入金融市场,但不能因此就说这些行业都是金融行业,都有金融功能。老百姓的钱也可以进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但不能因此就说他们都是金融从业人员。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也需要澄清:保险风险和保险公司的风险也不是一回事。一般来讲,财产保险的风险没有金融风险的特征,人身保险的风险具有金融风险的特征。如果金融严格分业经营,禁止保险公司从事银行、证券性质的业务,那么,财产保险公司没有金融性风险,寿险公司具有一部分金融风险特征。如果混业经营,财产保险公司有可能因为其从事类似银行等金融业务而引发金融风险,寿险公司则增大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如果是集团模式下的分业经营,保险集团有可能受旗下机构的金融业务或寿险业务的金融性风险牵连而使整个集团发生金融风险。

 

  可见,保险业务和保险公司是否有金融属性和金融风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业有一个理性和客观的认识。不要因为由于行政管理归属的缘故,自己被划分在金融圈内,就可以简单地认为保险与银行的功能作用是一样的,盲目地去争抢、去攀比。其实,这两个行业天然就有很大的区别,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各有功用、各有边际。

 

  还有人拿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资产规模作比较,甚至说在国际上保险业的资产规模比银行业的资产规模要大,希望由此得出保险业地位高、作用大的结论。其实这是个基本的常识性的问题,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资产规模是不可比的。银行体系是货币的聚集中心,老百姓的钱、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包括保险业)的钱,除很小的一部分现金沉淀外,都要汇集到银行体系,形成巨额的银行负债,而巨额负债必然对应地形成巨额的银行资产。所以简单笼统地论资产规模,保险业和其他任何行业都不大可能与银行业同日而语。要比较,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比如,就净资产规模而言,理论上银行业和保险业是完全可比的;再比如,某家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也完全有可能超过某家银行的资产规模。

 

  银行的特点决定了其风险性和脆弱性,所以政府和社会对其关注要早,监管也早。银行是经营货币的机构,而货币是经济运行的第一推动力,它是经济运行的发动机。保险是经济运行的安全和保障系统,是经济和社会的减震器。银行是冲锋的,保险是断后的。银行是前线,保险是后方。这是行业特点和社会分工使然,不是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的问题。

 

  保险的行业特征应当从保险人的性情上充分反映出来。保险人应该以慈悲关爱,精准宽厚,殷实公信的性情特征向全社会展现保险业应有的美好形象。

 

  一是慈悲关爱。观察保险与困苦、灾难、慈善、公益、互助,甚至宗教的关联,就会自然地发现他们之间有共通之处,从事保险事业的人,应该有一种慈悲和关爱的内在精神。因为做这个行当,必须用慈悲关爱之心去对待被保险人的风险、不幸、意外和灾难。用保险人的承诺和践行承诺的行动,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安宁、安稳和安定,无论他们这时是生还是死,是健康还是疾病,是富有还是贫穷。保险业应当是最能直接体现以人为本情怀的行业之一,保险玩的不是心跳,她应当为浮躁的社会和人生增添几分温情和宁静。

 

  二是精准宽厚。保险和慈善是有关系,但它不是慈善,是商业行为,必须做到精准,而且这个精准和其他行业是有很大区别的。保险能够做到精准,很多事情都可以事先科学地预见,这是保险的最大优势。事前做到精准了,事后就可以做到宽厚,这就要求管理水平各方面都上来,承保没有精准的设计,没有精准的管理,理赔时的宽厚就没有物质基础,理赔难就解决不了。一旦前头精准了,后头就真的可以不斤斤计较了,因为一切都我们在事先的精准估算和安排之内了。

 

  三是殷实公信。殷实的对立面是暴发户,公信的基础是殷实。保险的内在特点决定了要做保险就不要想暴富,不要想当暴发户,不要想在经济社会中翻云覆雨。当然保险是精准的商业模式,不能也不会穷酸,保险人应该是殷实的商人,能做到精准就一定能做到殷实。世界各地都有保险公司的大楼,那就是殷实的体现,他们手里有银子,这些银子是怎么来的,靠的是长期以来的广种薄收、薄利多销,保险的实力和定力一定是这样长期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殷实是公信的基础,有了公信就有了生命力。从事保险事业的人不应该心浮气躁地去瞎折腾,不要去忽悠,不要去说什么几年国内领先,几年世界一流之类的大话。这像暴发户的做派,不是保险人应有的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