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新颖: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

 真友书屋 2014-07-26

在我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有一天晚饭后在复旦校园里闲逛,走到3108教室窗口,看见里面挤满了人,听一个流行音乐的讲座。这样的情景在我的大学时代没有什么特殊,几乎天天晚上3108都是这样,讲座的内容从西方哲学、艺术,到过去不久的文革,到其时正兴的文化热,到诗歌朗诵,流动的盛宴一般。就在我毫不为意地要走过去的时候,窗口传出录音机里的歌声:

我是一个爱情的少尉
前来攻占你心中的堡垒


这个特别的声音,阻止了我的脚步。从此我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李宗盛。


那个时候怎么可能想到,我听这个人的歌,会听到今天,听了将近三十年。而他自己,到现在写歌的历史,已经过了三十年。


该感慨一句我们都老了吗?是,确实是;但也不是,因为,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然而还得说,是,因为毕竟不全是那个年轻人了。

2014年我去了既然青春留不住的演唱会现场。一直坐在看台上没有站起来过,心情基本平静,不起波澜。多少年来,这些歌都听得太熟了,熟得像是亲人。青丝白发间杂的小李讲《漂洋过海来看你》的青春本事,也早已可以轻松地自嘲,而未曾发生下去的爱情依然温暖感人。

李宗盛最新的歌《山丘》,2013年写的,五十五岁,回看人生,自我总结,沉郁却也开朗,痛惜而又无悔。过到了中年的我,听这首歌,多有呼应,偶有商量。

想说却还没说的 还很多/ 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 让人轻轻地唱着淡淡地记着/ 就算终于忘了 也值了。把想说的变成歌,这个想说很重要。我们现在谈流行音乐,生产早就是个惯用的词了,生产的基础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说到学术研究,甚至也说学术生产了。如果没有自己真正想说的,不论是写歌,写小说、散文、诗,还是写学术论文,都算是瞎扯吧。想说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产生了让人想说的冲动?李宗盛想说的,都来自他的生活,经验,体会,他不会凭空变出一首歌来。我想想为什么李宗盛的歌可以听这么多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贴着生命经验来说,来唱,他不回避生活中的麻烦、困难、挫败,他实实在在地表达,不虚饰,不凌空,不高蹈。歌是这样转化而来的,有来处。这个瓦斯行老板的儿子从送瓦斯走来,一直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写歌、唱歌当然需要技艺,做了那么多年的制作人,那么成功的制作人,岂能不知技艺的重要,但最重要的前提,还是有想说的话,想叙述的故事,想表达的感受。

第二个我想说的词是攒着。生命经验的积累和储蓄,表达冲动的延迟和发酵,时间的沉淀和淘洗——不是大干快上,不是急吼吼。攒着是原始的积累财富的行为和习惯,土,笨,慢,现代社会早就训练了借贷、融资、杠杆等等新的思维和做事方法,这样的思维和方法也早就超出了经济和金融领域,改变着日常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在现今的创作中看到经验的借贷、融资、杠杆,甚至看到空手套白狼,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不惊怪是不惊怪,却不喜欢;我还是喜欢把攒着的话慢慢化合成歌的那种歌。

另外再补充一句,其实也是一种技艺,通过一定的时间长度才能日臻成熟的技艺。

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 侥幸汇成河/ 然后我俩各自一端/ 望着大河弯弯 终于敢放胆/ 嬉皮笑脸面对/ 人生的难。平凡人的意念是涓涓滴滴,但他对意念诚恳,努力不懈,终于成流,而且是大河弯弯。要说李宗盛骄傲吧,他也真是骄傲,写歌三十年,也有了这个资格。但这个骄傲也是平凡人的骄傲,说不定侥幸是平凡人的心理和口吻,有平凡人的兢惕、孜孜以求和心存感念。要是多说一句,我会说,也只有平凡人的骄傲,才是真正可敬的骄傲,他的骄傲从涓滴开始,是累积的,是踏实的。

嬉皮笑脸面对/ 人生的难,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你得经历多少,你得积存多少,你得明白多少,才能做到嬉皮笑脸面对/ 人生的难。在这个世界上活到一定岁数,人生实难自有深切的体会,有这个体会不难,哪一个中年人,哪一个中年以后的人,没有体会呢?可是,光有这个还不够,还得有个怎么面对的方式。这个方式也不是从道理上学来的,而是一个人从经验里面炼成的。

前几年,三个老男人和一个相对年轻的男人——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组成纵贯线巡演,20101月台北最后一场四个人唱《归来》,触动我的一句是喜欢自己现在的模样/ 心里有老茧 脸上有风霜”——这个喜欢,与嬉皮笑脸通。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 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过了年轻时代,不是年轻从生命中消失了,而是包含在现在的生命里,从外表看它不在了,可是它真的还在,这就是心里还活着年轻人。我不太会把尽管这个词用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快要老了,心里还活着年轻人,这就是现在这个年龄的好啊。既快要老了,又年轻,比单纯的年轻好;也比仅仅是快要老了好。

羞耻于求救,年轻时候或许只是出于自尊,但经历多了,年纪渐老,就会越来越明白,在根本问题上,只能自己去解决,把自己该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别人或者期望于别人,是逃避,没有另外的人能从根本上了你。对应于严重的危机,但经历多了,你就发现,年轻时候夸张为危机的,其实很可能不是什么危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也是快要老了的好——经过了,就不怕了。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其实时不我予这样的牢骚、哀叹、愁苦,是不必的;不朽的愿望,也想多了。把自己先搞丢倒是常见,原因各种各样,形式五花八门。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这怎么说呢,太戏剧化了:本不必期望有人等候。当你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丘的时候,你早就发现,遇见的人越来越少,更不要说等候;即便如此,这里也应该没有失落。

我没有刻意隐藏 也无意让你感伤/ 多少次我们无醉不欢/ 咒骂人生太短 唏嘘相见恨晚/ 让女人把妆哭花了也不管/ 遗憾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已经老了/ 尽力却仍不明白/ 身边的年轻人/ 给自己随便找个理由/ 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至此我们明白,这个我们是互相见证生命历程的老友,歌是老友之间的絮叨,谈心,随意而坦诚,共同回顾,彼此激励。在生命的每一个时期,或许都有伙伴称为我们,三波九折之后,岁月迁移之后,年轻时代的我们到五十岁之后还能称为我们,这样的人不会太多。老友渐老,还能互相见证生命的从未成熟,呼应着向命运不自量力地还手,实为至福。还有,这个时候还说自己从未成熟,里面也有很大的骄傲,也是放胆

李宗盛唱歌,每一个字都很清楚,有人会说这不过只是个人发音的习惯和特性使然;我不完全认同。可是,即便只是习惯和特性,也表明,每个字在他心里都很重,他不肯模糊,不愿含混,不会滑过去。对生命经验中的点点滴滴,他也是这样吧;对自己意愿的点点滴滴,他也是这样吧。涓滴意念汇成河,当然不会是靠侥幸

二十三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总是平白无故的,难过起来》,谈李宗盛的歌;过了这么长的时间,还能再谈他的歌,满怀平静和平静的喜悦。时间是个贼,李宗盛疏泄怨气时说,它会偷光你的选择。但时间流逝,它冲刷了你考验了你也成就了你,馈赠你只有时间才能给予的骄傲。纵贯线有一场,罗大佑演唱最初的老歌之前,说了一句:三十多年前写的歌,不知道还能不能听——旋律响起,紧跟着是满场的掌声。

20146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